用功的误导
2024-10-22 13:05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各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应病于药一样,说了种种不同的大、小、方、圆、顿、渐诸法。无非让众生早日病愈回家,脱离苦海。其中并无深浅、高下的不同。后来的祖师因自己的修持与适应众生的爱好,创立了种种不同的宗派。在佛法极盛的唐宋时代,我国佛法有十大宗。后来因时节因缘之不同,社会风俗之变迁,人民生活之艰辛,佛法渐渐衰颓,现仅存禅、净、密三大宗。在此三大宗中,修证最迅速、便捷者莫过于禅宗。但末法时代众生根器陋劣,障重慧浅,直指其见性既不投契,即或有点解悟,但未深信,站不稳脚跟,又不能在事上磨练、保任、除习成道。至于参话头,则疑情不起,妄想割不断,根尘不易脱落,能所更不能双亡,何能明心见性!因而宗下后继乏人,大有消亡断绝之势,良可悲也!
密宗为我国原有之唐密,因后来历代帝王之恐惧、反对,至明朝朱元璋时灭尽。现行之密宗,除西藏之密法外,即日本之东密。此法分九乘次第,高下、深浅完备,恰是末法时代修行之妙法。但仪轨繁琐,初修都很执相,又不无接近鬼神教之嫌,不大适合国人爱简捷便当之修法。而且有西藏言语之隔阂,因之密宗在汉地不大能广弘。
此三宗在现阶段说来最适合国人修持者莫过于净土宗。净土宗只要一心专念弥陀圣号,别的什么也不用修,真是最适合国人之契理契机之教。一句圣号看来简单,含义实在深广。它是在切近处下手一在心中密密提持一句圣号,令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凡心转成圣心,犹如人的头发与指甲不见其长而自然长出来一样。因之它既包涵三藏十二部经文之精义,也可统括一切宗派之力用,我们再不专心致志的念佛,修净土,实在太可惜了!
但近来修净土者对此宗之真理与修法有错会之处。将博大精深之净宗,宣扬得犹如小乘之修法,说修此法到西方去享福,过好日子,免在娑婆受苦。这种说法使有识之大心修士不敢接近,避而远之;无识者又怕西方难生,多错误地发愿往生边地疑城。将原本宏伟的净宗弄得面目全非,使人不知何去何从,真是罪莫大焉!
上面说过,净宗一句弥陀圣号可以赅尽三藏十二部之教义,摄尽一切宗派之行法。但弘教者未将真理说清道明,才弄得大家疑是疑非,因而净宗近来也一蹶不振。这全由于弘教者自己未真明白教义与修法,只是以讹传讹,焉能不将净宗弄得面目全非?
摘自《净土修证心要》
End
时间地点:民国六十八年元旦慎斋堂开示主讲人:李炳南明伦月刊社整理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元
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只看外面如此,便见里面意思。如佛家说,只于都看得见。才高,须着实用工,少间许多才都为我使,都济事。若不细心用工收敛,则其才愈高,而其为害愈大。又曰:昔林艾轩在临安,曾见一僧
关于佛法的修证,由于众生同俱和佛一样的无陋智性,本无差别,但因迷于事相,各各造业不同,迷惑的深浅也因之各别,向道的根器就有智、愚、慧、拙的分别。在这种不同的根基上,我佛慈悲,为了适应众生,犹如医生治病
烦恼起时恰是用功处◎憨 山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已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要命的
佛源老和尚心中默念,或持咒,或念佛,或参话头。心中用什么功人家是看不见的,打妄想人家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在于自己。自己觉得念阿弥陀佛心不散乱,那就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释迦佛,心
问:见性之后,最精进的用功就是时时刻刻不忘失本来吗?元音老人答:不对!本性不会失去的,只是你著相,被境迷了,就像太阳被乌云遮盖而不现一样。精进用功只是绵密保护。用功时如率兵攻敌,义无反顾;不用时则一切
要知打坐,打是打死妄念,坐是坐见本性。假如什么时候都能坐见本性,这是真打坐,不是坐在那里任妄念翻腾,装模作样为打坐。所以我们修法,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时刻不能放松。《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不是统称某某
修道人刚入门的时候,因为信心不坚固,道力未充,念头上很容易走失,这时找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用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只是暂时的方便。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它一刻都没有离
【经典原文】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香严智闲禅师【经文解释】不管开悟不开悟,今天大家在这里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好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参
修行在哪里用功,大家都以为我要在佛堂里用功,在禅堂里用功,大众共修用功,早晚功课用功,这全是假的,没有用处。所以你修这么多年来,一点效果都没有。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呢?在穿衣吃饭上用功,在日常点点滴
第三十三节 有职务人用功法大慧示人曰:昼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裏饭裏,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警觉的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中参
第四十七节 用功用心《楞伽经》: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有因。云何世
问:释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禅宗直指谓行住坐卧俱可用功。然则修行何必雪山。范古农答:行住坐卧俱可用功。与在雪山修行未尝抵触。问意得毋有误会处。兹且不论。但就世尊在雪山修行之旨言之。要有二因。作事须要缘胜。
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是怎么用功的,他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对方说:“大家都是这样的啊!那他们都跟你一样用功吗?”大珠禅师说:“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这句禅语的本意
如何安住本体用功问; 如果安住本体上用功,妄想就没有了?师: 是的,那是归到本位的人了,已经明白本位的人就不用这样观。插: 全妄即真还要观什么。师: 对。在网上有的人问: 有的师父讲看心, 有的时候讲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圣典。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一天孙子禁不住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圣典,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