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悠游南京栖霞山 古都的佛国圣地
2024-12-05 11:23

晨光中,栖霞寺山门前香客纷至。信徒点燃檀香、四面祭拜,虔诚祈祷、祈求来世今生富贵平安。香烟袅袅、直升西庭,佛闻欢喜;古木参天、远山肃穆,佛法庄严。

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初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之会昌灭佛。现存之塔为南唐重建,石砌而成。塔基浮雕释迦八相图等;塔身高浮雕天王、普贤骑象、文殊菩萨像;塔檐下雕刻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塔周石栏杆上系满幸运带,乃信众祈福所为。该塔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22公里的大江之畔。栖霞山原名摄山,因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名之。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隐居于此;永明七年(489年)舍宅为寺,曰栖霞精舍,故又名栖霞山。

栖霞山作为古今名胜之地,其代表性景观有栖霞寺、千佛岩石刻和栖霞红叶。

栖霞寺

栖霞寺,乃栖霞精舍的延续和扩展。唐代改名功德寺,南唐重修时称妙因寺,宋代叫普云寺、栖霞寺、虎穴寺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毁于战火,民国于1919年重建,共和国于1979年再行修复。

南朝梁僧朗,以鸠摩罗什所译【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为据,继承大乘佛教中观宗、大力弘扬三论之学,世称三论宗。梁僧朗即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遂为三论宗之发祥地。唐代寺运益隆,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和济州灵岩寺并称四大丛林。

如今的栖霞寺,不仅是江苏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中国佛学院之栖霞寺分院。栖霞寺因长期传播佛学精神、广种佛缘,香火旺盛、信徒无数、名闻遐迩。

千佛岩

千佛岩,位于栖霞寺东北侧的山崖上,是从南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据史料考查,千佛岩的石窟佛像:较大同云冈石窟晚三十一年,却又比洛阳龙门石窟早十七年。

据【栖霞寺碑】载:明僧绍去世后,其子仲璋与智度禅师、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等佛像;随后、齐梁的贵族士子闻风而动,各依山崖的高低深广、于石壁上开龛造佛,共计南朝造像二百九十四龛、五百一十五尊。此后,唐宋元明各代均有雕凿,合计佛像七百尊,号称千佛岩,还被誉为江南云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小将们肩扛铁锤、浩浩荡荡的开进了栖霞山。他们高举破四旧、立四新的旗帜,要砸碎一个旧世界;他们以冲天的豪气、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抡起铁锤、砸向万恶的封建迷信。一通叮呤当啷、数百尊佛像的头颅应声而落,甚至连那石匠的自雕像也未能幸免。革命真彻底啊!

阿富汗的塔利班,用炸药炸掉了巴米扬大佛;我们的红卫兵,拿铁锤砸掉了佛像的头颅。革命行为、殊途同归嘛!

一千五百年前,随佛教东渐、佛教石窟艺术东传至江南,经过历朝历代开凿,终成江南云冈。看到有东飞天、东敦煌美誉的南朝石窟群遭此厄难,悲从中来、却欲哭无泪。又能怎样呢?我佛慈悲,佛、菩萨像的头颅被砸掉都不急,我又急啥呢?唉,罢了!

栖霞红叶

栖霞红叶,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每至深秋,红叶满山、间杂金黄与青翠,诸色纷呈、五彩缤纷。

1983年至1986年间,除冬季外、我几乎每个月都去栖霞山;经常一去就是一天,朝去暮还。其时:攀峰岭、涉涧溪、踏落叶;观云飞、听鸟鸣、赏红枫。或立于山巅之上,看大江东去、千帆竞渡;或置身廊庑之下,听钟磬袅袅、梵呗声声。兴起时,赋诗一首;性若懒,画中养神。真乃仙人也!现录两首七绝于下,以追忆旧情:

游栖霞山(其一)

石径冲寒惊宿鸟,晓云啼破露残轮;

虽无春色相装点,红叶遮山正可人。

游栖霞山(其二)

秋水拍天帆影空,层林染尽摄山红;

夕烟障里孤归客,犹带轻霜听晚钟。

去年秋游栖霞,盛时已过,仅拍了几张红枫;今年再游,时序尚早,但银杏正逢其时。唉,非早即迟,急煞人也。他日我若为秋君,当令百木一日间身着盛装,令摄山之秋景浮若彤云、涌似金波;使天下之好摄者乘兴而至、揽秋色于怀中,纳缤纷于镜头;耗光电池、看得色盲、装满存卡,由色咪咪到摄弥弥、尽兴而归!

大雄宝殿--古木参天、宝刹庄严。

栖霞寺山门一角--秋阳斜射、佛门清净。然而,遁入空门就真能四大皆空么?难啦!

大雄宝殿侧影--银杏金灿灿,梵音声袅袅。

丹墀金影--银杏枝头、幸运带应风而扬,弟子见之曰风动也,六祖慧能曰汝心动也!可谓处处有禅机

大佛阁--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内有无量寿佛坐像,高十二米。

这尊佛像的头颅随轮回而去,衣饰为近、现代用水泥加工而成,已无南朝特征。亮点为佛像身后的背光:圆形背光内有复杂的纹饰;背光外饰以火焰纹,形象而精美,在千佛岩不多见。背光图案皆为浅浮雕。

石像为原物,身上衣褶线条繁复、雕刻精细;背光很大,内有两尊小石像;背光边沿精雕火焰纹;其上又接一背光火焰纹雕饰,如藻井置于石像上方,非常有特色。

是上一张图的全景。窟门为石雕门券,雕工精致;佛像僧袍下方弧形褶皱、一如早期印度佛教石刻,沿丝绸之路直至敦煌、云冈皆可见。南朝佛像的衣饰,尚无唐以降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特点。

佛像呈跏趺坐,旁置二弟子;其背光纹饰繁复而精美,火焰升腾、十分生动。

这一窟很特别:佛像呈跏趺坐,头像尚在;面容安详和蔼,衣饰线条自然流畅;龛壁雕刻着几十尊形态各异的小佛像。这种形式、只此一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亦当为千佛岩石窟艺术之代表!

早期石窟之一,外面有铁栅栏围住,不许游人进入。佛端坐中央,四弟子侍立两旁。我原以为此窟有飞天,见右上顶部有一红色图案、类似飞天;然而相对应的左上方却没有,只好再找。

该窟位于上面石窟的右侧,仅有几十公分高,不大引人注意,我也就只拍了一张。回家后放大一看,见窟内顶部有一对红色、飞天模样的图案,顿时来了精神。两飞天呈从天而降、礼佛之状。再仔细一瞧,图片左上方、位于顶部有102字样;窟龛内有测量时做的标号,由此可以推定--这就是东飞天之窟!遗憾的是无法近前仔细观察,无法拿它与敦煌之飞天作比较,更无法对它做具体的评价!

夕阳西下,香客渐稀。王摩诘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黄昏中的栖霞寺,正呈现回光返照的禅境!

如今啊,共产主义不见了、马列主义不提了、社会主义变味儿了,什么是理想?又什么是信仰呢?来吧,我佛慈悲、佛门广开,纳众生于宝刹、度觉者于净土。于是乎,小学生们拜谒佛寺、接受佛教的熏陶!

夕阳余晖洒落地面,棚下烛光点点、炉中香烟袅袅;寺内钟磬飘荡、梵音低回。此处无烦恼、尽欢乐,一片祥和寂静。

今年去栖霞山时,秋叶尚未红。这是去年拍摄的,就上一张、意思意思吧。

End

南京三藏殿讲席渊源

金陵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南京市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亲朱元璋和母亲而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 238-250)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建初寺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花开时节探访洛阳 遍地古迹中品读古都独特魅力

洛阳不仅是和西安、北京、南京齐名的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曾有夏、商、东汉、北魏、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这里还有着甲天下美誉之称的牡丹园,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遍布全市的牡丹花争相开放

悠游南京栖霞山 古都的佛国圣地

晨光中,栖霞寺山门前香客纷至。信徒点燃檀香、四面祭拜,虔诚祈祷、祈求来世今生富贵平安。香烟袅袅、直升西庭,佛闻欢喜;古木参天、远山肃穆,佛法庄严。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初为木塔,后

世界有五大佛教圣地 却只有一个在中国

在中国,有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在佛教世界,亦有五大佛教圣地之说,它们分别是:中国的五台山,尼泊尔的蓝毗尼园、印度的鹿野苑、印度的菩提伽耶和印度的拘尸那。在四大名山与五大

五台山传说。圣地加持大,修行快!

大家去看佛经,或者高僧传,就会看到许多神奇的,甚至科学解释不出来。现在人看,就以为是虚假的。古人不会骗人,尤其不会联合起来骗人。这次就从五台山的清凉石讲起。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道场,夏天到山顶,晚上睡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三部分 北天竺记游

第三部分北天竺记游【题解】经过三年多的长途跋涉,法显终于到达向往已久的天竺国境。时为公元四0一年末。法显度过葱岭后抵达北天竺境内,看到的第一个国家是陀历国。自此顺岭西南行,道路险阻,崖岸绝险,石壁千仞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二部分 西域记游

第二部分西域记游【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其在西域的行程。这里所用的是狭义的「西域」概念,指《汉书》卷九十六所说的,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法显在其表述中,将「西域」与天竺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一部分 由长安西行至沙河

第一部分由长安西行至沙河【题解】在这一部分中,法显叙述了从长安出发直到跨越沙河的全过程。法显因感于中土律藏的残缺,于后秦弘始元年,也就是公元三九九年三月间,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一起,从长安出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

第六部分 中天竺记游(下)【题解】从拘夷那竭城南下之后,法显在中天竺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四大佛教圣地进行的。这四大圣地就是毗舍离、巴连弗邑、王舍城以及迦尸国波罗捺城。其中,巴连弗邑是法显停留时间最长的地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

第四部分 西天竺记游【题解】法显、道整与慧景三人翻越小雪山,向西天竺进发。慧景由于大病初愈,身体虚弱,在攀登小雪山北坡时,因不堪狂风暴雪而寂灭,法显抚尸痛哭。至此,与法显一同从长安出发的四人,在张掖镇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

第五部分 中天竺记游(上)【题解】法显、道整二人离开西天竺诸国来到了中天竺。中土的佛教徒在古代习惯上将中天竺称之为「中国」。这个地域是佛教发源地,也是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法显在中天竺不但行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

第八部分 师子国记游【题解】法显从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搭乘商船来到师子国。师子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佛教是公元前二世纪由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长老传进来的。大乘佛教产生以后,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斯里兰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

第七部分 东天竺记游【题解】法显从瞻波大国东行几百里路程,到达了印度东海岸的海口城市——多摩梨帝国的首都。这个城市是古代东印度重要的港口,为水陆交通中心,有航线赴南印度以及东南亚各地。这是法显到过的唯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

第九部分 海路归国【题解】法显带着从师子国以及中天竺所求得的总共九种经律写本,搭乘商人的船舶,踏上了惊心动魄的归国历程。时为东晋义熙七年七月,即公元四一一年八月。商船东下两日,便遇到了暴风雨。风大雨狂

杨维中:新译佛国记 第十部分 跋

第十部分 跋【题解】这是此书原本就有的跋语,其作者不详。从文中所言考察,此跋语的作者与法显交往深厚,并且在京师建康有一定的地位。义熙十二年,法显在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译经,所以,此跋语的撰写者肯定是道场

印度金刚座: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

通常而言,南赡部洲中央的印度金刚座,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圣地,它远离四大损害,甚至空劫也不会毁坏,宛如空中悬挂的桶般一直存留,中央有菩提妙树作严饰。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被称为地界中土。所谓“南赡部

金刚亥母圣地

金刚亥母洞位于中国甘肃武威新华缠山。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依祁连山,北靠内蒙古自治区,东南与兰州、白银市相接,西北和金昌、张掖毗邻。武威市辖凉州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民勤县,面积3.3

富楼那之未来的佛国

富楼那将来成佛,他的佛国不知是怎样的情形,假若有可能,因缘时遇,富楼那成佛后,大家也可以发愿到他的佛国中修行。大悲的佛陀,明白众人的心意,不厌其详的告诉大众道:「富楼那成佛的佛国,大地没有山陵沟壑,没

佛教四大圣地的由来

佛教四大圣地,佛教是在尼泊尔产生的,却在印度没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罗。而中国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圣地。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

佛教四大圣地法会什么时候举办

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和唐代玄奘分别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礼,在《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均有记述。法显是最早来此访问并留有真实记录的第一个外国人。由于岁月悠久,胜迹沦堙,正是凭借他们的记述,近代

佛教四大圣地之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东距加尔各答约150公里。因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故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

佛教四大圣地菩提伽耶在哪

在塔寺西面不远处有一棵菩提树,树下有一红砂石,即佛教的“金刚座”。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棵树下悟得真谛,创建佛教的。周围有中国汉地及西藏地区、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

佛教四大圣地鹿野苑的寺庙

传说佛陀当年就是在这棵树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讲经的,树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讲经的群雕,周围挂满了信徒们送来的花环、流苏。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圆桶似的高大建筑,这是这里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迹----达曼克塔。此塔

佛教四大圣地鹿野苑的传说

鹿王古字为沙朗那(Sarang nath)后简称沙那(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译。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道后,首先来此传教并收度了5个门徒。当然,鹿野苑之所以成为佛教胜地,并不只是因为这一

佛教四大圣地鹿野苑的建筑

据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鹿野苑当时的胜景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玄奘描述这里是"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他在这里还看到了30所寺院

佛教四大圣地的国内分布

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观世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 。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

佛教四大圣地拘尸那迦

库耶那迦(Kushinagar)是印度的佛教圣地,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位于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佛在80岁时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从毗舍离城向西北走。从方向上看是想回家乡(今尼泊尔的蓝毗尼)。但走到

佛教四大圣地的道场

佛教起源于印度,同样也没落于印度,仅保留了佛教著名四大圣地。即便如此,印度也是佛教八大朝圣地中,最重要的一站。兰毗尼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菩提迦耶是其开悟得道的地方;鹿野苑就成了他人生中的首个传道及僧伽

杨曾文:慧思大师成就佛国净土的理念

慧思大师成就佛国净土的理念杨曾文在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天台宗成立最早。天台宗将印度的龙树奉为东土初祖,以东魏北齐之际的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而将天台宗正式创立人天台大师智顗奉为四祖。这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