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
广钦老和尚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的灵光,会照出过去的事情来。
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澹泊一切、不去攀缘。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那里,韦陀菩萨自然拥护你到那里。要尽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加福慧,否则一辈子不能了脱。
如果生死已经了脱,能弘法利生,到那时候,虽然我们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也会跟着而来。
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心修得清净,那么临终时,这个心便投入莲花,由西方莲池自然化生,而不是经由父母精血而来的秽体。如果由父母体生的还是有生死轮回。
虽然我们现在生在娑婆世界,但是如果念佛,心净则国土净,心清净无烦恼、无妄想,则也是净土。此是娑婆净土,心即是西方。
出家人一样仍需要地理,但是要看道行,道行如果有修到那里,就能感化,则地理、人理、天理,都包含在修行中,所以说出家人修行是根本。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这样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见生欢喜,也可感化人。
修行是要到那里都一样,都能自在,修行就是要修这些。
照师父的话修行,边做事边念佛,去除我执和法执,智慧才会开,智慧是无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开时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动,就知道如何去处理,这才是智慧。
经藏在哪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但这要开智慧才有办法,智慧不开,看经书是迷迷煳煳的。若智慧开,则看经书会觉得很熟,而且又会领悟出一些真理来。
打法器、唱诵梵呗,这些都是自然会的,不是刻意去学的,智慧开了自然而然就会了。
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等八苦,如果有愿力修苦行,以后会有小神通,什么事到那里都知道,自己会有所觉,自己就有主。
现在承天寺,来的人什么样子都有,但闹中取静,才是真修行。有的人还跑去大马路旁修行,甚至车子开过去,他也没有感觉。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不要因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样。
凡事不是光用嘴巴说,或是去分别的,而是自己开智慧体会出来的。
不要祈望施主送东西来,不要依靠施主,只要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龙八部都会拥护我们。
End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怀嫌恨;三者,诳惑于他;四者,恼乱众生;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夺贤圣资生田业;八者,于佛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圆满成就 第九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
有这么四句话是这样说的,「心里无事得自在」,就是你心里不装事。我过去曾经说过,我心里是不装事、不装人、不装物,你说除了人事物你还有啥装的?那就阿弥陀佛了,所以我是做到这三不装。这里说,「心里无事得自在
你说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了四十九年,老法师现在已经给我们讲了五十五、六年了,那到底是讲啥?我记得我上次来总结了几个字,我说佛法三藏十二部,六百卷《大般若》,我说就这么浩瀚无穷的佛法,概括点说,用一个字就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 稻盛和夫 这个想法会不会实现不了?--如果不消除这些怀疑,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有半分怀疑自己的念头。很多人虽然有想完成一件事的意愿,但是一想到有棘手之处,就马上开始消极思考。但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智谕法师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现在我来告诉你,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假使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就会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就得不到受用。怎么
厌倦轮回 圆满三慧◎ 荣博堪布 修行有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这个顺序正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步,要生起出离心,即厌倦轮回、希求解脱之心。许多人会想,这不是消极避世吗?其实,怎样是消极,如何是
济群法师完美人生是相对而言的,真正完美的人生,只有佛菩萨方能圆满。通常所说的完美,是具足有利于修行的身份,可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那么,这一身份具有哪些特点?可归纳为八点。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第一
◎ 广 钦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以敬畏之心修行◎ 信 愿人在天地之间,能生存下来,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有敬畏之心,这世界的灾难,以及个人的疾病,就会少很多。说到敬畏,不仅对可见的敬畏,不可见的,也要敬畏。比如一切圣贤、教主、乃至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问:明心见性后能否修大圆满中的脱噶?元音老人答:大圆满中分二步,(1)彻却就是立断。(2)脱噶是顿超,身体化虹光。要住山闭关修。你们年青人往往好高鹜远,你们能于见性后,进一步刻苦用功修吗?
惟觉老和尚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为了做生意,容易打妄语;有时修行人为了名闻利养,也会打大妄语。例如自己没有开悟证果,却说自己已开悟证果,乃至说自己是如来转世,迦叶转世,说了这些大妄语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 敦珠法王一、大圆满之见(一) 阿字在文殊师利菩萨灌顶时,所用之镜子,代表智慧。而其上有一阿字,此阿字代表着不生不灭。此意义甚为重要,诸佛皆由此阿字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诸佛是不生不灭的。不可执着诸佛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每一个生命都是圆满的,生命趋于圆满而快乐明海法师每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发生,让我们遭受不愉快、不欢喜,甚至痛苦的经验。每当回忆起这些不开心的事,就感慨自己的命不好。经常会羡慕别人,认
惜福才有福。常言道:命中有福要惜福。生活中的一切,哪怕是一粒米也好,一杯水也好,都是我们命中的福报,不可随意浪费。很多人以为让别人请客,或者吃用公家的,就不值得珍惜,其实,你浪费的是自己的福报。01别
1时间是人生最贵的财富成长、成功、智慧、财富......这些都是时间给我们的馈赠,但这些不等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必须靠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它们。华罗庚说过:时间是由分秒累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
食饮有节,吃东西要顺应天时,吃应季的食物。甚至,随着24节气的变化吃东西。《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就是我们如何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去调整举止、思路、行为。1、吃东西不光吃的是
人和人的相处,靠得是真心,不是套路。合得来的人,坦诚相待,合不来的人,客气寒暄,谁也别给谁冷脸看,谁也别让谁太难堪。你来,我欢迎,你走,我祝福。在我无助的时候,你能出现,当你遇事的时候,我不旁观。你对
为什么突然变得容易生病、食欲不振?弯腰再起身感觉头昏目眩,甚至天旋地转的?一照镜子发现脸色苍白,头发也特别容易脱落,指甲上好多竖纹隆起?为什么总是吃药,慢性病还没见好,为什么浑身总是没劲儿、头晕、上不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杨绛在100岁后,曾写过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
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背后说人是非,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也结下恶缘,自赞毁他反而败德伤名,得不偿失。好名声之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愿意挺身而出,为大众牺牲服务,发心奉献,自省忏悔,检讨缺失,自然德声远播。有智慧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壹人不过一撇一捺,看似极简却最难写难做。而一个人的人品则是做人的最基本法则。做事先做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
生命本该充满了感动。如果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为别人付出,你就会发现,有那么多人也和你走着一样的路,一样用心去爱着这个世界,你就会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全世界哪里都有你的弟兄,哪一个都值得你感动。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心正不怕雷打,人正不怕乱世。到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做个好人,修颗善心。到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果。平生未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素来与人无恩怨,好人一生总平安。
出生于1905年的张明珠,她88岁的时候患肠癌,一共做过3次大手术,切除了全部结肠,大肠也被切掉了1米。第3次做手术时,她才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她在106岁时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档节目,这位被
找到自己,能寻回生命的本质;扩大自己,能延长生命的价值;升华自己,能体会生命的自在;圆满自己,能觉悟生命的真谛。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表面上看,《易经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燃灯古佛为什么没人供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的,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对佛知识非常的匮乏,其实燃灯古佛是有人供奉的,一般寺庙里都供奉三世佛,从做到右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弥勒佛。在一些小庙里很少供奉燃灯古佛的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