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元音老人:见性与著相之别
2024-11-10 11:13

一九九五年三月

佛性不在别处,就是现在我们一念断处的离念灵知。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见性不难。不要在那儿猜谜,“噢,悟道了,看见黄的红的绿的东西了。”不相干的,那是见鬼。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

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著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人、很多东西,但见无所见,不知道谁是张三,谁是李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无念的灵知,能起见闻觉知的功能,即当人的本性。如果我看见张三、李四、茶杯、阳伞等等,那就糟糕了,那是著相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假如你有所见,那就不是真见,所以“见不能及”,“见要离见”,要离开自己的见,才是真见。无所见,那就是你们的佛性。所以见相不著相,无所见,就是真见。所以明心见性不难。

有人自夸:“我的佛法好!你们到我这儿来学法。六个月?不要。六天?也不要。六个钟头,即教你们见性。”其实,见性一分钟也不要,当下就能教大家明白见性了。但是大家往往在这个地方不敢承当。“这就是见性啊!恐怕不是吧?假如这就是我的本性,我怎么不发神通呢?”大家都被神通挡住了,迷住了,其实不知道什么是神通。

我们说话,大家听话,这不是神通是什么?假如不是神用,这个身体就听不见,说不出。身体就像机器人,不通电这个机器人不能动。现在能说能听,就是佛性的妙用。佛性无所不能,所以叫神,无所不具,所以叫通。佛性样样都能,样样都通,没有阻隔。你一著相就不通了。执著看这个杯子,就不见其余,那你就不通了。你不著,没有挡路牌,一切事物俱在你视线之内,你就通达无碍了。所以一切妙用都是神通。庞居士说,运水与搬柴就是神通妙用。大家时时在神通妙用中而不知道,执著人家不能而自己能,那才是神通,真冤屈死了。其实三明六通也不难,为什么呢?因为道人都是见性在先,除尽旧习,得通在后。宗师称为:“但得本,不愁末。”刚刚悟道,才明白道理,事相上还透不过去。这时自救不了,多生累积的习气还在,把本性妙用给遮盖住了,要把这个习气除掉,才能发通。所以于见性之后须进一步用功,时时刻刻断念、保护,一切相都不可得,不要有所住著,自有水到渠成圆证圣果之日。不要以为这个初悟没用处,将来发大神通成大道就靠这个初悟。因为不明白这个真性,就无从下手用功。要认识这个本性,保护这个本性,才好用功,所以叫做悟后真修。保护自己,就像婴儿刚刚生下来,一切作用不能起,要靠大人保护他。但你不能因婴儿不起作用而说他不是人。他是人,保护他长大就行了。所以说悟道这一点最重要,大家不要轻视这一点。绵密保护,念头一起就把它斩断。

有些人弄错了,以为清清楚楚看见这个念头就是了,这大错特错!清清楚楚住著这个念头,是妄上加妄,不是本性,要念头断处了了分明的才是本性。看见念头起这不相干,假如看见念头起,著相,这是凡夫,把这个念头看成是真的,这就走到错误道路上去了。看见念头起,不跟著念头跑,把这个念头斩断才对,千万不要弄错!做保护功夫,保护得愈绵密愈好。

一切色相都是我们真性所显现的影子,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化身。一切东西都是我们的真心变化做作,都是我们的化身。大家要成就法、报、化三身,现在我们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就是我们的法身;光明朗照一切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报身;一切东西都是我们佛性所显现的影子,不执著,不追求,就是我们的化身。法报化三身都具足了,这不当下成佛了吗?!所以成佛没有难处,不要说成佛很难。大家都是佛,当下都能成就,法报化三身当下都能圆满。不要把成佛推到高不可攀、很复杂、很艰难的道路上去。以卑劣的心理,认为我们都是凡夫,成圣作祖那都是佛菩萨的事,那就错误了。要自肯承当,我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没有众生不是佛。要时时无住,从而圆成我们的佛格。既然是佛了,就要有佛格,佛不住著一切东西,一切东西都无所爱。做一切事情尽管做,因为我们的佛性是能起一切妙用的,任何事都能做。但是都不执著,都无所得,成佛就成个一切无所得。不要乱去追求神通。以为有神通才是佛,错误!追求神通,非但不得神通,而且会著魔,成魔有份在。佛和魔好比一只手,这里了了分明,不著相,就是佛;那里著相了,就是魔。沾沾自喜,“噢,我成佛了,我有神通了”,那你不是成佛,你成魔了。因为神通人人本具,不是你一个人有,都是一样,哪有什么稀奇夸张的?所以没有什么沾沾自喜的地方,一切都不可得,无所得,那才真正成佛。真成佛时,佛也不可得。赵州和尚说的“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即是此义。所以不可时时住著「我就是佛”这个念头。《圆觉经》说得很清楚:“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妄想境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这些东西就是我们的妄想所孕积成的,这就是我们不明白真性之用。而明白之后,这些境界都是我们的佛性所显现的,都是我们的法身变化的。但是不可有这个“了知之心”,住著在成佛之念上。再也不可起真妄虚实之念了。

所以开悟之后,妄想、妄念、妄心,都翻成我的佛性的妙用了。今天再给大家下个注解:妄心、妄想、妄念,著相就是妄。反过来不著相,所有一切思想都是我们佛性的妙用,所有一切思想都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妙用,都是我们佛性的妙用。佛性要起妙用,不是坐著守住不动,那是黑山背后,坐在鬼窟里面,不能成佛,坐几千万年也不能成佛。因为死在那里不动,不知道怎么叫佛。佛就是现在妙用无边而不著相,能说、能讲、能行、能做一切工作,无所住著,活泼泼的,灵妙真心,这是真佛。所以大家要注意,善于分别什么是真佛,不要跟邪道走。

现在邪魔歪道多得很,到处都是,都来欺骗人,叫人一时很难分辨。但是真的分辨也不难,可以听其言,观其行,看他言行是否一致。若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根本就是魔说。还有人做坏事,按个好听的名目,最后还说我是用来锻炼你们的分别和执著心的,自己做坏事还锻炼别人,这真是无耻的自欺欺人之谈。所以我们要慎重看他的行为是否端正,不可单听他的一派狂言而信以为真。

大家要明白,我们修法为的是恢复我们的真性,亲见我们的本性,亲见本性后要时时刻刻在事境上锻炼,除去自己的妄习。千万不可心外取法,在气脉和光明上著眼,须知我们的本性是个大光明藏,不是仅仅看到一点红光,白光,黑光算数的,它是朗照十方的大光明,是十方净土一时显现的大光明,不是现在你们能得到的。

现在你们第一须开悟见性,就是明白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是佛性,不是念头起处是佛性。不是见念头起是佛性,是看到念头起不跟它跑,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是佛性。这点不要弄错!还有,不著相的念头是起妙用,著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这里须分别清楚,不可含糊。

今天畅晓无误的告诉你们怎么样是见性成佛,怎么样是妄想,怎么样是妙用。给你们指点清楚,不要走到歧途上去。你们有了验证魔正的方法,就不致于走错路头,而受别人欺骗,不然你们听了魔法也不知道。希望大家好好用功。净土宗也很好,一心念佛,生净土很好;当下见性成佛,发愿往生净土,能够上品上生更好。所以要一门深入,不要这条路走走,那条路走走,结果是一无所成。大家要一门深入好好用功,修法的时候一定要心念耳闻,下座的时候一定要行住坐卧时时观照,断除自己的妄习。著相就错误,千万不要著相。

珍重!

End

虽富犹贫的老人

虽富犹贫的老人证 严不久前,听义工说过这么一件个案:有一位老人,早年事业做得很昌隆,拥有许多房产,也将子女抚养得很好,并且让他们出国留学。子女们成家立业后都留在国外,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台湾。老太太往生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李炳南: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见性并不难

元音老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处。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

元音老人: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崔博居士

答崔博居士崔博仁者慧鉴:来书奉悉。来书各点择要奉复如下:一、观心,是学佛之重要法门,在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有“观心”一节,文虽不多,但是观心的要领,依之实践,能有具体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观心方法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明心见性

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

元音老人:人人皆当成佛

【本文是由明如、明仁二居士根据元音老人生前(1995年)在青岛所作的一次开示录音整理而成的。原整理稿附有前言和后记,今只取开示的正文部分。】阿弥陀佛!你们都好。你们善根具足,有福德,所以能修道,将来必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略传

我原名李钟鼎,一九0五年生于安徽合肥市,行年九十四岁。幼年就当地书塾读孔孟遗教,尝思世人生从何来,死往何所?百思不得其解。于极端迷闷时,人恍惚失其所在,因惧而不敢再思考此问题。稍长改读市办高等小学,同

元音老人:学佛要先正知见,知见不正不堪学佛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元音老人:念起即觉,不压不随

我们的六根—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

元音老人:智者大师度关公

关公被吕蒙杀头之后,痛得大叫大喊:“还我头来、还我头来。”智者大师得知后就去度他,大师盘腿而坐挡住关公的去路,关公一看心想:这个和尚胆子真大,竟敢挡我的去路,给他点厉害看看。于是,“呼”刮起一阵狂风,

元音老人: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元音老人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我听后问他:“你修净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元音老人:往生的把握

诸位同仁,须知求生西方是一件了生脱死的大事,不是逞人我、争是非、闹意气的。需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我这样散心念佛,在日常动用中,尤其在得失、顺逆、悲喜关头,做得主吗?能不为境界所牵移而佛念当前吗?更进一

元音老人:见性与著相之别

一九九五年三月佛性不在别处,就是现在我们一念断处的离念灵知。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见性不难。不要在那儿猜谜,“噢,悟道了,看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三)

度一切苦厄。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脱之义。一切乃指所有也。所谓苦者,就是我们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通常讲有八苦

元音老人:谈养生之道

元音老人一谈养生之道使身体失去健康的原因很多:终日心神不安,不外乎患得患失;人精力有限,应适当支配,实行三八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能如是正常,断无多病之理。今因身体或经济关系,于八小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三》

乙 明心见性之证成经过详细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我们深切知道它关系佛教至钜。如果佛教徒都来奉行弘扬,加以提倡,佛教即能昌盛兴隆。反是,佛教即将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因为一个宗教兴亡盛衰,系于它的精神实质如

元音老人: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

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元音老人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不同其他有相密法,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而后才能亲证本真,它是直下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二)

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一》

略论明心见性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一年第一至四期绪说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二》

甲 明心见性之意义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四》

丙 悟后真修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五》

丁 证体起用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着。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着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七》

己 结论以上拉拉扯扯讲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和证取办法,又介绍了悟后真修的方便,更复述了证体起用的过程,其中还摘录了一些古近大德的著述。似乎对明心见性、顿悟渐修、一生成办的法门,已叙述得详尽无遗了。但彻底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六》

戊 归宿问题客有问明心见性人,圆寂后归往何处者;亦有问六祖大师入寂时云:“我自知去处”,但未言明去处,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处而不言欤?命终往生何所,确是修行人一大关键问题。如不把它搞清楚,对修行进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