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
第四、依赖他人。为使修道能够速成,一心想求得最高最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自心。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座、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为学佛之极至,不知究竟了义。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佛唯一的成就,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第十四、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分,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浪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
学人果真能将上述种种弊端搞清楚、弄明白,切实精进修行,对境不生爱憎取舍之心,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显现,能透过现象而见其本质,这就是见性!再经过除习气的锻炼,就是保养圣胎。让它发扬光大,即能圆证菩提。倘若对境心有粘着,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见性。要知道妄自称大,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要下地狱、遭恶报的!不管是念佛、参禅、或者修密,均须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连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证悟!证悟后对境才有力量,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否则,说食不饱,遇境即失,不得真实受用。所以,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着?是否真的识得本来?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是生死不了的,那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各人应当选一门对自己最当机、最投缘的法,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切不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地乱修。
比如要生净土,就要令心清净,才能与净土相应。若心不清净,不能与净土相应,往生是不会有把握的。有人问:藕益大师曾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那就是说,我们只要信愿俱足,就可生西了。反之,虽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净土。怎么不见他说必须一心不乱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现在对于念佛法门,错会者太多了。他们都以为有口无心地、马马虎虎地念念佛,不管怎样,佛都应当按照他的愿望,在其命终时,接引他往生。
End
学佛要读什么经?◎耀 一《地藏经》专门讲因果,然后再讲到百善孝为先,提倡这孝字。都是这些很孝顺的儿女,为了超拔自己的亲人父母,所以去问诸佛如来,想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在哪一道,肯定不是在三善道。为什么?
学佛的三个首要问题◎寂 静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佛体会。第一,佛是什么?第二,什么是佛法?第三,我们信仰什么?现在一起来探讨第一个:佛是什么?我相信在座的很多法师、很多居士,对这个问题已经早有研
虽富犹贫的老人证 严不久前,听义工说过这么一件个案:有一位老人,早年事业做得很昌隆,拥有许多房产,也将子女抚养得很好,并且让他们出国留学。子女们成家立业后都留在国外,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台湾。老太太往生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 大 安做人和学佛都要有真诚心,至诚才能感通啊!如果带着虚伪的心来做人做事,就很难维持长久,迟早他人发现,自己就一钱不值,人家就不愿跟你打交道了。所以真诚是做人与学佛最大的德行。儒家圣师孔子了达众生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摄导万行趣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
时间地点:乙丑年在鹿港布教所主讲人:李炳南弟子吴碧霞敬记本人年已九十八,做事总是有心无力,今日难得见面,谈话就只拣重要的来谈,谈过之后,最要紧的,还是在于大家的实行。我们为什么学佛呢?学佛,就是大家都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当前学佛怎麼学法?怎麼样才有成就?我告诉你们,改过改习气,一定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念佛你都可以放在第二位。不是不念佛,要念佛,但是和改过、改习气、改毛病、改脾气比起来,一定要把改过放在第一位。现在时间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难信之法,但是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它就变成不难了,这个妙。东北刘素云居士是个最好的榜样,她做出来给我们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如果我们学佛是走形式,我说现在学佛有几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有所求。求什么?第一个,求眼前点切身利益。比如说,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或者是做点小买卖,发点小财,这就求眼前点切身利益。第二个层次,
问: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张给他受了皈依,他长大退转了,是谁担负过错?(张宽心)答:低头一拜,灭罪恒沙,念佛一句,灭八十亿劫重罪,虽不解理,已种善根,何得云无利益。至于长大退转,乃是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问:生活阅历不多的孩子,是否愈学佛愈自私?答:不是,不是这样的。你父母学佛学得正,对孩子是正面的影响,不会愈学愈自私的。我跟你们说我学佛,我老伴学佛,我儿子、儿媳妇也学佛,但是我孙女不自私,我孙女今年
◎ 惟 贤作为一个人,能够学佛,走佛法正道,是很有价值的。你们作为佛子,用网络来宣传弘扬佛法,使想了解和学习佛法的人通过网络就能很方便地进行交流,这是很好的。学佛的基本精神,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
◎ 济 群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
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远行的人不必害怕路途的遥远,只要坚定方向,走好每一步,自然能到达终点。学佛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系统、完整、长远的过程,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修行重点与方法,修行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
生死从何而来?由众生的起心动念而来。我们起了一个念头,内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让人无时无刻不去想它;好比说一个人执着金钱,出门时,心底就惦记着它,整天担心被偷、被抢,或者盘计着如何聚集更多财富。畏惧死亡也
◎ 明 学我们佛教讲因果报应,做了好事情,将来得善报;做了恶事,将来得恶报。我们今生为什么得人身呢?我们上一世做了好事,所以这一辈子得人身。它今生做猫、狗、牛、羊了,它前世做了坏事情,这辈子就到畜生道
◎ 静 波 有一些人,他怎么去骂我,怎么诽谤我、诬陷我,我也会坦然,也不会再烦恼。因为这很正常: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如果你不是活着,又不是人,当然没有人会说你,木头谁说你干什么?如果怕别人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答河北许洪亮居士洪亮仁者:所谓的“明心见性”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同时亦“非空非有”。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并“了了分明”之觉性,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叫见性。仁者平时的行、住、坐、卧应时
答南京齐伟居士徐老师您好!自从今年3月18日和某居士去老师那里叙述学佛心得,得到老师印可之后,回到日本,我一直遵从上师的教诲,致力于观心和打扫习气。虽然时进时退,但由于根本已明,所以也算有惊无险。最近
答保定贾延居士贾延仁者慧鉴:5月27日手书拜悉。愚无德无能,对佛法大海也只是一知半解,惭愧之至!知您已看到《般若花》,请作为参考。“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常观自己心念,妄想来时,不取不舍,逐步自能转
答鹤壁智俊居士俊才仁者慧鉴:2月6日手书敬悉。知仁者发心坚定,知见纯正,与夙世栽培有关,十分难得!修“六字大明咒密法”有闪光及震动等感应,这是好的效应,主要是修法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是业习逐步消
答南京某居士某某仁者:6月9日来信收悉。细阅来信,觉仁者宿根甚深,故能发起大愿,愿以科学弘扬佛法,并度脱一切苦恼众生,不胜赞叹!若非夙慧,要信佛、念佛也很不易,何况发此无上大愿。尚希善自珍摄,奋发向上
答鹤壁妙悟居士妙悟仁者:函悉。照片亦收到,甚谢!仁者虚心求法,期了大事,十分难得!佛法大事,首在了悟本来,悟后知自性本净,有相皆妄,于事上处处磨练,打扫无始来之深潜种子;业种渐消,理事相融,至此心光渐
答鹤壁智洪居士恭敬顶礼师尊:顶礼佛、顶礼法、顶礼僧。师尊,弟子于正月二十六日 到苇泉山静居寺心密道场打七,原计划三个七,但行前考虑不周,与庙会时间相冲突,不得已于二月初八日提前结七。尽管未能圆满完七,
答永城李智田居士智田医生道席:来函拜悉。仁者念因缘难值,欲广结硕德,以自策进,其志可嘉!惟大德如黄念祖、贾题韬、游有维等皆已谢世,其他师资,确亦不多。是否祈仁者先明本性,打好基础,似不需多所攀缘,以免
答崔博居士崔博仁者慧鉴:来书奉悉。来书各点择要奉复如下:一、观心,是学佛之重要法门,在拙作《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有“观心”一节,文虽不多,但是观心的要领,依之实践,能有具体的下手方法。今再略告观心方法
答辽宁宋世春居士世春仁者慧鉴:李老师[元音老人,编者注]弘法、灌顶录音带,已在您处使用,使24名同修得法起修,因缘十分殊胜!希大家互相促进、奋勉,不负一番学佛的大事因缘。祝愿一面修法,一面常与习气奋斗
答连云港王凤城居士[据王居士抄录本整理,编者注]……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灵知,此时即是定相初现,当知这个一切消失,妄想暂时脱落,但又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来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习之故
答广西劳文成居士修心问题,文字不易讲清,届时大家面谈。总之,佛法重点在心,修心重点在“观”。返观妄心生灭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能悟到不生不灭的无住本性。佛法不在多,一门深入,妄心息处,即见本来
答长沙肖建仁居士师父:您老好!近来贵体安康吧?时至寒冬,请多加保重,以免徒儿挂念。春节快到了,没有什么礼物送给您老,我们长沙的心中心法弟子,照了一张合影,捎上一声问候,寄托一片心愿:祝您老健康、吉祥、
答讷河郭元禄居士元禄仁者慧鉴:寄来偈颂已阅,知仁者驾车奔走,十分辛劳,但能护持心地,念念在佛,念念在觉,妄想不生或少生,便可亲得受用。目前末法时期,在家虔修较为相宜。出家,目前并不相宜。种种不能方便。
答李建伟居士建伟仁者慧席:来信收到,您得遂心愿,依法修持,已逾半年,福德因缘,甚为稀有。今悟《楞严》所说悟到与六根、六尘无关的东西,这东西当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就全体呈露。正像您说,见性不难,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