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2024-11-12 13:01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把这个自我就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动手术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要改变的是你面对的世界。那么,这种生活态度,会充满责备、充满抱怨、充满斗争、充满争论。佛教里面讲争,喜欢用另外一个字,左边一个言字旁,右边一个斗争的争 -- 诤。这个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你的心就不寂静,心里边不寂静,就是内心的诤。兴许你不讲话,你不跟别人用口舌去辩论,但是内心是有诤的。

大家还记得《金刚经》里面的话吗?无诤三昧,佛陀说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无诤三昧就是真正解空的人,他的内心安住在寂静之中。在这个寂静中,没有二元对立。那么,要修行无诤三昧,要进入这个境界,从哪里下手,怎么修呢?其实,我现在讲的这个,就是一个修行无诤三昧的口诀。要你超越二元对立,这很抽象,很多人还不理解呢,话本身就有点文气,有点学术味道。但是让你学会面对一切问题,坚持一个正见:永远是自己错。让你这样去做,这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

你可能说,不是说要超越二元对立吗?怎么还有对和错呢?你现在很难做到没有对错,所谓超越二元对立也不是绝对没有对错。现在你先认定,任何问题之前,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外境没有错,外境永远是对的,心错了,我们自己错了。

说我们自己错呢,以佛学来理解,也有好多种理解。有一种说法,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这叫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让你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不公,降临到你身上的痛苦,作还债想。你想,我现在在还债,可能你欠了别人一百万,你现在只是还他十块,还了十块债也少了呀,再还十块又减少了,总有一天会还完的,还完就是解脱。作正面的观察,你就能够有勇气,去接受和面对那种处境。这是永远是自己错的第一种观察。

第二种观察,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前面讲的因果,稍微抽象了点。再具体一点讲,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外境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与你的内心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此有故彼有。这个内心世界包括了你的语言、行为的习惯;包括了你的性格;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动;包括了你的各种喜好;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所以,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但彼此有时候同时出现。

修行时间长的人,对于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的感应关系,会有很多体会。我们的心跟外面的境界,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应呢?有时候你会体验到,你怕什么,然后就会遇到什么,你担心什么,然后就会遇到什么。这种感应很有意思。这种感应关系很复杂,有很多种模式,这是其中的模式。简单地讲,你的内心在意什么,你就会感召什么。这在意,包括爱,恨,想要,想排斥,担心,讨厌等等。在意是生活中的话,相当于我们的心有一种执著。有时候你越在意什么,就越出现什么。如果你有洁癖,你可能会发现你经常置身于很脏的环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时,在你边上的人,正好就是邋里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别吝啬,可能会遇到老有人找你要钱。还有啊,有的时候,你由于某一方面的特长--我们都有很多特长,这种特长也是你主观方面的情况,也会感召外面的情境过来。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大家都有长处都有短处,其实短处有时也是长处,长处未必就是长处,长处也会变成短处。我自己曾概括过几句话,来描述这种感召,你们看看有没有道理。善于泳者死于水,善于游泳的人,一般会死在水里;善于武者死于斗,通常有武功的人、以武力而自恃的人会死于斗狠之中;善辩者死于口舌,有的人特别善于辩论,觉得别人都说不过他,这里说的死未必是人死掉,相当于栽跟头。他可能就会在别人的口舌、诬蔑、诬陷呀,会在这上面栽跟头。这种规律还有很多,你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记载过这样一个真人真事,说在他们家乡,有一个人武功相当了得,轻功很好,有一条河不是很宽,那人一蹦就到河对岸,易如反掌。一天,有人让他给表演一下,他轻而易举地从这边跳过去,在河对岸落脚的时候,岸边的土是松的,一下掉到很急的河水里面淹死了。他有一个一般人没有的长处,但最后让他栽跟头的也是这个长处。这讲到我们的心和外境的感召。

作为修行人,要不断地反观我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内心世界还有在意,那就是苦。让你受苦的因就会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内心世界的这些在意,乃至于一些语言行为的习惯,把它们都能够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压迫。

不管面对什么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恰恰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积极、非常可行的人生观。比较前面所讲的--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这显然是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为什么说有希望呢?你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生活的世界改变了,你遇到的人改变了。

有的人说,永远是我的错吗?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错,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钱偷了,难道那是我的错吗?那是小偷的错呀。其实,这里讲的问题是:别人是对还是错那是他的事,你是对还是错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的大事上。你在街上遇到小偷,街上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遇到小偷呢?你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碰到小偷呢?就跟鱼会招来猫一样,你身上有一股腥味把猫招来了,这是比喻。你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果,所以,这个错还在你。这样讲,并不是说小偷这个问题,警察可以不管,社会可以不治理,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相关人的事,在警察来说那就是他的事,在政府来说那就是他的事。做为修行人来说,什么是你的事呢,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来找我,我可以给你钱,我相信不可能。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这应该是父母的错。佛教说,那么多好看的父母,你为什么偏到丑的父母那里投胎呢?那怪谁呀,所以还是有问题。

以佛教的三世因果来观察,基本上我们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一个学佛的人,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你一点点地做,你会发现,遇到的人也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总而言之,你命运的路线好像在改变。其实,这就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可以稳步向前。

有的同修应该还记得《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在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由这个境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导了境。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所以我说,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他过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节节肢解,全无嗔心,他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我说的--永远是自己错--从这里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在家人不用说,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有是非,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仍然每天去分别眼前的各种境界,如果从这里开始修行,我相信能够契入超越二元对立的无诤三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我们如果落在辩论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谁对谁错,非要跟他闹个明白--你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就没完没了,就苦海无边!

End

这个是非怎么能听呢

◎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刘素云:是非关怎么过?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李炳南答: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是非成败转头空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离人我是非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降服我心 是非不来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别让“是非”困住你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