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瑜伽焰口召请文
2024-11-12 09:10

瑜伽焰口召请文

◎ 苏 轼

《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裙钗妇女、伤亡横死之流等,在此施食法会中统统都召请前来接受甘露法食,显示出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济六道的平等精神。

苏轼所撰召请文,词句精简优美,意境深远,短短篇章,道尽了人间的遗憾,也详述了五浊世间沉沦之苦。唯有藉着佛力加持,一一为其超度,方能使彼等脱离苦海,安稳常乐。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维摩经方便品》云:是身如梦,为虚妄见。《大般若经》云:如人梦中说梦,所见种种自性梦境自性都无所有。大千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生则成,缘尽则散。人生亦如此,可是有许多人依旧沉睡于温柔的梦想,不愿醒来。

一篇《焰口召请文》道尽人生无常,诉尽人世辛酸。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其实,是痴人们把梦做得太沉,舍不得醒来。

一、九五之尊,难保人生没有遗恨

文曰:累朝帝主,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苏轼的这几句召请文,描述了王位的无常与夺权战争的血腥无情。纵观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的帝王更替,诸侯易人,其中都充满着血腥的杀气。还有的人为了夺取王位不惜干出子杀父,兄杀弟的灭绝人性的勾当。

三国时期的魏王曹丕对弟弟曹植的迫害就是一例。有的虽然不是亲眷之间相互争夺王位,但是他们与其它诸侯之间的争权同样也是残酷无情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就是明证。起初,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所杀,其子夫差继位之后,一举打败越王勾践,勾践夫妻忍辱为奴在吴国服役多年。为了不忘国耻,勾践卧薪尝胆,号召国民勤俭节约、发奋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国力日益强盛。最后,一举灭掉吴国,成为当时有名的霸主。不仅吴越之争是这样,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争霸也是如此。

世事变化无常,即使一个人拥有了帝王之位,也难保王位的久长。南唐后主李煜由一国之主变为阶下囚的转变过程,就反映了这种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类似李后主这样的帝王不知有多少,他们的这种失位、失国之恨只有到死才会善罢甘休。所以,苏轼在召请文结尾时说: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二、拜将封候,不过是一时荣耀

文曰: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古往今来,凡是为保家卫国做出贡献的将帅,大多会得到筑坛拜将,建节封侯的荣耀,这些驰骋疆场的将帅,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取得了战争的决定胜利。但历史上有很多的将军并不是这样的幸运,他们非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有的还在战争中或被下属暗害,或因指挥不当,或被叛徒出卖而壮志未酬身先死。

仅以《三国演义》为例,与刘备桃园结义的张飞在刘备掌握政权后,成为刘备的得力干将,他以威猛善战而闻名,在长坂桥前一人喝退数十万曹兵,但这位久战沙场的将军最后却因虐待士卒,在醉酒后被门下范疆、张达杀死;与他同为蜀国五虎上将的关羽,在守卫荆州时,不幸被吕蒙用计活捉,被东吴孙权所杀。更令关羽愤恨的是,在他兵败之时,将士却背叛他而投降东吴,致使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还有一位深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因为在街亭一战中因指挥失误,导致全军溃败,对诸葛亮的北伐造成重大损失。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含泪将马谡斩首。这些战将虽然尽心,但也难以扭转败局,甚至不幸以身殉国。所以唐代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

即使不是身死沙场,在辅佐君王夺得江山之后,也很难共富贵。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共打江山的人,能够一同受苦,却不能共享富贵,是自古以来的通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的例证。所以苏轼为此发出了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的感叹。

三、饱学书生,往往有不得遇

文曰:黉门才子,白屋书生,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游棘院。萤灯飞散,三年徒用工夫;铁砚磨穿,十载慢施辛苦。呜呼!七尺红罗书姓字,一抔黄土盖文章。

自古以来,通过读书走上仕途,是很多中下层人士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在科举考试比较清明的时代,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书生,大多可以通过科考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是在科举制度腐败黑暗的年代,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被排斥在外,终其一生,不得任用。

唐代最有才华的文学家李白、杜甫都没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李白仅仅因其才华被唐玄宗招进宫中,才仅仅三个月,就因恃才放旷而被逐出宫门;杜甫也是寄人篱下,做了多年的小官,他的俸禄甚至连一家人的生计也难以维持。对于那些蹭蹬于科场之外的文人而言,尽管他们才华横溢、铁砚磨穿,尽管他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发愤读书,也永远难有金榜题名的那一天。以至于有很多文人终生郁郁不得志,只有以诗文来抨击科举取士的弊端。

苏轼认为,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文人,不管你仕途一帆风顺也好,落魄失意也罢,最终你的满腹文章也会随着你生命的终结而被黄土埋葬。对此,若能看开一点,你自然就会少一分忧愁和烦恼。

四、商贾巨富,人生无法一帆风顺

文曰:江湖羁旅,南北经商,图财万里游行,积货千金贸易。风波不测,身膏鱼腹之中;途路难防,命丧羊肠之险。呜呼!滞魄北随云黯黯,客魂东逐水悠悠。

商人是促进不同地区物质流通的中间人。他们为了财利,走南闯北,囤积居奇,以赚取更多的钱财。对这些商人来说,他们为了钱财,抛妻别子,远走他乡。他们希望经商赢利,以后能衣锦还乡。外出经商,善于经营的,可以赚得万贯家产;不善于经商的还可能折本失财,徒劳辛苦。

苏轼认为,那些外出的商人,有时虽然能够赚得一些钱财,但因旅途艰险,有可能遭遇江海之上风波不测,身膏鱼腹之中;有的可能会在路途之中遭遇劫匪袭击,丧命羊肠之险。总之,一个商人离家经商,不管你是否赚取利益,都有可能在异地他乡遭遇凶险,甚至永远不可能再与家人团员。所以,苏轼在《召请文》悲叹:滞魄北随云黯黯,客魂东逐水悠悠。

五、戍边将士,以生命捍卫国家

文曰:戎衣战士,临阵健儿,红旗影里争雄,白刃丛中敌命。鼓金初振,霎时腹破肠穿;胜败才分,遍地肢伤首碎。呜呼!漠漠黄沙闻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战争历来是残酷无情的,刀枪从来不会长眼睛。在战争中有大批战士殒命战场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战败者一方,有时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在古代战争中,击鼓出兵,鸣金收兵是征战的规则。两军交战,就会有临阵健儿,红旗影里争雄,白刃丛中敌命的拼搏。在交战的高潮时期,刀枪剑戟纵横驰骋,躲不及的人便会腹破肠穿,肢伤首碎,成为刀下之鬼。战争的残酷是不能以忍辱、宽容来对待的所以,历史上就有了曹操在赤壁大战中八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以至于最后曹操带领残兵败将败走华容道,若不是关羽念及往日的情分放他一马,曹操也许就会葬身华容道。最可怜的是曹操数十万葬身水火之中的战士遗骨,甚至连前去收尸的人也没有。

对于战争的残酷和死伤人数的众多。唐代着名边塞诗人高适曾在《燕歌行》一诗中作了形象的描绘。诗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歌与苏轼的召请文相应和,不仅写出了战争伤亡的惨重,而且还道出了令人泣血的离别之情。苏轼对战争的残酷感触良深,发出了漠漠黄沙闻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的哀叹。

六、伟大母亲,十月怀胎吉凶难料

文曰:怀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鸾凤和鸣,次望熊罴藟梦。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璋瓦未分,母子皆归长夜。呜呼!花正开时遭急雨,月当明处覆乌云。

我国有句俗语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做成一件事的过程是艰辛漫长的,成功只在一瞬间。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仅应当看到成功的喜悦,更要看到成功背后的辛劳。作为普通妇女孕育子女,十月怀胎也是辛苦的,你要忍受身体各方面的不适,但你同时也是幸福的,因为你在孕育着希望和梦想。

但是,现实往往是祸福相依,当你还在为自己的未来作种种计划的时候,也许你会突然遭遇不测。在日常生活中,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夺去一个孕妇的生命,即使不是如此,有的孕妇在分娩时也会发生胎死腹中,母子俱亡的悲剧。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特别是对那些怀孕和分娩期的母子而言更是如此。不管我们如何去小心谨慎,花正开时遭急雨,月当明处覆乌云的不幸仍然会时常发生。

七、红颜薄命,美丽若昙花一现

文云:宫帏美女,闺阁佳人,胭脂画面争妍,龙麝薰衣竞俏。云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园;月缺花残,肠断马嵬之驿。呜呼!昔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

自古红颜多薄命,掐指算算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她们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但却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没有享受到作为一个正常女人应该拥有的正常生活。

中国自古以来都重视郎才女貌,因此,长相美丽,风情万种的女人常会得到风流才子的青睐。于是乎,在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帝王为女色所迷,荒废朝政,最后导致亡国丧生的下场。

唐玄宗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因沉迷于杨贵妃的女色,不理朝政,后来在安史之乱中仓惶带着杨贵妃逃生,当军队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兵不前进,要求玄宗赐死杨玉环,玄宗被迫缢死杨贵妃。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马嵬》诗嘲笑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竟然连自己王后的性命也保不住。诗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中的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曾欢笑密约长相厮守,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苏轼在这段召请文中说那些竞相争艳的闺阁美女,她们也许在年轻之时能够博得风流男子的欢欣,但是,一旦年老色衰,便会被人弃之不顾。纵然不是这样,或因美色招惹祸患,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或如杨贵妃之流,肠断马嵬之驿。昔日的风流美女,顷刻间便成了一堆骷髅。

八、乞丐囚犯,受身心无助之苦

文曰:饥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伤身,逢虎狼而失命。悬梁服毒,千年怨气沉沉;雷击崖崩,一点惊魂漾漾。呜呼!暮雨青烟寒鹊噪,秋风黄叶乱鸦飞。

对乞丐和囚徒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不像闺阁佳人和帝王将相那样有着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可资炫耀的资本。虽然他们的生命不被人所重视,但作为一个人,他们同样都有生存的权利,他们的生命也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

不过,与其他阶层的人相比,他们的生命似乎更没有保障。且不说遇水火以伤身,逢虎狼而失命,也不必说悬梁服毒,千年怨气沉沉;雷击崖崩,一点惊魂漾漾。但就他们生活的困境而言,他们更多时候就有可能因为饥寒交迫等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而死在街头。他们的凄凉处境恰如苏轼所述:暮雨青烟寒鹊噪,秋风黄叶乱鸦飞。

苏轼的《焰口召请文》分别以不同身份的人为例,来描述他们青春和生命的苦空无常。作为《焰口》的一部分,《召请文》虽然是用来超度这些阴魂受食甘露之食,借此得以超升,但是其中的文学价值和人生哲理却值得我们认真去咀嚼回味。从对诸多类型人生无常的论述中,不仅能使人们放下功名利禄,看破财色的虚幻,而且还能使人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从而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

摘自《瑜伽焰口召请文》

End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云何瑜伽师地

云何瑜伽师地◎ 弥勒菩萨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柁南曰: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

瑜伽焰口召请文

瑜伽焰口召请文◎ 苏 轼《焰口召请文》是佛门法会《瑜伽焰口》中施食饿鬼时念诵的。召请文中召请的对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将帅、文臣宰辅、文人举子、缁衣释子、玄门道士、他乡客旅、阵亡兵卒、血湖产难、冥顽悖逆、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三部分 瑜伽菩萨戒开遮持犯表

一、犯众多犯、犯染污起、犯非染污起:1、所谓犯众多犯,即犯众多恶作(身业)或恶说(口业)(即又名突吉罗),因有四十多条,故云众多。2、此四十多条中,有的叫犯染污起(也叫染违犯,翻重垢,应向人忏。)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玄二、别辨七戒7 黄一、难行戒3 宇一、征云何菩萨难行戒?宇二、标当知此戒略有三种。宇三、释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酉五、定度(即静虑品)4 戌一、征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戌二、列2 亥一、嗢柁南嗢柁南曰:自性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巳六、修正四依2 午一、征云何菩萨修正四依?午二、释2 未一、辨四相2 申一、辨4 酉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辛二、次相等摄8 壬一、真实诸菩萨相(即相品)4 癸一、征起云何真实诸菩萨相?癸二、标列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子二、四无色蕴2丑一、结前生后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丑二、正广显示1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三辛二、表无表业2 壬一、表业2 癸一、辨差别2 子一、征复次,云何表业?子二、释2 丑一、标列谓略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四丑五、识蕴2 寅一、征复次,云何识蕴差别?寅二、释2 卯一、标列此亦五种应知。一、由安住故;二、由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一甲二、摄决择分4 乙一、结前显后如是已说本地,次说诸地决择善巧。由此决择善巧为依,于一切地善能问答。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二癸二、等无间缘2 子一、征复次,云何等无间缘?子二、释2 丑一、标说义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二、有寻有伺等三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我今当说。丁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壬三、广分别2 癸一、长行释2 子一、释差别7 丑一、烦恼发业2 寅一、问问:贪等十烦恼几能发业?几不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丙七、闻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2 戊一、闻依止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子三、轻重2 丑一、举杀生4 寅一、标复次,由五因缘,杀生成重。寅二、征何等为五?寅三、列一、由意乐,二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丙九、修所成慧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标释一切2 戊一、总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丙三、三摩呬多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丁二、随应决择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戊二、引经说3己一、决择诸王德失差别2庚一、出爱王白佛2辛一、述因缘3壬一、由观察2癸一、于过失复次,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庚二、相违2 辛一、能障趣入2 壬一、正出障法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戊二、总显相摄2 己一、长行3 庚一、三处所摄2 辛一、别辨相2 壬一、略摄3 癸一、标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丙三、有寻有伺等三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丁二、总别标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午二、色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于色界中初静虑地至离生喜乐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癸六、宿作因论4 子一、标计2 丑一、所计2 寅一、指广说宿作因论者,谓[1]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酉二、一切种子识3 戌一、种类分别5 亥一、明具阙2 天一、具一切种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戌八、爱差别3 亥一、欲爱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亥二、色爱色爱云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己四、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嗢柁南嗢柁南曰:执因中有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三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壬二、傍辨彼义2 癸一、引释诸经11 子一、乐空闲等3 丑一、牒经言复次,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当乐空闲,勤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己五、杂染施设建立2 庚一、征复次,云何杂染施设建立?庚二、释2 辛一、显杂染4 壬一、标谓由三种杂染应知。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子八、八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丑二、别广宣说9 寅一、三种修摄圣道差别2 卯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寅五、业门2 卯一、征复次,业门云何?卯二、释2 辰一、标列二种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辰二、随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丙四、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2 己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辛三、修习所缘诸相作意2 壬一、征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壬二、释2 癸一、能作四事3 子一、标谓即于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丙八、思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闻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丁二、略标广辨2 戊一、标列当知略说由三种相。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子三、三种2 丑一、结前正显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丑二、别广宣说40 寅一、发起邪行令堕恶趣2 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丁二、标释一切3 戊一、标列2 己一、四处摄3 庚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卯六、胜类2 辰一、举颂言2 巳一、问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巳二、答戒慧自熏修 具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未三、远离懈怠放逸2 申一、总显义应发勤精进,常坚固勇猛,恒修不放逸,五支善安住者:此颂显示由被甲、方便、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一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一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丙十、声闻地3 丁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修所成地。云何声闻地?丁二、正广分别2 戊一、总标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卯六、善语2辰一、举颂言贤圣尝[1]说最善语爱非不爱语第二谛非不谛语第三法非非法语第四辰二、长行释2巳一、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二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己三、出离地2 庚一、结前生后如是已说趣[1]入地。云何出离地?庚二、略广宣说4 辛一、离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