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八讲 修行五位
2024-11-27 11:43

第八讲 修行五位

一 修行五位

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讲到八识规矩颂的颂文? 原因是这样,譬如建房子,我们先要把砖瓦木石准备齐全,材料不齐全不能动工,不然,中途势将因材料不齐而停顿。我们前八次讲的材料,都是准备后四次使用的,下一次起,即将次第讲到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的颂文。现在我们开始讲五位修行。

学唯识,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识,而是学得唯识后,依法修行。也许,我们的修持不够,尚不能修止修观,但在我们在了解得八识、五十一心所之后,我们于起心动意之时,常常省察我们的心识,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个心王、心所的作用? 我们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个心王、心所发生的作用? 所谓究几于心意初动之时,把唯识用在日常生活上,这就是修行。我人的前六识,一向是攀缘外境,与五欲六尘打交道,我们从来不曾想到过省察内心,观照内心。修行无非是修正身、语、意三者的行为,但三者以心识为主导,正本清源,我们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与观照我们的心识,就是修行的基础。现在我们开始讲修行五位。

照唯识学的修行理论来说,修唯识行,要经过五个阶段,称为唯识五位,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分述如下:

一、资粮位: 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识行的初位。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要先准备下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 修唯识行,也要先积聚下相当的智慧和福德,作为修行的资粮。智慧福德的资粮如何积聚呢? 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波罗密、四摄法、四无量心、三十七道品。

修此位的菩萨,是以四种胜因缘力而开始修行的。即一者因力,就是具备有大乘种性。二者善友力,就是受善知识朋友的影响。三者作意力,即有修唯识行的决心。四者资粮力,是发心行菩萨道积聚下的智慧福德。

二、加行位: 修行菩萨在资粮位所修的,如行菩萨道、六度四摄等,是福德重于智慧。而进入加行位要修的,是智慧重于福德。所以在此位的菩萨,要修四寻思观、四如实观,以伏断分别起和俱生起的所知、烦恼二障。四寻思观,是名寻思观,事寻思观,自性寻思观,差别寻思观。名是能诠的名言,事是所诠的事相、自性是事相的体性,差别是名事上的分齐。其内容是:

1、名寻思观: 名是一切事物的名称,名是假名施设,假为安立的,它虽代表一种事物,但并不是事物的本身。僧肇法师曰 :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又曰:物不即名而就实,名不即物而履真。]人不了此理,执名求实,生出种种烦恼。寻思此义,以伏断执障。

2、事寻思观: 事者事物,是见闻觉知的物件。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至于山河大地,人牛马羊。但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的组合,并没有事物的本体。我人妄执一切为实有,以名推求,对事执著,也就成为种种执著与烦恼。

3、自性寻思观: 世间万有,皆是仗因托缘生起的假法,其本身没有实在的体性。自唯识学上说,万法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此可知名、事、自性皆空,此即自性寻思观。由此寻思,以伏断执著和烦恼。

4、差别寻思观: 名称与事物,各有种种差别,名如名身句身,事如长短方圆,一一法上,各有差别相,唯此差别,皆是一时现象,假有实无,由此寻思,伏断执障和烦恼。

以上四观,是唯识止观的最初入门观法,由此观察,可生四如实智。即是:

1、由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2、由事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3、由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4、由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

如实智,是如实的了知诸法实相之智。由前述四观而引生四智,以此进入唯识实性。而修四观,引生四智,要经过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四位。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之境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取之境与所取之智空。

三、通达位: 修唯识行,历经资粮、加行二位,执障伏断,智慧发出,已能体会出真如实相的境界,这时进入通达位,已算是见道。所见之道,即是由二空所显的真如。此处又有真见道和相见道之分。真见道,是在此位起无漏的根本智,证见二空真如,断二种障。然后更起后得智,以了知一切差别相上的如幻俗事。见道菩萨,就是以此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缘真俗二境。

四、修道位: 在资粮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 在加行位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在通达位已见道,体会得唯识实相二空真如。在见道位,已入十地中初地入心。十地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三心,故在此修道位,则是由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十地出心又称满心。在此阶段,数数修习无分别智,舍断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到十地满心,已是妙觉菩萨了。

五、究竟位: 究竟位就是佛位,诸漏永尽,清净圆明,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这时所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二种胜果,便是圆满的佛果了。

二 四十一阶

大乘因位菩萨,修唯识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断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法二空,而后才能证得大菩提与大涅槃二胜果就是佛果。唯在修行过程中,要经过五位、四十一阶,才到达佛的果位。五位已如前述,四十一阶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兹分述如下

一、十住: 十住位,是修菩萨行者,在此位安立其心,唯于六度万行等,尚未殊胜,故曰住。在 华严经 ,把修行阶位分为五十二阶,在十住之前,尚有十信]十个阶位,在妙觉菩萨之前,尚有等觉菩萨一个阶位。唐代慈恩大师窥基,把十信摄入十住的发心住,把等觉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了四十一阶了。十住的名称是:

1、发心住: 此位菩萨,发菩提心,修十信行,于六度等,尚未殊胜,曰发心住。

2、治地住: 此位菩萨,净修身口意三业,大悲一切有情,有如大地能生万物。

3、修行住: 此位菩萨,修胜理观,起六度妙行,称修行住。

4、生贵住: 此位菩萨,依佛法教化,如圣贤生正法中,种性高贵,曰生贵住。

5、方便住: 此位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济有情,利益众生,曰方便住。

6、正心住: 此位菩萨,于一切毁誉,心定不动,曰正心住。

7、不退住: 此位菩萨,于所闻之法,心坚定而不退转,曰不退住。

8、童真住: 此位菩萨,三业清净,不受世间法之染著,曰童真住。

9、法王子住: 此位菩萨,解悟法王之法,有如将袭法王的王子,曰法王子住。

10、灌顶住: 此位菩萨,如法修行,有如王子之堪受王位,曰灌顶住。

二、十行: 修行菩萨,于此位修六度万行,逐渐殊胜,故称曰行。十行是:

1、欢喜行: 此位菩萨,修布施行,施舍一切,令见者欢喜,曰欢喜行。

2、饶益行: 此位菩萨,持三聚净戒,不染五欲,饶益有情,曰饶益行。

3、无恚行: 此位菩萨,修忍辱行,忍受怨敌,曰无恚行。

4、无尽行: 此位菩萨,修精尽行,受诸剧苦,精进不懈,曰无尽行。

5、离痴乱行: 此位菩萨,常住禅定,于世出世法,无有痴乱,曰无痴乱行。

6、善现行: 此位菩萨,修智慧行,悟入诸法皆无自性,不受系缚,不受染著,随机教化众生,曰善现行。

7、无著行: 此位菩萨,修方便行,对于空有两端,通达无碍,一无所著。

8、尊重行: 此位菩萨,修愿力行,尊重善根智慧,增益自利利他,曰尊重行。

9、善法行: 此位菩萨,修力行,成就诸善慧法,除众生烦恼,曰善法行。

10、真实行: 此位菩萨,修智行,成就诚实了悟,言行相应,日真实行。

三、十回向: 菩萨修至此位,上为求菩提,下为度众生,以所修之善根,回向法界,故立十回向之名。十回向名称如下:

1、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 此位菩萨修六度四摄,救济一切有情,而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 此位菩萨,于三宝发不坏信,以己善根,回向有情。

3、等诸佛回向: 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悲智,与诸佛等,回向有情。

4、至一切处回向: 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供养三世诸佛,利益一切众生。

5、无尽功德藏回向: 此位菩萨于诸佛及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悉皆随喜,而回向之、

6、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 此位菩萨,施舍一切,以身代众生苦,而回向之。

7、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 此位菩萨,以所修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 此位菩萨,以正智正念,随顺真如平等之相,而回向之。

9、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 此位菩萨,以无缚无著解脱之心,而回向之。

10、 法界无量回回: 此位菩萨,说法利生,庄严世界,此善根回向,量同法界。

四、十地: 由初地入心,至十地满心,要修两大阿僧祗劫之久,如下节所述。

三 菩萨十地

菩萨修行,进入见道位,已算是登地菩萨,唯还是在十地的初地入心修行。到了修习位,则是由初地住心,修至十地满心,。十地满心,已经是妙觉菩萨的地位,在此位中,以金刚心、无间道,便证得转依转八识成四智,就是究竟佛果了。

十地,是修唯识行最后十个阶位,十地的名称是:

一、欢喜地: 始入见道位,见证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曰欢喜地。

二、离垢地: 修行菩萨,在此地时,一切戒垢,无论粗细,尽皆远离,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 此地菩萨,成就胜定,能发无边妙慧,曰发光地。

四、炎慧地: 此地菩萨,得最胜定,以智慧火,烧灭烦恼薪,曰炎慧地。

五、极难胜地: 此地菩萨,其根本智与后得智,互相违返即根本智无分别,而后得智辨析世俗诸法则有分别,在此地使之融摄,此事甚难,故曰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 此地菩萨,观诸法缘起,以胜智力,引发最胜般若现前,故曰现前地。

七、远行地: 此地菩萨,修迥向方便及济拔方便,以已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广大菩提,此即大智; 以种种方便九济拔众生,此即大悲。有此士悲智二种方便,故能远行,曰远行地。

八、不动地: 此地菩萨,其根本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力,亦能现前,不为一切烦恼、及一切境界所动,称不动地。

九、善慧地: 此地菩萨,成就微妙四无碍智,此智慧微妙殊胜,故曰善慧地。

十、法云地: 此地菩萨,总缘一切法智,具足自在,能藏众定慧功德,能隐覆无边惑障,犹如云荫作大法雨,称法云地。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菩萨修行五位: 大乘因位菩萨,修唯识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断得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我二空,才获致大菩提与大涅槃二胜果,这其间,其经过五位、

四十一阶,如下表所示:

┌资粮位┐

├加行位┼方便道

菩萨修行五位┼通达位又名见道位┤

├修习位又名修道位┼ 无漏圣道

└究竟位即证得佛果之位┴ 佛果

┌十住 (摄十信) ┐

├十行┼ 三贤位凡

四十一阶┼十回向┤

├十地因┤

└妙觉果┴ 圣

二、四加行位: 修行菩萨,进入加行位,修四寻思观,生四如实智,这其间,要经过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四位,于前二位修四寻思观,于后二位,修四如实智,如下表所示:

┌暖位┐

四加行位┼顶位┼四寻思观-有漏

├忍位┤ 所取之境空

└世第一位┴四如实智所取之境与能取之智空-无漏

End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易犯规矩

易犯规矩◎ 来 果类如古人画地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于地上,用一木器,离身不远,画一圆圈,不能妄动一步,斯古人之道也;丛林以规矩为圈,三五十年不出圆圈一步,亦学古人之道。若乱犯规矩者,当犯破法之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规矩

规 矩◎ 来 果 参禅人先有守清规之志,方可安住丛林,要知规矩二字,关系颇大,意义很深。何以故?能得清规谨守,许是僧中行人,少一差迟,即摈出寺外。又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皆有天地规矩。云退日明,雷

念佛的规矩

◎ 印 光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大马佛教概述于凌波不论佛教如何适应一个国家与文化,佛陀的基本教义是最重要和最应受持的,不是仪式、信仰、礼仪及其文化。 - 达摩难陀长老马来亚联邦,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自 十五世纪以後,马来

于凌波:画僧懒悟

画僧懒悟于凌波佛门僧侣中除了以诗闻名的诗僧外,能画善画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书家怀素,五代杰出书家贯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书画双绝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谓四大画僧弘仁、石溪、石涛、八大。辛亥革命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简介于凌波现在执笔来写方伦居士的传记,不仅一般社会人士感到陌生,即使是佛教人士,知道方伦居士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一九六、七十年代,方伦居士是佛门中的弘法健将。他的著作风行台湾,特别是一套高、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于凌波: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三讲、云何色蕴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

于凌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

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于凌波在太平洋中部汪洋浩翰的大海中,有一片为数一百三十多个岛屿组成的岛群,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夏威夷(Hawaii),所以总名之曰夏威夷群岛。它的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东距美国

于凌波:专介净土--念佛法门

专介净土--念佛法门于凌波一、净土意义修持的方法,如参禅、修密、观心、念佛。但在这些法门中,若求其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则惟有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故特将此一法门, 在此作一较详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认识我们的心

认识我们的心于凌波居士讲述中国有一句成语,说:人贵自知;外国也有这样的俗谚,是:如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不是说我姓张名三,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担任公职;以及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七十公斤等等这些认识

于凌波:天才早逝的释显荫

天才早逝的释显荫于凌波民国时代,我国佛门中出了一位天才比丘,他有如姚秦时代的僧肇,才华横溢,而不幸短命,二十四岁之年即行往生。他就是出身于宁波观宗学社的释显荫释显荫,俗家姓宋,名今云,江苏省崇明县人崇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1】一本十支之学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

于凌波: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

于凌波: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1、对佛应有的礼节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国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五讲、受蕴与想蕴

第五讲、受蕴与想蕴【1】受与想感受与概念五蕴中的第二类蕴,是受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

于凌波: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

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人生世间,生时要庆祝,死时要哀悼,年年要过生日,对死人也要纪念其冥诞与忌辰。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人、生自何来,死往何去呢?人生的目的何在,价值又何在?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一讲、五蕴聚合说

第一讲、五蕴聚合说【1】五蕴是构成世间的基本质料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1】心相应行法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列于第四位的是行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

于凌波:人生苦乐的探讨

人生苦乐的探讨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七讲 三境三界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于凌波:随缘——随的什么缘

随缘随的什么缘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