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2024-11-27 10:52

第六讲 九缘生识

一 缘起

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这就是因缘二字的来源。因缘、简称为缘起或缘生。什么是缘起或缘生呢? 在 阿舍经 中这么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又说:譬如有两根□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便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名色和识互相依存,才有生命体的存在。所以因缘二字,简单的说,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关系和条件。生命体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识互相依存而有的。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后果的依存关系(因果关系),也有识和名色 (精神主体和物质性身体) 同时的依存关系。这异时的因果和同时的依存关系,就叫做因缘。不过最早的因缘即缘起,是生命流转的缘起,到后来则扩大到万法生灭变化的缘起。譬如 入楞伽经 中说:

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等缘合成瓶、泥钵,草席、种芽、酪酥亦复如是,各外缘前后转生;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蕴、处、界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内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缘起,即是佛法中的十二缘生,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是我们蒙昧的生命原动力,行、是盲目意志冲动之下的行为,识、是业力寄托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纳识成胎,这时的受精卵,已经成为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即所谓生命体),所以称为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婴儿发育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备)。 触是出生后数岁以内的幼儿,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童心未凿,只是直觉,无分别心,所以叫触。受、是年龄渐长,对外的感觉有了领纳的作用。领纳有三种,顺我意者称乐受,违我意者称苦受,不顺不违的称舍受。有了苦乐之受,以受为缘,就有了爱爱憎取舍。爱就是贪,贪名贪利、贪财贪色,以贪为缘而生起取。取可说是占有,对所爱的一切固执不舍,由取而成为有。有是存在的意思,也是业的意,这是由取而熟切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后报的业。有了业因,必有果报,这果报就是生即是下一世生命开始的生。有了生、就必有老死。在生后死前,又有触、受、爱、取、有,周而复始,就是生命流转。

外缘起,是万法生灭的缘起,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以麦种豆种为因,以阳光、雨露、及人工等为缘,就有麦子豆子的生起; 以泥土调水及工具为因,就有瓶、钵的生起。生起起要仗因托缘,变异、坏灭也要仗因托缘,仗因托缘,就是仗依生起此法的因素和条件。一切法是依赖因素条件组合而有,所以一切法只是现象,不是本体。一切法受到因素条件 (因缘) 的变异而有变化,所以一切法无自性 (没有固定之性) 。无自性又称性空,此称之为缘起性空。

万法离不开缘起,大致说,这就是缘起。

二 四缘五果

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缘之和合。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因此,唯识学上立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事实上,因和缘没有什么差别,概略的说,因即是众缘之一,缘也是生果之因,不过在生起万法的关系条件上,因是较重要的一个条件而已。因此,六因之说,只是四缘的另一种分类方式。于此先介绍四缘,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增上缘:

一、因缘: 因缘,是事物生起的众多关系条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条件。经上说,谓有为法,亲自办果], 称为因缘。但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缘具备才能生果。同时、在唯识学上的因缘,又不同于一般缘起的因缘。唯识学以万法唯识 立论,万法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后果,因此,唯识学上的亲因缘,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以种子生现行,始有宇宙万法。但法不孤起,种子生现行,须要下列三缘具备。

二、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旧译次第缘,新译等无间,意思是密密迁移,等无间隙],这是指我们的心识生起,念念生灭,刹那不停,前念心为后念心开导,引令后念心生起,前念为后念的缘,后念亦为前念的缘,次第生起,故亦称次第缘。

三、所缘缘: 所缘缘旧译缘缘,这是心识攀缘外境的时候,此能攀缘之心,对所攀缘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为其所缘。所缘缘这两个缘字,前一个缘是境,后一个缘是四缘之一的缘。语云:境由心生,心因境起。心生之境是法境,属于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属于色法,二者全是心识攀缘的物件。

四、增上缘: 增上是增加或加强的意思,对于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义,所以也称助缘。增上缘有顺益、违损两方面,自顺益方面说,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长者,称与力增上缘,不妨碍一法生生起或成长者,称不障增上缘; 自违损方面说,此一法对他一法有妨害障碍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顺益增上缘,而霜雹为花木的违损增上缘。

唯识学是以万法唯识 立论,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果,因此,种子是一切法的因缘。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缘具足; 色法生起,只须因缘与增上缘两种缘。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事实上,六因只是四缘的另一种分类。也就是把四缘中能办生自果的因缘,开展为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 而把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三种,合并为一个能作因。能作因不俱办生自果的功能,但能给具有生果功能的因予以资助,这又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前者是予生果之因以资助,称为与力能作因,后者是对生果之因不予障碍,称为不障能作因],这与增上缘的功能类似,此处为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世间万法,因缘具足,必定生果,所生之果,分为五类,是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分述如下:

一、异熟果: 这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果,有情以其善恶行为所造作的业因,导致来生三界六道的苦乐之果。其实异熟果就是众生的第八识,第八识又名异熟识,旧译为果报识,所以称为生命流转的果体。

异熟二字十分费解,据窥基大师 成唯识论 述记中的解释,谓异熟有三义:

1、异时而熟: 由因到果,时间不同,称异时而熟。譬如果树,由开花结果,到果子成熟,必要经过一段时间。有情所造善恶诸业,由造业时望果熟受报,也要经过相当时间,此称异时而熟。

2、变异而熟: 由因至果,必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曰变异而熟。譬如造酒,由水米和合到酝造成酒,必有变异。有情造作各种业因,到隔世成果,也必有变异,曰变异而曰变异而熟。

3、异类而熟: 由因到果,类别有异,曰异类而熟。譬如江河之水,性质各异,但流入大海,就混同一味了。有情所造的或善或恶的业,,而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这苦乐之果非善非恶,则是无记。由因果之间性质不同,故曰异熟。

二、等流果: 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谓之等流。第八识中的善种子生善的现行,从恶种子生恶的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此果是等流果。

三、士用果: 士是士夫,是人的异名,用是作用,即人力之作用。如农夫耕作而有米麦之果,工匠工作而成器物之果,依其作用所获之果,称士用果。

四、增上果: 以一因缘法之果,望其他因缘,曰增上果。因为一法生起获果,一切因缘皆予以增上之力,故曰增上果。

五、离系果: 离系果是道果,这是修唯识行,断我、法二执,证我、法二空,断去烦恼、所知二障的系缚,证得的道果。

三 九缘生识

依照唯识学的理论,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万法色心诸法种子,种子起现行,而有人生和世界 (主观的认识作用,和客观的外境) 。但色心诸法生起,要因缘具足。因缘,即上节所称的四缘。心法生起要具足四种缘,色法生起只需具备两种缘。但唯识学上又有一个名词,叫九缘生识,意谓心识生起,要具足九种缘,这是不是矛盾呢? 此处我们先看生识的九缘是那些缘,现在以眼识生起为例,眼识生起的九缘是:

一、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二、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三、根缘: 眼识依于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四、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五、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六、种子缘: 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七、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八、染净依缘: 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九、根本依缘: 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但是这和四缘之说是否抵触呢? 事实上并不抵触,原来以上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余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九缘之中,还少了一个等无间缘,但等无间缘、是在心识连续生起的时候才有的,此处的九缘生识,是在生识的横切面(不包括时间因素)来看,所以不把等无间缘列入。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眼识生起要具备九缘,那么耳、鼻、舌、身诸识呢? 是否也需要九种缘呢? 不需要,八种识的生起,所需的缘各不相同,兹列表如下,以资分别:

一、眼识: 眼识生起要具九缘、已如上述。

二、耳识: 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即在九缘中减去明缘。因耳识缘声境,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听,所以只须八缘。

三、鼻识: 鼻识缘香境,是合中取境,不需要光明和距离,所以在九缘减去空、明二缘,只须要七缘。

四、舌识: 舌识缘味境,这也是合中取境,根 (舌) 境 (饮食) 接触才能生识,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五、身识: 身识缘触境,必须接触才有感觉,这也是合中取境,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六、意识: 意识取境,要具五缘,即根缘 (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识为染净依) 、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和种子依缘。即九缘中减去空、明、根、分别依四缘。

七、末那识: 末那取境,只须四缘,即根缘 (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缘)、境缘 (末耶缘第八阿赖耶识) 、作意缘、种子依缘。

八、阿赖耶识: 赖耶取境,也要四缘,即根缘 (赖耶识依末那识为根) 、境缘 (其境为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缘、种子依缘。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六因、四缘、五果: 唯识学立有六因、四缘,为万法生起之条件。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各如下表所示:

┌能作因

├俱有因

六因┼相应因

├同类因

├遍行因

└异熟因

┌因缘

四缘┼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异熟果

├等流果

五果┼士用果

├增上果

└离系果

二、八识具缘: 八识生起,具缘不同,如下表:

┌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

│ 依缘。

├耳识八缘空、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鼻识七缘┐

八识具缘┼舌识七缘┼ 各具根、境、作意、种子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身识七缘┘

├意识五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

├末那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阿赖耶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End

李炳南:助念之意义 - 助念之规矩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易犯规矩

易犯规矩◎ 来 果类如古人画地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于地上,用一木器,离身不远,画一圆圈,不能妄动一步,斯古人之道也;丛林以规矩为圈,三五十年不出圆圈一步,亦学古人之道。若乱犯规矩者,当犯破法之

规矩

规 矩◎ 来 果 参禅人先有守清规之志,方可安住丛林,要知规矩二字,关系颇大,意义很深。何以故?能得清规谨守,许是僧中行人,少一差迟,即摈出寺外。又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皆有天地规矩。云退日明,雷

念佛的规矩

◎ 印 光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大马佛教概述于凌波不论佛教如何适应一个国家与文化,佛陀的基本教义是最重要和最应受持的,不是仪式、信仰、礼仪及其文化。 - 达摩难陀长老马来亚联邦,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自 十五世纪以後,马来

于凌波:画僧懒悟

画僧懒悟于凌波佛门僧侣中除了以诗闻名的诗僧外,能画善画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书家怀素,五代杰出书家贯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书画双绝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谓四大画僧弘仁、石溪、石涛、八大。辛亥革命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简介于凌波现在执笔来写方伦居士的传记,不仅一般社会人士感到陌生,即使是佛教人士,知道方伦居士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一九六、七十年代,方伦居士是佛门中的弘法健将。他的著作风行台湾,特别是一套高、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于凌波: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三讲、云何色蕴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

于凌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

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于凌波在太平洋中部汪洋浩翰的大海中,有一片为数一百三十多个岛屿组成的岛群,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夏威夷(Hawaii),所以总名之曰夏威夷群岛。它的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东距美国

于凌波:专介净土--念佛法门

专介净土--念佛法门于凌波一、净土意义修持的方法,如参禅、修密、观心、念佛。但在这些法门中,若求其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则惟有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故特将此一法门, 在此作一较详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认识我们的心

认识我们的心于凌波居士讲述中国有一句成语,说:人贵自知;外国也有这样的俗谚,是:如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不是说我姓张名三,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担任公职;以及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七十公斤等等这些认识

于凌波:天才早逝的释显荫

天才早逝的释显荫于凌波民国时代,我国佛门中出了一位天才比丘,他有如姚秦时代的僧肇,才华横溢,而不幸短命,二十四岁之年即行往生。他就是出身于宁波观宗学社的释显荫释显荫,俗家姓宋,名今云,江苏省崇明县人崇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1】一本十支之学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

于凌波: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

于凌波: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1、对佛应有的礼节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国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五讲、受蕴与想蕴

第五讲、受蕴与想蕴【1】受与想感受与概念五蕴中的第二类蕴,是受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

于凌波: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

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人生世间,生时要庆祝,死时要哀悼,年年要过生日,对死人也要纪念其冥诞与忌辰。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人、生自何来,死往何去呢?人生的目的何在,价值又何在?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一讲、五蕴聚合说

第一讲、五蕴聚合说【1】五蕴是构成世间的基本质料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1】心相应行法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列于第四位的是行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

于凌波:人生苦乐的探讨

人生苦乐的探讨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七讲 三境三界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于凌波:随缘——随的什么缘

随缘随的什么缘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