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
2024-11-27 11:14

第八讲、相应行中的随烦恼不定心所

【1】十种小随烦恼

随烦恼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此又名随惑,是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分为小随、中随、大随三种。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随,兼具二义者称中随(自类俱起、遍不善性)。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小随。

小随烦恼计有十种,曰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其发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中随烦恼有二种,曰无惭、无愧,其发生之作用范围较小随烦恼为宽,具有自类俱起,遍不善心二义,故曰中随。此二者,对自己所犯的过恶不感到羞耻,是其共同点;而惭者轻拒贤善,愧者崇重暴恶,是其相异点。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俱有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诸染心三义,故曰大随烦恼。现在首述十种小随烦恼如下:

一、忿心所:忿者忿愤,是对于违逆之境,所产生粗暴的身语表业。《广论》曰: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暴恶,谓持鞭杖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愤,执杖为业。

二、恨心所:恨者怨恨,怀恶不舍,引起极度烦恼。《广论》曰: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能与不忍所依为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三、覆心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广论》曰: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于自罪恶,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四、恼心所:恼者恼怒,于忿恨之后,遇违逆事,因而爆怒,凶狠暴戾,有如蝎子螫人。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五、嫉心所:嫉者妒忌,他人荣盛,我怀忧戚,如妾妇之固宠,政敌之倾轧。《广论》曰:

云何嫉,谓于他胜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六、悭心所:悭者悭吝,财物不肯施舍,法理秘不告人,鄙恶地蓄积财法。《广论》曰: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著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

七、诳心所: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广论》曰: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八、谄心所:谄者谄曲,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以达到自己谋求利益的目的。《广论》曰: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已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著,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谄,为冈他故,矫设导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九、憍心所:憍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广论》曰:

云何憍,谓于盛事,染著倨傲,能尽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矜持,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憍?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十、害心所:害者损害,心无悲愍,损害有情,是不害之反。《广论》曰:

云何害,谓于众生,损恼为性,是嗔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2】中随与大随烦恼

中随烦恼二个,曰无惭、无愧:

一、无惭心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广论》曰:

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此在《识论》则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二、无愧心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广论》曰: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大随烦恼八个,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一、掉举心所: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障碍禅定。《广论》曰:

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障奢摩他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奢摩他者为止,即是禅定。

二、昏沉心所:昏沉是昏懵沉醉,迷闇不明,障碍轻安和智慧。《广论》曰:

云何昏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眛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毗钵舍那是观,与奢摩他合称止观。此又称定慧、寂照。

三、不信心所:不信者谓无诚信,既无真实之信,则于一切实事实理不能认可。《广论》曰:

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四、懈怠心所:懈怠与精进相反,既不修善,亦不断恶,甚而对恶业勤奋。《广论》曰: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五、放逸心所:放逸者,放荡纵逸,于染法不能防,于净法不肯修。《广论》曰:

云何放逸?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六、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广论》曰: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七、散乱心所:散乱即不专心,令心流荡,障碍正定,阻止善慧,增长恶慧。《广论》曰:

云何散乱?谓贪嗔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八、不正知心所:不正知即是邪知,误解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破坏佛教真理。《广论》曰:

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违犯律行所依为业。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仪。

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3】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是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此有四种,曰悔、眠、寻、伺。《识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称不定者,指其于识八识心王,性善、恶、无记三性,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都不确定,无法记别,故曰不定。

一、 悔心所:又名恶作,对于先所作事生起悔心。《广论》曰: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作,此恶作体非即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

此在《识论》中则曰: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即对已作恶事追悔,就是善性;对已作善事追悔,就是恶性。悔能令心怅怏不安,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

二、 眠心所:眠即睡眠,昏迷而不自在,能障智慧。《广论》曰: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此在《识论》中则曰: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睡眠之时,心极闇劣,身无力用,故有障碍(止)观的作用。所以适度睡眠是为善法,过度睡眠是为恶法。

三、 寻心所:寻者寻求,对事理粗略的思考。《广论》曰: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三、 此在《识论》中则曰:寻谓寻求,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四、伺心所:伺者伺察,对事理细密的思考。《广论》曰: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念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此在《识论》中则曰:何谓伺察,令心偬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惠空法师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完饭的这段时间,一样可以用功!大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与烦恼相处

◎ 印 一如何与烦恼相处?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当前时代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些海量知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来面对这些物质沸腾后面的心灵恐慌?价值多元化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世

修行时要懂得扭转烦恼

◎ 宗 性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就是中随烦恼。意思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大不小,处于中间。这种情绪只有两种:无惭、无愧。我们常把惭、愧当做一个词,说某个人不知惭愧。什么叫惭、愧?在佛法里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