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一讲 佛陀的遗教——以己为洲、以法为洲
2024-11-27 12:13

第十一讲 佛陀的遗教以己为洲、以法为洲

一、 佛陀的容色言行

佛陀住世时代,没有照相术,没有画像,佛陀涅槃,没有留下任何遗影。我们现在所看到绘制的、雕塑的种种佛陀像,全是佛陀入灭数百年后,历代后人想像出来的,所以不禁使我们想到,佛陀的容色,究竟是什么样子?

论语一书中,有几处刻画孔子容色的句子,十分传神:

述而篇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厉是严肃,不是严厉。

子张篇 :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望之俨然,是庄重貌。听其言也厉,厉在此是言辞正确的意思。

子罕篇 :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夫子的言行录。而四阿含经,是佛陀弟子是记录佛陀的言行录。何以前者生动,而后者却是千篇一律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呢?那是因为孔子时代,我国有普遍使用的文字和书写的工具; 而佛陀的言行,是以口传耳传下来的,不得不把格式固定下来,以便于记忆。所以,我们如果想从经典中捕捉佛陀的容色,我们可以从文字的精神中,来想像佛陀的庄严与慈悲。

佛陀身心健康,感情理智平衡即所谓[ 悲智圆融 ]。经典中说,佛陀证道后,有十种法乐。如: 永恒而绝对信心所产生的法乐; 最深禅定境界所引发的法乐; 无限慈悲心所引发的法乐; 解脱系缚和烦恼而获得的法乐。因此,经典中有赞佛的偈子曰:

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圆光普照于十方,慈悲喜舍皆具足。

佛陀有如孔子,望之俨然庄严; 即之也温慈悲。佛陀领导僧团,从不以[ 教主 ]自居。佛陀说: 我不摄众 ]。意思是领导僧团的,不是佛陀个人,而是如来的教法和戒律。佛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是伟大的教师; 佛陀演说正法,拯人慧命,是众生的慈父。可是很遗憾的是,由于后代弟子对佛陀的崇敬与怀念,因而不断的圣化、神化、偶像化,模糊了佛陀的真面目,也拉远了佛陀与众生的距离。在四阿含经和四分律中,记载了许多很有人情味的小故事,如佛陀为病比丘洗浴,佛陀为肓比丘穿针,佛陀扫地,佛陀自修房门等等,都十足刻画出人间佛陀的真面目。兹举一例,以见其余:

佛陀住祗园精舍的时候,僧团中有一比丘生病。佛陀去探视他,见病比丘身有污垢,佛陀就扶他到池边,为他洗浴,洗拭毕,并为他洗衣; 然后到病比丘住处,把卧处旧草丢弃,打扫干净,墙壁破处以泥浆补好,铺上新草,扶病比丘睡卧好,再为他盖上袈裟。

以上这个故事,出之于四分律。玄奘三藏的大唐西域记称: 祗园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

二、 十大弟子

佛陀证道之后,教团成立之初,有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余人。以后一生游行教化,四十余年,究竟有多少出家弟子,经无明文,不得而知。大约说,总应发展至初期人数的十倍或更多。在这众多弟子中,有一些极为杰出的弟子,即早期经典中所称的[ 十大弟子 ],他们各有专长,在教团中号称第一, 兹介绍这十大弟子的事迹如下:

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他是王舍城迦罗臂拿伽村人,婆罗门种姓,父亲提舍是有名的论师,母亲舍利也是有名的学者。他的舅舅长爪梵志,就是后来皈依佛陀的摩诃俱希罗。他早年出家学道,是删阇耶吠罗胝子的弟子,因不满于删阇耶的怀疑派理论,就皈依于佛陀座下。在教团中,他是佛陀最得力的助手。祗树给孤独园,就是他负责监修的。佛陀晚年,提婆达多背叛,带著数百名比丘另成立新教团。从来于新教团一次开会时,舍利弗突然出现于会场,以义正辞严的言词说服了附和提婆达多的比丘,大部分的比丘又回到佛陀座下。佛陀晚年,他先佛陀入于涅槃,使佛陀颇为伤感。

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他也是婆罗门种姓,和舍利弗同师事删阇耶,后来和舍利弗一同皈依佛陀。据说他修得神通第一,佛陀晚年,拘萨罗国的毗琉璃王带兵灭亡迦毗罗卫国,目犍连以神力飞入迦毗罗卫城,把五百名释迦族青年男女摄入钵中,飞出城外开钵一看,钵中人已化为血水。这是神通不抵业力的明证。他晚年出外传道,途经山区,为裸体外道向山上推下乱石砸死。这是舍利弗逝后不久的事。

三,说法第一的富楼那: 富楼那辩才无碍,善于说法,且有忍辱的精神,他要到输那国去传道,佛陀以为输那国文化落后,民性凶悍,劝阻他不要去。富楼那声称无论他们打我骂我,刀杖加身,他决不与他们反目,且怀著感恩之心。佛陀赞叹他说: 善哉! 富楼那,良哉! 富楼那。你有如斯忍辱之心,必然能到那边陲的输那国,达到你的心愿,去吧! 富楼那。]

四,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他出身于婆罗门富家,生性慷慨,好济助穷人。他随佛陀出家,善解法义。有一次佛陀外出,回到鹫岭精舍时,别人争相迎接,须菩提想: 佛陀的法身,并不在四大和合的肉体上,我奉行佛陀教法,体证诸法空理,不该为事相迷惑才对。他就不去迎接。佛陀回到精舍,弟子们争相迎接,其中有一个莲花色比丘尼,跑到人前,跪接佛陀,并说: 世尊,弟子莲花色第一个来迎接您。]

佛陀慈祥的说: 莲花色,你不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须菩提才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 。他在石窟中观察诸法空性,见法的人,才是第一个见到如来、第一个迎接佛陀的人。]

五,论议第一的伽旃延: 伽旃延是南印度阿槃提国人,父为国师,他曾从阿私陀仙人受学,仙人临命终时,要他去皈依佛陀。他善于论议,言辞简明。一个外道问他: 在这世间,人们不断的斗争,是为了什么呢? 他回答:是我见和贪欲作崇。]

[ 请问,什么人才能离开我见和贪欲呢? ]

[ 只有佛陀,他是无上正等正觉者,他没有贪欲烦恼,没有我见执著,他是天人的导师 。]迦旃延肯的回答。那问话的外道,就此去皈依了佛陀。

六,头陀第一的大迦叶: 大迦叶生长婆罗门富豪之家,但随佛陀出家后却修头陀苦行。住于冢间林下。有一次,他去见佛陀,身著粪扫衣,发须杂乱,新比丘根本不认识他。佛陀在座上看到了,喊他: 大伽叶,你过来,我这里留了半座给你。可见佛陀对他的重视。大迦叶年老时,佛陀劝他放弃苦行。舍利弗也劝他回僧团从事弘法利生。他说:

[ 弘扬正法,教化骄慢恶智的众生,我没有这份毅力和勇气。我只能树立一个修苦行的榜样,让后学者对于少欲知足的头陀苦行、知道遵从和实行罢了。]

佛陀涅槃后,大迦叶主持第一次结集,并继续领导僧团。

七,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他随佛陀出家后。因在佛陀说法时打瞌睡,受到佛陀的呵斥。他发誓精进修行,通宵不眠。终以用功过度,致双目失明。佛陀教导他修定可以重见光明,他如法修持,终于获得了天眼。他热心于布教活动,到没有人弘法的地方去度化。许多人受了他的感化而皈依了佛陀。

八,持戒第一的优波离: 优波离是首陀罗种姓的贱民,在释迦族的王宫中做理发匠。王宫中的七王子出家时,他也随著出了家。他个性拘谨,佛陀制定的戒律,他一丝不苟的遵守,他也常向佛陀请示戒律的问题,一一的记下来。所以在僧团中他持戒第一。他年老时,经常调处僧团中的纠纷,由于态度公正,受到大众的遵敬。后来大迦叶主持结集时,律藏部分就是他诵出来的。

九,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阿难陀是白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据说他小于佛陀三十岁,二十余岁出家,随在佛陀身边做侍者二十五年之久。佛陀在精舍说法,或出外游化,他随时都在身边,所以成就了他多闻第一。增一阿含经 中称:[ 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阿难相貌端庄,性情和善,佛经上说他: 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第一次佛经结集时,经藏部分是他诵出来的。

十,密行第一的罗侯罗: 他是佛陀的独子,十余岁出家,在僧团中做小沙弥,舍利弗是他的亲教师。佛陀怕他因身分特殊而心生乔慢,不时告诫他要忍辱修行,不得有乔慢心。据说,有一次他的住室为一个比丘占住了,他不敢告欣佛陀和舍利弗,竟在厕所中端坐了一夜。他默默修持密行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因此被称为密行第一。经典中说罗侯罗早逝,不到三十岁就入涅槃了。

三、 落寂的晚年

随著岁月的消逝,渐渐的,佛陀进入志耄之年了。

许多不如意的事都发生在佛陀晚年,大约都发生在佛陀七十岁以后那段时间。

第一件事是提婆达多的叛逆。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哥哥,也是佛陀的堂弟。他早年随佛陀出家,最初也颇为精进。但到佛陀老年时,提婆的野心增长了,他想取代佛陀的地位,成为僧团的领导者。这时摩揭陀国发生政变,阿阇世王子拘禁了他父亲频婆娑罗王,而取得政权,据说提婆也是支援政变的人。提婆曾公开要求佛陀交出僧团的领导权,为佛陀斥退,他就带著附和他的数百比丘离开了僧团。

另一件事,是佛陀祖国的灭亡。原来拘萨罗国波斯匿王未继王位前,向释迦族求婚,释迦族自诩为日之种姓,骄傲自大,不肯把王族之女下嫁别族,但又不敢拒绝,乃以女奴茉莉,伪称是王族之女,下嫁波斯匿王子。后来波斯匿继位为王,茉莉夫人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毗琉璃王。毗琉璃王子十余岁时,波斯匿王命他到迦毗罗卫城外家习骑射,那时适当佛陀某一次返乡之前,族人特建了一座讲堂,供佛陀说法之用。这讲堂被视为圣地,不许外人入内。毗琉璃王子一时好奇,就走了进去。事为释迦族人所见,认为女奴之子亵渎了圣地,将毗琉璃王赶了出去,并将他所经之地,挖地换土。毗琉璃太子认为是奇耻大辱,发誓言曰: 有一天我要灭掉迦毗罗卫国,杀尽释迦族人。]

大约二十多年后,波斯匿王年已老迈,而毗琉璃太子正当壮盛,他逼迫父王逊位,自已继位为王。他想起多年前的誓言,乃整顿四兵,讨伐迦毗罗卫。他大军行进中,前哨回 报说: 佛陀坐在前面道旁的枯树之下。毗琉璃王对于释迦族虽然怀恨,但对佛陀仍是十分尊敬。他策马到了前面,下马到佛陀坐处,行礼问讯,并说:

[ 世尊,那边有很多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遮阴,世尊为何坐在枯树下呢? ]

[ 大王,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遮阴,但是亲族之荫更胜树荫。]

佛陀是说: 拘萨罗和迦毗罗卫是亲族之邦,何必自相残杀呢?

毗琉璃王虽然暴戾,但也为佛陀沉痛的比喻所感动,他为了敬重佛陀,乃下令收兵。

经典上说,佛陀对于祖国的被攻,如是作了三次营救,但毗琉璃王第四度出兵时,佛陀不能再去阻挠,毗琉璃王大军攻下迦毗罗卫,释迦族人几无遗类。

佛陀晚年,另外几件打击,是几个大弟子先他而入涅槃死亡。

佛陀六十岁以前,他的独子罗侯罗就逝世了。但在将近八十岁的时候,佛陀倚为左右手臂、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逝世,使他感到落寂而凄怆。舍利弗和佛陀年岁不相上下,也快八十岁了,他生了病,回到王舍城的伽罗臂拿伽村疗养。一天,舍利弗的侍者均头,捧著舍利弗的遗物,找到佛陀住所,阿难出来迎住他,均头哭欣舍利弗逝世的经过。阿难去禀告佛陀说: 世尊呀! 沙弥均头来告,他说舍利弗去世了。他携来了舍利弗所遗留的钵和衣服。世尊呀!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禁不住全身颤抖,觉得四方顿成黑暗。]

佛陀骤然闻知,内心悲怆可想而知,他强忍悲怀,晓谕哭倒在地的阿难说:

[ 阿难呀! 我不是平常就教导你们吗,和心爱的人,总有别离的一天。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永久不变的,一株大树,它的一枝可能先行枯朽,和这道理是一样的。阿难呀!你们要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可依靠他人; 以法为洲,依靠法,不可依靠其他。]

舍利弗逝后不久,又一噩耗传来一目犍连为教殉难了目犍连晚年在外传道,在经过伊私阇山区的时候,为裸形外道发现,自山上推下乱石,目犍连无从躲避,被砸死了。这对晚年的佛陀来说,又是一件痛心的打击。过了不久,在一个月满之夜,举行布萨仪,佛陀在月光下,环视周围众多比丘,不见舍利弗和目犍连的面孔,不禁落寂伤感的说:

[ 比丘们呀! 自从舍利弗和目犍连逝世以后,这个集会,对我而言,真是空虚不堪。不见他们两人的面孔,使我寂寞愁伤。]

佛陀一生,总是安慰悲伤的人,予这些人以慰藉和勉励,他自己从不曾有过如此落寂。不过,佛陀是人间觉者,不是沈缅于愁伤的人。他继续的说:

[ 但是,比丘们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是永久不变的,这才是真理。比丘们呀! 大树也会有几支枝干先行枯萎,和这个道理一样,他们两个人先我而去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比丘们呀呀! 所以我说: 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 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 ]

洲,是河中之岛,能予舟楫以依靠。以己为洲,以法为洲。就是[ 自皈依,法皈依。以上两段教谕,见于杂阿含经,也见于相应部经典。

四、 最后游化

佛陀最后的一次游行教化,是他八十岁时候的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著佛陀这一次游化的情形:

尔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我今欲往波吒离邑。阿难陀言: 如是,世尊,即与诸毖刍随从世尊,发摩揭陀国渐次游行,行至波吒离邑住底制边。时彼邑人闻佛来至,悉皆聚会至底制边处

波吒离,是恒河南岸的渡口,即是后来阿育王时代的华氏城。第二天,在渡口上挤满了为佛陀送行的人潮,摩揭陀国大臣禹舍也是送行者之一。他随在佛陀身后,依依不舍的说: 世尊呀! 我想在今天世尊经过的地方造一座门楼,命名为瞿昙门,把今天世尊经过的渡船场,命名为瞿昙渡船场。]

禹舍面前所立的,是一个高龄八十的衰病老人,他身著坏色之衣,手持乞食之钵,他没有权势,没有财宝。然而,大臣禹舍和无数送行者,都以最诚挚的心情,最崇高的敬意,来为他送行惜别这就是世尊、这才是真正的世尊,为世人所尊崇的佛陀。

佛陀一行人渡过恒河,向北前进。他们行程极慢,日行十余里,后来到达跋耆国的首毗舍离城。这时已到了雨季,气侯酷热潮湿,佛陀命随行比丘到各地度雨安居,他自己由阿难陪著住入了城外的大林精舍。但八十岁的佛陀,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受不了酷热和霉雨,竟自病倒了他风湿痛复发,胃肠也不适。佛陀以定力克服肉体的痛苦,挣扎了两三个月,雨季结束,健康渐渐恢复。但是佛陀自己知道,入涅槃已为时不远了。

一天,佛陀在树荫下设座憩息,在旁随侍的阿难说: 世尊呀! 庆幸世尊痊愈,在世尊病重那些日子里,我有天地昏暗无光的彷徨感觉。但想到世尊对僧伽的事情,还没有遗训,一定不致于就此涅槃,我心中才感到安堵。]

佛陀回答他说: 阿难呀! 你所期待的是错误的。僧伽还对我期待什么呢? 我已从各种角度,把应说的全说了。在我的说教里面,并没有隐瞒弟子,没有俗说的 老师还保留一点儿 的秘密奥义。]佛陀继续说:而且,阿难呀! 我不以为我是僧伽的领导者,或是以为所有的比丘都依赖著我; 因此,在我死后,并没有道理由我来指定僧伽的继承人。]

最后,佛陀强调的说: 阿难呀! 你们应该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阿难呀! 现在或者当我去世后,能够以自己为洲,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以法为洲,依靠法,不依靠其他的人,此人即是僧伽中的最高者。]

五、 大般涅槃

佛陀病愈后,各地结夏的弟子也都回到大林精舍。佛陀带著一行人离开毗舍离,向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前进。途中经过班陀村、诃帝村、祥婆村等地,这一天,到了末罗国的波婆村。波婆村有一个锻冶工人纯陀,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他闻知佛陀经过该地,为了表示敬意,他备下了丰盛的午餐,请佛陀一行人光临。

据说纯陀供养的食物中,有一种菌类的蘑菇,汉译经典中叫做[ 旃檀耳 ]的,佛陀吃了这种东西,不久就腹痛如绞( 据巴宙教授所译南传大般涅槃经所载: 佛陀食前曾告知纯陀,将旃檀耳尽奉给他一人吃,其他食物分给众比丘。并且,他食剩余的旃檀耳,命纯陀埋藏于地下,不令他人食 )。佛陀摄心自持,语阿难曰: 我等去拘尸那罗吧! ]

佛陀涅槃后,当时各地流传著一首偈子,是这样说的:

我听说是这样的: 吃下了苦工纯陀的供应,世尊得了病是足以致死的重病。

吃下了供养的蘑菇,得了腹痛的病。

而泻肚的世尊说到: 我们到拘尸那去吧。

这首朴实的偈子,是当时各地弟子,对佛陀由发病而涅槃传闻的定型。

佛陀一行人往拘尸那进行,到了中途,佛陀体力已尽,对阿难说:

[ 阿难呀! 我已经疲倦了,到林下休息吧! ]

阿难说: 遵命,世尊。]一行人进入一片树林,佛陀说: 阿难,我今背痛,汝将袈裟折为四重,我欲偃卧以自休息。]阿难在两株并排的沙罗双树下,铺上一个简单的垫褥,佛陀右胁而卧,阿难以一件折为四重的袈裟垫在佛陀背下,以减轻其背痛。

阿舍经上说,这片树林名叫牛角沙罗林,在拘尸那城东数里之处。经典上所

的[ 沙罗双树 ],事实上就是两株并列的沙罗树。这两株树,因佛陀涅槃而名垂千古。

佛陀最后的一句话,是: 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说完这句遗言,佛陀进入涅槃。

End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刘素云:亲人间不欠的四种债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有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有血缘、亲情做纽带,因此大难袭来的时刻,他们会挽起手臂,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有的亲人之间

人间三千事 淡然一笑间

◎ 慧 南一、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妙 婷 幸福是什么,由物质决定还是精神决定?毫无疑问,由精神决定,幸福在于自身心态。物质财富只能解决一部分现实问题,使心灵获得暂时的满足。俗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万万不能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法舫的人间佛教观

◎ 杨曾文(一)何为人间佛教按照法舫《人间佛教史观》的原意,佛教将有情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法界的众生属在凡世的众生,称六凡;后四法界的众生

人间胜事 无如念佛

◎ 印 光《譬喻经》云:昔有夫妻二人,祷天求子,妇即怀娠,生四种物:一旃檀米斗,二甘露蜜瓶,三珍宝锦囊,四七节神杖。其人叹曰:吾本求子,何用此物?天神问曰:汝欲得子何为?其人曰:吾欲得子,将来望其养育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人间英雄

林清玄英国作家卡莱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一书里,这样界定人间的英雄:大勇无畏,勇中有温柔之情的人。独具慧眼,达于永恒深处的人。以生命火,来照亮真实之光的人。甘于沉默,不爱自我炫耀的人。情智交融,有似云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佛陀的四个法宝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向人间苦难行去

证严法师三十五年来,慈济的脚步没有一天停息,未来的路还长远,更要步步踏实勇往向前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都充满了感恩,尤其在慈济三十五周年的这个时刻。第一、要感谢父母恩。感恩与父母有缘,有幸生在台湾、生在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

化人间为净土

化人间为净土◎ 戴胜德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

佛陀的下午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中国式佛陀之美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大马佛教概述于凌波不论佛教如何适应一个国家与文化,佛陀的基本教义是最重要和最应受持的,不是仪式、信仰、礼仪及其文化。 - 达摩难陀长老马来亚联邦,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自 十五世纪以後,马来

于凌波:画僧懒悟

画僧懒悟于凌波佛门僧侣中除了以诗闻名的诗僧外,能画善画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书家怀素,五代杰出书家贯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书画双绝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谓四大画僧弘仁、石溪、石涛、八大。辛亥革命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简介于凌波现在执笔来写方伦居士的传记,不仅一般社会人士感到陌生,即使是佛教人士,知道方伦居士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一九六、七十年代,方伦居士是佛门中的弘法健将。他的著作风行台湾,特别是一套高、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于凌波: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三讲、云何色蕴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