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2024-11-27 09:12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

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

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史迄今不足两千年。回教是穆罕默德于西元七世纪初所创立的,迄今历史约一千三百年;而佛教,是释迦牟尼佛陀于西元前五百多年的时候所创立的,迄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正确的说,佛陀涅槃于西元前四八六年,他世寿八十岁,则出生于西元前五六五年。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第二年就有了原始的僧伽最早的僧团。也可以说,佛教于此时已经诞生了,所以佛教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这个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宗教,最初是如何诞生的是在什么样的时空背景之下出现的呢?要探讨佛教诞生的背景,必须要自印度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了解起。要不然,我们无从了解佛教何以诞生,也无从了解佛教在印度许多教派中的地位。尤其是,我们无从了解佛教的教理,何以说常说断、说空说有。这就是我们要探讨佛教诞生背景的原因。于此,我们就先自印度的地理环境说起。

印度位于亚细亚南端的半岛,其国土初看像三角形,实际上则是不正四边形。自现代来看,印度面积有三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但自历史观点看,今日独立国的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早期都包括在印度的国土范围之内。所以自历史观点来看印度,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气候、生产、种族、语言都极为复杂的地方。唐玄奘三藏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印度的地形是:[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大体大说,确是如此,它西北方以利曼连峰邻于阿富汗,东北以雪山中隔邻于西藏。下面的半岛,西南望阿拉伯海,东南望孟加拉湾,半岛尖端下面,有一个扇形的海岛,就是古代的师子国、后来的□兰,今日的斯里兰卡。由于四面都为山海所包围,与他国隔绝,所以形成它特有的历史文化。它国内的地势,如果由西面的印度河口,向东面的恒河出海口画一直线,就成了上下两个三角形。上面的三角形,由中间垂直再画一直线,这样就共有三个三角形。上面西北方的三角,是五河地区,东南方的三角,是恒河平原,而下面的大三角,就是频阇耶山以南的半岛。而印度的文明,就是依著这三个三角区的顺序而发展的。

二、 雅利安人的入侵

印度当地的土著民族,最早而主要的,是达罗维荼族Dravidians,早在西元前两千五百年时当中国黄帝轩辕氏时代就在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古代的文明社会,这称为印度青铜器时代的文明。青铜器文明的遗迹,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城最显著,所以此一时期又称为哈拉巴文化。据考古学者的发现,那时他们已有了城市规划,有下水道,有两三层砖建的楼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店铺。并且手工的纺织业、陶器业都相当发达。此一文明延续了千年之久,传说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而予以破坏。雅利安人入侵自是事实,但哈拉巴文化是否因此而破坏和灭绝,历史上尚无定论。

雅利安人Aryan 人,据近代学者研究,最早是在中央亚细亚地方,约在元前三四千年间,乘世界人口移动的风潮,分别向东西移动。向西者进入欧洲,成为欧洲人的祖先;向东者到达波斯,后来一部份更向东南,就是后来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之入侵印度,约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他们越过兴都克什山,进入印度西北部的五河地区。五河,顾名思义,是个河川纵横的地方,河川中最大的就是印度河,它汇集众流,注入阿拉伯海。雅利安人初到此地,感于此河水势之壮阔,称之曰[ 信度 (Sindhu ),信度,是大水或海的意思。后来由 Sindhu 转为 India,遂成为印度全境的名称。

雅利安人之侵入印度,约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后。那时的雅利安人,已有自己相当的文化。他们已脱离杂婚,建立家庭单位,以父亲为家族之长,构成父系家长制的社会。部族的酋长即是王,王位选举或世袭。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族人勇悍好战,侵入五河地区后,征服了土著,在该地区定居下来,建立了许多国家。五河地区土地肥沃,生产丰富,由于长时期在该地定居,形成了雅利安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雅利安人称那个地方为[中国](MadhyaDesa)。指此一区域外的地方是化外之地。雅利安人也称此一地区为[ 阎浮提 ]阎浮提,就是后来佛经中称的南部赡洲。

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原来初民对于自然界有极大威力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火昼夜等,不能理解,以为各有神祗司理,他们礼拜诸神,颂赞诸神。所以有许多想像力丰富、词句美丽的诗篇。这些赞歌由七个家族分别保留下来,到后来有了祭祀的仪式,祭司们把古代赞歌加以汇集,应用到祭祀上,祈求子孙繁衍,家畜增殖,降雨丰收,战争胜利等等,这就是最古老的吠陀圣典,黎俱吠陀。

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译,是智识的意思,〈翻译名义集〉曰:[ 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识,由此生智。 ]雅利安人称此为七戢所作,是天启的圣典。黎俱吠陀的完成,大约以西元前一千二百年为中心。此后的一两百年间,又有沙摩吠陀、夜柔吠陀的编集,最后又有阿达婆吠陀的出现。阿达婆吠陀,是在该地者著达罗毗荼人间流传的降福、攘灾或咀咒仇敌的咒语,为雅利安人吸收采用到祭典中,而取得第四吠陀的地位,四吠陀的完成,大约是西元前八百年间的事。这四吠陀的内容,如下所述:

(一), 黎俱吠陀Rig veda :四吠陀中,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种,这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五河地区的时候,诗人歌颂大自然的诗句,及招请诸神至祭祀场所的赞歌。以口耳相传的传下来,最后编集而成的,这是世界最古老的诗篇,由一千十七首所组成,计一万五百八十颂,分为十卷。这是在祭祀的时候,献给诸神的赞唱。

(二), 沙摩吠陀Sama veda:这是苏摩祭时所用的赞歌,由一千五百四十九颂所组成,分为二卷。其实多是预祝丰年的赞歌。

(三), 夜柔吠陀 Yajur veda:这也是纯为祭祀用的赞歌,它的出世较晚,约是雅利安人离开五河,移居阎牟那河拘罗地方的作品,它是由韵文与散文混合而成的。

(四), 阿达婆吠陀 Atharua veda:阿达婆吠陀与前三者不同,前者是公认的圣典,而此则全是个人招福攘灾、咀咒仇敌的咒法,古代印度称前三吠陀为[三明],视为三位一体,此则是后来附加的。

三、 婆罗门教与四姓阶级制度

黎俱吠陀时代所歌颂的神,包括天空地三界,事实上全是自然现象现的神格化,如天界的太阳神,空界的风神,地界的河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地位最高的,在天界为婆楼那,在空界为因陀罗,在地界为阿耆尼及苏摩。婆楼那是苍空的神格化,是自然界秩序的守护者,如日月运行,四季循环,均由婆楼那司之;因陀罗是战神,他身躯高大,长于勇武,率领众神与雅利安人的敌人达沙作战;阿耆尼是火神,它有破除黑暗,消灭恶魔的力量。雅利安人之崇拜火神,当是早期与伊朗共住时代的习俗即拜火教的习俗。苏摩是酒神,他是神人之间的媒介,是祭坛上重要的神。当时尚没有殿堂神像,每个家庭都有圣坛,要燃圣火、灌牛乳、献米麦、奉神酒,这是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而重大的祭祀,则须由司祭者主持。

在四吠陀先后编集完成的多神时代,后世对此一时期,加之以吠陀教的名称。

在西元前一千年前后的时后,雅利安人屡屡发动战争,征服者著,并自五河地区向东南移动,由阎牟那河地区到达恒河平原,并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国家。在当时流传下来的叙事诗上,可见到拘卢Kuru,般庶Panchala,拘萨罗Kosala,迦尸Kasi等名称。而由吠陀教演变而成的[ 婆罗门教 ],也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婆罗门Brahmana,梵文的原意,是[ 神学的掌握者 ]亦有[净行]、[静志]的意思。而婆罗门教,则是由五河时代的吠陀教演变而成的。雅利安人侵入五河地区,征服土著,当时就是有了[种姓]的分别。不过当时只是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间的差别。原来种姓梵语[Varna],它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本来,雅利安的梵语[Aryan],就含有[神圣的]或[高贵的]意思,因此,他们认为白肤色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人,而深肤色的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著,都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就有了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Anaryan]的分别。换句话说,前者是白肤色的征服者雅利安Aryan 人,或者是被征服的黑肤者著,即所谓非雅利安Anaryan人。

后来因为祭祀的仪式愈来愈繁琐,非专业者不能胜任,于是有了专业司祭者的出现,而司祭者又演变成为世袭,这就形成了婆罗门阶级;另一方面,雅利安人不断的发动战争,于是有了专业战士的一个阶层,即所谓刹帝利阶级;而从事农工商业的人民,被称为吠舍族,原来被征服的土著,就成了首陀族。首陀罗种姓中,也有农人、牧人,但大部分是仆役及奴隶。各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种姓之间不许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首陀罗男子和其他种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种,在法律上订有一种特别名称,称为[旃陀罗](Condala ),又称为[不可触者]即可可接触之人。这种人一生只能操最微贱的职业,如屠夫、刽子手、扛死尸者等。印度现在有七千万[不可触者种姓]的人,他们也常游行请愿争取他们的权利。

四姓阶级渐次形成,界限愈来愈森严,婆罗门阶级高高在上,专司祭祀,有解释经典的权利。刹帝利阶级主管军国大事,和婆罗门同为统治阶级。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二种姓统治及压迫。而首陀罗族的地位愈来愈低下,成为贱民、奴隶,受上三种姓的奴役。并且,上三种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罗门教的信徒,首陀罗是[一生族],没有信奉宗教的权利,死后没有来生。

婆罗门教形成之后,四吠陀成为天启的圣典。建立了所谓[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二纲领。婆罗门高高在上的地位更为巩固。这以后,印度文化进入梵书时代。梵书时代大约是西元前八至七百年间。如昧把四吠陀视同佛教的经,梵书就是根据经所造的论。详细一点说,四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时的圣歌,而梵书是在适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说。所梵书是附属于各吠陀本典的神学书。

梵书之后,继之有森林书的出现。森林书,是离开村落在森林中传授者,内容是叙述秘密的祭祀仪式和神秘的教义。它相当于佛教经论的注释。不过有一点要加以说明的,四吠陀、梵书、森林书,全是口口相传的传下来,并没有文字记录,因为那时印度尚没有书写的工具。

四、 梵书时代神格的升沈

婆罗门教继承吠陀教,也是一个多神的世界。四吠陀时代,众神分布于天空地三界,有三十三神、即三十三天之说。除此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低级神祗,如乾闼婆、梨布斯等。而三界的主神,常随著时代的需要而有所升沈。雅利安人移居恒河流域后,征服土著的战争渐形减少,战神因陀罗因之失势,代之而起的是生主神。生主神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宇宙的支配之神,也是祭祀的主神。生主神生天空地三界,支配三界的太阳神、风神、河神。生主神生三吠陀,生三光明,生人类及生类生类,是人类以外有生命的动物。生主神从它的口、胸、股、足等处,生出不同的神和人。总之,生主神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主宰。这到后来演变成[梵]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口生出婆罗门,从胁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种姓的贵贱,这是创造神的旨意,这也为种姓制度建立了根据。后来佛经中称圣化后的佛陀是由右胁而生,那是一种[通说],凡是刹帝利种姓全可说成是右胁而生的。

到梵书时代的中期,生主神渐次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梵]。梵成了宇宙的最高原理,当然这其间尚经过相当复杂的演变。最初,梵是附属于生主神的,叫做[ 初生梵]。后来逐渐演变成梵和生主是一,成为[生主是梵。最后梵代替了生主的地位,成为宇宙最高的原理梵生诸神,梵是天地之主,天地由梵所护持。至此,梵完全取代了生主神的地位,具有创造神兼主宰神双重性格,此时称为[自存梵]。至了奥义书时代,演变为[梵我不二]、[梵我一如]的理论。

梵书和森林书时代,印度的文化中心是在恒河中游,且继续向下游拓殖。这时雅利安人之间也不断发生内战,部族间酋长的小王,合并小部落而成为大国王。存留的小国也成为大国的附庸。大国的王权扩大,许多本来是选举制的王国,也代之以家传世袭。个人拥有土地财产,国王课人民六分之一的租税,这就逐渐演变成有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婆罗门种姓高居四种姓的首位,后来佛经中提到四种姓时,改变了四种姓的顺序,把原来居于首位的婆罗门改为第二位,变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是有意贬抑婆罗门的地位,但与传统习俗就不符了。

在婆罗门种姓中,僧侣即是司祭者,是特权阶级。婆罗门也有为王室服务的,但都是王师、大臣高位。也有是教师、地主等职业。僧侣是世袭的(当然要娶妻生子),他们主司祭祀、教育、文化,有解释经典的大权,他们把经典解释得神秘难懂,把祭祀仪式改变成繁琐万端。到后来,刹帝利王族为了解除婆罗门主义加给自身的束缚,策动开明的婆罗门学者,发动思想上的革新动动,这样,就有了反对仪式主义的奥义书的产生。

五、 奥义书时代

初期奥义书的出现,是西元前七百年间的事。

奥义书Upanisad,音译优波尼沙陀,有[近侍]、[侍坐]的意思。意谓这是师徒近坐,所传达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不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作品,那是历时数百年,无数婆罗门学者思想结晶。近代学者研究,总数有二百余种,后世所传者通常谓一百零八种。以其文体、语法内容来区分,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期的奥义书,出现在佛教与起以前,约在西元前七至六世纪间,全部是散文体裁。

(二),中期的奥义书,是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间的作品,其中以韵文为主,间有散文。

(三),后期奥义书,是西元前二百年,至西元后二百年的作品,也是以散文为主。

奥义书的兴起,是开明的婆罗门学者对于传统祭祀主义的反动。在传统积习下,他们对吠陀经典之绝对权威,祭祀之万能主义,及婆罗门之绝对尊贵,虽也大体承认,但时有否定的非婆罗门思想。如〈圣徒格耶奥义书〉中,尖刻讽刺婆罗门僧侣为[群犬的腌声],由此可见他们对婆罗门僧侣的反感。奥义书初期的婆罗门学者,他们上继吠陀时代,继吠陀末期的哲学思想,脱去祭祀仪式的外衣,深入的作哲学的探讨。同时也继梵书末期的[梵我不二]之说,加以充实而完成之。

[梵我不二]说,是说[梵]Brahman,是宇宙的原理;[我]Atman,是个人的原理个人的精神原理。因此,我的本性和梵的本性同一不二。也就是在个人的我以外,建立宇宙的大我梵。梵是宇宙的原理,是遍在的,有情界和物质界是梵的显现。个人的我是小我,是[尝蜜的]命我。尝蜜,是精神攀缘外境的意思。

梵是宇宙的原理本源,所以宇宙万有都是梵的显现。物质界的地水火风空五大,有情界的天、人、生物胎卵湿化所生的生命体,人、象、牛、马,全是梵所创造。不过,这期间仍然以人为本。

梵本来是[原理],是[概念],但是后来神格化,演变为梵天、大梵天王。

印度的轮回思想,起源颇早,最初是民间的下层信仰,或起源于土著的黑人。至梵书时代,为吠陀学者所吸收,故在梵书末期已有此说,这是与[我]论相应而有的。但是成为一种不易的理论,则是在奥义书时代。奥义书上说:人从欲而有,从欲而生意向,由意向而有业,从业而有果。有情的生命,以业分做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是现象化的继续,就是轮回;一个方向是回到本体梵,就是解脱。

现象界的轮回有三条途径:一个人如果恭谨如仪的从事祭祀,死后便能由天道而生于太阳的世界,回归于梵,获得永恒的幸福;反之,如不能恭谨如仪的行祭祀,死后则经由祖道生于月的世界,转生为人;而行恶者则生于第三道兽道或地狱道。

这业与轮回的理论,后来佛教从俗的加以融摄,并变易了其内容。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谭嗣同与佛教

谭嗣同与佛教◎曾琦云谭嗣同(1865-1898)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巡抚谭继询之子。他在浏阳创立学社,1896年入南京候补知府,著《仁学》。1897年,帮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佛教中谦卑

谦卑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学会谦卑,你会轻松,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谦卑的基本概念谦卑,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

刘素云:亲人间不欠的四种债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有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有血缘、亲情做纽带,因此大难袭来的时刻,他们会挽起手臂,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有的亲人之间

佛教生死观

佛教生死观◎ 黄 敏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佛教治疗失眠的方法

◎ 德 祥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是对人体的定期修复,也是对人体的不断充电,对恢复体力、增强智力、保证健康都十分重要。可以说,适当的睡眠是对生命最佳的保养。 现在有很多人由于

略谈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责任与使命

历史选择了佛教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人类的精神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面对着无穷的竞争压力、面对着毫无节制的物欲渴求,面对着种种情感矛盾的迷茫与失落,痛苦、烦恼甚

佛教寺院为何要做早晚功课

在寺院里,全寺僧众每天朝暮都要在大雄宝殿内集体诵经,成为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的佛事,在念诵的准则当中冀获功德。由于在课诵朝暮进行,所以称为朝暮课诵或早晚功课。诵经的方式从《金刚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