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
2024-11-27 10:09

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

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人生世间,生时要庆祝,死时要哀悼,年年要过生日,对死人也要纪念其冥诞与忌辰。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人、生自何来,死往何去呢?人生的目的何在,价值又何在?难道说竟是无缘无故的生到世间,昏昏昧昧的度过一生,然后三寸气断,与草木同朽吗?这些问题,只有智慧高的人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才去探究,我们平凡愚昧的人,在世间随波逐流,蒙蒙懂懂过日子,从来不去思索这些事。

人从那里来,小娃娃说:从妈妈肚子里来,不错、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但只说对了一半,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如会生孩子吗?当然,这是小娃娃所不能理解的。依照生理学说,男女交合,精子卵子结合为受精卵,而后十月怀胎生下小宝宝。依照佛教的理论说,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起,一个新生命的形成也要因缘和合。有形的因缘,当然也要父精母血的结合,但父精母血只是因缘的一部分,这只是物质性肉体一部分,主要的要有精神的主体灵识(这在佛经上叫做阿赖耶识,也叫做业识或神识。)与父精母血同时结合,这样才成为一个有肉体有心识的生命,人是如此,各种动物也是如此。

我们由生说起,不如由死说起容易说明白。假如说,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一生既无大善,亦无大恶,只是一个安分守命的人。他活到七、八十岁,肉体衰老,一病不起的死掉了,这在佛经上称作报尽命终。命终只是肉体的死亡,而他精神的主体阿赖耶识(即业识),这时脱离了身体,被称为中阴身。中阴身是人死之后,再次受生之前这一段期间的识身。《俱舍论》上说,人现在的身心称为现有,死亡的刹那间称为死有,再次受生的刹那间称为生有。在死后生前之间,则称为中有。中有又称为中阴身,这是由意所生的化生身,不是由精血外缘所成(即没有肉体),所以又称意生身。此身闻香气以资养其身,并希求、寻察次世受生之处。

据《俱舍论》卷九上说,中阴身是由极微细的物质所构成(以现在科学知识来看,就是一种极稀薄的、无质碍性的能量。)它的形状与本来形状相似而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其存在期间不超过四十九日,在此期间内必定转生。当业识离开人体,成为中阴身的时侯,无明种子仍一念执著,以它过去的业力,与有父母缘者的业力相感召。当其投胎时,与其要投胎的地方生起迷昧颠倒之想,在一片黑暗中,唯见其父母行淫处一片光明淫光,光明中父母交合的淫剧正在上演,此中阴身刹那间到达光明处,睹状生起爱欲之心,流爱为种,于父精母血中纳识成胎在纳识成胎之际,中阴身如果爱母而憎父,则成男胎;如果爱父而憎母,则成女胎。

在《瑜伽师地论》中,有一段入胎过程的说明:

难陀,云何中有得入母胎......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母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风大雨及云雾想,或闻大众闹声,作是想已随业优劣,复起十种虚妄之想,云何为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楼,我升台殿我升床座,我入草庵我入叶舍,我入草丛我入林内,我入墙孔我入篱间,难陀,其时中百有作此念即入母胎。应知受胎名羯罗蓝,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缘,为识所缘依止而住。

这就是中阴身入胎的情形,当女性卵子受精的一刹那,业识已依止其间。所以生命的开始,是在精子卵子结合之时,而不是婴儿出生之际。佛陀在阿含经中解释缘起,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指人是五蕴和合而有的。五蕴,就是肉体和业识的和合体。

佛经上说,胎儿要经过三十八个七日方得出生。在《大宝积经》中所载的胎儿住胎的经过,比现代医学的胚胎学说的还要详细。例如住胎一七名羯罗蓝位,犹如生酪。住胎五七名摄持位,两髀两肩身首出现。十七日胎身胀满如浮囊,十五七日脉管生出,滋养流入此脉润益全身。二十七日全身二百生成,二十五七日血肉增长渐渐滋润。三十七毛发爪甲皆得增长,三十五七身相长大,人相俱足,三十八个七日的后四日胎儿出生。

佛陀往昔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所证悟的真理就是十二缘起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也就是轮回。佛陀说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在《佛说稻芊经》中说:

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如是等众苦聚集,常在冥闇,名为无明;造作诸业名为行,分别诸业名为识,有所建立,名为名色,六根开张,各为六入,对缘取尘,故名为触,受觉苦乐,故名为受,如渴求饮,故名为爱,能有所取,故名为取,起造诸业,故名为有,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

无明就就是痴,就是愚昧无如;行就是在愚昧无知下盲目的冲动,行缘识、就是在盲目冲动下纳识成胎。识缘名色,名色就是与识受精孕结合后,在未成人形以前的名称。以下是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是在母胎中六根具备的名称。六入缘触,是出生之后,六根与外界六境接触而生六识,这是认识作用的开始,儿童天真未凿,尚无强烈的分别心,不称认识而称分触。

以下是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受是感受,儿童成长,对外境有了顺违的感受。对顺者生爱,对违者生憎;对于爱的攫取追求,对于憎的排斥逃避。攫取就是占有。这对成年人来说,所求、占有的,包括著名利、财富、权位、爱情等等。在追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的竞争。追求不到时感到痛苦,追求到了又怕失去,这就是患得患失。由于在受、爱、取的过程中追求、攫取、竞争,就难免不造下种种或善或恶的业,业就是有。有了业因,必受业果,这业果就生下一世的受生。下一世同样的有生必有老死,而在生老死的一期生命中,同样要经历触、受、爱、取、有的过程,这样就又造下了新业。有了业再受果报再受生,再造业,再受报,如此循环不已,这就叫做轮回。

谁去轮回呢,就是我们精神的主体、十二因缘的第三支、识,此又称为业识,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业力种子寄托的所在,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而生死轮回,并不是像我国民间传说,人死了变鬼,鬼转生为人,而是在六道众生的生命之流里,头出头没,像车轮似的轮回。

佛经中说,世界上有六类众生,称为六道,即是天道、人道、修罗道、傍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傍生道就是畜生道,包括一切飞禽走兽、鱼虾虫蚁。并且,佛经上所指的世界,并不仅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而是浩瀚无涯的宇宙,无量无数的星球即是各种不同的空间。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浩瀚无涯太空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在地球上生存的众生,有人道、傍生道,这是我们视力能够看得的;还有视力看不到的,如修罗道、鬼道(及各类众生的中阴身),它们都没有物质性的身体,只是一种稀薄的能量,所以我们看不道,而佛眼、天眼却可以看得到。天道众生在另一空间或者说其他星球吧,它们以微妙清净色为身,当然我们也看不到。

大致说来,天道、修罗道众生以善业享受福报,地狱道、傍生道、鬼道众生以恶业受苦报,人道苦乐参半,或者说苦多乐少。但是天道、修罗道受福报的,不愿意修行;地狱道、鬼道、傍生道受苦报的,不能够修行,在六道中能修行的,只有人道。所谓修行,就是得闻佛法,依法修持,净化心识,提升自我。如果能修得伏灭二执我执、法执,断得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证得二空我空、法空,这时就能证得涅槃,脱离六道轮回,不再转生受报了。

在六道中,人道众生最适于修行。如何修呢?〈七佛通诚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因每一个社会的文化传统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很难定一个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标准。但在佛经上却有明确的界说,在《十善业道经》上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就是十善;反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贪婪、嗔恚、愚痴,就是十恶。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人断十恶、行十善,我们的社会岂不就是人间净土?可惜多数人以无明愚痴故,执著自我,自私自利,不断恶,不修善,才使我们社会成为五浊恶世。

断十恶、行十善,还只算是消极的修行,更进一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才是大乘菩萨的利他行。语云:人生以服务为目的,服务,视各人才干能力的大小,为个十人服务,为百千人服务,圣贤伟人,为万民造福,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生而为人,不能只攫取占有,尽从社会上抓回来。劝善书上的话:岂知世间金银宝,借汝权看数十年。聚敛的再多,只不过操劳经管数十年,而没有永久的所有权。何不随缘布施一点,为社会贫苦大众造福事实上,为人造福,就是为自已积福,绝不会吃亏的。

断恶修善,只是修福,自净其意才是修慧。慧是智慧,即是般若,佛经上说:般若是诸佛母,诸佛自般若出。自净其意就是伏灭执障烦恼,证得我法二空。但在末法时代,众生智浅障重,这自净其意四字,谈何容易唯有一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

或者有人说: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法门,我辈智识分子,应该修高深的法门才对。其实错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侨佛圣号,自不同的层次说,可以收摄妄心,可以三业清净,念到工夫纯熟,一心不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不修行,随波逐流,在五欲六尘中沉浮,那就只有在六道中轮回,永无尽期了。

End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大马佛教概述于凌波不论佛教如何适应一个国家与文化,佛陀的基本教义是最重要和最应受持的,不是仪式、信仰、礼仪及其文化。 - 达摩难陀长老马来亚联邦,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自 十五世纪以後,马来

于凌波:画僧懒悟

画僧懒悟于凌波佛门僧侣中除了以诗闻名的诗僧外,能画善画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书家怀素,五代杰出书家贯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书画双绝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谓四大画僧弘仁、石溪、石涛、八大。辛亥革命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简介于凌波现在执笔来写方伦居士的传记,不仅一般社会人士感到陌生,即使是佛教人士,知道方伦居士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一九六、七十年代,方伦居士是佛门中的弘法健将。他的著作风行台湾,特别是一套高、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于凌波: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三讲、云何色蕴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

于凌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

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于凌波在太平洋中部汪洋浩翰的大海中,有一片为数一百三十多个岛屿组成的岛群,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夏威夷(Hawaii),所以总名之曰夏威夷群岛。它的总面积有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东距美国

于凌波:专介净土--念佛法门

专介净土--念佛法门于凌波一、净土意义修持的方法,如参禅、修密、观心、念佛。但在这些法门中,若求其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则惟有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故特将此一法门, 在此作一较详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认识我们的心

认识我们的心于凌波居士讲述中国有一句成语,说:人贵自知;外国也有这样的俗谚,是:如何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不是说我姓张名三,二十五岁,大学毕业,担任公职;以及身高一百八十公分,体重七十公斤等等这些认识

于凌波:天才早逝的释显荫

天才早逝的释显荫于凌波民国时代,我国佛门中出了一位天才比丘,他有如姚秦时代的僧肇,才华横溢,而不幸短命,二十四岁之年即行往生。他就是出身于宁波观宗学社的释显荫释显荫,俗家姓宋,名今云,江苏省崇明县人崇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

第二讲、五蕴论与广五蕴论【1】一本十支之学五蕴聚合说,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观根本圣典的《杂阿含经》,在一三六二部小经中,五阴诵占了一七八经之多,就可知其重要性。在汉译的经典中,除了《杂阿含经》之外,

于凌波:佛教的人生观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再来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及我人立身处世的态度,这样就

于凌波: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1、对佛应有的礼节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国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五讲、受蕴与想蕴

第五讲、受蕴与想蕴【1】受与想感受与概念五蕴中的第二类蕴,是受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

于凌波: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

生自何来 死往何去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人生世间,生时要庆祝,死时要哀悼,年年要过生日,对死人也要纪念其冥诞与忌辰。但是很少有人去探究,人、生自何来,死往何去呢?人生的目的何在,价值又何在?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一讲、五蕴聚合说

第一讲、五蕴聚合说【1】五蕴是构成世间的基本质料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

第六讲、行蕴中的相应行法【1】心相应行法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列于第四位的是行蕴。《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

于凌波:人生苦乐的探讨

人生苦乐的探讨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七讲 三境三界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于凌波:随缘——随的什么缘

随缘随的什么缘学佛的同修,有一句口头语,就是随缘。大家都常说随缘、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呢?原来随缘二字,具足应该说是随顺因缘。因缘二字,在佛经是非常深奥的名词,是要解释因缘二字,就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

于凌波:婆罗门教与四姓阶级制度

婆罗门教与四姓阶级制度于淩波黎俱吠陀时代所歌颂的神,包括天空地三界,事实上全是自然现象现的神格化,如天界的太阳神,空界的风神,地界的河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地位最高的,在天界为婆楼那,在空界为因陀罗,在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于凌波:醒世诗词选

醒世诗词选于凌波居士选辑罗状元醒世诗其一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平两满休能自得时还自乐到无求处便无忧而今看破循环理笑倚栏杆暗点头其二戈盾随身已有年闲非闲是万千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

于凌波: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一、学佛的目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