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2024-11-27 08:41

一代佛学家吕澂

于凌波

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

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在校肄业一年,又考入民国大学经济系。未几退学,到南京金陵刻经处,随欧阳竟无研究佛学,时为1914年。翌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美术,1916年回国。当时,刘海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聘秋逸为教务主任,秋逸时年21岁。

1918年,欧阳竟无在金陵刻经处筹备支那内学院,以秋逸曾在刻经处研究佛学之因缘,加以他对于秋逸的赏识,故邀约秋逸到刻经处协助。秋逸应邀到金陵刻经处,协助竟无筹备支那内学院,由此悉废以往所学,专志于佛学研究,至于终老,前后为时70余年。

支那内学院创立于极端困窘的情况下,筹备之初,以经费无着,秋逸曾随乃师南下昆明,北上北京,向当时的云南督军唐继尧、北京政府的铁路督办蒯若木募捐。1922年,支那内学院成立, 1923年开课,秋逸于授课及管理院务之余,并校勘刻经处刻印的经典。

支那内学院开课之初,学人毕集,人才极一时之盛。若汤用彤、聂耦耕、邱唏明、景昌极等,均在院任教,而吕秋逸、王恩洋两人尤为重要。他二人是宜黄大师的左右手臂,也是内学院的两大柱石。故由支那内学院,进而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一时内学院声誉鹊起,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遥遥相对,成为国内有名的两大佛学中心。不意好景无常,1926年之后,北伐期间,武昌佛学院和支那内学院,都先后为军队占用而停办,两佛学院遭遇相同命运,师生星散,弦歌中辍。武昌佛学院只留下大敬、法舫二师看守图书法器,支那内学院也只有吕秋逸和邱唏明留在院中,陪伴着宜黄大师。

1927年,支那内学院停办当然驻军也给房主留下了存放经书及生活的空间。(金陵刻经处范围颇大,占地20余亩,有房屋 100多间)秋逸和邱唏明等陪侍着宜黄大师,继续做校勘经典、着述研究的工作。《藏要》二、三辑,就是在内学院停办后十年间完成的。内学院教学工作虽然停办了,而印经工作并未间断,所以支那内学院的招牌仍然存在。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未几战火蔓延到南方。宜黄大师率领着一部分门人弟子,由秋逸押着大批的重要资料,溯江而上,到了四川,在江津停留下来,觅得房舍,成立了支那内学院的蜀院。蜀院并未招生开班授课,师生们仍然做着述研究工作。当然,慕宜黄大师之名,登门执经问学者仍然常有,而大师时已年近70,垂垂老矣!他晚年致力于《般若心经》的参究,以期彻悟幻真,所有院务,由秋逸处理。

至于秋逸,方当40余岁壮盛之年。他绝世天才,出于宿慧,由自修苦学,而通达英、日、法、梵、藏各种文字。在入川以后若干年间,于处理院务之余,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他对梵文、藏文原典的解读,深入堂奥,曾校勘藏文《摄大乘论》、《因明正理门论》,及梵文《楞伽经》等佛典。并完成《印度佛学源流略论》、《中国佛学源流略论》、《杂阿含经刊定记》等重要佛学着作,及若干篇重要学术论文。

1943年2月,宜黄大师欧阳渐逝世,大师各地弟子到江津奔丧,内学院并召开院友会。在众院友的公推下,秋逸继任院长,王恩洋等院友担任院友会理事。

关于吕秋逸的传记资料,目前发现者尚极有限,尤其是他生平生活情形,所知者更少。在宜黄大师逝世后未久,大师的另一弟子熊十力,于是年3月上旬,写信给吕秋逸,由这封信中,我人可窥知秋逸的一些生活情形,亦可对内学院蜀院有了解,十力函件原文曰:

来函收到,师事、法事,一切偏劳,吾感且惭。内院当由足下主持,无可旁诿,纵组一院友会,恐将来亦有名无实。天下事,当负责者,便直下负起。惟负者不负,其事终归失败。老弟侍师忽忽龄50年,所相与辛苦经营的法事,若当吾弟之身而败坏,纵不自惜,其何以慰师于兜率乎?

老弟弱冠已负盛名,如舍法事而或作他种生活,自当优裕。今吃苦数十年,而忍令内院归于涣散手?吾所为老弟深念者,一、望于生活,宜勿太苦,院费不必过计,当用直须用,人生将近半百,过苦不可久。诸侄之体气,尤令吾见之而寒心。天地生才极不易,何可如是不爱惜耶?从大处着想,则过于撙节之俭德,似亦可稍改变也。今后用功,亦不宜过。入夜切望宁息,勿看书或用思,此吾所切望于老弟者。

二、院内继起人才,急宜培养。美才良不易,但得中资者二、三人,优其生事之资给,使得专心久于其业,将来继支法事,则内院可无倒闭之虞矣。吾最痛心者,多是一般老太婆的知解,摇笔弄舌,而自命为佛学。此辈由来已久,不止今日如是也。老弟务须注意训练二、三个真作学问功夫的人,于末俗中支持正教,是又吾所切望者也。

以上是熊信的上一半,读起来情意深厚,诚挚感人。

十力于1920年,辞去天津南开中学的教员职务,到金陵刻经处从欧阳大师学佛学,时吕激在刻经处协助大师筹备支那内学院,二人相处年余。1922年,十力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到北大任教。十力北上时,把欧阳大师十八岁的儿子欧阳东带到北平住了半年。欧阳大师在《欧阳东泅毙哀纪碑)上称:入学校者数年,学未得也,习染甚,体为之羸,东大恐,中夜愤悔,痛哭不可抑,熊子真挟与北学,幽燕水深土厚,不半年而体强。由此看来,十力与大师及秋逸之间,都有一分深厚的感情。

此信的下一半,是谈为欧阳大师出纪念册的事,亦颇值一读:

吾与弟,十年以长,吾龄60,而弟亦龄50矣。老至,更何所念?惟于平生所嗜好之学,冀有后起过吾侪者耳。纪念册一事,吾意不妨从缓。世间政界或学者,丧一名人,必有专册或专号纪念,皆其平生知旧与门生故吏谀颂之词,吾见寄来此等刊物,辄弃置不入眼。吾侪事师:似不必效时俗也。昔朱子卒,而黄勉斋竭平生之精力,为之作一行状。此文于朱子一生行谊及学术,无不深入其微,穷极其大,盖天地间有数之文字也。

吾侍师之日浅,又思想不纯为佛家,此明白彰着之事,即为师作文,恐难尽合。吾弟始终未离函丈,学业虽较师更加精详,而究未改师门规矩,望精心为师写一行状,勿限时间,勿拘古文家传状体例,称心而谈,随时有感则书,不求文采。实至,而美在其中矣!此不必于一时成就,勿须劳神,但兴至则书耳。弟状成后,吾或略跋数行。师名早震寰宇,谀颂之,于他无增;不谀颂之,于他无减。时俗之所为,何须效

自是年3月至7月,两人往复各写了上十封的信,以后信件多是学理上之讨论及争议,当另为专文述之。

欧阳大师逝世后,秋逸继其遗志,续办内学院蜀院于江津,聚众讲学。其间曾与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合作编写《汉藏佛教关系史料集)。1949年支那内学院改名为中国内学院,秋逸仍任院长。1953年,该院院友会开会决议自行停办,此一创立30余年之佛学研究机构至此结束。

1953年6月,北京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秋逸被选为常务理事。 1956年,佛协在法源寺设立中国佛学院,秋逸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起,任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1年,受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托,在南京苏了一个为期5年的佛学研究班。

除佛学方面的工作外,曾任江苏省人代会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于北京病逝,享年93岁。

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于凌波居士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 ]。佛陀

于凌波: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于凌波居士弥勒菩萨的全名是弥勒.阿逸多。弥勒二字,是印度梵语Maitreya的略译,全译为弥勒帝隶,或译为梅呾丽耶、末怛唎耶者这都是从Maitreya一字音译而来的。音译慈氏,或译慈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于凌波: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

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在中土的流传于凌波一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师纪念学会主讲第三届弘一大师德学论文发表会论文一、 净土思想的源流与发展净土,指的是清净、庄严、没有五浊染污的国土,这又称为净界、净城、清净国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大马佛教概述于凌波不论佛教如何适应一个国家与文化,佛陀的基本教义是最重要和最应受持的,不是仪式、信仰、礼仪及其文化。 - 达摩难陀长老马来亚联邦,是於一九五七年才成为独立的国家。自 十五世纪以後,马来

于凌波:画僧懒悟

画僧懒悟于凌波佛门僧侣中除了以诗闻名的诗僧外,能画善画者更是代不乏人,如唐代狂草书家怀素,五代杰出书家贯休,宋代山水巨擘巨然,元代书画双绝溥光,明末清初更有所谓四大画僧弘仁、石溪、石涛、八大。辛亥革命

于凌波: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

宜黄大师欧阳竟无居士于凌波欧阳渐居士(西元1871~1943年),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十月八日生。父亲仲孙公,曾任户部京曹,沉浮郎署,二十余年不得出头。竟无六岁的时候,仲孙公与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方伦居士简介

方伦居士简介于凌波现在执笔来写方伦居士的传记,不仅一般社会人士感到陌生,即使是佛教人士,知道方伦居士的人也不多了。然而,在一九六、七十年代,方伦居士是佛门中的弘法健将。他的著作风行台湾,特别是一套高、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于凌波: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于凌波:五蕴世间

五蕴世间《八大人觉经》上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世间、国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什么是世间,什么是国土?世间何以无常,国土又何以危脆呢?现在就先来讨论关于世间的问题。世间二字,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于凌波摘自《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高鹤年,名恒松,字鹤年,号云溪,以字行。江苏兴化县人,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生。他是近代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史无前例为朝山访道而

于凌波:无常与无我

无常与无我我们上一次讲五蕴世间,曾引用过《八大人觉经》的经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八大人觉经》有八段经文,第一段经文是:第一觉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三讲、云何色蕴

第三讲、云何色蕴【1】色蕴的界说《大乘广五蕴论》(以下简称广论)曰: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色蕴,是

于凌波:大乘广五蕴论讲记-第四讲、四大与极微

第四讲、四大与极微【1】地水火风是极微性佛教的五蕴聚合说,以色蕴的四大种,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质料,世间万物及人之肉体,均由四大所组成。换一个方式说,即四大相倚,乃有极微,极微相聚,则成色法。事实上,

于凌波:怎样理解诸法无我?

无我,世间万法,自时间上看,生住异灭刹那不息,找不出永恒和常住;自空间上看,因缘所生法,赖众缘和合而有,无真实之万物,亦无真实之我。在佛法上说,所谓我,只是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体;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