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与真如相应为根本
2024-10-22 11:18

◎ 秦 萌

《续高僧传道珍传》记载了道珍、法归、慧景三位禅师的生平事迹,三位禅师并置一传,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而且因为他们修行的地点相同,都是庐山。可见,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三位禅师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在修行中感应或示现瑞相,从而表明其修行的境界和功德:潜修弥陀观行的道珍法师,梦中感通护法善神指示修行方法,如法修行后又感见银莲花台降临,表明其具备了往生净土的资粮和道行,今生未到报尽时就能与净土境界相感通。法归禅师因其精进修行禅定的功德,梦中感庐山山神迎请。慧景禅师入灭之后返掘两指,表示自己已证得沙门四果中的一来果。

三位禅师的事迹启示我们,修行禅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境界和感应。福慧定具足者,境界现前时自然能分辨其真伪善恶,此不待多言;但是对于末法时代的行者,特别是初修禅定者来说,如何正确分辨和对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境界,却是一个必须严肃谨慎地对待处理的重要问题。人心深处,即阿赖耶识中,染净业种混杂。未学佛修定时,自心只顾向外境奔驰流荡,阿赖耶识中的业种无从觉察。一旦收摄自心向内观照,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反而趁机活跃翻腾。比如鬼道业种浮现,则能与鬼道感通,见到鬼影出没;还有些邪种在意识作用下辗转幻作佛菩萨的形象。行者如果定力危弱、智慧不足,对这些境界不知警醒、知见不正,认假为真,自以为见佛得定、获得神通,心生骄慢、执着不舍,乃至刻意追求,往往造成杂染业种更加活跃成熟,形成修行的障碍或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临终之时被牵入恶道或被邪魔趁机扰乱迷惑,误入歧途。因此,对待修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境界,特别是对于初修禅定者来说,必须慎之又慎,保持警觉。在自己的智慧难以分辨境界好坏时,最好求得善知识的引导和护念,以便顺利度过各种境界的考验。

民国时期的冯达庵居士在其著作中,针对如何正确分辨修行过程中的种种境界详细解析,殷切告诫:

学人依法持诵,日有常功,自然渐感法验,惟境界正当与否,不可不细加分辨。吾人为六尘所惑,耳目昏迷。人趣环境中,眼所见者,限于当前最炽之境,稍涉疏远,便不能睹,无论其他诸趣也。此方人类,福德非厚,诸天善种自难流露于心,而鬼神恶种,则随时具备,乘机显现,而人不及察焉。其屏俗虑、讲修行者,心稍宁静,鬼之影像遂得倏见于前,外道重视此事,以为大效在是;佛门之具正知见者,不惟不取,且恐鬼境频起,熏习渐浓,临终将牵入鬼趣。鬼影若现,亟宜放弃,学人所当知者一也。

功行幼稚时,凡情犹盛,未易从现量中见本尊。有等根机,或循夙习,能随意识开为法尘,宛若佛菩萨当前,此属独影境。亦有邪种出现,认识未清,由意匠展转幻作佛菩萨相,此属带质境。两种境界皆非真实,执着不舍,势入邪道。学人所当知者二也。

他又依据《大乘起信论》简别佛教正定与外道定、凡夫世间定:

三摩,义为平等;地,义为持;合名平等持,略称等持。三昧,乃梵语三摩之变相;即平等性之定相也。译曰正定,拣异外道、凡夫等定也。基本三摩地,原名真如三昧。《起信论》云: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又谓众生无此善根,虽勤修禅定,不免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定中所感之现象,约分十种:(1)现恐怖之形相。 (2)现美丽男女相。 (3)现天相、菩萨相,乃至如来相。 (4)所见如来等相,或说陀罗尼;或说六波罗蜜;或说三解脱门;乃至说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5)令行者忽知过去、未来之事。(6)令行者忽得他心通,辩才无碍。(7)使行者喜怒无恒;或多痴爱;或多睡多病。(8)能使行者心忽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乃至多疑多虑,终于不信。(9)能使行者舍本胜行,更修杂业。(10)或令行者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此皆外道所得,非真三昧。其习凡夫定者,虽无种种魔事;充其量不过能生四禅天、四空处而已。此等定境所以不能称三摩地者,以我见未除,失平等性智;不脱世间名利恭敬。

从上面的论述中,冯达庵居士认为,修习佛教的禅定应当以与真如相应为根本,否则不免诸魔、外道、鬼神的惑乱;修世间禅定,虽能避免魔事,却不能消除我见,不能超越世间名利恭敬的束缚,是不究竟的,难以依此了脱生死、上求菩提。因此,以真如为根本,是佛教正定与外道定、世间定的根本区别,与真如相应是修习佛教禅定的奋斗目标;不能与真如相应,无论获得何种境界,都没有契合佛教正定的根本宗旨。以上冯达庵居士关于如何分辨和对待种种修行境界的讲解,可以为我们末法时代修学禅定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摘自《续高僧传习禅篇校释》

End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与真如相应为根本

◎ 秦 萌《续高僧传道珍传》记载了道珍、法归、慧景三位禅师的生平事迹,三位禅师并置一传,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而且因为他们修行的地点相同,都是庐山。可见,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三位

真如性海

◎ 大 安 真心大不可思议,我们众生就是迷失了这个真如自性。如果回归到这个自性本元,那个心性就像一面镜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恒河沙的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的这些佛,都是镜子里面的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云居山真如禅寺居士手册》

寺院上香1、为什么烧香?第一、香代表戒、定真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第二、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三、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

真如是什么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的含义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

真如什么意思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真如和实相的意思是什么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佛经中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实性,去作下化的根本性。因此对自己的佛性,如何由德性中去累积,至最后才可能实现于佛性的显现,即是彰显真如,则须要

魔性中的自真如

魔性中的自真如性,亦是同佛性的真如一样。亦仅是对自己的成长,给予是佛魔两相歧障的有情世界,请问诸贤生在「佛与魔」中皆是众生所显现,必然如实的展现于「喜、怒、哀、乐、爱、恶,欲」。一切的过程,亦展现于「

对真如的几种理解

一,唯物论真如观。特点是世界观上和通常的唯物论者没有矛盾,而把一切法无主宰、不常住、无自性之理当作空。典型代表如佛使比丘、松本史朗等。二,有外境的本体论真如观。特点是认为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体,一切

“真如、实相”是什么意思?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吕澄:谈真如

谈真如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 页)他多’,解析之︰‘(多 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