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之一
2024-12-17 08:30

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著(无明),智慧自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著,终能成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著,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执著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著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槃,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执来达到证入涅槃,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断灭一切忧悲苦恼,牺牲为重要行持之一,这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的宗教缘起缘灭,组立掘起又解散、恒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教义。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的淘汰。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因为佛陀是在人间自体证,亲身体证世间苦、亲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后,用修行的方法来灭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灭掉苦,即是于人间自体证,灭除一切烦恼及忧悲苦恼,所以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戒。也就是说佛陀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需要。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间尚无戒律,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听闻佛陀说的法,都能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后的第五年,有一位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听说其父母准备要供养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儿子比丘带著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养,结果其母设下圈套,迫使他与其未出家时所娶的太太行淫欲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从此陆续的制定下来。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若教团内有所犯错,随犯随制,从此以后凡有违犯僧伽团体清净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以佛陀制戒的动机,是为僧伽团体清净的缘故、和合的缘故。只要进入佛门,我们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动机,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遵守,所以凡是佛弟子,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门,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须受戒及守戒,若是无者,虽然自称为信佛、学佛的佛教徒,也不过是被称为佛教徒,却是徘徊佛教门外的人,因为你只是嘴巴说信而已,对佛教的戒与律不清楚,那只是说信而已,是信仰的信,这样是不会被佛教所承认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次第与阶层的区分。现在所要说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种:第一是三皈依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可以称为增益戒);第四是菩萨戒,但是菩萨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后我们会说到。首先来说三皈依戒,有些人会怀疑甚至会说三皈依为什么说是三皈依戒呢?其实我们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说:受持三皈,所以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是戒,戒是警觉的意思,意义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个界限、界址,如土地与土地间有个界址,界址一标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国与国间也有界址,连大海、海洋也有界址,这是公海,这是隶属南韩,这是属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觉你、提醒你别超越界址。戒也可说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不应该做的行为。既然这样,在受三皈依戒时,授戒的僧师有明确的说明,皈依后必须持守三条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必须禁止:

一、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应该都有念到才对,既然都有念到就该知道它的意义。

二、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说:我活著的一天,我一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我们皈依时,授戒的师父都会念著让你跟,也都会由皈依授戒的师父解释。

既然你发心皈依佛教的三宝了,三皈依后必须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宝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现今世界上皈依佛教为三宝弟子的信众很多,人数难以正确统计,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依戒者就不多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为什么呢?因为他初皈依,对佛法僧三宝无深入了解,尤其是我们皈依时的时间也不太长,不能够说你来先上一天课,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现今社会时间就是本钱,于工业社会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不然按常理皈依应该要一天的时间,早上上课,先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才有办法,因为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时你用制度反而让信徒认为啰嗦!别人皈依时间都不长,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时间。嫌啰嗦,所以大家如果有这般的风气,那皈依后,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初皈依的人对佛及自在天魔两者的差别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将如何持守三皈依戒呢?所以会产生错解佛是高级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将佛与自在天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自在天魔,什么是佛?那就违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条--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彻底、不知道。初皈依的人怎会彻底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让信徒了解,才藉这机会来讲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对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士对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为有很多在家居士拥护佛教,我们才能专心研究佛法,他们布施物质使我们不缺吃住穿,建立庄严道场让我们专心研究佛法,我们必需要提供一条相当有次第的方法,让在家居士能够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会摸不到路。一般对于戒律的解释不是太深,就是无次第,戒归戒、律归律,如汪洋大海不知从何摸索起?每个说的不同,一个说一种,一个法师说这样、二个说两样,到底听谁呢?并非我本人对戒律很有研究,只是尽量以我个人所了解的跟各位给个善缘,与各位互相沟通,若是说的不圆满、不太清楚,希望你们再参考专门研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说一些让各位有个印象,也可以依这次第来追求。

了义皈依与非了义皈依

其实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品,因为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是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那么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称为皈依,因为他们归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读书,平常不辅导小孩努力认真读书,要考试时才买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里呢?去求菩萨保佑让他考上录取!但这并非不好,可以让他内心有个寄托,这种也等于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么什么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义自在及不了义自在之别,不了义自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义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么是究竟的自在呢?也就是已经达到涅槃,断除一切忧悲苦恼、离开贪嗔痴了;不了义的自在就是不究竟的自在,也就是暂时而已,暂时的自在快乐而已,马上又烦恼痛苦,忧悲苦恼又来了,所以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暂时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义自在就是福业的招感,就是说你福报很好,感觉你也不缺钱,身体也健壮,子女也孝顺,夫妻也和睦,但是必须了解这是暂时的而已,不论如何,再好的夫妻总有一天也会分开,再好的父子母子也会分开,再年轻、再健壮总有一天也会老化,所以这种自在只是暂时而已,即使让你有再多的财产,你也不能买到永远不老不死啊!虽然福业感招你眼前全都俱足,但那只是暂时的而已,烦恼一样会来。

若是了义的就不同了,他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彻底了解烦恼,因为有一个不明白的渴爱,误认为有一个我的缘故,才感召痛苦、烦恼。既然已经了解彻底了,且依佛陀的教义修行,亲证了,他就不会再产生执著,这种才是真正慧的解脱、智慧的解脱。以智慧的解脱来断灭心的一切烦恼,以及束缚,这是究竟的,也是通达无碍的自在。

那么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称,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业的果报,因为我们在人间修福业,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说六道轮回不是有个天、人、阿修罗,意思是说福业的果报。在佛教的教义之中来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们的最高理想,总不会超出升天的范围,就是说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偏向以后死后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围都只在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因为他还有一个我,无论天上的寿命有多长,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尽,死后还堕,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处,也非究竟、是有漏的,并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处,即使让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却又下来,永远在往返而已,光是上去下来,脚都走酸了,也会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安乐之道。

那么佛是什么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么的也很有限。佛是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别把佛当成是一位高级的仙,高级的神,那这样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语,意思是一位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详细,我也有说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参考,其他的法师也有很多论及佛法僧的著述,都可供参考探讨,但是千万注意,若是我们所看的书已将佛落入神格化,那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看,就该考虑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参考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了。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脱忧悲苦恼,止息轮回生死的大圣人。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为行持模范,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为众生本具佛性,什么佛性呢?就是说众生俱足圆满的智慧,只因妄想执著,迷尘背觉不悟,认假为真,产生痛苦生死轮回,皈依佛与皈依天魔的差别就在此,大家要了解,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们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过的,那么若是我们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会修持、受持三皈依戒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与佛的差别,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简单说:有了义和不了义,有漏与无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所以要认清楚。

第二条戒:尽形寿皈依法。有这肉体活著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就永远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们三皈依的第二条,明明有如此的说法跟如此的记载,引导皈依的大众念诵三遍,那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么是外道典籍呢?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么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现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若不用功去探讨,现今处于宗教自由复杂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说一套,那他怎么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对或不对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几乎没人能分辨什么是外道典籍,所谓的外道典籍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说,你不向内自己征服自己,来断灭自己的所有我执及忧悲苦恼产生执著的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灭掉贪嗔痴,却不向内在贪嗔痴去征服,这种叫做向心外求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当时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种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师: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属某某论,他主张人皆由四大原素构成的,身体若破灭时,也随著消灭,主张极度的求乐,活著时,尽量去享受,这就是我们说的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义是怀疑论。不反对别人说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此派学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都无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学说是定命论者。主张无因论,否定一切依业的轮回,一切生物轮回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届时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脱。所以他的教论很奇怪,既然修行无用,那他又修苦行,是在修什么呢?他又修禅定,又是在修什么呢?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兰迦叶,富兰迦叶的学说是道德否定论。主张纵欲,立无道德论,无善恶果报。杀害他人非是行恶,无恶报。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说实话,也不是行善,也没有善报。简单说,做恶没有恶报,做善也没善报,业的报应不可能有,他否认善恶,所以这个教派叫做外道说法。

五、鸠鸠陀,鸠鸠陀的学说立七种要素,认为人是由七种要素而构成的。七要素是: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灵魂)。不承认灵魂的独立性、主动性,否认道德,他认为灵魂是由这几项所结合的,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干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干子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与无生命,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的束缚。还有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等一些常、断之法,佛教称他为外道。其实外道是指无关断灭生死烦恼痛苦的教法,所以称他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错解误会外道是在骂别的宗教,其实不是,这只是名相而已,并不是说外道是在骂人,千万别误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里面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这是事实。

自灭贪嗔痴 亲证八正道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物件,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并不是去征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那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他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他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称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常,所以称为中道法。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

大愿语录:

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槃,不仅为了满足求知的好奇。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