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 言
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袈裟所代表的就是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的。尤其是在家人没有受过出家戒,不能随便乱披袈裟。有一些在赶经忏的在家众,他穿着出家人的袈裟,既没有佛陀的行仪,也没有受过出家的戒律,他不能受十方的供养以及恭敬。祖师大德讲:在家人披着袈裟,是窃佛行仪。窃是窃盗。窃盗如来的威仪,因为你没有持戒,也没有发心要舍离世间种种的欲望。所以你披着如来的法衣,到外面去受人家的恭敬、顶礼、供养,这是有很重罪过的。《地藏经》里面讲到,地狱里有一层地狱叫做铁衣地狱,铁衣地狱除了破戒的出家众,会去那里受果报以外,还有这种冒充出家众的在家人。你冒充出家法师,罪过无量。在古代冒充钦差,是死罪;那你冒充出家人,这比死更恐怖。你不是死了以后就没事了,死了以后要下到三恶道去。这一点大家要知道。
在家人能搭的叫做缦衣。受过在家菩萨戒的可以搭缦衣,但不能搭出家人的五衣,有些人不太了解,就搭出家人的五衣。这不一样的,五衣是属于割截衣,割截衣是一片一片的,那是出家人的象征。在家人是搭缦衣。这缦就是布缦的意思。因为,以前印度在家人的衣服是一块很大的布,把身体包起来,并没有裁切,所以称为缦衣。出家人是捡人家淘汰的布,把它裁切过,然后再一片一片接起来,称为割截衣,又叫做衲衣,也就是俗称的百衲衣。所以衲衣不是在家人可以搭的,即使受了菩萨戒也不能搭。有些同修不懂,受了菩萨戒,以为能够搭五衣,或是以为菩萨戒的这件衣服叫做袈裟,实际上不是,那叫缦衣。
这些衣服,不要看它只是一块布,它有代表的意义,你恭敬它,有功德。就像警察的制服一样,警察的制服也是一块布,但是它代表社会公权力的行使。佛教出家人搭的袈裟,所代表的是佛法的正传,包括出家人的钵、还有锡杖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形象的代表。所以,不是出家人就不能随便搭衣,乱搭出家人的袈裟,会有很重的罪报。
相反的,要是能够恭敬、顶礼、能够供养,在经典上有供养袈裟,供养钵、杖、法器的功德,那都是功德无量。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龙身上披了袈裟,金翅鸟不敢吃他,甚至恶业众生见到了袈裟,这些恶业都会消掉。
在家人确实不可以穿出家人的衣服,乃至五衣尚且不可,何况是二十五条衣。二十五条衣,一般称为祖衣,是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才穿,像讲经或是做大型法会,才穿搭二十五条衣;甚至只有主法和尚才可以穿,是非常慎重的。袈裟有它无比殊胜的功德以及利益,这功德利益就是从你的恭敬心当中求。供养三宝、恭敬三宝都有福报、有功德,要是不恭敬,看它只是一块布,随意的轻蔑糟蹋、随意的摆放,都有严重的果报。
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然而,袈裟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它是为求解脱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着善哉解脱服之称;它更有着自利、利他的种种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袈裟上的条纹犹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征──田地有生长的意义,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种种功德的相互滋长。根据《四分律》的记载,佛陀曾经告诉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皆会给予守护。
在佛经中,赞叹袈裟的功德不胜枚举:袈裟五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其念中,敬心尊重,必得三乘授记。二、天龙鬼等能敬此袈裟少分,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
袈裟十利 :
一、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稳修道。
三、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四、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
五、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
六、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七、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
八、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
九、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袈裟犹如甲胃,烦恼毒箭不能害故。
穿袈裟的十种功德。
袈裟,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列举出了穿袈裟的十种功德:
1、以之覆身,离羞耻而具惭愧:这是说,穿上袈裟,可让人有惭愧心,从而远离一切羞耻之事。
2、离寒热、蚊虫、恶兽:穿上袈裟,可以远离寒冷、炎热,蚊虫叮咬,野兽撕扯。
3、示现沙门之相,见者欢喜,离邪心:穿上袈裟,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佛门中人,让见到者心中欢喜,远离邪恶。
4、是人天宝幢相,可生梵天之福:穿上袈裟,自有庄严宝相。
5、穿着之时,生宝塔想,灭除诸罪:穿上袈裟,一心只想如何成佛,不作他想。
6、染为坏色,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穿上袈裟,欲念消除,对各种俗世的种种不生贪爱。
7、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而作良田:袈裟如同佛门之宝,可以净化心灵,去除烦恼。
8、消罪而生十善:穿上袈裟,消除心中各种恶念,滋生善念。
9、如良田,能增长菩提之道:穿上袈裟,就如同心中开垦出了良田,能使得菩提之道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10、如甲胄,烦恼之毒箭不能害。穿上袈裟,就如将士披挂上了盔甲,烦恼不侵。
摘自《导迷标月指》
End
◎ 孙昌武中观教理是鉴于大乘般若思想主张我、法两空,荡相遣执太过,修证失去依据,提出有、无双遣的中观教理。《中论》里有两个偈。一个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另一个说:诸世间可
林青霞我应该很专心的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就这样连续做二十分钟,心里要想着该忏悔的事和该感恩的事。开头我并不很专心,眼睛往旁边一瞥,见到一双轻盈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如瑞法师袈裟是梵语,华言有坏色衣、不正色等义。依律所说,袈裟有青、黑、木兰三种颜色。青色是指染成类似青铜的颜色;黑色不是正黑色,而是用一种黑泥染成的灰色;木兰色是用木兰树皮染成的赤黑色。这些颜色不是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梦 参这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吗?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
袈裟下千年的承诺,九朝天子命,十世状元才,今生遇正法,披得福田衣选择了一条清净无悔的路,是宿世因缘,也许是对佛陀的许诺,是对自己的负责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修行是一种心境体验,
万法因缘生,没因固然不能结果,有因可能也不结果,这当中必得有缘,缘方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凡是发生的因缘于众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没缘就不会结果。比如有一位祖师在荒野遇著强盗,强盗用草
问:自古以来世人多说因果报应是真,如果因果报应是真,即是自作自受,而世人又不少问神托佛,或拜斗祈求元神壮旺,或求补运,或超拔亡灵等等,此等事依照因果报应而言可能生效否?(施水阁)李炳南答:种豆得豆,种
主佛七的人,是否一定要是出家人?以出家法师最好,而且在寺庙精舍为宜,因为打七要有时间、地点、主人、道友、经费、说法等等缘分,出家法师就容易做到。如果偏僻处请不到法师,也可请一个在家人代作。但不管请出家
问:中阴身,在无始以前,系从何而有?由中阴身转生人身,由人身修成佛菩萨,而佛菩萨有法、应、化三身,化身为应化众生,能变化千百亿以至于无量数。然众生之中阴身除成佛外,其体性原不生不灭之不变化者。惟据云在
问:刘老师您好,我初闻佛法,家人不信佛,我想引导家人学佛,应该从何做起,又不至於用力过猛。刘素云答:你刚闻佛法你就想引导家人学佛,太快了吧,因为你还没学出个模样。你先学出个模样,一个好样子,给家人做好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妙莲老和尚佛法是最讲孝道的,佛弟子最究竟的孝道,是度化父母能信佛念佛,将来永离生死之苦。话又说回来,如果父母的业障深重,不但不信佛,对佛法还有反感,你又不能劝勉他们,这要怎么办?只要你至诚念佛、修一切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袈裟背后的艰辛◎心即佛 一位法师到外地弘法,一路上电话不断,于是法师感叹事务繁忙,应酬太多。旁边一个人突然说到:法师啊,还是做一个小和尚(清众)清静些。法师却说:万万不可。现在小和尚也不好当的,出了家
出家人别称◎ 李炳南 刘定炽问:比丘、沙弥、僧、和尚、道士、僧伽、头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别?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称比丘。受十戒者即称沙弥。僧指众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师之意,原音为乌
面对痛苦本身就是偿还果报慈诚罗珠堪布遇到巨大痛苦时,相信因果轮回的人就会去思索:虽然我这辈子没有做错过什么错事,但痛苦不可能无因无缘地从天而降。每个痛苦都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因为我过去造了罪,现在
太虚大师雪窦寺训:俭勤诚公今夜召集诸位职事茶话,特拈四字勉各位身体力行。学校有校训,寺亦有寺训,今以四字作为寺训:第一、俭字,即节俭。去除奢靡的浪费,作为恰当的用度,即是节俭;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
昨日讲净土法门,今天讲护国息灾法会之意义。所谓护国息灾云者,是国如何护,灾如何息。因是欲达此项目的,有二种办法,一者临时,二者平时。如能平时茹素念佛,以求护国息灾,固有无限之功德。即临时虔敬而求护息,
于无量世,常施众生房舍、卧具、饮食、灯明,得金色身相。修行,不止一世,生生世世,要有这个愿心,希望我生生世世得人天身,生生世世遇到佛法,生生世世依教修行,要发这个心。常常喜欢布施众生房舍,居住的地方,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一、孝顺父母的意义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
◎ 嘎 玛富贵从布施中来,但其果报错综复杂。《弥勒所问经》说:锦绣满箱却穿着布衣,金银满柜却吃着糟糠,可以安闲却一定要劳筋动骨,可以快乐却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原因是由于他前世布施的时候不能
一、自作自受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今天是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民间,端午节至今沿袭着赛龙舟、吃粽子等古老习俗。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望投汨罗江的
讲到果报这个问题,都说心业易消易转,身业难消难转。我们过去做了坏事,身子上的痛苦还是要有的。佛也显现过头痛相,因为过去世曾拿棒子打过鱼的头,现在就要受这个报。但这是佛有意要显头痛相,用以说明因果不虚,
◎ 宗 舜问:出家人养父母吗?对待家人会因为出家而大有变化吗?宗舜法师:出家人不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孙悟空,他肯定有父母,应当孝顺。那么,对待家人的态度会不会因为出家有变化?我相信,如果是一个真正念父
◎ 善 言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袈裟所代表的就是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的。尤其是在家人没有受过出家戒,不能随便乱披袈裟。有一些在赶经忏的在家众,他穿着出家人的袈裟,既没有佛
如筏喻者自己订功课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不要批评不要为烦恼所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我从前做船生意,对船很有缘分,因此对《金刚经》中佛说的如筏喻者,特别感到有兴趣,这里先以如筏喻者作个引子。【如筏喻者】如筏喻者
怎样订您自己的功课呢?当然每个人不会相同。我也订过不少不同的功课,试验过好几种法门,我目前的结论共有四点,想贡献给大家。第一点,要决心起早,自己订一早课。晚上订的功课,极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劳或者因为有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
佛在《法句经》中说: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又说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善知识说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是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便是长进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应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脱的形象。我们要恭敬这个解脱的形象。《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
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简称因果,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因此世人称佛教是讲因果的宗教。因果是什么,因者原因,果者结果。〈大乘义章〉曰:招果为因,克获为果。亦即是能生者为因,所生者是果。详细一点说
出家众位列三宝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对象,又是殊胜福田。身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称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话,失弟子之礼,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基本常识。一、师父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
红薯是秋冬天的应季食物,大量的红薯从土地里运到我们的饭桌上。红薯是既健康又美味的食物,不仅红薯可以吃,红薯叶、杆都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不信?且听我们慢慢道来~1.生红薯去血毒,熟红薯补气血红薯是生活中
别解脱戒,命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比丘命终不能穿着袈裟火化,只能穿缦衣,因为命终之后不是比丘了。世间上有些人着相,本来是居士,他命终了,还要求给他现个出家相,头一剃,甚至于穿袈裟,这个是不行的。戒律要
修行要有真正的常态。所谓真正的常态是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今天该打坐就打坐,该念经就念经,该吃饭就吃饭,该喝茶就喝茶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心安了,你的家人心就能安,你周围的朋友心就能安,至少你影响到的
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弟子:众生如果在地狱中造业,是不是要继续在地狱中受果报,一直在地狱中就出不来?宽见法师:那当然了,在地狱当中作恶是继续种因。所以说,你这一期地狱的生命结束了,下一期可能还在地狱里
出家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放下了,为了担当学佛和弘法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别人才会尊重他,而他自己一直告诉佛教徒的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如果有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贫生童子。贫生童子渐渐长大了,并且也
人们常说,这世间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似乎在说,你只要做了恶的事情,就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如果在你做的那个时候,没有及时的出现在你的身上,那么就说明时间还没有到,时间到的那一刻
锡杖的形状锡杖依不同的形状,象征着不同的意义。迦叶曾白佛:何为锡杖?佛言:“锡者轻也,依倚是仗,除烦恼,出三界。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杖头
即生之中,如果常以妄语欺骗、诽谤他人,必然会遭受到受害者的回报。因在凡夫世界,一般人生来就有保护自己的本能,除了已降伏自心的圣者,人都有“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如果我们骗人,受害者出于自尊,不甘被人欺
如果是诽谤佛法僧三宝,尤其是诽谤重要佛经,比如《妙法莲华经》等,是要下无间狱,受无量罪的。诽谤人则主要看被诽谤者的福德,被诽谤者的福德越大,诽谤人的遭报越重;诽谤得越厉害,遭报也越重。其次是在佛教中未
行十不善业的果报,在《华严经》中说得非常明了。即:“十不善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因;十善业道,是人天因。十不善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
周老师出身于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他的祖父母甚至穷到无以立锥之地,家里只有一个碗、半个锅。锅是破了一半的,煮饭要把锅放倾斜才能够煮。周老师腾达以后,在他家和所有孩子的家都挂了一个匾额,“半锅一碗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