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
我认为人心是一种由多个同心圆环绕而成的多层次结构。由外向内依序为:
1、知性--后天所学到的知识和道路
2、感性--主宰人的五感与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3、本能--维持肉体所需的欲望
4、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这一世的经验与业障
5、真我--位于人心最内在的核心,充满真、善、美
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真我,其外围由灵魂所环绕,而灵魂的外层包裹着本能,我们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来到世间。随着一天天成长,本能的外层渐渐形成感性,接着再慢慢培养出知性。
换句话说,从出生开始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心会从最内层向外渐渐形成一个多重结构。反之,随着人年事渐高,则由外向内一层层慢慢褪去。
最至关紧要的,莫过于位于心之最内层的真我和灵魂。此二者有何区别?把真我包裹在内的是灵魂。如果说真我是一丝不挂的裸体,那么灵魂就相当于包裹裸体的衣服。这衣服积累了灵魂过往曾有过的思想、行为、意识及体验。而现世人生所产生的种种思想和行为也会往上累加。
于是,相对于真我在众人之间具有相当的共通性,灵魂则是人各有异。
记得小时候,母亲曾说我:你的灵魂很邪恶。这是鹿儿岛人对那些劣根性强、个性执拗的人所冠的形容词。当时的我虽然年纪还小,可是灵魂里大概已经掺杂了一些不好的业,导致我的心受到扭曲和污染。我想当时母亲八成是看出了这一点。
那么,活像污垢般紧紧黏着灵魂的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关于这一点,让我深有体会的,是出家时关照我的西片担雪老师父。说起来那已经是将近20年的陈年往事了。
当时京瓷未经认证许可,就擅自生产和销售以精密陶瓷制作的人工膝关节产品,此事遭到媒体大肆批判。当初会这样做,是因为受到医生和患者的热烈要求,才会把得到生产许可的精密陶瓷技术应用到膝关节的部分。
在我来说,是有些无可奈何之处,不过我并未做任何辩解,只是做好心理准备,心甘情愿承受一切责难。
我去求教担雪师父,向他提到:最近我碰到这种问题,实在有些心力交瘁。师父大概也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件事,我以为师父会说些安慰我的话,岂料,他老人家一开口便说:我想你一定很不好受,可那也是没办法。人生在世就是免不了受苦受难。
然后,接着又说:碰到灾难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失意难过。灾难会把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带走。因为受到灾难可以把业障消除,所以稻盛先生,我应该要恭喜你才对。
灵魂的里层隐藏着纯净、美好、又带有佛性的永生不灭之心--真我。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与此相反。原因是真我的外围带着重重业障的灵魂,再向外还有一层会有着各种欲望的本能如此这般,一层层阻碍了真我的展现。
包括冥想、坐禅、瑜伽在内的修行,目的都是磨练心志,而实际发生的情况可以说是由外向内,一层层磨掉在真我外层的障碍。
首先,会磨掉位于最外侧的知性,而显露出感性。感性被磨掉之后,会看到本能,接着本能也慢慢被磨掉,直到最后真我完全展现为止。
摘自《活法》
End
问: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但是要紧在临终一刹那间念头,如果遇上水火灾难或者发生车祸,这样就没有预备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答:念成习惯后,自然脱口而出。我们看到世上的人,一遇到痛苦,就会呼天呼地,喊爹喊娘
末学学佛以后,反而感到业障比以前更多,不知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呢?还是多世以来应该受报应的业障都提前到今世来了,一生受报完后,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因为缩短了时间,一生受
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说:念佛一声,可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凡夫到底能不能消除业障?前面的说法是对六道众生轮回受报原因的普遍概括,众生不能觉悟,当然
一、逆境得转变,灾难能消除人的苦乐,原是一种果报,这却得合三世来观,若不懂这个道理,是很难讲通的。现在我们遭受逆境,遭遇灾难,当然是因果关系;要最快的把他转变消除,就是「念佛」。经上说过:至心念佛一句
◎ 柏拉图真正的医生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赚钱。医生既为医生,他谋求的不该是医生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利益。舵手不是普通的水手,而是水手们的支配者,他要关心的不是自己得了什么好处,而是他手下所有水
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由于我的自私自利,由于我的虚荣浮华,造成了包括我父母在内四对老人的苦难折磨,我拆散了两个家庭,让两个孩子都没有了正常的生活环境,我现在是人财两空,身败名裂。也许你正准备找一个情人,也许你现在就是别人的
◎ 梦 参我们每个人,思想随时变化的,当你打完佛七,得到佛菩萨加持,或者诵经诵到非常相应,但不是诵经天天都相应的。我不晓得诸位道友有没有体会,你诵二三十年,这部经你很有基础,在经上所说的话,你也明了了
有一位上海的女士一见到我就痛哭流涕,说她丈夫欺骗她。她刚跟她丈夫结婚半年,她丈夫就在外面花天酒地、吃喝嫖赌,是个流氓。她说她现在想离婚,想找一个好人过日子,问我行不行。我看着她说:我直接跟你讲,你找不
业,皆由贪欲瞋恚痴,由身口意亦如是,我皆陈说于一切。此四句的意思是说:我们自从无始生死的往昔以来,作了不知多少罪业,那都是由于心中的烦恼三毒──贪欲、瞋恚、愚痴等为动因,再透过身、口、意的三种行为作媒
所以大家问我怎么修的,怎么学的?我就是这么修的,就是这么学的,占便宜占在哪儿?老实,真照著说的去做,别玩那花花肠子,别好高骛远,心谛住在《弟子规》跟《了凡四训》上,你一定能取得比我更殊胜的成绩。我老说
所以学《弟子规》以后,把别人放进心里头,其实不要著急,不要有太多的我的想法、我的意思、我的习惯、我的观点、我的理论,都要放下,把所学的这些东西放下,一心为别人、念念为别人,机会就会来到身边。什么机会?
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有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
圆瑛业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造业障,由业障而受报障,你我各轮回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业消除,新业不作,则果报自可不受,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来之法,于一句弥陀名号,专心系念不辍,念念心光照著佛号,时
◎ 稻盛和夫我认为人心是一种由多个同心圆环绕而成的多层次结构。由外向内依序为:1、知性--后天所学到的知识和道路2、感性--主宰人的五感与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3、本能--维持肉体所需的欲望4、灵魂--裹
至 心 念 佛 消 业 障◎ 圆 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
在这里,我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
第三十九章 转化业障临终业现 助念往生?民国时代,有一位老太太,是台湾省台中市的人。她有三个孙女在合作新村开三姊妹烫发院,大家都称她的媳妇为老板娘,却不知她叫什么姓名。?因为她的媳妇想信外教,邻居有一
距离产生美。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必离太远,我们的生活圈还有交际。人和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要做好一点,真的不容易。离得太远了,关系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恩恩怨怨就来了。不管是家人朋友,还
第一章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文明人自信:人是天地间唯一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的生物,正是这一特殊禀赋,使人具有超越自然的可能性,判然自别于进化程度低于自己的动物界。人类学家和哲学史家认为,灵魂、心身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物理学家用科学仪器证明灵魂存在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
道教法术与灵魂之谜研究道家法术,就必须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世界上是否确实存在鬼神?如果回避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工作就根本无法入手,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修习法术是从不回避鬼神的,这项技术就是要同鬼
你是否冷落了你的灵魂?祈祷是几乎所有宗教修炼的重要内容。佛教中重要的百字明咒,内容其实是一段很长的祈祷文。离开了祈祷,便不可能有宗教。祈祷的本质是向往。向往一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在这种向往中,我们在
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和最不愿意听的。然后,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其他的都化成了风。风早已刮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它之所以称之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的根本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和化生的源动力;揭示了人类与这个真理和源动力的根本依存关系;揭示了人类提升品质回归大道的必由之路。道
问:师父,每年十月份我家都会出现一些怪事,是不是我的业障?释宽见:什么怪事?问:比如,我老伴平时都好好的,可一到十月份就脾气不好。释宽见:平时都好好的?问:是啊,平时都好好的。释宽见:既然平时都好好的
念佛可以降伏其心。心就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烦恼心。当我们念佛时,我们要把这些妄念统统念掉,让心里头只有一个佛号,心无二念,只有一个佛号,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念上。以这一念对治一切杂念,净宗这个方法就
业障深重的凡夫怎么办呢?要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拯救的力量。那么千经万论共指,往圣前贤告诉我们,法界当中,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是我们(不仅是人道的凡夫,乃至是九法界众生)的大依靠。你要认知这一点。
我们的业障主要由无名烦恼引发贪嗔痴而来。那么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十恶。我们凡夫的心总是在妄想当中打转,所以就有业障产生。贪、嗔、痴,这种种的妄想,是造成人生迷惑的根源,有迷惑就会产生错误的
1、无故生烦恼:没有原因、没有理由,但总是被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搞得心里莫名烦躁、或者生气、或者幽怨,看什么人都不对,看什么事都觉得错。2、无故生妄想:胡思乱想,头脑停不下来,总想一些有的、没有的事情,
第一个靠戒,戒就是改,改掉毛病,改掉习惯,改掉脾气,去掉贪和瞋。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习惯,或者是脾气,“我这个人就是直,有啥说啥”,能行吗?连不懂装懂都是口业,更别提不敬佛不敬菩萨。不改不戒,照喝酒照吃肉
如果你业障消除了,你本有的出离心就会升起。那么你的贪心,执着就会慢慢减少。如果你学佛了,抓着佛法紧紧不放,世间的物质情感名利也放不下。说明你的业障并没有消除,因为学佛修行要的不是抓,而是舍。有的人学佛
第一要忏悔忏悔,先明白到自己的过错。在我们生活当中,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今天闻法了,来参加法会了,自然就知道过去是无明造成的,那我们就要忏悔。忏悔就是改过,我们懂得忏悔了,那么业障就开始消除了。第二要
第一, 业障深重会面相不好,在面相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为人们喜欢,看到他的面相就是刻薄寡色的面相。第二,业障深重会疾病缠身,身体不好,哪儿哪儿都难受,出行不便,不是能享福之人。第三,业障深重会不被理解,
佛教指妨碍修行的罪恶,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
十六品主要让我们能明白什么是业障,什么是业力。这里有个细分的概念,业障是指我们主观意识的认识和执著,业属于惯性,障属于意识的不明了。因为你有固定的意识,这个固定的主观观念意识的延续,导致了你对新的东西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 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避诈,如避豺狼。菩萨避诳,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我们在轮回路上际遇的一切苦和乐,都是分别和无常的状态,本质都是苦。只有把这种生灭的分别识归向到智慧的状态,我们的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大安乐。每一个学佛乃至发心出家的人,首先要明白轮回的过患,要生起厌离,
宣化上人:结双跏趺坐,能消灭无量劫的业障,能了生死生出无量功德[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在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各在师子座上,结双
有人错误地认为,学佛多年,烦恼习气不断,智慧无法现前,认为佛法不灵,其实那都是你自己的业障,经常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你的业障。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宁静,打坐、念佛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无不打动宗教信仰者的心怀。在一般科学意义上,灾
相信人们都是非常害怕灾难的,因为这些东西从来不讲情面,而且很可能夺走我们最珍贵的东西,而其实这些灾难,其实也都是婆娑世界的苦啊!总是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向人类走来,生命中的无奈啊!总是让我们的生活面临着诸
梵语Karmavarana。它指业即障,比喻人的罪孽。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
第一、无因可寻,离奇异常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说不出究竟什么原因,即使能真正说出原因,也都是穿凿附会。譬如:于修行时,忽然得一场大病,而且是急性病须看急诊;但说也奇怪,等到了医院,医生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元音老人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