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林尊称是对佛门中德高望重,修学有成的四众弟子的一种敬称。有时也表示对佛门中人的一种尊崇委婉的称呼。佛门尊称体现了佛门中的道德和礼貌。今就佛门中一些常用的尊称分别介绍如下: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只有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
而现在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
三藏法师:佛教在印度时就已有此名词,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又作三藏比丘。中国则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之高僧,其中以玄奘法师最为著名,称为“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唐三藏法师”。
经师: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之僧。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之僧侣。《四分律》卷十三列举赞偈、多闻、法师、持律、坐禅等五项。特别是指善于读诵经文者。在中国,原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梁《高僧传》列有十多位经师传记并详述经师之沿革,后泛指通晓三藏中之经藏者。

论师:论师指通晓三藏中之论藏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三举出经师、律师、论师之别。阿毗昙众特重论藏,而对论藏作解说者,称为论师。后成为造论阐扬佛法者之称,主要指大乘之行人。如造唯识论疏之十大论师即是。
律师:又作持律师、律者。即专门研究、解释、读诵律仪之人。如北魏慧光,唐法砺、道宣、怀素等皆称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则指对通达律仪之人而言,与经师、论师、法师、禅师相对。据《宝方经》卷五载,菩萨以十法得名为律师。
讲师:可大别为讲经、讲律、讲论。在印度,阿育王时代已有讲经说法之事。中国之讲经,始于后汉末年,曹魏时,朱士行开讲《道行般若经》,为讲经(僧讲)之始;东晋尼师道馨开讲《法华》、《维摩》二经,为尼讲之始;元魏时,法聪敷扬《四分律》,为讲律之始;姚秦时,鸠摩罗什授僧嵩法师《成实论》,为讲论之始。有关讲说者之称谓,或称为讲师、讲僧、或称讲主、讲士、讲近。唐宋之世,立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勘验僧尼,后一般以能讲经说法之师为讲师。
禅师:指通达禅定之比丘。原始佛教时代,阿罗汉为通晓一切禅法者;以后至部派佛教时代,比丘间产生各种专门人才,如经师、律师、论师、三藏师、法师、禅师等。其中专意坐禅,通晓禅定者称禅师。在中国,因禅宗之兴起,禅师之称,不限用于坐禅,扩为参禅,且多用于禅宗名德。但对于天台宗、净土宗等专习坐禅者,亦称禅师。后朝廷亦赐有德之僧予“禅师”号。中国以禅宗北宗祖师神秀获谥“大通禅师”为最早,后有南宗祖师慧能于示寂后百余年获“大鉴禅师”。生前即有赐号者,以宋宗杲之受赐“大慧禅师”为始。
龙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来称赞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称之为“法门龙象”长老:指年龄长、法腊高而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在禅寺中通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在印度,大德是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我国汉地所称的大德是指有修有证有德行的僧人,后来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
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

师父:是指在家人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众的称呼。
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导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End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人。精通中国古代诗书典籍,博览佛典,后至京城,注重悟解,崇尚默照,这与当时佛教界之注重讲经说法很不相同,遂招致一些人的非议。但至真之法终究是会得到弘扬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1785~1850年)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担任江苏、陕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署理陕甘总督、云贵总督,功勋卓著。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
每一个佛弟子,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大概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佛法结缘。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佛法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会去亲近寺院、亲近僧众,去放生、布施,做种种的善行。通过结缘,我们生命
尊敬的悟净老法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各位居士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末学今天又回到念佛堂来跟大家一起座谈,感到非常欢喜。这已经分别了前后有十多天,跟随我们师父上人到广州参加了一次国际儒学联合会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入则孝」这一部分。「入则孝」的总纲可以用《论语》夫子讲的一段话来说明,那就是昨天我们提到的「孟懿子问孝」。后来樊迟又接着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论语》的精华。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在此地刚刚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习过一遍,《论语》从二00九年十月开始讲到上一个月,总共头尾讲了十八个月。我们将《论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当中「入则孝」的前八句,属于事亲当中的「居则致其敬」,底下我们来讲「养则致其乐」。这是《弟子规》当中从「冬则温,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讲解「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刚才我们讲到《论语》名题,以及它所依据的原理,是以道为本体。接下来我们讲五重玄义第三个方面,叫做明宗,就是明了学习这部《论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前两集为大家简单介绍了《论语》的概要,今天开始进入我们这一次《论语》研习的主要的部分。我们昨天有谈到,我们这次对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讲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再挑几段《论语》来讲,主要还是以《弟子规.入则孝》来做为总纲。我们再看「先进」第十一篇里面第四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给大家汇报了「入则孝」这一部分,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出则弟」。悌道,实际上就是讲恭敬、友爱的心。用恭敬的心对长辈,用友爱的心对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在《弟子规》当中第二部分是「出则弟」,我们现在继续来讲。「出则弟」,这个「弟」主要就是讲到的恭敬和友爱,不仅是对兄弟姐妹,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里面「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是属于「信」这一篇里面的。在《论语》当中,「子路篇」里面有这么一章经文,「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讲第四个部分「信」。「信」是讲诚实、守信。在《论语.为政篇第二》就有这么一章经文说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谦受益,满招损」,一个谦虚的人,他即使是很有成就,也都会自言没有成就,自己确实不行。这种谦德是自性中一种美德,要行仁,这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昨天我们讲到「信」这一部分,做人要诚信。在《弟子规》上又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听到了别人的赞誉,如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上一次我们讲到「泛爱众」。《弟子规》里面有一句经文说:「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有才华,不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上一次还是讲到「泛爱众」这一章的《弟子规》,在这章里面有一句经文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这是教诫我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还是结合《弟子规》来讲《论语》。刚才讲到「善相劝,德皆建」,还有一个方面我们要补充一下。现在国家都在做公务员的制度,要吸收公务员都要考试,都要有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泛爱众》,这里面我们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将利让与他人,自己宁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这一堂课将是我们最后一讲。我们看到《弟子规》最后一句,也是《弟子规》的总结和劝勉。「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讲到我
◎ 衍 慈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观:(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 为成道业,应受此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诸位老师们昨天睡得好吗?一定很好睡,因为人感动流泪之后特别好睡。我们昨天晚上欣赏「暖春」这部电影,相信有很多影像都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田上。其实当我们每一天接触到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关爱,他不见得有立即立竿见影的效果出来,但我们还是这颗爱心有增而无减。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我们对他好,但他还是很冷漠的时候,我们更明白他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无德而有才是毒品,我上一次,几个月前在高雄坐出租车,刚好那时候回家,坐上去以后,出租车司机他就很感叹说了一段话。因为我比较多时间在大陆,所以有些情况也是从他们在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欲知人者先自知,欲爱人者先自爱,欲助人者先自助」,还有「欲论人者先自论」。我们今天自己假如没有做好而去评论他人、要求他人,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上有个旅人,他刚好在一段旅程当中,那时候下着暴风雪,很大,而且举目都看不到半个人,走得也是很孤独。突然从远方来了一个旅人,两个人就一起结伙走在路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讲到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天下无不是之兄弟,延伸到我们人生每一个因缘当中,我们都不要把对方的不是放在心上,造成我们对对方的不谅解,甚至对立、仇视、冲突,这样我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
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谈到化民成俗,其实我们人生有非常多的角色。在家庭的角色,在我们工作团体的角色,以至于我们站在社会、国家的角度上,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我们能够自己先做好,正己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这是本有的。必须去掉我们的习染、我们的坏习惯,从贪、瞋、痴、慢、疑去去除。说到昨天提的瞋,有一句古训很值得我们去体
提问者: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在推广时,当领导不懂、不了解《弟子规》时,下属的员工应如何在本单位尽心推广《弟子规》?胡董:这个问题很好,这老板不学,员工要学。这个生活之外,工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弟子规》吗
提问者:不是,是非常真实,而且把你自己的事实讲出来,其实真的是一个大爱,让我们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我也想问,因为我是也还没有学习,我自己也有一个做餐饮的,我想这个《弟子规》,首先我也知道可能是先从我自
我给大家开一张保证书,在落实《弟子规》的过程当中,有一点我敢跟你保证,充满了喜悦之旅,《弟子规》之旅就是喜悦之旅,喜悦之旅一种喜悦的旅途。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你心里有个主张,人有了依靠这种感觉,这是花多
今天要跟大家汇报的,就是说「我们如何跟竞争对手处理好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意场上,大家有个说法,商场如战场,这是很伤害的一种说法。战场就是打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战场打仗的对手就是竞争对手。现在生
惟贤法师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今天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
九众弟子的等次圣严 佛教是平等的,那是说学佛与成佛的可能与机会,不但人类平等,一切有情的众生都是平等的。 佛教徒的名位是有差别等次的,这是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但人与异类众生之间有差别等次,即使
常见有人徘徊于佛教大门之前,犹豫不决,欲受皈依,始终不敢跨上这一步,欲永绝佛缘,却又难断对佛一片向往之心。踌躇犹豫,内心不宁。对此类人,我往往力劝其皈依。因皈依乃学佛第一步,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千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