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读印祖文钞(正)印施极乐图序笔记
2025-04-16 08:40

读印祖文钞(正)印施极乐图序笔记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此一段文极赞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大矣哉,赞净土法门至极广大,为统摄一切法,普摄一切机,至圆顿、至直捷之教法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语出观经。全文“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法佛时,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想生。”由于法界圆融之体,即我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想佛界时,则佛界现前,想九界中任何一界,则相应一界现前。而此本具之离念灵知,仍旧是不变的。今既是心想佛,则佛界现前,故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等直捷!圆融!,较比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成佛之修法高超直捷多多矣,何以故,见性成佛,须离心意识参究,必须参到根尘迥脱,灵光独耀,不见根身世界,连空相也不可得,所谓彻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也。但欲达此造诣境地,谈何容易!往往看话头一生,尚未明心见性的十居八九,真能大悟的实为凤毛麟角。而净宗不必离念,正念(作)佛时,则佛界现,是心即是佛,所谓全妄即真,多么干脆,多么直截!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当逊让净土修法之奇特要妙也。就是说,念佛一法,胜于宗门参禅来得圆顿直截。即念念佛,即念成佛二句,是说能念的心,即是佛。正念佛时,当下就是佛。(若不念佛时,则不是佛)才一念提起,就即是佛,较比历劫修证从信、住、行、向、地,次第行进的通途修行,要圆顿直捷得多。然则修行通途法门者,宜应抑止其自认为高超之素风矣。就是说,念佛一法,胜于其余唯仗自力的通途多多矣。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三根,“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至其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均在收摄范围之内。所以能统摄律、教、禅宗诸门一切机,也就是说,律教禅一切机,皆能修习净土法门,而不屈您的根性。犹如及时雨滋润万物,大海之吸纳百川。又净土者,唯心净土也。所以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法界即心性异名,亦即生佛同禀寂照圆融真如性海也)就是说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自性中流出。大、小、权、实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既净土即是唯心,则大小权实一切行门,皆是净土念佛法门,不过是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而已,岂非一切行门皆是念佛法门也。纵使你说,我非心非佛,一切俱不念,也还在念毗卢遮那法身佛啊!也还是离不开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特别法门,可以不断见思烦恼的惑业,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经往生,可不历异生,得预补处高位(如此土弥勒,后补释尊而成佛)以寿命同佛无量故,可不历异生,就此一生,圆满菩提。由是之故,印祖赞曰: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此几句是引经论作证,华严一经,王于三藏,称性直谈界外大法,纯说佛自证境界,小机绝分,经末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可见善财等已阶等觉高位,尚须通过往生西方,才圆成佛果,净土一门,岂非成佛之捷径也哉!法华一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普授三乘成佛之记,大畅如来出世本怀,夫成佛者,乃彻证诸法实相也。乃至“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非净土一门,亦是法华一经之结穴所在也。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者,马鸣菩萨作《大乘起信论》开一心为二门,一真如门,二生灭门(即缘起门)是论为佛法纲要,示从起信以迄修因证果,此为通途教道修行轨辙也。末后说,佛道长远,须经多劫熏修,始克有成,若有行人惧信心难以成就,再一受生,或致退失,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原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者,龙树菩萨造毗婆沙论,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难行久乃可得,……易行疾至,应当念佛,称其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必定得阿耨菩提。”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者,天台智者大师,世传乃释迦化身,实创台宗,以五时八教判释东土一代圣教,罄无不尽,号东土小释迦,曾造《净土十疑论》,中略云:“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求行”云云。临终唱无量寿经及观经名,亲见观音大士来迎,往生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者,宋永明延寿禅禅师,法眼宗第三代祖师,宗门大匠,着《宗镜录》凡一百卷,以一心为镜,和会各宗异说,言言见谛,语语超宗。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尝作四料简,偈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彻以后,日课十万声佛号,求生净土,临终上品上生,敬及冥府。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正印施极乐图序)

此乃总结净土一门为殊胜超绝也,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者,三乘,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五性,指阐提性、凡夫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真常,指常住真心。此句是说净土法门,无机不被,汇集三乘五性,均得以念佛一法,而证常乐我净涅槃之果。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者,此句是说,引导上圣如等觉菩萨,下凡如逆恶凡夫,以念佛故,同登极乐彼岸。总之,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机不被,有求皆遂。故得九界同归,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并皆阐扬,实在是一代时教之称性极谈,一乘无上之圆顿大教也。如此殊胜法门,若非宿植德本,虽历多劫,也难遭逢。今生既获见闻,当精勤修习,幸勿入宝山空手而回也。

End

把极乐世界的莲花念出来

净界法师在宋朝有一个越国夫人,这个《净土圣贤录》有讲到。这个夫人福报很大,她领着一群婢女一起共修。有一天发现有个婢女懈怠,几天都不来参加共修,夫人就把这个婢女叫过来,就诃责了一下:你这么懈怠,你这个往

无需怀疑极乐世界之实

◎ 印 光 【原文】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在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

李炳南:极乐真诠

极乐真诠李炳南居士讲述民国七十五年元旦在慎斋堂讲弟子吴碧霞敬记┌二种生死┐(甲)无众苦┼六道轮回┼三僧劫─┐└求法困难┘│┌深信├┼切愿┌一生解脱┐│└力行(乙)受诸乐┼一生安养┼七日成功┘└诸佛护念

李炳南:为什么称极乐世界为莲邦?

为什么称极乐世界为莲邦?极乐世界莲花最为微妙特殊,所以称为莲邦。今天中国以梅花为国花,日本以樱花为国花,称梅称樱就可以代替国名。

刘素云:今生的任务就是去极乐世界

念佛法门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你是福报大,你是运气好,就看你知不知道珍惜,你遇到了如果你又错过了,那就太遗憾了。因为什么?你遇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成佛的机缘。我们修行人不就是要成佛吗?

胡小林:想到极乐世界,但睡眠太多怎办?

这就是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看我们这些男孩子,见女孩子就起心动念。你学了多少年的佛,佛在经上讲过这个故事。一小和尚在山上跟老和尚学佛,学了十年了说,师父,我成就了。下山了,下山见一小姑娘,不

从四个要点带你领略美妙的极乐世界

星云大师《阿弥陀经》里描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国:庄严、清净、美妙的极乐世界! 修学净土法门的,都希望往生后能去西方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也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由人间净土法尔自然皈命极乐净土◎ 姚冬梅净土,顾名思义就是指清净的刹土。人间净土就是要在人间建立清净的国土。这种观点似乎很让人向往、振奋。然而,仔细思维,却是站不住脚的,何以见得?首先,要建构净土,就

沈家桢:金刚经与极乐世界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沈家桢:《金刚经》与西方极乐世界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读书笔记・第29辑

-- 读书笔记 ● 第29辑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喃?--《朱自清散文匆匆》朱自清/浙江文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通向极乐之路经籍大观净土五经一论介绍《无量寿经》及其注疏《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宗之理

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附录

附录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明莲池大师所着的愿文,是净土宗同修最适用的愿文,全文为: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行持方法

通向极乐之路行持方法漫谈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观无量寿佛经》有: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楞严经》卷5载: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无生忍。《起信论》说: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后记

后记早几年,我一直忙于《净土宗词典》的资料整理与编撰工作。其间,也写成部分工作手记式的资料性文字,发表于佛学论文集或佛教杂志中。师友与净宗同修们看到以后就说,这些文章对他们来说太有用了,希望我能多写一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

生活中的佛教筹建极乐世界苑的设想总则本苑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房舍古朴玲珑,四围花木成荫,并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错落其间。不仅是老人休养终老的好地方,也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一、宗旨:

宽见法师答: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六根和心意识吗?

弟子:极乐世界的众生有六根和心意识吗?宽见法师:心意识当然有,什么样的众生都有心意识啊。除了佛转八识成四智,成佛之前呢都有八识,成佛之后呢,转八识成为四智。六根呢?六根也有,成佛你六根互用了嘛,只是跟

林克智:通向极乐之路 序

通向极乐之路序昌臻法师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均为使众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圆证菩提。法法平等,本无高下,不过,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等,必须对症用药,方能获致良效。时际末法,一般众生善根

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是什么

最主要的障碍是两个:五逆和谤法。一、五逆,一般能做的人不多,尤其佛弟子,很少去做五逆的;但很多佛弟子,对谤法的业很容易造。一般人、外人还不太容易造谤法的业,不信佛的人,不一定会谤法。但是很多人信了佛,

往生极乐世界的三福是什么

净业三福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所必修之三种净业,亦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1.世福,又作世善。为世俗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2.戒福,又作戒善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有哪些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既要信自己,又要信他;既要信因果;又要信事理。1、信——自己你要信自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你不要看轻自己说:“喔!我造了很多罪业,我无法

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么区别?

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根据佛教的说法,世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这个世界的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三千大世界

迦毗摩罗详解极乐世界的意思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因其国只有快乐而无痛苦,故名极乐,也称净土、乐邦。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

极乐世界有哪四土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净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

极乐世界为何又称安乐国

安乐国是极乐世界的另一个称呼。极乐世界又被称作安乐、安养、清泰,这些都是极乐世界的表述。“安”,怎么叫安?极乐世界能够令我们安心、安乐,那里没有种种的苦难。“乐”,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三毒,没

极乐世界的莲花是怎么来的

「欲言是主,则能含十方叁世无量慧;欲言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欲言是一法,则此中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奇奇特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勉强说个名字叫它做奇特法。

极乐世界的功德有什么

根据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极乐世界可以说最为适合众生的根机。我们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生起菩提心、回向功德、发愿往生,并且断除了诽谤佛法与五无间罪,就一定会往生。一旦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将永远从痛苦的轮

极乐世界的天人和菩萨有何差别

净界法师: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佛学院的同学问我,说这个愿里面什么是国中天人、国中菩萨、国中声闻?我看过所有的批注,不管是古代的祖师、现代的大法师批注,从来没有在这个地方解释过,好像这个文字不存在一样。后

极乐世界为什么名为极乐

极乐世界是涅槃境界,既无分段生死,也无变异生死,是故往生即是成佛,即受佛之涅槃大乐。佛乐即是涅槃大乐,涅槃大乐,唯佛所受。不论何人,一旦往生极乐,皆受涅槃大乐,受涅槃大乐即是成佛。“无有众苦”即是“无

极乐世界有没有品位差别

极乐世界真的没有九品吗?如昙鸾大师往生前交代“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善导大师也在其他著作提到过“九品”的字眼,如《法事赞》说“九品俱回得不退,阿鞞跋致即无生”“十方如来舒舌证,定判九品得还归”。《般舟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极乐依正第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念佛三昧称为宝王者,盖于一切三昧之中最上三昧者也。首独唱于庐山,后遍流于天下,历代所修往生非一,著文于世,证验良多,自昔至今富于编简,若禅若教无不尊

彻悟大师开示:拥有十种信心能往生极乐

《彻悟大师遗集》 :“修净业者,应有十种信心:一信生必有死,二信人命无常,三信轮回路险,四信苦趣时长,五信佛语不虚,六信实有净土,七信愿生即生,八信生即不退,九信一生成佛,十信法本唯心。修净业者,能具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