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2025-04-13 06:58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来出世本怀。兹试就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以及授记作佛之内容,略述管见,以飨初学台教者。

一、开权显实

权者,方便权宜之意。释尊鉴机,为三乘之机说彼等堪能接受的方便、权宜教道,称之为权。

实者,开门见山,直显法体,如释尊所证而说,称之为实。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也。

原释尊一代所说,既有权教,亦有实教。为三乘之机,说权渐教,一乘之机,说圆实教。但据化迹,一般先说权渐教,由浅入深,谆谆善诱。迨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化,方开权显实,为说圆实教。何以如此设化?《法华经方便品》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若,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于是释尊随顺诸佛隐实法而不说,说三乘之权教。据记载:佛初成道,去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谛法。是为释尊转*轮之始。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佛三转四谛*轮,广谈阿含小教,历时十二年之久。(此约别五时说,下同。)约化法,是藏教。约化仪,是渐之初。教典有:增一阿含五十一卷,中阿含六十卷,杂阿含五十卷,长阿含二十二卷。

继说十二年阿含小教之后,众生根机,有所进步,释尊由专说藏教改为四教并谈。既说藏教,又说通教、别教和圆教。虽然四教并谈,意在策进二乘之机,回小向大,故说经重点在于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偏斥小,如《净名经》中叙维摩丈室,空无一物,维摩神力,从东方过三十六恒沙国之遥的须弥相国,从须弥灯王如来借得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诸大菩萨皆变身就坐,舍利弗不能升、维摩语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后,方得就座。又:维摩文殊酬答,论说妙法。室中一天女散华,菩萨华不著身,舍利弗华著其身,神力去华而不得等。叹大褒圆,如《净名经》维摩丈室,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而不迫隘。维摩神力遣化菩萨,从上方过四十二恒沙佛土之遥的众香佛国,问讯香积如来,请回一钵香饭,遍饷八万大众而绰绰有馀,食者毛孔皆香,等等。此时教法名方等教。何谓方等?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佛说方等,凡八载。约化法,是对半明满。对三藏半字生灭门,说通、别、圆不生不灭门。约化仪是渐中。教典有《净名》、《思益》、《胜鬘》等。

经过方等会上八年陶冶,二乘之机渐趋成熟,始知有大乘,然而旧习难忘,对回小向大,意存犹豫。正如《法华经信解品》所说:犹止宿草庵,下劣之心,亦未能舍。释尊为进一步教化此辈,向大乘靠拢,就开始般若法门之说教。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为别于世智辨聪,故仍称般若,五不翻中属尊重不翻也。此番教化时间更长,凡二十二年,基调乃是即有明空之说教,阐明森罗万象,当体即空,以般若真空之理水,淘汰二乘之旧执。是为般若教。约化法,是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约化仪,是渐之末。教典有《大般若经》、《金刚般若》、《道行般若》、《光赞般若》等。

经二十二年般若理水之淘汰,二乘堪受大化之机,完全成熟,释尊就开权显实,说此《妙法莲华经》。法华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本经《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过去为何说三乘,无非是为实施权。《信解品》: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所以从前说有二乘涅槃,也是为说一乘法作个弄引而已:本经《化城喻品》: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以前所说,皆是权法,现在方是畅佛本怀的实说。本经:今我喜无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乃因果同时,即粗论妙的绝待妙。开权显实之后,方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一色一香,不离中道。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权实原来不二!本经前十四品经文,完全是环绕开权显实这一主题而说。

二、开迹显本

迹,是近迹。就今生眼前能见知之得佛事迹而言。本,为远本,就久远劫前第一次成道而说。若约释尊近迹。即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悉达多,十九出家,三十岁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道之释迦牟尼佛。若约远本,则可追溯到尘点劫前,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菩萨沙弥之一,说法华经教化无量众生,功行圆满最初成佛之时。《法华经》从地涌出品:他方国土八恒河沙数菩萨,发愿在此娑婆世界广说此经,释尊告诸菩萨,不敢烦劳,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及其无量眷属,能于此土,在我灭后,护持演说此经,说此语已,三千大千世界地皆震裂,有无量无边巨身大神通之菩萨同时涌出。其数之多,位居补处之尊,见多识广之弥勒,乃不识一人。法会大众亦皆起疑,此诸众多菩萨,从何所来?弥勒为自决所疑,并为法会大众解惑,而白佛言:此众多菩萨,从何处来?是谁所化?佛告弥勒:如是众多菩萨,于此界下方而住,乃是我于此土成佛时所化。弥勒转疑:佛成道以来,仅四十馀年,云何于此短时内,乃能教化成就如此众多菩萨,且此诸多菩萨,皆是巨身大神通之久修大士,亦决非短时期所能修成。为解此疑,弥勒乃举一喻:如一年方廿五岁之父亲,却能生出年满百岁之儿子,而此髮白面皱老者,竟亦承认色美髮黑少年为生身之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求释尊再为破疑。释尊方开迹显本。先说一喻:假如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撒一尘,如是将所有微尘撒尽,则所经之地域之广远,可知数否?弥勒答: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佛告弥勒,及诸大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抹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馀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释尊成道时劫之久远既然如此,则成道之后,尘点劫来所化之众生自然亦复无量无比。父少而子老又何足疑哉!从《如来寿量品》开迹显本中,我等深感释尊久远劫来,番番度生不息之深慈大悲,天地不足喻其高厚,沧海不足方其深广。纵粉身碎骨经于百劫,亦不能报其恩于万一。若不成佛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也。

然此尚是就事而论,若约实际而言,释尊法身,本来常住不灭。众生有机可度,则非生示生,从体起用,即从法垂化,示现成佛。若化度事讫,机薪尽,应火熄,则摄用归体,非灭示灭,唱言入灭。何以佛不长住于世,化度众生?若佛长住于世不唱灭度,则善根浅薄的垢重众生,便生轻忽之心放逸之想,认为有佛可恃,反而不肯精进于道业,岂非住世无益。《如来寿量品》譬喻说:有一良医,多有子息,有事远至他国,诸子无知,误饮毒药,或失本心,或不失者,良医归来,识病合药,令诸儿服,诸儿失本心故,不肯服食。良医为设方便,自己暂去他国,遣使告儿,汝父已死。诸子闻父背丧,自惟孤露无依,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取药服之,毒病皆愈。佛亦如是,非灭示灭,不过令颠倒众生,觉悟而已。本经《如来寿量品》: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在此教化,为度众生故,方便示涅槃,而实不灭度。隋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即是明证。

三、授记作佛

何谓授记作佛?即佛预记弟子未来成佛之事。经历多少时劫才成佛,佛号及国土名称,佛寿若干年,正、像法各多少时劫等。

《法华经》多处提及授记作佛之事。《方便品》如来法说一周之后,舍利弗首先领解,蒙佛授记:汝于未来世,过无量劫,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国名离垢,劫名大宝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像法,各住三十二小劫。此为上根得记。舍利弗自解已圆,悲他未悟,代为中下根之机,求更为开示,世尊大慈,乃说《譬喻品》。以火宅喻三界。三车一车,譬三乘与一乘。摩诃迦叶等四大弟子领解,如来分别与之授记:摩诃迦叶未来成佛,佛号光明如来,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像法各住二十小劫。须菩提未来成佛,佛号名相如来。摩诃迦旃延,佛号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大目犍连,佛号多摩罗跋旃檀香如来。是为喻说一周,中根得授记。佛见在会下根之机,犹未领会,乃开宿世因缘之谈,说《化城喻品》:尘点劫前,大通智胜佛讲《法华经》已,入室禅定,十六王子覆讲法华结缘之往事。十六王子,今皆十方成佛,我亦其中之一,我曾为汝等覆讲结缘。乃说化城一喻,化城虚设,不过为止息疲劳之众,宝所在近,应继续前进。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憍陈如等五百弟子领解,亦蒙佛授记:五百弟子,未来成佛,尽同一号,名此曰普明。是为缘说一周,下根无学得记。此后,在《授学无学人记品》中,佛又与阿难、罗睺罗及学无学二千人授记:佛授阿难记曰:未来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国名常立胜幡,劫名妙音遍满,佛寿无量亿劫等。佛授罗睺罗记曰: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国土庄严及与寿命,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而后成佛。佛授学无学二千人记曰:是学无学二千人,未来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佛寿一劫,国土庄严,正法像法,悉皆同等。是为下根有学得记。

《提婆达多品》:释尊自述,无量劫前,常作国王,求大乘法,无有懈倦,时有阿私仙,来为我说妙法华经,我因修习此经,获致成佛。时仙人者,提婆达多是。佛为提婆达多授记云: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天王如来,世界名天道。佛寿二十中劫。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亦二十中劫。又: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精进修行妙法华经,即身得记成佛。

其他大乘经,有四种情况不予授记:一、但记菩萨,不记声闻。菩萨得记,乃顺理成章,无可非议。声闻是焦芽败种,成佛无望,岂能授记。但《法华》开声闻授记作佛之先例。二、他经但记善,不记恶。善人或可授记,恶人则不与授记,道理不言自明。但《法华》则不然,恶人、邪见人,亦许授记。恶人如提婆达多,一贯与佛作对,出佛身血,犯五逆罪,释尊亦与授记。何以故?提婆达多因地曾为多劫中常作国王的释尊前身,宣说《妙法华经》,释尊因闻经而成佛,故可得记。邪见人如妙庄严王,乃是一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的邪见国王,后得其夫人净德及二子净藏、净眼之帮助,弃邪归正,听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讲《法华经》,心开意解,出家修道在而得授记。三、他经但记男,不记女。何以故?女身垢秽,又有五障在身①,怎能授记?但娑竭罗龙王女,年仅八岁,因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而成佛。舍利弗不得不心服口服,默然信受。四、他经但记人天,不记畜生。因畜生属三恶道,能不受宰割,已属万幸,岂有得记之分。但龙女明是畜女。(雌性动物)以修行《法华》之故,即身成佛,真是石破天惊,非夷所思。

本经云: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佛说: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又云: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句一偈,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综上所述可见法华奥典,妙冠群经,其威力是何等巨大!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授记作佛, 构成法华经王三大中心议题。

注①女人五障:一、不得作梵天王,二、帝释,三、魔王,四、转轮圣王,五、佛身。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人人本具与佛相同的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个个都能作佛。只因迷背不知,枉作众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