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2025-04-13 08:08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

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时。八教:即顿,渐,秘密,不定之化仪四教和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也。

据智者大师对五时八教判释所说:一华严时。佛初坐菩提道场,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根熟大机说华严经。于化仪属顿教,于化法属正明圆教,兼说别教。圆被界外利根,别被界外钝根。五时中,譬日初出,先照高山。五味中,譬从牛出乳;二阿含时。由于华严会上,二乘在座,不见不闻(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无由获益。不得已脱珍著敝,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为五比丘等说生灭四谛、生灭十二因缘,及说事六度等法。言阿含时者,上述诸法在四阿含经中所说故,于化仪属渐初,于化法为藏教。但被界内钝根众生。五时,譬日照幽谷,五味,譬从乳出酪;三、方等时。次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于化仪属渐中,于化法为四教并谈(藏、通、别、圆),对半明满(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使利根得满益。五时,譬食时,五味,譬从酪出生酥;四般若时。次于般若会上,与四大弟子共转*轮,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于化仪属渐终,于化法属带通别两权理,正说圆教实理。使界内机得通教三乘共般若益,界外机得别,圆两教不共般若益。先成圣者,密得别益。五时,譬禺中时。五味,譬从生酥出熟酥;五法华涅磐时。次于灵山会上说法华经,开权显实,开近显远。于化仪属会渐归顿,(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顿),亦名非渐非顿(即权显实,故非渐非顿)。于化法属纯圆教,普授三根之记,无有一人不得作佛,大畅我佛邮世本怀。举凡如来一化始终,化度众生之方便设施,咸于此经开发显示。五时,譬从熟酥出醍醐。至于《涅磐》属捃拾教,扶律谈常。(重扶戒律,广谈佛性常住)不过为末世钝根众生,重施方便,同会真实而巳。

至于秘密,不定两种化仪,前之四时均有之。惟《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决定,非不定(决定说大乘)。

此经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凡七卷,二十八品。自古著家甚众,唯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重玄义释题,述成《法华玄义》十卷,四意消文,述成《法华文句》十卷,均由弟子章安笔受成文,最契佛意。盖天台圣祖大苏亲承,灵山妙悟,获一旋陀罗尼,照了法华,如曦和(太阳)之临万象,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故得迈众贤而杰出也。其四意(即因缘、约教,本迹,观心)消文,辞语浩繁,散布经中,叙述为难,略而不论。言五重玄义务者: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醍醐为教相。

一、法喻为名者,妙法二字是法,莲华二字是喻。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妙法二字,原应先释妙字,次释法字。为便诠释,今先法后妙。

法指何法?即指十界(十法界),十如(十如是)权实之法,不出三种:一众生法,二佛法,三心法。三法原是一心,本无众生及与诸佛,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只因迷悟有差,所以生佛有异。妙字,是能赞之辞,赞此三法皆妙也。

众生法何以称妙?众生因迷,不了真如法一,妄以五蕴色心,以为实我,虽为五垢所缠,其见闻觉知之真实妙性,本来无有生灭。众生迷而不知,如来出世为之开示,得知众生现前六根门头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然则此众生法,一何妙哉!

佛法何以称妙?佛为大觉圣人,觉知世,出世法,本来寂灭,性相常住,循业发现,十界差别。而十法界中,九界皆权,佛界为实。九界皆依善恶业因感报,故是权,不得称妙。唯佛界证穷果海,断德究竟,智德圆满,故是实,方得称妙。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机熟不熟,可度不可度,佛皆如实知之。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然则此佛法一何妙哉!

心法称妙者,十界之相,虽有千差万别,唯一心造。此心能作依作正,作凡作圣,故曰:心如画二师,作种种五蕴。行人若能观心,观一切法,本来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当下了悟,如大圆镜,普照十方。然则此心法何其妙哉!然而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非三非一,即三即一,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故称为妙。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是也。

妙有相待妙与绝待妙之别

相待妙者,妙有对待。半字为粗,满字为妙。如三藏教是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理,故是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是妙。又:方等,般若时所说,带方便而通满理,故亦粗;今经不假方便,直显满理,故是妙。此相待妙也;

绝待妙者,此妙无有对待。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即粗而妙。一色一香,咸归中道。非可曲直。无有一法可相形比(形容、比较)待谁为粗?形谁为妙?亦无可待,亦无可绝,无名可立,强言绝待。今经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文云: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此绝待妙也。

此经约本迹两门,各具十妙。

迹门十妙:一境妙。实相之境,本自有之,非今方有。若能观之,即是解脱境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为境妙也;二智妙。能于一切境上,不为所惑,当体即是般若妙智。文云:惟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此为智妙也,三、行妙。智为行本,因智起行。一行一切行,智行并运,入清凉池,文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此为行妙也;四位妙。位者,阶位。有权有实,今经唯论圆位,不落阶级,文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此为位妙也;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轨(轨即轨范)1、真性轨,2、观照轨,3、资历成轨。文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即资成轨;慧即观照轨。此为三法妙也;六,感应妙。感是众生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感应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时,普现诸水。佛亦如是,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法尔如是。此为感应妙也;七,神通妙。神谓难测,通谓无碍。欲启法华大教,先以神通骇动群情。如本经如来入定,雨华,动地,放光,此为神通妙也;八,说法妙。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十年前,随他意语(应机而说),皆属权说。今经随自意语(畅己本怀而说),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为说法妙也;九,眷属妙,诸有所作,但为一事,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文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此为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三周说法得记,诸品获益,近记现在,悬记未来。文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又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即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此为功德利益妙也。

本门十妙:一,本因妙。本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修之因也。若十六王子在大通智胜佛时弘经结缘,尚是中间所作,犹不得称为本因,须推溯至尘点劫前本发心时,所修圆妙之因,此为本因妙也;二,本果妙。本世纪初所行圆妙之行,获得究竟常乐我净之果,亦即不取寂场舍那成佛为本果,但取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初证时之果,此为本果妙也;三,本国土妙,即成佛本果,必有依国,但非今日迹中之娑婆,乃是取本成佛时之娑婆。文云: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昔日之娑婆,即今日之忍土,众生所见之秽邦,即如来之净域,文云:我净土不毁,我此土安隐。此为本国土妙也;四,本感应妙。古今既常在此说法教化,必有所感之机。今之机由昔之机而来,今之应亦即昔之应。此为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神为天心,神为无碍,本时所证,神妙难测,观彼久远,宛同今日;。弹指声咳,动大千界,此为本神通妙也;六,本说法妙。即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初转*轮,四辩所说之法,此为本说法妙也;七,本眷属妙。本时说法所被之人,从下方发来,弥勒乃不识一人,亦不知其数目,下方犹尚不知,况八方耶!此为本眷属妙;八,本涅磐妙。(涅磐即不生不灭之义)本时所证之断德涅磐也。本时应机说法,化缘既尽,唱言入灭,即本涅磐妙也。(实则从本以来,处处示生,本实非生,数数现灭,本亦非灭,本无生灭而现生灭也)九本寿量妙。法身之身,岂论寿命,方便为说,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此为本寿量妙也;十,本利益妙,即本时眷属所获诸功德也。今之成熟者,乃由昔大通覆讲获益之人,而今世得益之众,有至后世方成熟,诸佛三世益物,化化不绝,此为本利益妙也。

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门之妙,熟过于此,故名曰妙法。

莲华者,以妙法微妙难解,须假莲华为喻,方明其义。问曰:华有多种,必取莲华为喻何也?答:有粗妙故。或狂华无果,如杨柳。喻外道法,空修无获。或一华多果,如胡麻。喻凡夫之独奉其亲,而报在梵世。或多华一果,如桃李。喻声闻修种种行,而止得偏真涅磐;或一华一果,如柿等。喻缘觉修一远离行,亦得涅磐;或前果后花,如瓜等。喻初果先证见道。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如梅等。喻权教菩萨,先缘修,后真修。此皆粗华粗果,不堪以喻妙法。唯此莲华,在污泥而不染,出水而清香远澈。喻实相在缠,其体本净;出缠圆明,则名闻十方。

此莲华喻本迹两门,各有三喻;

迹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文云: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等。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等。

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文云:我实成佛巳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文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坐道场,成菩提。实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等。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文云:诸佛法皆如是,(先权后实)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如上拣粗取妙,权实本迹,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妙法也。法喻双彰,故曰以法喻为名。

二、实相为体者,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知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祗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 因非果之理耳。略示十义,以显其相。(一)入实相定。。即领先无量义处三昧,乃发实相妙法之端绪也;(二)放实相光。即一光周互,全彰实相妙理,圆现法界事相,生佛始终,。文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三)说实相法。即世出世间诸法,性相体力乃至本末究竟等。一切诸法,不离此十如是。则一切诸法,无非实相。文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故此法为实相法也;(四)开实相见。即开示众生佛知佛见,令其悟入。入佛知见者,彻了实相真知真见,一经所叙,不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为开实相见也;(五)喻实相理。如火宅内等赐大车,使知无二无三,即喻废权立实之理。乃至宝所,喻大乘。系珠,明理性。掘井得水,喻闻《法华》尊经,近阿耨菩提。无非多方开示,令人悟入一乘真理,故当成佛果菩提,故记大因大果,经劫供佛,行菩萨道。万德具备,方成十号佛果。文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是为记实果也;(七)示实相境。宝塔出现,显示法身之象,三变净土,全彰报身真境,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欲令众生知此,见此实相真境耳,故为示实相境也;(八)悟实相心。心本无相,离诸尘妄,真实有体,不可破坏,无相之相,强名实相,斯则由开示了悟此心,因信解而当下顿证,故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即悟实相心也;(九)修实相行。即悟实相心,当修实相行,果能三轨(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自持,四行(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涉俗利生,无不安乐,故当修实相行也;(十)具实相德,由前内悟妙心,外修净行,内外清净,实相之行备矣。故普贤劝发云: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经?如来答以成就四法,必得是经,一者诸佛护念。悟入实相,开佛知见,故得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既入实相,繁兴大用,一事一行,皆为示佛知见,亦名实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悟佛知见,寂照不二,故名入实相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领先佛知见,发起普门事业,救脱众生,各得证入实相,故得此名,成就此四,为具实相德也。若论一经所显,一事一理,一句一字,乃至弹指,謦咳,无非实相妙法,故此经以实相为体。

三、一乘因果为宗者,语之所尚曰宗,此经总是为师弟本迹因果共为一经之宗。始从序品迄安乐行品为开权显实。亦说弟子实因实果。亦说师门权因权果,但主要述成弟子实因实果。因正果傍,故于前十四品明迹因迹果;从涌出品讫劝发品,为开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说弟子实因实果,亦说师门实因实果。但主要是显师门实因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十四品明本因本果。一经始终,不离因果。故以一乘因果为宗。

四、断疑生信为用者,须分本迹两方而论,迹门用佛菩提二智(实智,权智)断七方便人(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藏教之菩萨乘,六通教之菩萨乘,七,别教之菩萨乘为七方便人。出法华玄义)最大无明,(不明佛知佛见,众生本有为最大之无明)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见,生本地之深信(深信如来本地寿量原无始终)乃至等觉(如弥勒)亦令其断父少而子老之疑,生佛寿无量之信。故曰断疑生信为用。

五、无上醍醐为教相。《法华》属醍醐味,为五味之最。喻出《涅磐经》云:(此经)是醍醐经,妙因妙果,如《涅槃》所云:钝根声闻,开发慧眼得见佛性,乃至钝根缘觉,菩萨七种方便,皆入究竟涅槃。以喻醍醐为最上味,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言醍醐者,喻于佛性。本经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故云无上醍醐为教相。五味,显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轨辙。一,乳味。初自牛出,佛譬牛。佛说《华严经》如牛之出乳。此时二乘机未熟;二,酪味。取自生乳。以譬佛于华严之后说阿含经;三,生酥味。自酪制成,以譬佛于阿含后说方等经;此时小机渐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自生酥精制而成。以譬佛于方等经后说般若经;此时通教之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更因取于熟酥而成。是为最上味。以譬佛于般若经之后谈法华,涅磐二经,此时别教之机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故《法华》为逗圆机而说,得称为纯圆独妙也。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清凉之地——正见

清凉之地--正见◎ 阿姜查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五时说法

五 时 说 法◎ 潘 麟五时说法是指佛陀自31岁在菩提树下证得圆觉之后,于八十岁寂灭前,驻世传法49年。在这49年传教讲法中,根据其教义和教法,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简称五时说法。五时说法是中国最早创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什么是天台宗的五时八教

乃天台宗智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具体判释如下:五时:初时,说华严(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菩提迦耶是佛陀成佛之地吗

菩提伽耶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Bodhgaya^),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梵Nairan~jana^ ,今法尔古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坚牢地神修法之地天神咒

坚牢地神,统领地上的神,山神、湖神、河神、饮食神、禾稼神、日游神、夜游神、门神、井神、树神、花草神、地神。坚牢地神,从字面上理解,像大地一样坚固安稳。坚牢地神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作见证,也曾发誓护持地藏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天台五时之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天台五时之三-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