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是我国早期翻译的佛典,它与《佛遗敦经》、《四十二章经》并称佛遗敦三经,乃佛弟子必须修习的一部经典,内容是说佛、菩萨昔已觉悟八种事,故称《八大人觉经》,此经属大乘菩萨藏摄,不要认为经中多谈事相,以浅近忽之。
一、先释经题
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字,具云佛陀,比翻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异凡夫之不觉;二、觉他异二乘之自度:三、觉满异菩萨觉未圆满。又据《起信论》觉有三义,一、本觉;即所证理:二、始觉即能证智: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无二之觉体。说字,机敦相扣,成此法说,佛说者,盖此经乃释尊金口所宣,拣非他方佛及余人所说也。又此说字,古文训作悦字,《论语》子曰:「有朋自远道来,不亦说乎!」则亦可释为佛智监机,知有众生可度,深所悦怀,无问而说此卷《八大人觉经》也。大人者,指佛菩萨,如来称为大觉世尊,菩萨称大道心众生,均堪称作大人。本经云:「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之所觉悟。」故称八大人觉。经字,具云契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云契经。又经字,训恒常下变之义(如天经地义),训绳线贯串主义(如经、纬)不备举。
二、译者简介
此经为後汉安息国(今伊朗境内)沙门安世高所译,据安本传:安世高,姓安,字世高,乃安息国王子,不愿嗣父王位,让其国与叔,出家修道,凡有经典,莫不综博,通晓华梵语言,尝遍历诸国,於汉桓帝建和二年(一四八年)始来华,从事佛典翻译,至灵帚建宁四年(一七一年二一十余年之中,译出佛典凡一百七十六部(据历代三宝记,此经盖此时所译。
三、正释经文
经文分三章。一、总标,二、别列八种觉相,三、结叹
一 、总标「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佛弟子应包括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五众(沙弥、沙弥尼、式义摩那、比丘、比丘尼)既为佛弟子,应常修此八种觉悟,这昼夜者,明二六时中,念念相续,无令间断也,言至心者:明须发至诚恳挚之心,言诵念者,诵则熟记能背,念则常念下忘也。
二、别列八种觉相
第一、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是心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一觉悟,正明世间诸法,无有常住,四大、五阴,苦空无我之理。依报之国土则沧海桑田,互为更迭,成住坏空,轮番不息,不安曰危,不坚名脆,并是国土无常之相,经云:「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四大者,地大、水大、风大、火大也,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触为性,风以动摇为性,此四大约正报色身而言,乃宿世业果招感,四大失调,百病丛生,四大分散,生命息灭,乃受苦之本,毕竟归空,故云四大苦空也。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也,阴有覆盖之义,谓盖覆真性,不得显现。色以质碍为义,即一切有形质,有阻碍作用之外境:受以领纳为义,即对外境而起苦乐或不苦、不乐之感受:想以取像为义,即取著已感受之印象而思想:行以造作为义,即对外境起造善恶之动作:识以了别为义,即了别外境及变出外境之本体,色阴属色法,後四阴属心法。此五阴乃众生身心之幻质也。我具二义,一者、常一义,匝常不变,然五阴色身,从少至老死,刹那刹那不断变灭,岂能常一不变哉,故无我:二者、主宰义,人之寿命修短,亦非本人得以自作主宰者,故无我,总明五阴无我也。不实名虚,下其名伪,合明依、正两报之不实也。心是恶源者,此心字,乃指众生迷惑不觉之六识妄心,若认此幻心为我,必然迷真逐妄,成为造恶之泉源,故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者,形指众生妄执为我之四大幻躯,由於我执炽然,必然成为造众恶之渊薮,故云形为罪薮,行者如能谛观我空(空四大色身)法空(空世间国土),观道纯熟,则二执渐轻,即可渐离生死。此段经文,甚为重要,乃人道之初门,破我法二执之前方便,并为後之七觉作基。幸勿忽诸。
第二常修少欲觉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二觉知,明少欲为人道之要。前三句明苦恼在於多欲,末二句,明对治之观法。贪欲之人,苦恼亦多,乃必然之现象。欲有五种,谓财、色、名、食、睡也。不」名多。《遗敦经》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生死,果也:贪欲,因也。由於贪欲,引发生死疲劳,轮流不息。《圆觉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转回」。《佛名经云:「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欲为本。」少欲之人,身恒不贪图於物质享受:心恒不缘虑於五欲尘境,少欲无求,清心无为,岂不身心适悦得大自在者哉!
第三知足守道觉。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下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一。
上第二觉告诫佛子贪欲为苦,应观念少欲,此第三觉进一步阐明多求之害,惟是增长罪恶,应观念知足,安贫守道。心无厌足,惟得多求二句,明多求之相,增长罪恶一句,明多求之害,不知足者,由贪心追求无厌,对外境物,广行多求,由多求故,必然不择手段,广行非法,造诸恶业。菩萨不尔者,明菩萨反此而行之也。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三句,正明菩萨宅心知足,安贫守道,勤修慧业之行。心常观念知足,则澹泊自甘,耐得清贫,守得寂寞,惟道业是守,则慧业自然增长矣。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世儒犹尚知足安贫,为佛弟子,岂可反不若彼耶!《遗敦经兰石:「汝等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愍』。
第四常行精进觉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前二、三觉,佛诫弟子,应少欲、知足,此第四觉,诫佛子既少欲知足矣,如懈怠道业,亦为堕落之因,必须精进修道,则破烦恼、伏四魔,出阴、界之牢狱,始可希冀。懈怠堕落者,懈则根身放逸,怠则心识疏散,堕则堕下难上,落则惟退不前。为佛弟子,如坐在懈怠坑中,则必隋落於三界牢狱之中而不能自拔,自度街难,安望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哉!《遗敦经》云:「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此之谓也。常行精进下三句,明精进之益。精者,纯一不杂之谓;进者,直前不退之相,常行者,指一切时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均如是而行也,《遗敦经》:「若动精进,则事无难,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为穿石一。烦恼者,并指见、思两惑;四魔者,即天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也,若佛弟子,常行精进於道业,必能破除尘劳烦恼,摧伏四魔而出离五阴、十八界之生死牢狱也。
第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软化一切,悉以大乐」
上第四觉明精进之益,此第五觉明多闻之善,佛诫弟子,既知精进矣,苟不广学多闻,则有盲修之愆,暗证之失,故须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敦化众生,自利利他,共得佛道之大乐也。愚痴生死者,六识茫昧无知曰愚,五根昏迷不晓曰痴,下识尽苦道,不知求解脱,於生死险道中,从冥入於冥,受苦不能断,故曰愚痴生死也。菩萨常念广学多闻下五句,正明广学多闻之善也。广学则博究三藏,多闻则遍参讲席,听闻法要,又:广学多闻,闻慧也,从闻思修而起观照,思慧也,苟能如是,则智慧也自然增长矣。又此智慧,乃出世之智,非世俗学问之智也。夫智慧增长,则口辩自然通利,故曰成就辩才。软化一切,悉以大乐二句,软化一切,则道俗贤愚,五性、三根,普皆教育、化导,悉以大乐者,以,与也,大乐,乃指佛道之大乐,拣非人天、二乘之小乐,合此二句,即软化一切有情,皆悉给与佛道之大乐也。
第六布施平等觉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
四摄法中,布施为首,虽有智慧,若不行施,则下能与众生广结善缘,众生亦不受其化,故须平等行施也。贫苦多怨者,财产匮乏曰贫,饥寒逼迫曰苦,贫苦之人,不知感此果报,乃宿世不肯布施,轻慢善人所致,恒多怨天尤人,故曰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者,不循道而行曰横,贫者每多嫉人之富,瞋人之贵,不信因果,多行下义,非法求财,则广结恶业因缘,故曰横结恶缘也。菩萨布施下四句,正明佛子平等行施之事,布施有三,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也,财施则资生财物,法施则三乘五敦,无畏施则指迷、解困,令彼无畏。菩萨行施之时,常以同体大悲,观念怨亲平等,无论前人昔曾与我交恶或至今仍怙恶不改者,皆不拣择,而能一视同仁,平等行施也。
第七出家梵行觉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下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一
上第六觉明平等行施之要,此第七觉叹出家修梵行之胜,五欲过患者,五欲,解见前,谓此五事,能迷惑真性,引生生死果报不绝,故曰生死过患也。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二句,俗人即未出家之白衣,为佛弟子,纵尚为白衣,亦不应染著世乐。世乐有十,谓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职也。不染者,下耽玩爱染也。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愿出家三句,赞叹出家为胜也。三衣:一、安陀会、二、优多罗僧、三、僧伽梨,即五衣、七衣、大衣也。僧人所服,瓦鉢法器,即食鉢、香炉、鍚杖、念珠等物也。若佛子志愿於住持佛法,绍隆三宝,则须出家修道,当知三世诸佛,无有下现出家相而成道者也。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三句,正明僧人应遵循之规则,守道清白者,谓须谨遵佛戒,清白自守。梵行高远者,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二、洁净欲身、三、下犯欲尘,犹如梵天之行,高超六欲(天)之上,远越释天之尊,故云:梵行高远也。慈悲一切者,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苟无慈悲心肠,拯济一切众生,则佛道难成,为佛弟子,不可不晓。
第八大心普济觉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一
此第八觉,正明发大心,普济群生之要。为佛弟子,既出家矣,则须发广大心,愍念众生在生死险道中,被烦恼之火烧灼,炽然不息,苦恼无量。《楞严经》云:「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普济一切众生,同登涅槃彼岸。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二句,明须发大悲之心。《普贤行愿品兰下「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令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二句,明须发大慈之心,普令一切众生,毕竟同得佛果菩提之法乐,故云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也。
三、结叹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於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此为结叹之文,总结赞叹上述八事有殊胜功德力用也。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二句,结成此八事乃诸佛菩萨大人之胜行,拣非小乘唯求自度之劣行也。精进行道,至涅槃岸四句,结成自觉功德。法身船,譬所悟性德,涅槃岸,喻修德所显。梵语涅槃,此翻灭度,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性德有功,性德方显,佛子果能精进行道,慈悲修慧,必能烦惑净尽,直达涅槃彼岸也。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乃至修心圣道八句,结成觉他功德。前言自觉,此言觉他,为佛弟子既能自觉,复应觉他,回身人生死海,化度众生,恒以此八事,开导晓喻一切有情,令觉生死大苦,厌舍五欲而修行圣道也。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乃至永乐生死,常住快乐八句。结成诵念功德。若佛子,诵此八事,精思其义,身体力行,必能灭无量罪,直趋菩提,捷成佛道。永断二种生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长亨常住法乐也。
End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一、本经原序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二、本经原跋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萧方骏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壹、前言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广行法师《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
◎ 太 虚今天所讲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在这七个字里包含着许多意义,须加以扼要的解释:佛,我们中国人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正确的义理,恐多未有相当的认识。考佛字的来源,是从梵文方面翻译过来的,今此佛字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