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厚道感人 恩重如山
2025-04-13 09:02

月西法师是我省佛教界一名领袖人物,他一生爱国爱教,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沟通政府和佛教界联系,扶持佛门僧团,真是功德巍巍,有口皆碑。尤其是修复十年浩劫中被破坏之七塔寺,使之重复旧观, 更是助德昭著,有目共睹。这些事迹在《七塔寺志》月西大和尚传中已有详尽记述,兹不赘叙。此文仅就月西法师厚道待人和我个人受他老人家深重恩德事实作番回顾。

月西法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待人厚道,心无城府,直爽得很,不藏宿憾。即使别人对他有所干犯.事过境迁,从不记之于心。姑举琐事二桩以概其余-第一件事情是远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因他是当权派,写恩想检查是份内事:寸宗教处是一位姓刘的处长,此入公安干校毕业,曾任过天封派出所所长,现调任宗教处工作,大概是公安职业所形成的习性吧,一脸严肃,略无笑容。月西法师一连写了几篇所谓的检查,他看了总是摇头,通不过。月西法师是个直性子入,就对刘说:您是我们领导,到底什么地方思想交代还欠深刻,请您老明示。刘坐在沙发上,半闭着眼,左手在扶手上不断地按拍,奸像在思考,半晌仍不作答,今他无所适从,妤不尴尬。类似情况,经常而有。但刘退休以后,每逢过年过节,月西法师总是专程登门拜访,使刘感动不己,他向月西法师表示过去态度傲慢的歉意,并请原谅云云。月西法师朗声大笑: 刘处长, 我若记前事在心,今天就不会来看您了!一片忠厚之态可掬。对昔日领导,月西法师奉行忠恕之道:而对其下属,同样奉行忠恕之道,宰相肚里能撑船。第二件事情是七塔寺厨房有个叫裘渭民的青年厨师,平日说话冲得很,常开罪于人。一次说话无理,顶撞月西法师,强项不听人劝。门西法师见其不服管教,也很恼火,决定辞退他,寺管会也通过了。次日裘妻到月西法师面前求情,他老人家一夜过去,气也消/大半.经裘妻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哀求,心又软了下来,反倒亲自向寺管会为裘说情,免去其开除处分,只令裘写一纸《检查》就大事化了。可见其厚道盛德是至性流露,不别尊卑的。

月西法师待我可谓恩重如山,实在是难以忘怀。我之一生得以走上千坦的人生之路,是他老人家指点和开辟的。我家原是商业职员之家。解放前,我就读于江北岸浙乐中学,后因从友人家看到《印光法师文钞》,借来阅,忽尔触动宿根,萌发出家之念,家里自然是竭力反对,我也不肯就范,反抗二年之久,终于如愿以偿,在宁波观宗寺从,.根慧老和尚剃度出家。五。年最后一次观宗寺放戒,我和师兄本空法师赶上末班车。受具后,就在观宗学社正科班研习台宗教埋,上殿过堂,随众而已。然而奸景不长, 时局嬗变, 到了五四年, 观宋寺佛事停顿,经济上断了来源,寺里人心浮动,虽说可以生产自救,可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淡何容易。这时我伤心至极,真是进退二难,欲还家去,有何颜面;继续下去,无异坐而待毙。正彷徨无计之时,月西法师派入叫我到佛教协会去,其寸佛教协会地址在漳河头。我去了, 月西法师对我说,他在南门柳亭庵办了一所佛教布厂,工人都是易了装的僧尼, 良才(主办会计)一人忙不过来,要求物色一位出纳兼统计的人,协助他搞好财会工作,您文化根底好,定能胜任,您肯就此职吗?这时我心里矛盾极了,欲就此职.等于还俗,违我初衷;回绝了罢,前途又一片渺茫,一时委决不下。月西法师开导我, 年青人要合潮流,识时务,今天之佛教,除参加劳动自食其力别无出路。经他老人家一番谆谆诱导,我才点头答允。殊不知去了柳亭庵,那些易服的工人全无同病相怜之情,反心胸狭窄排挤我,他们想下通:我们辛辛苦苦打天下,工厂才初具规模,你例来趁现成坐科室顿导我们?于是月西法师在开群众大会时开导大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假如厂里缺少财会部门,工作如何运转?你们当中哪位胜任此项工作,站出来,我让你来做。大家面面相觑,哑口无言,毕竟都没文化啊!此情此景, 回忆起来, 犹历历在目。过了二年,宁波寺庵,老、涌、殁外,僧尼分配就业,有的务工,有的务农。江、浙二省情况大体雷同.如普陀山妙善大和尚在芦山寺种桃树.灵岩山明学大和尚就地务农,晚上挑粮食上山,早上挑粪担下山。这时我不禁浮想联翩:当年若不是月西法师叫我来布厂,而坐等大伙儿一起统配,不是当工人,就是作农民,以找文弱之躯,去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吃褐消吗?月西法师呵!您老对我真是恩重如山。

我和月西法师共事也仅仅三年光景,到了七。年下半年,合作化高潮到来,佛教布厂与荣属布厂合并,完全改变企业性质,划归手工业局管辖。月西法师佛协会长职务在身.宗教处不肯放他,仍回佛教界去了:而我犹如一只过河卒子,义无反颐只能向前直冲,彻底融入社会,从此和他分道扬镳,各奔前程。这是我前阶段和他相处的情况,

至于后阶段与月西法师相处,则是在我退休之后宋七塔寺,时间也不过三年多。尽管时间不长,但他待我的恩德,也令我感激涕零,终生难忘。一九九一千八月,退休前月,我去七塔寺探望他,彼此谈了许多话,十分欢洽。月曲法师干叮万嘱:您是佛教中入,退休后别去他处发挥余热,仍回我处宋,这里正缺一个能帮我代写书信文稿之人.您文墨奸,又懂佛法,再适合不过了,就一言为定,我不会亏待您的.我想到过去他对我的恩德,不奸拂他盛情邀约,就于次月来七塔寺了。给他当文秘真是轻松而愉快之事, 笔墨差使不多,起草文稿,回复书函, 驾轻就热毫不困难, 一挥而就, 月西法师看了,十分满意: 您不但把我要说的话都没有遗漏,还生发出不少我未说过的佛教内容,很好很好!整天动笔时少,陪他在文室喝茶聊天时多。月西法师还说,您不必每天按时上班落班,家里有事有客,尽管自便,这里有事,也是不急之务,压一两天也无妨。七塔寺正月初 ,全寺上下,全力以赴均落实值班任务,月西法师特别关照库房:张老师是我客人,不要排他值班,他们俗家人正月初一,部有儿子女婿来拜岁的,不同我们僧人。月西法师对我的照顾与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矣。他又怕找闲坐丈室陪话不太习惯,就把原先作为内坛的藏经楼恢复起来,让我在藏经楼上整理《龙藏》和撰写寺志,还特地为我制一张长桌,供我习字书联和接待来客之用!宽敞的经楼成了我饱餐法味的快乐天地, 诸如《宗镜录》、 《大智度论》、《愍山梦游集》等大部头著作,部看?,又研读了外间无法看到的权威古德经疏,使我的佛学水平不断深化与提高,性相二宗要旨基本透彻:于是寄往各地佛刊的理论文章.源源从七塔寺经楼发出,在宁波佛教居士林讲经的讲义,也于此处脱稿。

如果说前段时期,足月西法师引导我走上人生光明之道的话,那末后阶段,他则是我深入经藏、成就我法身慧命的出世良导。真是思同再造,片纸短文难述其万一!

End

厚道之人,必有厚福

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载物,而且,看到厚我们就想到大地之德,传统文化效法天地之德,厚德载物就表示大地的浑厚。厚道需要不断积累,通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来培植自己的厚德,德日进,过日少,这样才能载物,

厚道者路宽

◎ 星 云 《佛光菜根谭》说:得理而能饶人,是谓厚道,厚道则路宽;无理而又损人,是谓霸道,霸道则路窄。人要有容人的雅量;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战国时代的蔺相如相忍为国至今为人所传诵。清朝雍正因为康

生活和生命需要厚道

和谐源于厚道!伤害源于计较!做事做人,于社会于家庭,厚道总能使一切美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感到世态炎凉;经常被人利用又被践踏。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因此我们常常容易受伤;这都是缺少厚道的缘

离这几种人远点,哪怕对你恩重如山!

古语云: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人心难测,自古以来,想要了解一个人从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与君子为友,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情分;与小人为伍,会得到血淋淋的教训。和人交往,一定要远离以下这几种人,哪怕

人厚道,天不欺

《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讲天道,讲自然,其目的,无非是让人师法自然,学习圣人纯真的心灵和厚重珍贵的人格。为人处事,唯有厚道,方能持久。做一个厚道的老实人,就一定能受到

一个人是否厚道,看这四点就知道了

静水流深,厚道,是一种不张扬的品德。它是河水深层的潜流,它有力量,但表面不起波浪。经常听说做人要厚道,可怎样才算厚道呢?厚道的人,不占人便宜曾经有人在网上吐槽:闺蜜婚礼,她随了六千块的份子,等她结婚,

你若厚道,我必友之

土地不厚,承不了山川海岳;人心不厚,得不到道义情谊。在这个社会上,我们常常感到世态炎凉,经常被人利用又被践踏,因此我们容易受伤。正所谓: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这都是缺少厚道的缘故。缺乏厚道,

曾国藩:三分精明,七分厚道,做人最高境界

大道至简,最有用的道理最浅白。大智若愚,最笨拙的处世最精明。做人也如吃饭,要有粗有细,才能营养均衡。只要精明不要厚道,是小聪明;只要厚道,不要精明,是假厚道。三分精明,七分厚道,才是做人的大智慧。三分

左宗棠: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

人生好比一幅巨大的地形图。如果说精明是起伏的丘陵,那厚道就是绵延的山脉;如果说计较是涓涓的溪流,那坦诚就是澎湃的大海;如果说强势是不毛的荒漠,那和善就是肥沃的平原。做人,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

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

做人,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人生好比一幅巨大的地形图。如果说精明是起伏的丘陵,那厚道就是绵延的山脉;如果说计较是涓涓的溪流,那坦诚就是澎湃的大海;如果说强势是不毛的荒漠,那和善就是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

张秉全:略论《八关斋法》之受持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徵。二别释。癸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梵云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

张秉全:略述佛法僧三宝

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一) 三宝的释义佛,具云佛陀,

张秉全:“八不中道”浅说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