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2025-04-13 08:18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

先说六度,次说四摄。

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

施有三种:

(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即菩萨行菩萨道时,以头目髓脑布施与众生。如释尊因地行菩萨道时,曾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2)外财施。指以身外种种饮食衣服,及资身之具,施与众生,以济其穷困。

(二)法施。菩萨能以世出世间善法,教化众生,令其依教修行,是为法施。

(三)无畏施。谓菩萨见到众生种种危难,苦厄之事,其心怖畏,即以柔语安慰,或设法帮助其脱离苦难,令无所畏,是名无畏施。若能行上三施,则能对治悭贪之心,消除贪穷之因。修布施时,当观三轮体空,不见能施之我,不见受施之人,不见所施之物。《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若能如是无相行施,即为具足布施波罗蜜。

二, 持戒度。梵语尸罗,华言持戒。戒为一切善法之本。

《佛遗教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处。

戒有三种:

(一)摄律仪戒。此是止持。以止而不作为持戒,即无恶不断之义。此戒,一名别解脱戒。谓七众佛弟子各别奉持所受戒法,各别获得解脱之益。故名别解脱戒。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三归,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五众:学戒女,(式义摩那)六戒;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尚有《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乃大乘菩萨所受,在家,出家菩萨均得受之。但在家居士多依《优婆塞戒经》受持六重二十八轻戒。

(二)摄善法戒。此是作持,以作为持戒。如不依此去作,即名犯戒,即无善不修之义。

(三)饶益有情戒。又名摄众生戒。持戒者不仅自己止恶修善,还须视实际需要,作种种饶益有情之事,故名饶益有情戒。即无生不度之义。修持戒度时,当行无相持,即无有我为能特,戒为所持,亦不见人犯戒之相,及计持戒功德之相。若能行无相持,即为具足持戒波罗蜜。

三, 忍辱度。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能离嗔恚。菩萨为度众生,忍受种种身心之苦,不生嗔脑之想。释尊因地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不但无嗔恨之心,反发愿成佛之后,先度此人(即阿若骄陈如尊者),乃为行忍辱之最佳榜样。

忍辱有三种:

(一)生忍。或称耐怨害忍。若众生以非理横加恶行于我,能逆来忍受,不生嗔恚,是名生忍。

(二)法忍。或称安受苦忍。法忍又分二种:1,内法忍。自身所遭受,诸如饥渴,疾病等种种逆境,知是宿业所感,安心忍受,不生一念怨尤之心,是名内法忍;2,外法忍。对于无情世间之寒热,风雨等种种自然灾害,了知此乃众生同业所感,不生怨尤,安心忍受,是名外法忍。3,谛察法忍。菩萨审谛观察一切诸法,皆因缘所生,虚妄有生,虚妄有灭,当体即空,本无自性,安住于真空法理之中,谛信不惑,忍可于心,是名谛察法忍修忍辱度时,不见我为所辱,彼能辱我,及所忍辱之事,即为具足忍辱波罗蜜。

四, 精进度。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精进为修一切行门之根本,修任何法门,若行人能不杂,不退,意志坚强,心无懈疲,勇往直前,则能出生一切善法,乃至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此喻苟能精进,事无不成。檐滴虽微,日久穿石。亦如钻木取火,钻之不已,方得火种。《八大人觉经》:第四觉知。懈废堕落。常行精进,摧伏四魔,出三界狱。四魔:即天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也。阴界:即五阴及十八界也。谓若佛弟子,常行精进,必能摧伏四魔,出离五阴十八界之生死牢狱也。

精进有三种:

(一)擐甲精进。此喻修行者勇猛精进,若披甲上阵,则不为烦恼魔军之兵仗所伤,是名擐甲精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佛告慈氏菩萨,求菩提时,擐甲精进,以大誓愿而为器仗,日夜精勤,增长功德。设逢苦难,心不退转。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又:《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乃至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

(二)摄善法精进。菩萨修六度等一切善法,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摄善法精进。

(三)饶益有情精进。谓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为饶益一切有情,常以四摄等法而化导之,咸使断恶修善。虽经尘劫,心无疲厌,是名饶益有情精进。

修精进度时,若行者能通达无相而行精进,知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有,但有假名,而无自性。不见自身心精进之相,于平等法中,无愿,无求,虽知所行如幻如化,而常行精进,即为具足精进波罗蜜。

五, 禅定度。梵语禅那,华言静虑。即止观异名。止即静,虑即慧。止属定,观属慧。菩萨修禅定,则能度散乱之心。《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进,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修行之人,若能修习禅定,自然妄心止息,不致散乱。由禅定故,则能生智慧之水。《大智度论》云: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故知欲治妄想,杂念,离禅定则别无他途。

禅有三种:

(一)世间禅定。即色界,无色界天人所修四禅定与四空定。四禅八定是凡夫外道所修之禅定。

(二)出世间禅定。即罗汉,辟支佛,菩萨所修之禅定。

(三)出世间上上禅。即菩提达摩所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定。《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茫然,唯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所谓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即是不生不灭之真如妙心,亦即首楞严大定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不乱,不昧故,具足禅波罗蜜。不乱即寂,不昧即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具足禅波罗蜜。

六, 智慧度。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此智慧非世俗之所谓聪明也,乃从实相理体所生起之净智妙慧。

智慧有三种:

(一)真智。又称实智。此智从如实理生起。从实理起,还照于理。譬如摩尼宝珠之光,依珠所生,还照珠体。亦即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真实不虚,名真,不变不易,名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故称真智。《佛遗教经》云: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引此三喻极言真智为修行之本也。

(二)俗智。俗智者,通达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名相及其差别之智慧。又称权智。权者,曲随机宜,方便利物之智慧。

(三)中智。亦称中道妙智。此智不著于有,亦不偏于空,二边俱不著,故称中智。此中智照空时,了达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即是俗谛;此中智照有时,了达妙有非有,具足真空,全俗谛即是真谛。如是真俗圆融,空有不二之智慧,即是中智。《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即是说一切诸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是真空,但此真空亦不无假名幻相显现。如 是空有二边,双照双泯,不偏不倚,宛然中道,故说亦名中道义。中道即中智也。

般若度如母,馀五度如子,为其所生。《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若诸菩萨行布施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又:般若如舟师,其馀五度如舟船,舟船须舟师掌舵,方能抵达涅磐彼岸。《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菩萨于生死海,以五波罗蜜多而为舟船,载功德宝,要因般若波罗蜜多为舟师,至于彼岸。

次说四摄

四摄。即菩萨摄化众生之四种善巧方法。《法界次第》说:此四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

一,布施摄。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来摄受教化众生。

若众生乐财,欢喜财物,即以财施摄受于他;若众生乐法。喜闻佛法,即以法施摄受于他,为其说乐闻之法。众生得到二施利益,自然生起亲爱之心,依附于菩萨,接受教化,住于大乘正道,是为布施摄。

二,爱语摄。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用慈和,爱悦语言与之说法,使其乐于接受教化。

凡有三种:

(一)慰喻语。如众生或患病苦,或遭挫折,诸不顺遂时,菩萨用慈爱,和悦语予以安慰与劝勉,使其精神获得慰藉,从而生起感激之情,乐于接受教化;

(二)庆悦语。菩萨见众生作饶益他人之事,或改正其从前不良习惯,赞叹他,鼓励他,令其心生欢喜,向顺性方面发展;

(三)胜益语。见众生行善法时,菩萨以善巧方便语言,令众生听后心生欢喜,增益,增胜善法,更加乐善向道。是为爱语摄。

(三)利行摄。谓菩萨能身体力行,作种种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众生生起亲爱之心,依附菩萨,接受教化,住于大乘正道,是为利行摄。

(四)同事摄。谓菩萨为化度众生故,与其同事,从而令众生亲爱心,依附菩萨,乐于接受教化,住于大乘正道。是为同事摄。佛菩萨,随类化身,与众生同其身,同其所事,方便摄化众生,亦即同事摄也。

六度与四摄,乃菩萨行门,为佛弟子,当各勉力而行之也。

End

六度之布施

佛经上记载一个乞丐跑到释迦摩尼面前哭诉:我做什么事都不成功,为什么?佛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乞丐说:可我一无所有,是个穷光蛋。佛陀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

六度的程序

六度的程序◎生 根世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程序,程序也是个自然的规律。做任何事情,以程序而进行,成功的几率上升;不遵守自然的规律而进行,你的成功几率会下降。因此,六度也一样,它有它的程序,布施、持戒、忍

林克智: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佛教中的“三学”、“六度”是指什么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三学六度八正道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菩萨乘: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_佛教中的六度是什么意思?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达真堪布上师讲述: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洪修平:什么是六度?

什么是六度?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