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略论《八关斋法》之受持
2025-04-13 08:15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众恶,齐修众善之意。又斋者,谓过中不食也。合此八戒一斋之法,故称八关斋法。

此八关斋法,名近住律仪。意思是近出家菩萨而住的律仪。,是在家人持出家戒,因为其戒相与沙弥十戒除沙弥戒有一条不捉成像金银宝物及钱财外,其馀戒相完全相同。

八关斋法之戒相,简述如下:

一不杀生。言不杀生者,一切有生命之物,不得故杀。即使是微小昆虫蝼蚁之属,也不得故杀。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杀之无异杀未来诸佛也。 二不偷盗。言不偷盗者,不得偷窃他人之物。凡不与而取,皆名偷盗。乃至一针一线,主人不与,也不得据为己有。 三不淫欲。言不淫欲者,在受八关斋法之日,即使是自己的妻妾也不得行房事。五戒只戒邪淫,夫妻正淫,是允许的,受八关斋一日一夜,淫欲全断,此与五戒不同之处。 四不妄语。言不妄语者,不得说虚妄的假话。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如妄言我得上人法,我得不净观,我得三昧等。未证谓证如妄言我证须陀洹果,我证阿罗汉果等。小妄语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此妄语戒也包括绮语(即猥亵语)恶口(咒骂语)两舌(向两边说挑拨话)在内。 五不饮酒。酒能乱性,醉酒之人,能做出醒时所不敢做事。酒是放逸根本,能生众过。故不论何种酒,只要能醉人,皆不得饮。 六不戴金宝饰物、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此条戒相是说于此一日一夜中不能佩戴金银首饰,不能涂脂抹粉、及搽雪花膏之类。也不得穿著贵重的如鼠裘、狐皮等衣服。花鬘是将茉莉花之类的花串成花鬘,挂在颈上或插于髻中,印度妇女常用饰物。 七不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此条戒相是说不能于此一日一夜自习唱歌跳舞,也不得吹奏丝竹管弦等乐器。他人作时,也不能去观听。并禁电视屏幕的戏曲歌舞观听。也不得进行搓麻将、打排九、弈棋、赌博等。 八不坐高广大床。至于高广的尺寸。高是指人坐在床沿,脚不能点到地的高度,才算高床。广是指长度超过八尺,宽度超过四尺以上的床。并且不得坐卧如象牙床等极高贵之床座。 九不非时食。言不非时食者,谓过午(中午)不食。若以时间判断,即在中午十二点以前,(不含十二点)必须用膳完毕。以后直到次晨明相出现时(即能看清五指时)方能进食。若过午而食,皆名非时食也。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我等受八关斋,断六道生死因,所以要学佛过日中不食。佛日中食,以表中道,远离断常二边之过。其馀五辛(葱、韭菜、大蒜、蒜苗、洋葱头等)熟食增淫,生食增恚,均不得食。又:言过午不食者,并不得食瓜果、糕点等另食,非仅指米饭也。 此八戒一斋,共有九法,为什么称八支戒?佛言: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名八支斋法。不称九法。

此八关斋法,前四戒属性戒,即使未受戒者,犯之亦有罪过。第五酒戒,是遮戒,未受戒者饮之,无罪。但酒是众恶之门,造罪起因,故当戒之。第六至八是远离戒,持之能令行人离开六尘的诱惑,使意地清净。九不非时食戒,最为重要,是八关斋法的体,以斋法为体,持之能令行人远离放逸。

此八关斋法与五戒不同。五戒必须终身持,此戒是一日一夜持。五戒戒少而持时长,此戒戒多而持时短。《大智度论》说:二戒至诚受持,功德相等。若持五戒而无大心(指菩提心)虽复终身持,不如发大心持一日一夜戒。可见持戒须发菩提心也。

此八斋法无论受过或未受过五戒的人,均可受持。若已经受过五戒的居士,更应受持。《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忏法》亦云:月无六斋,懒惰之业。《灌顶经》中说:虽持五戒,不能于六斋日持八戒斋,好比种树,只开花,不结果。又好比女人,不会生育。又如种植谷物,不能滋茂。佛深愍在家二众,终日在世网中,多恶因缘绕缠,难于入道,所以方便制此八戒。令短时间受持,种出世善根,渐能远离烦恼,及至得佛一切种智,皆以此八戒斋为基础。

此八关斋法,是一日一夜戒,今日清旦受后,至明旦明相出时即自行舍去。这是佛制的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于六斋日之外,有能力多受,也可以,但必须受一天,即按议规受一次,不得省略。

至于怎样受法?原则上须从师受。若附近没有戒师,或虽有出家比丘、比丘尼,但不懂戒相,方许佛像前自受。若近处有戒师,心存骄慢,不往从师受,而自受者,为不如法,也不得戒。《优婆塞经》云:不得在佛像前自受,要从人受。若意存骄慢,近处有戒师,而佛像前自受者,不发戒体。

受八关斋法时,还应注意从师受时,师说戒相一句,自己依师语学说一句,除师说某甲可改称己名外,不得增减语句,亦不得随师语同步说,否则为不如法受。即使受之,不发善法也。又此八关斋法为一切戒法之基,如毁破其中重戒,后受其他戒法,均不得戒体。所以受了之后,应生至诚心、恭敬心,切莫毁破。《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复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指沙弥戒)或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

问:若受此八关斋法还有开缘否?答:有开缘。若受了八戒之后,遇到意外事缘,势不能坚持戒法时,可以舍戒,无论向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说一声我今天舍八戒不持了,一说即成舍,非常方便,不成犯戒罪。但切不可在不舍戒情况下,即行毁破,则会构成犯戒罪的。

受持八关斋法有何等利益?《堕舍迦经》云: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戒斋,一日一夜,福不可计。又:《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岁粮,后世不遇饥馑之灾。不非时食,复有五福:一少疾病,二身安健,三少淫欲,四少睡眠(清醒时多)五未来生天识宿命。《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子女人,欲离诸苦恼,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戒斋,人中尊位,不足为贵。享受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大福,当持此斋法,欲求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之位,亦能遂愿。若以在菩提心受之,亦可为求菩萨乘、佛乘方便,未来悉可满愿。

问:为什么八关斋法选择在六斋日受?答:据《四天王经》说:月六斋日,上半月八、十四、十五日。下半月廿三、廿九、三十日,分别有天使者、太子、四天王来下界视察人间善恶,据实上忉利天奏闻帝释,如持戒修福者多,帝释欢喜,令人得福,故择于六斋日受之也。

至于八关斋法的受持仪规,所见到的都大同小异,无统一文本,今以一较常见的文本为例,说明其受法。

一、 礼敬三宝(行者立于佛像前,合掌,口称)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拜)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尊法(一拜)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一拜)

二、 诵忏悔文(行者跪于佛前,合掌,至心诵念)

我弟子某甲(某甲改称己名,下同)从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邪见,不信因果。造此十不善业,今向十方三宝、诸佛菩萨、三乘圣众,现前师僧,求哀忏悔。(起立一拜)

三、 正受三皈(行者面向佛前而跪,若从师受,师说一

遍,受者重说一遍,下同)

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改称优婆夷,下同)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学说)

四、 受三结

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学说)

五、 受戒相(受者佛前长跪)

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三说,三学说,下同)

如诸佛尽形寿不偷盗,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欲,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形寿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如诸佛尽形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形寿不非时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六、 回向发愿(受者合掌,口发诚言)

我弟子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①,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间之乐,愿断烦恼,逮得一切种智,成就佛道②。

注① 梵语布萨,此云净住,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注② 若近处无戒师,佛像前自受者,除一说,一学

说,改为一说。三说,三学说,改为三说外,馀全同。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众恶,齐修众善之意。又斋者,谓过中不食也。合此八戒一斋之法,故称八关斋法。

此八关斋法,名近住律仪。意思是近出家菩萨而住的律仪。,是在家人持出家戒,因为其戒相与沙弥十戒除沙弥戒有一条不捉成像金银宝物及钱财外,其馀戒相完全相同。

八关斋法之戒相,简述如下:

一不杀生。言不杀生者,一切有生命之物,不得故杀。即使是微小昆虫蝼蚁之属,也不得故杀。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杀之无异杀未来诸佛也。二不偷盗。言不偷盗者,不得偷窃他人之物。凡不与而取,皆名偷盗。乃至一针一线,主人不与,也不得据为己有。三不淫欲。言不淫欲者,在受八关斋法之日,即使是自己的妻妾也不得行房事。五戒只戒邪淫,夫妻正淫,是允许的,受八关斋一日一夜,淫欲全断,此与五戒不同之处。四不妄语。言不妄语者,不得说虚妄的假话。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即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如妄言我得上人法,我得不净观,我得三昧等。未证谓证如妄言我证须陀洹果,我证阿罗汉果等。小妄语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此妄语戒也包括绮语(即猥亵语)恶口(咒骂语)两舌(向两边说挑拨话)在内。五不饮酒。酒能乱性,醉酒之人,能做出醒时所不敢做事。酒是放逸根本,能生众过。故不论何种酒,只要能醉人,皆不得饮。六不戴金宝饰物、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此条戒相是说于此一日一夜中不能佩戴金银首饰,不能涂脂抹粉、及搽雪花膏之类。也不得穿著贵重的如鼠裘、狐皮等衣服。花鬘是将茉莉花之类的花串成花鬘,挂在颈上或插于髻中,印度妇女常用饰物。七不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此条戒相是说不能于此一日一夜自习唱歌跳舞,也不得吹奏丝竹管弦等乐器。他人作时,也不能去观听。并禁电视屏幕的戏曲歌舞观听。也不得进行搓麻将、打排九、弈棋、赌博等。八不坐高广大床。至于高广的尺寸。高是指人坐在床沿,脚不能点到地的高度,才算高床。广是指长度超过八尺,宽度超过四尺以上的床。并且不得坐卧如象牙床等极高贵之床座。九不非时食。言不非时食者,谓过午(中午)不食。若以时间判断,即在中午十二点以前,(不含十二点)必须用膳完毕。以后直到次晨明相出现时(即能看清五指时)方能进食。若过午而食,皆名非时食也。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我等受八关斋,断六道生死因,所以要学佛过日中不食。佛日中食,以表中道,远离断常二边之过。其馀五辛(葱、韭菜、大蒜、蒜苗、洋葱头等)熟食增淫,生食增恚,均不得食。又:言过午不食者,并不得食瓜果、糕点等另食,非仅指米饭也。此八戒一斋,共有九法,为什么称八支戒?佛言: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名八支斋法。不称九法。

此八关斋法,前四戒属性戒,即使未受戒者,犯之亦有罪过。第五酒戒,是遮戒,未受戒者饮之,无罪。但酒是众恶之门,造罪起因,故当戒之。第六至八是远离戒,持之能令行人离开六尘的诱惑,使意地清净。九不非时食戒,最为重要,是八关斋法的体,以斋法为体,持之能令行人远离放逸。

此八关斋法与五戒不同。五戒必须终身持,此戒是一日一夜持。五戒戒少而持时长,此戒戒多而持时短。《大智度论》说:二戒至诚受持,功德相等。若持五戒而无大心(指菩提心)虽复终身持,不如发大心持一日一夜戒。可见持戒须发菩提心也。

此八斋法无论受过或未受过五戒的人,均可受持。若已经受过五戒的居士,更应受持。《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忏法》亦云:月无六斋,懒惰之业。《灌顶经》中说:虽持五戒,不能于六斋日持八戒斋,好比种树,只开花,不结果。又好比女人,不会生育。又如种植谷物,不能滋茂。佛深愍在家二众,终日在世网中,多恶因缘绕缠,难于入道,所以方便制此八戒。令短时间受持,种出世善根,渐能远离烦恼,及至得佛一切种智,皆以此八戒斋为基础。

此八关斋法,是一日一夜戒,今日清旦受后,至明旦明相出时即自行舍去。这是佛制的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于六斋日之外,有能力多受,也可以,但必须受一天,即按议规受一次,不得省略。

至于怎样受法?原则上须从师受。若附近没有戒师,或虽有出家比丘、比丘尼,但不懂戒相,方许佛像前自受。若近处有戒师,心存骄慢,不往从师受,而自受者,为不如法,也不得戒。《优婆塞经》云:不得在佛像前自受,要从人受。若意存骄慢,近处有戒师,而佛像前自受者,不发戒体。

受八关斋法时,还应注意从师受时,师说戒相一句,自己依师语学说一句,除师说某甲可改称己名外,不得增减语句,亦不得随师语同步说,否则为不如法受。即使受之,不发善法也。又此八关斋法为一切戒法之基,如毁破其中重戒,后受其他戒法,均不得戒体。所以受了之后,应生至诚心、恭敬心,切莫毁破。《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复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指沙弥戒)或大戒(指比丘、比丘尼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

问:若受此八关斋法还有开缘否?答:有开缘。若受了八戒之后,遇到意外事缘,势不能坚持戒法时,可以舍戒,无论向出家人或在家人,只要说一声我今天舍八戒不持了,一说即成舍,非常方便,不成犯戒罪。但切不可在不舍戒情况下,即行毁破,则会构成犯戒罪的。

受持八关斋法有何等利益?《堕舍迦经》云: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戒斋,一日一夜,福不可计。又:《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岁粮,后世不遇饥馑之灾。不非时食,复有五福:一少疾病,二身安健,三少淫欲,四少睡眠(清醒时多)五未来生天识宿命。《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子女人,欲离诸苦恼,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戒斋,人中尊位,不足为贵。享受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大福,当持此斋法,欲求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之位,亦能遂愿。若以在菩提心受之,亦可为求菩萨乘、佛乘方便,未来悉可满愿。

问:为什么八关斋法选择在六斋日受?答:据《四天王经》说:月六斋日,上半月八、十四、十五日。下半月廿三、廿九、三十日,分别有天使者、太子、四天王来下界视察人间善恶,据实上忉利天奏闻帝释,如持戒修福者多,帝释欢喜,令人得福,故择于六斋日受之也。

至于八关斋法的受持仪规,所见到的都大同小异,无统一文本,今以一较常见的文本为例,说明其受法。

一、 礼敬三宝(行者立于佛像前,合掌,口称)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拜)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尊法(一拜)

一心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一拜)

二、 诵忏悔文(行者跪于佛前,合掌,至心诵念)

我弟子某甲(某甲改称己名,下同)从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邪见,不信因果。造此十不善业,今向十方三宝、诸佛菩萨、三乘圣众,现前师僧,求哀忏悔。(起立一拜)

三、 正受三皈(行者面向佛前而跪,若从师受,师说一

遍,受者重说一遍,下同)

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改称优婆夷,下同)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学说)

四、 受三结

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正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三学说)

五、 受戒相(受者佛前长跪)

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三说,三学说,下同)

如诸佛尽形寿不偷盗,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欲,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形寿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如诸佛尽形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形寿不非时食,我弟子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六、 回向发愿(受者合掌,口发诚言)

我弟子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①,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间之乐,愿断烦恼,逮得一切种智,成就佛道②。

注① 梵语布萨,此云净住,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注② 若近处无戒师,佛像前自受者,除一说,一学

说,改为一说。三说,三学说,改为三说外,馀全同。

End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印光大师天下有极惨极烈,至大至深的祸害,动辄让人丧身失命,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去做,以身殉之,至死不知悔改的,那就是色欲!对于那些放浪形骸,纵情淫欲,攀花折柳,偷香窃玉,灭理乱伦,败家辱祖,恶名传于乡里,

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我们应受持哪些戒律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

受持五戒十善的功德

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出家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在佛教,受戒是很要紧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错过机会。你受一

为何要受持五戒?

无论你是否皈依佛门,都可能听说过居士的在家五戒,对于已经皈依的信众来说,或许想要更加深入宗教修持,而正在了解并想要受持五戒,那么“五戒”究竟是什么呢?,受持五戒有哪些功德利益呢?1、什么是五戒?五戒,

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

为什么要受持五戒?

相信很多师兄都是知道受戒的,其实戒律的主要作用是防非止恶。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

受持大悲咒有哪些福德

“若诸天人诵持此陀罗尼者”:一切的天人,念〈大悲咒〉的,“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假设在江上,或者河里边,或者大海里边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沐身之水”:所有江里、海里、河里,这一切的众生,得到你沐

受持有哪些利益

1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2能消除业障,远离邪魔。"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

受持八关斋戒有哪些功德

一、脱离病苦:《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二、消灭罪障:《优婆塞经》:“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希消灭。”三、免除横祸:《四天王经》:“所在之处,有持

如何受持菩萨戒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佛教的经律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得大自在的方法。我们常常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在学习佛教戒律上,容易被“戒条的文字”所束缚,而产生种种烦恼,甚至对戒律产生误解,以前不受戒

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持经典

1、昏沉、散乱不要受持。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

在家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

什么叫至心受持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这一段的重点就是八个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种佛法,只是有人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只念

受持金刚经的好处

好处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多少的,而受持金刚经,所得福德,要远远胜过其他一切外在布施。在佛经中,佛提到过,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以每日三时

什么叫受持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什么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就叫受持?不是这个意思。两个字的意思都错会了,「受」是把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这叫受持;经上讲的道理、方法,不能落实在自己日常生

佛教中受持是什么意思

受者领受,持者忆持。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胜鬘宝窟上本曰:“始则领受在心曰受,终则忆而不忘曰持。”受持可分三方面:1.受持

受持菩萨戒的功德

菩萨戒涵盖七众戒,超胜一切戒功德,而且是过去七佛戒法,这是菩萨戒的殊胜与尊贵处。如《梵网经》说: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都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未来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佛。所

如何受持居士五戒

第一戒,不杀生。我们要想身体健康长寿,它的因是什么?就是不杀生,不要去伤害其他生命。我们为什么身体不健康?为什么短命?就是因为过去生中杀生、伤害众生的行为太多。杀生得短命多病的果报。如果我们不杀生,而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的戒律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

在家居士受持八关斋戒的仪轨

(一)唱八支香赞:八支斋体,受持夜朝,关闭诸恶长善苗,心净乐嚣嚣,佛光遥昭,归礼罪蠲消。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二)祷告(跪下一说):伏以三业清净万善克备,为出世之正因,解脱之根本,弟子XX为

受持八关斋戒的十二条功德

坚持去受持八关斋戒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还能够让我们来累积到很多的功德,所以我们大家要经常去修行。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受持八关斋戒的十二条功德吧。一 脱离病苦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痛苦,那么应受

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什么

“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在家居士虽不能像出家众那样过着清净的生活,但既然学佛,终是要以出离轮回、走向解脱为目标。如果仅仅受持五戒,只能成就人天果报,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解脱。若想成就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