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2025-04-13 07:43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之义。品即品类,此三十七品,皆是入道深浅之品类。

此三十七道品,不仅小乘行人可修,即大乘行者,亦须禀此而修。《维摩诘经佛国品》说: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欲生佛国净土,须修三十七道品。《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即使带业往生极乐之人,虽脱离生死苦海,似可不必用四念处,四正勤道品,但其他道品还必须修习,故弥陀愿力所化诸鸟,也常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之法。令极乐人民,依此修习断惑证真,何况我等博地凡夫。

三十七品之内容,依《法界次第》所说:

一,四念处。念即能观之智,处即所观之境。以智观境,称为念处。(一)观身不净。以智慧观察四大所成之幻身,通体是秽,是不净。(1)种子不净。由父母交会精血和合而成此身;(2)生处不净。此身从母体尿道中产出;(3)遍体不净。体内盈满大小便利,脓血涕痰;(4)究竟不净。死后遗体归于烂坏。《五停心观》云:多贪众生不净观。常修不净观,能令贪淫烦恼彻底清净。欲修不净观,凡有九想观,文繁不录,需者往检。(二)观受是苦。六根领受六尘境,曰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苦受是苦苦,唯苦无乐故。乐受是坏苦,不长久故,不苦不乐受,是行苦,行阴迁流,不寂静故。(三)观心无常。此心乃指六识妄心。六识妄心,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一刻不停。常观妄心无常,使心不外驰。(四)观法无我。法即诸法。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法。《法界次第》云: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即是说,一切心法,色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生灭无常。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于诸法中,本无我相可得。佛灭度时,阿难白佛:佛灭度后我等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而住。《大品》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断。断恶生善,故名正断。(一)对已生之恶令断;(二)对未生之恶,使不更生;(三)对未生之善令生;(四)对已生之善,使之增长。《法界次第》云: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修此能发种种神通妙用,凡有所求,皆得如意,故名如意足。《法界次第》云:得此四种定摄心故,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谓发心修习一切诸法,凡有所愿欲,皆得满足;(二)念如意足。能令正念,时时现前,一心正住,念念不舍;(三)精进如意足;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能专精观理,不使间杂,故曰精进。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故名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佛智正理,心不驰散。谓凡有所修,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故名思惟如意足。

四,五根。根有二义:一者能持义。如树有根,不会枯死;二者能生义。如树能开花生果。《法界次第》云:此四通名根者,能生也。(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名为信根;(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三)念根。谓惟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更无其他杂念,是名念根。(四)定根。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中,念念相应,无有散乱,是名定根。(五)慧根。谓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以智慧,观照分明,是名慧根。

五,五力。五力是五根增长,能具足极大力用。《法界次第》云: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生起遮诸烦恼,不为邪法所动之力用,故名信力;(二)精进力。谓修是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生起除灭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之力用,故名信力;(三)念力。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空有二边邪念,成就出世中道正念功德之力用,故名念力;(四)定力。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之力用,故名定力;(五)慧力。谓能以智慧观照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智慧之力用,故名慧力。

六,七觉分。或称七菩提分。五根之慧力增长,发无漏智慧,善能觉了,则能生此七觉分。(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能用智慧观察一切诸法时,善能简别何者是真,何者是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谓能一心修道不倦,慧照分明,不修外道无益苦行,精进修行六度四摄等道法,故名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喜即欢喜,谓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境,充满法喜,故名喜觉分;(四)除觉分。谓修行时,能断除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与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之法,以智慧破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五)舍觉分。舍即舍离。谓对现前之境,慧照分明,了知虚妄不实,永远舍除之,故名舍觉分;(六)定觉分。定即禅定。谓修禅定时。了知四禅,四空定,及外道所修世间禅定,皆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从而不生爱见贪著之心,故名定觉分。(七)念觉分。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定力太过,易生昏沉,则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照,令心不沉没;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则用除,舍,定,三觉分收摄之,令心不浮动。能以慧照使定慧均等,故念觉分。

七,八正道。又名八圣道。修行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槃名道。《法界次第》云:是八法通名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修四谛无漏圣法时,能慧照分明,见理正确,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修此行观,可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名正见。(二)正思惟。谓以无漏四谛智,观照四谛境,使观智得以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谓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收摄口业。住于一切正语之中,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故名正语。所谓四种邪命:(1)方口食。如身作说客,游说四方;(2)维口食。如咒术卜筮,看相算命;(3)仰口食。仰观星宿,推测盈虚;(4)下口食。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四)正业。谓修无漏观慧,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慧行之中,不作杀盗淫等不正行为,故名正业。(五)正命。谓修无漏智慧,消除五种邪命:(1)为利养故,诈现异相,令人信彼;(2)为利养故,自说功德,冀其供养;(3)为利养故,卜命占相,预报吉凶;(4)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敬畏;(5)为利养故,说所得供养,诱动人心。修道之人,应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增长法身慧命,故名正命。(六)正精进。谓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倦不怠,念念相应,无有间断,故名正精进;(七)正念。谓修无漏慧,消除妄想,一心正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故名正念;(八)正定。谓以无漏慧相应,深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定,故名正定。

End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

佛教三十七道品都是什么?

在佛教典藉中,三十七道品又被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这三十七种修

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

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如下:一、五根: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4、定根知,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5、慧

佛教中的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三十七道品的介绍

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

什么是佛教的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抄品,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是趋向解脱、获得证悟的道路。循此

三十七道品指的是什么

三十七道品也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四圣谛中道谛的详细分解,总共有七类三十七项,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内容,也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与开悟的基础。这七类一是四念处,即身念处,念色身皆不净;受念处,念众生都是苦;

三十七道品释义

三十七道品,为梵语bodhi-pakşaka之意译,又作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为四圣谛中道谛的仔细开展

什么是佛法中的三十七道品?

其实很多佛教经论中都有提到三十七道品,譬如说我们熟知的《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就有提到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部分,经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

三十七道品怎么修?

七菩提分要干什么?择法觉分、念觉分、喜觉分、精进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八正道呢?八正道也是行法。行法从哪里来?从身语意来。身语意就是正语、正业、正命三个;然后产生正念,这个正念就跟这个念一样

吕澄:略述经部学(下)

略述经部学(下)经部本宗的学说,在「异部宗轮论」里曾列举了几条。它的中心思想表现在有微细的、一类相续的诸蕴,因此说诸蕴法能从此世移转到後世,而得着「说转部」的名称。此种思想显然由譬喩师细心说发展而来。

温金玉: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天衣义怀禅法略述温金玉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

胡晓光: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巨赞法师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他在中国现代佛教界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他既是宗教家又是学者。他的佛教学术成果在现代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巨赞法师的佛学研究主要可以分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

方立天:方立天略述汉晋禅法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方立天:汉晋禅法略述

一、禅法的传入从汉译佛经的情况来看,早在东汉时代,小乘禅法就已传入中国。汉译创始人安世高(约二世纪)所译的佛经是以禅法典籍为主的,如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明度五十计校经》和大小《安般守意

董群: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闽南佛学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