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2025-04-13 08:12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六道轮回,都受这十二因缘因果法则的支配,无一例外。此十二因缘,也有称做《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的。

什么叫十二因缘呢?世尊在《缘起经》中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

十二因缘可分为三世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一念十二因缘。分述如下:一, 三世十二因缘。

一, 无明。无明即过去世一切根本烦恼。体即是痴。以迷暗为性,能覆盖真性,对实相及善恶业果,愚昧无知,无所明了,故称无明。约三道,,属烦恼道所摄。乃无始以来贪,嗔,痴等烦恼妄惑。

二, 行。行即是造作。乃过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恶身口意三业。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行本具善,恶,无记三性。由于无记不感果报,此处所说的行,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约三道,属业道所摄。即能依烦恼而引发善恶之业。

三,识。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识,此即第八阿赖耶识。由于过去世惑业的牵引,致使此识在父母交媾时产生 爱染之想,吸入母胎,一刹那间,有了别作用产生,故称为识。

四, 名色。名即是心。乃指仅有心之名而无有形质,故不称心而称名,。色即色身。从托胎后到三十五日,生长成诸根形状,四肢差别,此时虽有身根及意根,但没有眼耳鼻舌四根,所以不叫身而叫色,合称名色。此为形位。

五, 六入。又称六处。从名色过四十二日,称发毛爪齿位,生长起毛发指甲与牙齿。再经过四十九日,称具足五根位。复经一百三十日,六根开始具备,称六根具足的胎中位。到此时节六根产生眼等诸识,有入尘之用,故称六入。

六, 触。触乃指从出胎后到三,四岁时,器官接触外境,六根,六尘,六识产生和合作用。但对顺境,逆境,中庸境,还没有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故称为触。意为接触而已。

七, 受。受以领纳为性。领衲现前六尘境界,产生好与不好感受。此指从五,六岁至十三岁阶段,六根与六尘境触对时,能清楚纳受前境,对顺境产生好感,对逆境产生恶感,对不苦不乐之中庸境,产生不苦不乐感。虽能清楚了别,但仍未能产生贪爱之心,故称为受,意指接受而已。识至受五支,乃现在世五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八, 爱。爱以贪为本,贪有二种:(一)自体爱,爱著己身;(二)境界爱,贪爱五欲尘境。此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爱男女色相,金银财物等种种胜妙生活资具及淫欲等境,但仍未能广泛追求。故称为爱。意指嗜爱而已。

九, 取。爱增为取。由爱为缘,贪心发展增盛,生起取著之心,体全是贪。此指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泛追求,必欲取之而后快。故称为取。

十, 有。有即有业成就之意。由爱取滋润,增长,能引生后有之苦果。换言之,由于贪爱取著转深,驰求五欲尘境,造成未来世生死种子,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报,故称为有。爱至有三支,乃现在世之三因。约三道,爱取二支属惑道摄。有支属业道摄。

十一, 生。生指现在世所造善恶之业,必定在四生,六道中受生。体即五蕴果报色身,由依现在爱取有三支为因,又引起未来世四生六道中受生,故称为生。

十二, 老死。老死乃指此五蕴色身,业果灭时,身体变坏及至命终,故称老死。生老二支,乃未来世二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此十二因缘,如约三界四谛分配,则无明,行,爱,取,有五支,为集谛。集者,积集招感之义,谓积集此五支,能招感后世苦果,乃三界之苦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乃集谛所招之三界苦果。此即通于三世二重之十二因缘。

(二)二世十二因缘

二世十二因缘,即现在与未来二世因果缘起关系,引起生死相续过程。无明与行,是能引现世业因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之五支;爱,取,有,是能生来世果报之三支;生与老死,是所生二支。无明至有前十支,概括为现世因,生与老死二支,属于未来果。构成三界二世十二因缘生死轮回。(一念十二因缘)

现前一念心起,必涉因缘,所谓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由于一念顿具十二因缘生灭过程。故称为一念十二因缘。此理微细难晓。姑举一则见他美色,起心贪爱为喻:

有一人,见女姝好,萌生爱心,即是无明,不了境界本虚故。爱心滋长,引起业种,即是行。对彼美色,专心注想,即是识。与识俱起之色想行三蕴,即是名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贪,即是六入。因六入生求爱心,即是触。领受触心,即是受。贪之不已,即是爱。因爱而必欲取得之,即是取。因取引生身口二业,即是有。因此生起种种烦恼相续不断,即是生。爱心转移,变化,即是老。念头幻灭,即是死。

修十二因缘,有顺,逆二种观法: 一,顺观。观察因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生起行。依于行,生起识。依于识,生起名色。依于名色,生起六入,依于六入,生起触。依于触,生起受。依于受,生起爱。依于爱,生起取。依于取,生起有。依于有,引起生。依于生,而有老死。依此顺序修观,称为顺观门。

二,逆观。观察最初由于一念不觉,生起无明,由业润生,导致生死轮回相续不断。若灭除此根本无明,则生死相续之锁链,即不断自断。犹如斫树,先断其根。如是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修此观法,称为逆观门。或称还灭门。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

蔡礼旭:创造人生好因缘 第一集

创造人生好因缘台湾暑假大专营第一集2007/08●人生时时都在抉择尊敬的诸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暑假期间能跟这么多的同学们一起,我们来学习我们自己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其实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

蔡礼旭:创造人生好因缘 第四集

创造人生好因缘台湾暑假大专营第四集2007/8/20●海外华人的学习精神我们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刚好我在连续这三四年的时间,每一年都有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同胞们,他们学习一天学多久呢?大家猜猜看。

蔡礼旭:创造人生好因缘 第九集

创造人生好因缘台湾暑假大专营 第九集 2007/08●不要追求虚幻的成功尊敬的诸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们刚刚提到,假如我们从小都是玩乐,都是欲望的享受,渐渐形成一个习惯,那就变成奴隶了。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