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2025-04-13 11:55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收于《印光法师文钞》卷二之《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是开示净宗念佛法门一篇重要文献。文虽不长,说理精辟。依之而行,定可不断惑业,即生顿脱三界樊笼,径生西方。一生西方,即获不退,必定不历异生,得预补处进而圆成佛果也。某三读其文,薄有解悟,试略释其意,以饷净宗初学,先列原文。次逐段诠释。今初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从此尽未来际,安住寂光。”

一切众生,心具十法界。随悟净缘,变造佛法界;随迷染缘,变造九法界。离十法界外,更无一法可得。故佛法界之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具有,无欠无缺。只为迷真逐妄、背觉合尘,隐而不彰,全体转为烦恼恶业。以迷染缘故,长劫于生死中受妄幻轮回之苦。大觉世尊愍众生迷本具之智慧德相,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以故说种种法。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反染还净,复本有智慧德相,安住于寂光真境。尽未来际,享常乐我净之寂灭法乐。

“犹如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体本不异,用实天殊。”

此引喻。本具智慧德相,喻水。烦恼恶业,喻冰。迷智慧德相成烦恼恶业,喻结水成冰;灭烦恼恶业成智慧德相,喻融冰成水。冰水湿性是同,用则天渊之别矣。

“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深浅。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浩若恒沙。”

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有五,约教有八。或说顿教,或谈渐法。唯随当机所宜,原无定法也。以机有万殊,故法有千差。若细分之。多若恒河之沙。

“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

前面说如来法门,多若恒沙。但求其既圆顿又易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如净土法门最为殊胜超绝也。

“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其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

此言其他一切通途法门,以唯仗自力断惑证真,无佛力依仗摄受,所以为难。若非宿有大根机者,实难即生了脱也。

“惟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馀门得果为易也。”

此说净土念佛法门,唯念一句六字洪名,无论愚智,皆可修习,不论功夫浅深,断惑与否,均可仗弥陀慈悲愿力,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较其他通途法门,易于得果也。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

净土法门,往生西方,全凭信愿,而且须真心切愿,信愿若切,无论念佛功夫浅深,皆可往生。若无信愿,纵然念佛功深,几乎近一心不乱境地,亦难往生。何以故?与佛愿相违故,不合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宗旨故。藕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印公切愿二喻,妙无以加万勿颟顸读过。

“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著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此段开示,十分真切。宜仔细体会,幸勿草率读过。一句弥陀,不在于达到一心不乱与否,只在于行住坐卧,时常在怀,如切事系心相似。初则时断时续,日久功纯,定能达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则净业即为大成,往生西方可必矣。藕益大师云:“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天伶俐,亦不生也。”三事者,信愿行三法也。二大师所说,若合符节,寄语净宗学人,对印公此篇殊胜开示,应反复领会之。

“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

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此乃利人也。息贪嗔痴,戒杀盗淫,此为自利也。能自利利他,方合佛慈悲度世之心,自然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口虽念佛,行与佛背,则但种来因,难获往生现果矣。

“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能志诚念佛,自利利他,则行合佛心,若真信切愿。则合佛摄生之愿,自然往生西方,万不漏一矣。

“至于已断惑者求生,则顿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则速证佛乘。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愿往生也。”

此几句明净土法门,乃至圆至顿之殊胜法门,上上根人如登地菩萨等,发愿求生西方,则得速圆佛果。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咸愿往生。此即藕益大师所谓“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也。

“具十恶者念佛,尚预末品。将堕狱者念佛,亦登莲邦。因兹张善和,①张锺馗,②雄俊,③惟恭④等恶人,同出轮回也。”

此几句明净土法门摄机之普,即十恶之人,及临终地狱相现,生大怖畏,遇善友教,拌命念佛,十念或止一念,即便命终者,亦得仗佛摄受,往生莲邦。所以张善和,张锺馗,雄俊,惟恭等恶人,亦可同出轮回。此即藕益大师所谓“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

“其他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尘不染,处浊恒清。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得而胜数耶!”

此几句赞净土法门之普摄群机也。凡奉持诸戒,具修十善,居尘学道,不沾众恶,信愿念佛,往生西方者,则其数甚多,犹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胜数也。

“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以其为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出苦之妙法故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如地均擎。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何以故?以其为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出苦之妙法故也。

註①张善和,唐时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来索命,善和大怖,急告妻云: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称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以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闻教,即向西厉声称南无阿弥陀佛,未满十声,忽云:佛来也,言讫而终。

註②张锺馗,唐时人。居长安,杀鸡为业。临死,见群鸡齐来,啄其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佛像,劝其念佛。张连称佛号,少顷,群鸡散去,香气满室,即端坐而逝。

註③雄俊,唐成都人,俗姓周,善讲说,无戒行。尝返初服从军,寻复为僧。亦颇知悔,常持佛名。大历中,暴亡。入冥司,阎君呵责,命付地狱。俊大呼曰:观经言,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即得往生。雄俊虽造罪,不犯五逆。若准念佛之功,合生净土。不然,三世诸佛即成妄语。遂合掌至心念佛,宝台忽现,乘空西去。

註④惟恭,唐荆州人。常赌博饮酒,暇则诵经,祈生安养。同寺有灵岿者,和他相类。里中人评之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曰:我虽罪无所逃,然仰赖佛力,十念往生,岂堕恶道者耶!一日恭病。岿归寺,途中,见少年手执乐器,问从何来?曰:西来迎恭上人耳。怀中出莲华,华合如拳,叶透异光,望寺而驰。次曰至寺,恭已亡矣。华合如拳,莲苞未开状,盖恭下品往生之象也。

End

上堂开示颂

◎ 黄 檗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摘自《禅诗三百首》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慧远大师开示

慧远大师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广钦老和尚:关于念佛与修行之精要开示

一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梦参老和尚开示

行者五台山叩问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究竟应该怎么修行最近有修道者的修行人问我问题。从山西来了几位和尚,他们住在山里头,从西安拜,一直拜到五台山,拜完了之后到这儿,问我:老法师,怎么修行?我想找一个修行法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死亡无常的三根本

无常重要,死亡无常更重要,所以《了义炬》总结了死亡无常的三个根本和九个理由,我们将在这一节与大家分享。三根本是什么?第一、必定会死;第二、死时不定;第三、死时除佛法无能解脱。每个根本又各有三个理由,一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黄念祖: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黄念祖居士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对共产党员的开示

我最后还想说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我在其他任何道场都没有说过。我想说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座的肯定有共产党员。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可以堂堂正正的,我毫不隐瞒,是这样的。我觉得当你入党那一天,你肯定在党旗下宣誓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一)

博主:以下是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可谓字字珠玑,画龙点睛,振聋发聩,是学佛修行不可多得一篇法宝,希望大家都能深刻学习领悟,南无阿弥陀佛。黄念祖大德开示(一)《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色界有四禅,无色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二)

黄念祖大德开示(二) 《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 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

黄念祖大德精彩开示选录(三)

黄念祖大德开示(三)《般若境缘集》校对修订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径中的捷径。《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净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