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2025-04-13 06:27

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初学,其分科释义,

仍以真觉大师之略解为准。

将释此颂,大科分二:一释颂题,二释颂文。

一、释颂题。

按台宗释经常规,以五重玄义释题,五重者,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

“三千有门颂”

一释名,此颂以单法立题。三千有门,法也。颂此三千

有门之义。为解释方便起见,先释颂,二释门,三释有,四释三千。

一释颂。颂有二种:(一)应颂。即应长行之文而颂。

诸经常见,如法华经中长行文后,每有“尔时世尊欲重宣其义,而说偈言”,即是应颂。(二)孤起颂。凡不颂长行,孤立自起之颂,称孤起颂。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龙女赞佛偈:“深达罪福相,偏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即孤起颂。今颂前无长行之文,即属孤起颂。

若论通别,颂之一字为通,如俱舍颂、唯识三十颂、八识规矩颂。三千有门四字为别,别在此颂,不通其馀。

二释门。门以能通为义,依教立门,教有藏、通、别、圆四教,故立藏、通、别、圆四门。由于教依理生,亦可以理立门,故有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门。今之三千有门,若按教立门,乃圆教初门。若以理立门,乃无作理门。颂曰:“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妙假者,即圆教有门也,理即无作之理也。

三释有。有,即三千之法。智者大师说:“以有门为圆通之相。”又说:“此相四门,皆妙无粗。”颂曰:“不思议假非偏假,”假,即是有。非偏,即是圆也。

问曰:有门既可称妙,其他三门,(即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亦可称妙,此颂为什么偏称有门为妙?

答曰:门门平等互摄,何妨有门独称为妙。何以故,有为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实相,离开法界实相,别无一法可得,所以有门何妨独称为妙。

四释三千。三千有事有理。事者,事造三千。理者,理具三千。一念心起,具三千法。何谓三千法?此一念心起,必属一界,一界现起之时,九界冥伏,冥伏为理,现起为事。事理互具,成十法界。十法界者,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十界各各现起,冥伏互具,成百法界。又:百法界各具十如是法,所谓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若一界具十如是,则百法界具千如是矣,此为千如是。又:五阴一千,众生一千,国土一千。五阴为实法,众生但假名,此二千法属正报,国土一千属依报。依正共论,故曰三千也。止观云: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所谓事造三千,即是全体起用。体即三千之性,用即三千之相。性即理具,相即事造。荆溪云:“并有理具,方有事造。若无理具,何所事造。”(即事造也不可能)譬如蒸米可以成饭,以有饭性故,蒸砂但成热砂,以无饭性故。《法华玄义》云:“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事造三千之相也。又:事造中,分顺修与逆修。顺修即称性而修,背尘劳、合觉性也,广义来说,藏通别圆四教,俱可称为顺修。克实而论,唯圆教才是顺修,别教犹称为逆,更不要说藏通二教。逆修即逆性而修,背觉性、合尘劳也。由于背觉合尘,必定六道流转也。

但台宗主张性具善恶,善恶虽异,其修不殊。三千之一法,一尘三千不少,刹海三千不多,纵亦三千,横亦三千。三千自在,无法不遍,故曰三千有也。(释名竟)

二辨体。此颂以法界为体,题中三千有者,即是理,理即法界。颂曰:“门门一一为法界,”故知以法界为体。

三明宗。此颂以三观为宗。此法界体,必须通过三观而入。若非三观,则无由入。颂曰:“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故知以三观为宗。

四论用。此颂以知性具为用,三千之性为能具,三千之相为所具,能具即体,所具即用。颂曰:“若只观心不观具,则于一家分二家。”(即能所分张矣)故以知性具为用。

五判教。此颂以大乘为教相,不同偏小。颂曰:“一家观门异诸说。”既异诸说,即不同偏小,故以大乘为教相。(释颂题竟)

“宋忠肃公陈瓘述”

陈瓘(1042-1106)字莹中,号了翁。北宋著名居士,福建沙县人,少登进士第,徽宗朝,官左司谏,以性耿直,不见容于时。崇宁年间,编管袁州(属江西省境)不久,移通州(今河北省通县)又谪台州。尝留心禅宗,有所省发,后读《华严》,深会其义,自号华严居士。及遇明智中立法师,师事之,叩天台教旨,深有契入。居台州五年,以承事郎之职移楚州,从此结束仕途生涯。宣和六年殁,世寿六十五,追赠谏议大夫,谥忠肃。著有《三千有门颂》。述者,不敢称作,乃公谦词。

二释颂文,分四:◎一能通门。分二:初明初门不可思议,二明四门圆融无碍。初又二:(一)明三观圆融。(二)结叹不可思议。今初,(一)明三观圆融:

甲明假观。

“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

不思议假,即圆教初门。假即是有,有指三千法也。此三千法,即空假中,所以说“非偏假”。既是即空假中,所以说“不思议。”藏教以生灭观,观一切法,一一隔历,所以称偏。圆教以无作观,观一切法,一一圆融,所以非偏。所谓本具一切法者,就是说,假观中具足空、中二观之法,空观中具足中、假二观之法,中观中具足空、假二观之法。

问:三法互融,为什么独称假法具足一切法?答:因从假而入,令人容易起修故。实则说空观,说中观,皆可称具一切法。例如说“真空不空非但空,此空本具一切法。”“圆中圆满非但中,此中本具一切法。”

乙明空观。

“真空不空非但空,”

但空者,即小乘偏空。小乘修四谛,证偏真理,以偏真不即诸法,故称但空。又:小乘因灭会真,灭非真谛,所以空不即真。圆空则不如是,圆教之空,乃具有之空,(具足百界千如)不同于偏小,故说“非但空”。

丙明中观。

“圆中圆满非但中,”

但中者,别教中道之理观,不即空有二边,既不即二边,中道之理欠缺,故称“但中”。圆中则不如是。即空有二边,故非“但中”,既即二边,则中道圆满,故称“圆中”。

(二)结叹不可思议。

“是故四门之初门,即是不可思议假。”

四门,即是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门。初门,即是有门。有门称为不思议者,以此有,不是偏有。不离中、空,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结云:“不可思议假”也。“初明初门不可思议竟”

二明四门圆融无碍。

“初门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又非四。”

初门指有门,三门指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第一句是说,有门不离空等三门,次句是说,空等三门也不离有门。若用观法来说明个中道理,比较容易理解。如一念心观有,即有门,即是假观;一念心观空,即空门,即是空观。一念心观亦空亦有,即双亦门,即是双照观;一念心观非空非有,即双遮门,即是双遮观。初门既用三观,(空假中)空等三门岂不用三观。用观既然相同,门岂有别,即义(体不二义)得以成立。故云:“初门即三三即一”也。

非一非三又非四者,这句是说,门虽有一三四分别,其体惟一法界。在三门以望一门,一门即是三门,则一非定一;在三门以对一门,三门即是一门,则三非定三;若三门一门互相非拒,则四门也不能安立,所以说:非一非三又非四。惟是法界一理耳。(◎一、能通门竟)

◎二、所通理。初引喻,二合法。三结叹。今初

“一二三四指一月,四点似别惟一空。”

此引喻说明其理。四指者,比如目中患翳之人,不识天上之月,明眼人以指指之,翳薄者示一指便识,翳稍厚者须二指示之才识,翳厚者须示三指,翳极重者须示四指方识。四指似别,月则一也。故云:“一二三四指一月。”

四指四点,喻四门。一月一空,喻法界。指点方法虽有四种之别,所指惟是一法界空理耳。以喻门门不一,法界理同,故曰:“四点似别惟一空。”又:法一而喻二。月喻法界之圆融,空喻法界之常遍。

二合法。

“门门一一为法界,摄一切法皆无馀。”

此以喻合法。门门,即四门,门门之观皆为法界而设。如喻中一指二指三指四指,皆为指月而已。法界,亦名法性,亦名中道,亦名实相,一法异名也。

摄一切法皆无馀者,一切法,即三千之法,摄者,不独有门摄一切法,空等三门亦摄一切法也。无馀者,就是说,三千统收一切法无馀,即谓介尔一念,具收三千法无馀也。

所以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时起,则有门法界摄一切法无馀也;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时灭,则空门法界摄一切法无馀也。一念心亦起亦灭,三千性相一时亦起亦灭,则双亦门法界摄一切法无馀也。一念心非起非灭,三千性相一时非起非灭,则双非门摄一切法无馀也。故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最为修行之要也。

问:具和摄有何区别?答:约理曰具,约事曰摄。具如水具有波性,摄如波还成水。

问:若如此,水即是体,波即是用。波还成水,即是摄用归体,怎能说是理具呢?答:荆溪云:“并有理具,方有事用”。须知事用,全是理体,无一用而非法界也。既皆是法界,用用皆体,所以摄即具,具还同摄也。

三结叹。

“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

此结叹观妙。假即是有,有即是假,假非偏假,故称妙假。法界,即有门法界也。具足法者,具足三千法也。法界为能具,三千为所具。又所具三千,界界各各互具。皆名法界,皆名三千。此理天然,不假修成,情与无情同具。迷人不觉,故曰谁知。因修妙观,方晓法界具足诸法,所以说,“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法。”(◎二、所通理竟)

◎三、观即境。分二:一明修证妙,二明修证粗。今初

“闻思修证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故。”

此说修证妙。闻思修,三慧也。证,所证之位也。观,即能观之观,即三观。体,即所观之境,即三谛。全以三德秘藏之理,为谛、为观、为慧、为位,既然皆是三德,则一一圆融,故云:“闻思修证无不妙”也。闻无不妙者,闻即名字,闻从师说,师若不说,弟子怎晓,不知属理(即),知属名字(即)。普贤云:“心闻洞十方”,心既能闻,闻即圆听,故无不妙;思无不妙者,思三千法,即空假中,三千实相,炳然齐现,故无不妙。修无不妙者,以三观慧,观心具诸法,即空假中。即空,伏见思惑;即假,伏尘沙惑;即中,伏无明惑。五住顿伏,观行位成;见思若断,相似位证;分断无明,分证位得,无明断尽,究竟成佛。观虽属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无不妙。证无不妙者,今论圆位。一证一切证,一切证一证。位若不即性,何能位位相收摄,故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所以闻思修证,无不妙也。

二明修证粗。分三:(一)出非,(二)拣滥,(三)斥迷。今初

“若只观心不观具,则于一家分二家。”

别宗但观心性清净,不观心具诸法。心不具法,则是心外取法。法不具心,心不具法,必然于一心之中分心分法,岂非一观而分二家。

(二)拣滥。

“一家观门异诸说,诸说虽异观自一。”

大经云: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一家所谈,一曰性体,即正因佛性。二曰性量,即了因佛性,三曰性具,即缘因佛性。具即是假,假即空、中。只一法相,有此三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不同别宗,只谈真如随缘,作差别法理会。(差别谓九法界)不随缘时,谓无差别,无差别,惟真如一性也。今家则不然,三千之体,随缘起三千之用。不随缘时,三千宛然,故知差别法与体不二。是故一家观门异诸说也。诸说虽异,法常天然,岂因谈说而改变。观自一者,观知体与用(差别法)不二也。

(三)斥迷。

“彼迷一心具诸法,堕在通别次第中。”

别宗以不知心具一切法故,堕在通别二教。惟知体一切法空,空不即假,此堕在通教。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入中,中不即(空假)二边,此堕在别教。别教但中,隔历未融,次第而入,故曰次第中。

“次第而生次第断,岂知十界本来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数可分别。”

别宗谓真如不守自性,随染净缘,造十法界,故曰次第生。欲成佛道,须坏九界,以次第观,翻破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方成佛果,故曰次第断。

今家不然,知三惑全体是性恶法门,故不须断。又九法界亦全体是性德,故不须坏。别宗岂知十界体来是一,(惟一真理体)今家洞照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用即是体。三千相是世数,故可分别;三千性非是世数,故不可分别。所以说:皆非世数可分别也。(◎三、观即境竟)

◎ 四、境即观。分三:初明具体,二明具人,三明具宗。

初又三:(一)境观,(二)指示,(三)功能。今初

“妙境原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假中。”

境即是三谛也,以观即境故,故曰原无。以境即观故,

故曰不离。境观不二,故称为妙。

(二)指示。

“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

心,指一念心,念无念相,并毕竟空,故空。色,指三

千色,无法不备,并皆是如来藏,故假。中,指色心不一不

异,并是法界,故中。此空假中,语似分张,(分别)并皆相即。

(三)功能。

“色心绝处中体现,于一一法体皆具。”

色心绝,即是双遮。双遮故,中体独露。一一具,即是

双照。双照故,法相并彰。

二明具人。

“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圆则不具。”

凡夫只是佛心中十界之一,佛亦只是凡夫心中十界之

一,论其修证,则有分、满。论其心具,则无差别。故凡

夫心具,即是佛具,但不可取著,若取著二边及中,即非圆教,则不可称具。所以说: 取著不圆则不具也。

三明具宗。

“惟一具字显真宗,入此宗者甚希有。”

上句赞法,下句赞人。古师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故曰:惟一具字显今宗也。盖别宗所谈,惟谈法性,相当于今宗所说性体、性量,彼缺性具而不论,是故今宗超胜于彼。入此宗者,名为顿人,圆顿之人,甚为希有,故曰:入此宗者甚希有也。(◎四、境即观竟)

三千有门浅释 终

End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元音老人:“解脱歌”浅释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五十阴魔浅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即时如来’:在这个时候,如来‘将罢法座’:《楞严

五方佛浅释|五方佛心咒

五方佛的表法意义一、毗卢遮那佛:本尊面为白色,象征无垢、无恶。他右手持法轮,象征法轮常转;左手持铃,象征他以和蔼、慈悲、可亲的能力法度施教。大日如来象征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说明“理智具足,觉道圆满

悟道的浅释

道非名,名非道。特别说明的是道在经书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无形无象的道。也就是主宰万化的道。另一种说是道的运化叫道。如经书中有说:“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见性光也叫见道,如意珠、交合、莲胎、都叫道

受蕴的浅释

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观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依于六根所

耕云:“证道歌”浅释

证道歌浅释耕云先生讲述一九八八年三月为禅学季刊创刊而作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

张秉全:略论《八关斋法》之受持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徵。二别释。癸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梵云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

张秉全:略述佛法僧三宝

佛于菩提树下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阿若娇陈如等五比丘转苦集灭道四谛法轮,五人漏尽意解,成阿罗汉。于是世间,开始有了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四谛法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一) 三宝的释义佛,具云佛陀,

张秉全:“八不中道”浅说

八不中道,或称八不中观。乃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也。称八不中道者,是约所观之理而言;称八不中观者是约能观之智而说。能所不二,故理无二致。中者,不偏谓之中。盖实相理体,既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远离空有二边之

张秉全:漫谈佛教楹联创作

在政协宁波诗社一次雅集座上,宁波大学叶元章曾谈起佛教楹联,慨叹不少寺庙悬挂的楹联,平庸的居多,尽是一些成语、套话的堆砌。有些甚至平仄失调,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他提议诗社成员,为这些寺庙代撰几副对联,

张秉全:一句弥陀,圆具十门

一句弥陀,圆具十门幽溪传灯法师著《净土生无生论》立为十门:一、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