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2025-04-13 08:03

无情也有佛性吗?

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道。中道即是法界,也即是佛性之异名。台宗九祖荆溪大师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从十方面义理来解释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但大师是唐朝人,行文简古,非初学者所能明白。今试以语体文改译之。

一先出原文。二逐段改译。

“无情佛性,惑耳惊心。今且以十义详之,使于理不惑,馀则例知。”

这几句是说无情也有佛性,听起来使人有些惑于耳,惊于心,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用十种道理来详加解释,使之对于无情也有佛性这层道理不生迷惑,其馀则可举一反三,推例而知。

“一者约身。言佛性者,应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许遍,何隔无情。”

第一从佛身方面来说,我们知道所谓佛性,应具足三身,即法、报、应三身,不可只认为惟有八相成道的应化身才有佛性。既知有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所谓梵语毗庐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怎麽会隔无情之物,故无情也有佛性之义,得以成立。

“二者从体。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

这几句从体方面,进一步论证无情也有佛性。既然承认法身遍一切处,但报、应、二身,何尝离开法身,因为三身不一不异啊!(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水中月影。)况且有法身处,报、应二身常在一起,故知三身同遍一切法,非只法身周遍诸法。可见从三身三位一体角度而言,无情也有佛性之义,也是成立的。

“三者约事理。从事则分情与无情,从理则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具。”

这几句是从事和理角度,论证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从事相上说,则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有情即有知觉之众生,无情即无有知觉之万法。)从理体上说,则没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事理从来是不二,是互融的。既然理体遍一切处。故无情许有佛性之说,也是成立的。

“四者约土。从迷情故,分依与正;从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隔无情。”

这几句是从土的角度来论证,土即是依报。众生由于迷情未破之故,妄分能所,故有依报、正报之分。若破无明,证无能无所的理智,则依正不二,依即是正,正即是依。如常寂光净土,即是遍一切处的法身。既是身、土不二。怎说无情无有佛性。是故不但有情有的正报具佛性。无情的依报,也具有佛性。

“五约教证。教道说有情与无情;证道说故不分”。

这几句是说,教道虽也说有情、无情,但这是权渐的说教,并非了义之谈。若约证道者究竟极说,无情的依报与有情的正报,也是不二的。

“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第六从真谛与俗谛二者不二来说,真谛一法不立。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所以说体一;俗谛立一切法。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既说有,也说空。所以说俗,分有无。但真俗二谛是圆融的,真谛不离俗谛,俗谛不离真谛,所谓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二而不二,深思其理,即可知无情也有佛性之义矣。

“七约摄属。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馀,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

这几句是说,一切万法,皆为心所摄属。所谓一切唯心造也。心外更无馀法。无情之法,岂复别隔于心。只说有情心体遍一切法,岂草木隔于心外,独得称为无情。所以无情也有佛性之说,得以成立。甄字,隔别之义。

“八者因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同。”

这几句是从因与果,迷与悟二方面,论证无情有无佛性所以有不同看法之原因,众生在因位,由迷理、迷境无明之故,不知依正二报无二,皆是佛性之体显,妄分有情与无情之异,所以不隔成隔;佛是果觉,五住无明净尽,究竟觉悟,知依正二报,同是佛性。无有差别。

“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同。且分二别。”

这几句是说,佛教化众生,随机宜说法,凡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种悉檀利益之一种者,佛则为说法,否恻不说,所以有时说权法,有时说实法。说法对象有异,得益不同。有时姑且作方便,分有情与无情二种差别说。

“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教说遍有。又净名云:“众生如故,一切法如。”又若论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是则一切具足。”

这几句是说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随权教说、随实教说而有不同。权教是权宜方便说,说无情无知觉,不说有佛性;实教是称实而说,是了义教,说无情也不在佛性之外。藏通别三教是权教,所以说无情无佛性;圆教是实教,主张一切法唯心。心遍一切处,无情也不在佛性之外,故说有佛性。又引净名经说:众生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心所现,也是不生不灭。如字即是不变,不生不灭的意思。所以有情、无情都有佛性。又:若要说无情,不只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砾的外色是无情,即使是六根内色也是无情。引净名经作证: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因为人之所以有知觉。完全是佛性在起作用。离开佛性,六根之身同草木瓦砾一样无知。若定要说有情有佛性。则何独众生,以一切法唯心故,一微尘之物亦具佛性。

从荆溪大师这十方面论证中,我们就可知道,凡是说无情无佛性的说法,此是权说,凡是说无情也有佛性,此是实说。是了义之谈。

End

忽然看见光明,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佛性正是你心

来 果初参禅人,警他用心曰:我没有看到一个什么心,在哪里用呢?要有心,才可用心。再警曰:要好好的用心才对。初参禅者闻之,急得跳脚曰:我只知吃饭穿衣,除此别无他事,要用心作么?不用心也没有关系。凡初参禅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道德经》: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了凡四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但是一

学佛也有方便法门?做到这三点就够啦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

雪漠: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

真心不是无情的镜子非是无情物,本性自圆通。空寂灵知者,清净之心体。这个本元心,它不是无情之物,不是什么感觉都没有,而只是因为了知一切都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多变,没有一样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因此能够享受当下

你知道吗 吃杂粮也有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体力支出的减少,出现了肥胖、高血压等生活方式疾病。此时,杂粮因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其健康价值日益凸现出来。小编提醒你吃杂粮应该注意什么?你知道吗 吃杂粮也有注意事项据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观辉居士: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中国佛学 四、灵魂与佛性(三)真神论与灵魂说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

第二十五节 自心佛性《大涅槃经》载:『佛告光明徧照高贵德王菩萨:云何如法修行?修行有二种:一者真实。二者不实。不实者,不知涅槃,佛性,如来,法,僧,实相,虚空等相。是名不实。云何真实?能知涅槃,佛性,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

第三十四节 有佛性无佛性《大涅槃经》: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何以故?世间虚空,虽以无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见,佛性可见。是故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

第五十一节 无情有佛性《华严经》: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一切世界草木丛林诸无情物,皆曲身低影,归向道场。又:入法界品:大光王入定时,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

自性三身佛:自性中的佛性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这

林崇安:《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周叔迦:无情有佛性

无情有佛性周叔迦天台宗的教法是以观心为根本的,因此湛然在观心法解上特别强调无情有佛性之说,并且著《金刚@①》专书来论述之。这是因为当时天台宗处于守成时代,为了要发扬光大天台宗的教观,就不能不对当时的慈

佛性佛教解释

佛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ó xìng,佛教术语,意思是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

法性和佛性

法性、佛性,其性本空,故称空性。一切东西都具空性,都不可得,谓之“性空”。其性是空,是真空之本性。其空性,本来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这叫本住。“由空性之本住起现大悲”,要起现大悲心

佛性详细解释

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性,佛教术语,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大乘佛教的一些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诸家依《涅盘经》一般说有三因佛性:1、正

什么是佛性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信仰,在我国的土地上有着长久不衰的三大主流宗教,可谓是跟着中国的历史起起伏伏,一直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存在即合理,他们能够既然能够生存下来,自然有他们自身的

佛性究竟是什么

佛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佛性不仅佛有,一切众生都有。《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

佛性是什么含义?

佛性有两种含义:一者“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指一切有情本具的真如(真心)。二者“眼见佛性”。这是明心之后的第二步:“见性”(有些复祖师是明心、见性同时证得)。眼见佛性者,能亲眼看到众生的真如显现出来,

佛性是什么意思

佛性没有动,没有静;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 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往无住,这就是佛性师父跟你们解释一下。首先,佛性是在本性里面的,对不对?那么本性里面是在心的意识当中,在八识以内,实际上,

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问:灵魂与佛性有什么区别? 元音老人答:灵魂是佛性与无明的和合。如你没有识得本性,著相的,就是灵魂。有分别心,有粘染的就是灵魂。魂与魄也有区别。有人说三魂七魄,就是三分灵魂七分魄。魂是阳气,魄是阴气

你有佛性吗?

佛说:“世人本有开启智慧的种子,却多生多世被淹没在轮回的汪洋里”。这句佛语的意思就是说红尘中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修身化佛的潜能,可惜这种潜能与世人相伴了无数个轮回却还没有被觉醒过来,我想这种潜能可能就是

如何让佛性显现出来?

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在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佛无漏的功德。但是因为有业障,这些无漏的功德没有显现出来。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但是现在镜面上有特别厚重的灰尘、污垢,无法能映现出万物的影像,现在要将这些灰尘、

人人都有佛性吗?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

学佛也有方便法门?

深信因果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我们一生所作所为,

宋智明: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

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得大势菩萨菩萨佛性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

大颠宝通禅师对佛性的讲解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皈依佛陀,具有导向善道,种植福田的利益。如果归依之後能够诚恳的发心圆成有如佛陀一样

洪修平:什么是佛性_佛性是什么含义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蔡惠明:佛性与顿悟

佛性与顿悟蔡惠明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

龚隽:佛性论 源流

源流《佛性论》题为世亲所造,但其论旨与世亲其他重要论典不尽相合,故而有学者疑非世亲之作。我们认为,《佛性论》虽然深受唯识学派的影响,但严格说,其学说归宗,乃如来藏系。该论以如来藏思想为主旨,同时又广泛

龚隽:佛性论 解说

解说《佛性论》虽为不少学人视为如来藏系之论典(注释:吕沔、印顺心法师都认定《佛性论》为如来藏思想的典论,可参看吕沔之《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与印顺法师之《如来藏之研究》二书。),但其也结合了般若中观与唯识

碧峰宝金禅师:每个人都有佛性吗

佛陀在许多大乘的经典说∶每个人都有佛的本质,也都有证悟涅盘的能力,都能够成佛,也都可以生起和发挥佛力,化现佛陀的世界。佛陀虽然证明了成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能力,但是,也同时表示,并非每个众生都已经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