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无上醍醐,纯圆独妙。--简述《法华经》五重玄义
2025-04-13 06:49

无上醍醐,纯圆独妙。

简述《法华经》五重玄义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乃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之大乘教典,尊为经中之王。七轴玄文,妙义幽微、深广,虽有古疏多种,各皆言之有理。唯我天台圣祖智者大师,大苏妙悟,灵山亲承,获一旋陀罗尼,照了法华,如曦和之临象。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宣讲法华,如水银泻地,颗颗皆圆。由弟子章安尊者(灌顶)记成《玄义》十卷,《文句》二十卷,最为精粹。惜卷帙浩繁,文字奥赜,初学每叹望洋。明·藕益大师根据章安所记,删繁就简,重编科判,撰成《法华会义》七卷,文字较为简明,近代法华讲筵,咸奉为圭臬。然较现代语文。仍嫌不够通俗。笔者忝为台宗后裔,于《法华》大旨,薄有悟解,爰据台宗五玄释题家法,简述此《法华经》五重玄义,或于诵习者理解经义不无少补云。

一、释名。

《妙法莲华经》在七种立题中,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经题五字,若论通别,妙法莲华四字,名异众经。是为别题,经之一字,通乎众经,是为通题。

妙法二字,本应先解妙,后释法。因若无其法,何所称妙。为从义便,先解法字,后释妙字。

法指何法?略言之,不出三种,即众生法、佛法、心法也。

(一)众生法。众生因迷惑不觉,不知其见闻觉知之

性,本来不生不灭,即是佛性。徒以为五蕴所覆,执此妄色妄心为实我,从而起贪嗔痴,依惑造业,依业感报,流转生死,无有止息。如来悯之,为作开示,使知现前六根门头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若能反染归净,亦能成佛。经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倘若众生无佛知见,则何所论开,故众生法妙也。

(二)佛法。佛法不出权实二法,佛证穷法界,断德

究竟,智德圆满,于权实二法,彻底通晓。应机施教,无不自在。经云:“是法甚深奥,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此叹佛实智妙也;又云:“及佛诸馀法,无能测量者。”此叹佛权智妙也。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是即实之权法;实相,是即权之实法。故佛法妙也。

(三)心法。谛观现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当体即

是不思议境。《安乐行品》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普贤观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历渐次。”《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妙者,不可心思,不可言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妙。《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

妙有相待妙与绝待妙。(一)相待妙。妙有对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三藏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字,故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带方便而通满理,不是纯谈满理,故粗。今法华直显满理,故妙。(二)绝待妙。说无分别法,绝诸对待,无复有法可相形、相比,无所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待妙。

众生法、佛法、心法,咸具此二妙,故称妙法。

本经有迹本两门,各具十妙。

迹门十妙:(一)境妙。实相妙境,具足十如是,唯佛能尽知,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境妙也。(二)智妙。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即智妙也。(三)行妙。经云:“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又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即行妙也。(四)位妙。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四位。开、示、悟、入,亦是位义。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亦指住行向地四位)是因位,道场是果位。(道场喻佛果位)即位妙也。(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轨:1真性轨,2观照轨,3资成轨。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即资成轨。慧即观照轨。即三法妙也。(六)感应妙。感是众生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有四种:1冥感冥应;2冥感显应;3显感显应;4显感冥应。感应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法尔如是,(天然如此)即感应妙也。(七)神通妙。神为难测,通为无碍。入定、雨华,动地、放光等。即神通妙也。(八)说法妙。经云:“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已说今说当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等,即说法妙也。(九)眷属妙。经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即眷属妙也。(十)功德利益妙。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即功德利益妙也。

本门十妙:(一)本因妙。经云:“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推溯至于本初发心之时,必修圆妙之因,即本因妙也。(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之妙果。但取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初证时之果。即本果妙也。(三)本国土妙。经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说法教化。”乃是指远本时之娑婆,不取今日秽土娑婆。经云:“我此土不毁,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即本国土妙也。(四)本感应妙。即本初成佛时,常在此说法,必有所化之机及赴应之事,机感相扣,即本感应妙也。(五)本神通妙。尘点劫前,宛同今日,弹指謦欬,动大千界。即本神通妙也。(六)本说法妙。即指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四辩所说之法,即本说法妙也。(七)本眷属妙。即指本时说法所被之机,如下方所住,今从地涌出菩萨,弥勒乃不识一人,亦不知数目。即本眷属妙也。(八)本涅槃妙。(涅槃即不生不灭之义)指本时所证断德涅槃。本时随感赴应,化缘既尽,唱言入灭,即本涅槃妙也。(九)本寿命妙。法性之身,岂论寿命,方便为说本时唱灭之时,则有长短、远近之寿命,即本寿命妙也。(十)本利益妙。乃指本时眷属所获之功德利益,是为本利益妙也。

具此迹本两妙,“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门之妙,孰过于此,故题曰妙法。

莲华者,以妙法幽微难解,须假莲华为喻,方明其义。问曰:华有多种,必取莲华为喻何也?答:有粗妙故。或狂华无果,如杨柳。喻外道空修无益苦行,无所剋获。或一华多果,如胡麻。喻凡夫独奉其亲,报在梵天,受种种乐。或多华一果,如桃李。喻声闻修三十七道品,但证无学。或一华一果,如柿等。喻缘觉修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前华后果,如瓜等。喻须陀洹先证见道,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如梅等。喻菩萨先藉缘修(未能离相)后发真修(离能所相,)此皆粗华,不可以喻妙法。惟此莲华,在淤泥而不染,(喻实相在缠,其体本净。)出水而清香远彻。(喻出缠圆明,名闻十方。)又此莲华,华果俱多。可譬因含万行,果圆万德。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譬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譬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譬非权非实。故以莲华喻妙法也。

此莲华喻迹本二门,各有三喻。

迹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经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指三转四谛*轮)(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云:“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经云:“我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经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坐道场,成菩提,实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等。”(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先权后实)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又:所云妙法,非去粗取妙,乃即粗显妙。经中所说一乘之法,非离三说一,乃会三归一,即粗显妙。犹如莲华即染而净,出淤泥而常洁。会三归一,犹如莲华之华果同时。法喻双彰,故名妙法莲华。

经,是能诠之文,是通名,众经所共。妙法莲华,是别名,独指本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简称经。契即契机契理之谓。具贯、摄、常、法四义。贯,贯穿之义。如线贯华,贯穿经中所应知之义;摄,摄化之义。能摄持所化众生;常,不变之义。真理恒三世而不易。法,轨持之义。为十界所同轨,故曰法。

二、辨体。

辨体者,名为能诠,体为所诠。释名后继以辨体者,欲人寻名而得体也。体以主质为义,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即一心异名。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非过现未来,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亦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此约真谛说)即故无不相(此约俗谛说)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此约双照双泯中谛说)无名可立,不得已,强名实相。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佛知见,即实相异名,故云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

宗者,宗旨。本经以一乘本迹因果为宗。一乘者,唯是一佛乘也。

本迹因果分二:(一)迹因迹果。此经始从序品至安乐行品,为开权显实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权因权果。文义虽广,主要为成弟子实因实果。因为正,果为傍(次)。故于前十四品经文重点明弟子实因实果也。(二)本因本果。自从地涌出品至普贤劝发品,为开迹显本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实因实果。主要为显如来实因实果。果为正,因为傍(次)。故于后十四品重点明如来本因本果也。又:此经明宗与他经不同,他经明宗,主要论修行之要径,会体之枢机、万行之纲领,今经不说法门纲要,大小观法,因为他经已说故。惟明如来设教大纲之原始要终,祇论圣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而已。

四、论用。

用者,力用。明一经之胜用。宗后论用者,宗既会体,便有利他之用。

本经以断疑生信为用。迹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人最大无明①,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计,生本地之深信。范围甚广,乃至等觉菩萨(如弥勒)亦令断疑生信也。故以断疑生信为力用。

五、判教相。

上明力用,有益他之用。用后判教者,大小偏圆,各经不同。本经于化仪、化法四教中属何部耶?五味中属何味耶?故用后须判教相也。

本经于五味中属无上醍醐味,化法四教中属圆教。纯圆独妙为教相。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毒病皆愈。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五味相生次第:(一)乳味。从牛出乳,(牛譬佛)佛初说华严,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不见不闻圆顿教)全生如乳。(二)酪味。从乳出酪,譬佛于华严后谈阿含小教,正对小乘之机。(三)生酥味。自酪出生酥,譬佛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小乘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从生酥出熟酥,譬佛于方等经后说般若经,通教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从熟酥出醍醐,譬佛于般若经后说《法华》、《涅槃》,别教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此法华经正属醍醐味。纯明圆教佛法。

本经于化仪四教中属非渐、非顿。非秘密、非不定。

《法华》非同阿含、方等、般若之初中后三渐,故非渐。非同华严顿大之顿,乃会渐归实之顿,故非顿。《法华》是显露。经云:“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诚可谓出四时之外,超八教之表,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也。释五重玄义竟。

注①七方便人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藏教菩萨乘,六、通教菩萨乘,七、别教地前菩萨。最大无明,指不明佛知佛见,众生本有,是为最大之无明。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序

三论玄义记序《三论玄义》是初学三论的要典,是研究三论宗的入门书。三论宗又名般若法性宗,因为它是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弘传般若真空法性义,所以名为三论宗,般若宗或法性宗。此宗在陈隋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四、释作者

四、释作者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隋是朝代名,是我国南北朝之后由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而建立的统一的隋朝(581-618)。慧日道场是寺院名。“寺”有时称为“道场”。寺庙是出家佛教徒弘法修行办道的场所

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

二、三论教义的先河三论的教义来源于《般若》,先有《般若经》而后有中观《三论》。中观三论,不仅在印度是大乘最早的教派,就是在中国也是大乘最早的一个学派。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大批的翻译,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

陈士东:口诀玄义解

口诀玄义解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口诀之法要自古及今一直就是传承不绝的,且为各宗派或诸行业中共存共有的。佛教中亦存在有口诀,如密宗之噶当派中就分有三个支流,其中一支即为口诀派也。然千百年来,口诀之法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成实宗:三论玄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论玄义》是隋释吉藏撰佛学著作,一卷(或二卷),总叙《中》、《百》、《十二门》三论的要旨。成书于仁寿二年(602)四月,是他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而作。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通序大归,二、别释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