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证法师我们以电波和影像来体会,有心念的电波发出去才会投影出假相来,这大家可以体会吧?心念的电波就是因,投影出来的影像就是果;发射什么心念电波,就感应出什么影像,这就是因果法则。对觉悟的人来说,那些影
◎ 索甲仁波切 1. 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2.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要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慧 律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 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 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
徐 进--虽然因果不昧,但大善知识的手眼亦不可思议!南泉斩猫,究竟落不落因果?当然落因果。但是,做同样的一件事,凡夫与成就者有很大差别。主要有两点:1、所落因果有差别;2、受报方式有差别。菩萨是心能
五、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徐恒志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关于我的问题问:究竟有我呢,还是无我?如果无我,那么能起作用的是谁?答:(一)无假我:我们平时妄执五蕴身心的假我为我,其实五蕴身心都是
明心见性,是一种常人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或神秘经验,只能由体验者本人自内证,如禅宗人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吐露于人。如何确定所悟乃真正的心性,是大乘性宗修行中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内容提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三教在修心养性方面各有优长。陈兵教授以丰厚的学养,贯通三家,条分缕析三家心性修养的方法、层次以及其间细微的差别。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国学的研究。国学现在是一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儒学一向被称为心性之学,确实是中国心性论中的荦荦大者也。但是,准确言之,直至宋明理学产生以后,儒学方才无愧于这一称号。隋唐之前,儒家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心性思想,并且对佛教心性论也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
一、心意识与三能变唯识宗所言之八识均指众生之心。不过依其功能差别而有三类之别,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从心的变现功能而言,此八能变识可分为三种即三能变。《唯识三十颂》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
印度佛教中,心性、心识是部派佛教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至大乘中观学之后,如来藏系经典和唯识学系干脆以其作为理论重心,印度佛教心性论进入成熟期。从思想史角度说,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前后期差别很大,其对心的本性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起步早而且较为成熟的中国佛教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事实,学者本来一直是认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道教研究的开展,有些专门研究道教的学
佛教所言的心性,简单而言,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佛学惯常使用的众生概念是与其三世六道轮回理论相联系而界定的,实际是指六道轮回之中的一切生命体。佛教将一切生命体称之为有情(即有情识之意),而
一、天台宗的性具范式依照本文的分析,天台宗的这一心性论体系由四个基本理论命题构成:一是性具善恶,二是生佛互具,三是一念三千,四是贪欲即道。第一个命题性具善恶,是指众生之心体本具善、恶二性。这是对众生之
在中国佛教心性论形成过程之中,道家、玄学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思辨性极强的佛学为了更好地得到世人的理解,不得不暂时依附于道家以形成格义佛学。当佛教为了扩大影响附丽于玄学而形成所谓六家七宗之时,道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吕澄先生连续发表论文论述了其对中国佛教心性论问题的看法,巨赞法师则以高度的敏感性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以教界的立场对其所论提出若干质疑,吕澄先生也作出了部分回应。本文以最初发表于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心性在何处?陈士东慧可当年欲求正觉,为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遂将左臂砍下来作为供养,求达摩祖师开示,问曰:我心不安,乞师与安。达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给我,我与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这
修行,就是打磨心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佛遗教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兼论性觉与性寂林崇安(2004)一、前言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
一、前言本文引用南北传佛教共许的《阿含经》及相关的论典作为依据,来探索原始佛教的「心性论」。文中先厘清心的世俗性质和胜义性质,而后以缘起的动态过程来建立心识的流转和净化,并指出佛教心性论的特殊之处。二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18页本书主要分析一种特殊类型的禅诗,这就是颂古。颂古是禅诗园苑的奇葩,它与公案紧紧联系在一起。禅宗汲取大乘经典精华,
公案颂古与本原心性二、本心的迷失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颂古》,2002年11月初版第4753页对本心迷失的反省构成了禅宗哲学迷失论的内容。禅宗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撼、执着的状况及缘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了主流
第二节 大乘佛教如来成长系的「一性皆成」说印度大乘佛教是以在家信徒为主体的佛教,它的兴起是一种新倾向、新思潮、新运动,是对早期佛教、部派佛教的一种反动。大乘佛教与早期佛教、部派佛教的最大不同,是它把佛
第五节 心性哲学的合流自唐代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转变。从五代至近代一千多年历史的总体来看,统治阶级着重提倡的是儒学,对于佛、道两教则时而扶植时而限制。经过对三教的长期比较和深刻反思,新儒学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学者关心成佛主体问题的同时,相应地心性问题也被提到佛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并且形成了佛性论、阿赖耶识说和真心本觉说三大心性论思潮。第一节 佛性学说
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心性说一、心识说早期佛教在阐述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脱理论时,论及了心的意义、作用,概括地说,约有三个方面:心是众生个体身心生命的构成要素。早期佛教认为众生自身生命是由「五蕴」,即由色(肉
第三节 合论综上所述,佛教把心性视为存在范畴,并作出系统的展开与论述,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它阐发了什么是人的本质,什么是成佛的根源问题,从而为佛教的成佛理论奠定了基础。心理理论还为佛教确立了道德主体论
第二节 关于阿赖耶识的歧解与争论〔注释:南北朝时译文多用「阿梨(黎)耶识」为统一起见,除引文外,一律用「阿赖耶识」〕南北朝时代译出了大乘瑜伽行派的大量典籍,其中以真谛译的无着撰《摄大乘论》和世亲撰《论
第三节 真心本觉的提出与阐扬真心本觉系由《大乘起信论》一书提出,该书题为印度马鸣菩萨道,真谛译。然对于该书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从内容看来,论中所谈的「如来藏缘起」等重要思想,和马鸣主空、无我的思
第四节 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的调和如来藏说与阿赖耶识说原是分别以清净心性或杂染心性为本的两种对立的心性学说,后来出现了调和两说的主张,认为阿赖耶识既有染也有净,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是名称的不同,实质上是
第三编 心性论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印度佛教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是与佛教缘起论、业报论、解脱论紧密相连的。佛教哲学的基学说缘起论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按缘起方式而生的。早期佛教缘起论的「十二因缘」说阐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中国佛教学者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发展,进而构成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复杂而庞大的佛教心性论体系。要从整体上剖析和把握中国佛教心性论思想,
第二节 「性」范畴的展开与关联佛教言「性」,多系体的意思,提本来具有的无所谓变化的实体、本质。如「法性」为事物的实体、本质,「心性」为心的实体、本性。「性」通常与「相」(形相)相对,有时性与相也可以互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637-735)和金刚智相继来唐,传播密教。随后经中国佛教学者一行(683,一说673-727)和自印度来唐的不空(
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思想旨趣最为契合之点﹐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就形成这种契合的文化根
天台宗综合了南朝和北朝佛教的不同学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其学说的重心是实相论,着重探讨宇宙万物的如实相状,本来状态。此论认为一切现象就是实在的理体,一切事物当体就是实相,万物的不同形状就是显示万物自
慧能以来,禅宗主要衍化为南岳和青原两系。青原行思(?~740年)主张「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注1)。其弟子石头希迁(西元700~790年)继承行思,超过行思,在开辟有别於南岳一系洪州宗的门风方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印度佛教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是与佛教缘起论、业报论、解脱论紧密相连的。佛教哲学的基学说缘起论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按缘起方式而生的。早期佛教缘起论的十二因缘说阐述了构成众生生存的十二个条
儒、佛以心性论为中心的互动互补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佛互动是一重大现象。儒、佛之间,在互相碰撞、冲突、贯通、融会的过程中,终于在心性思想上寻觅到了主要契合点。从儒、佛心性论互动的全过程来看,其最基本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