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2025-04-12 13:22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心不乱,只要有信愿,信愿持名,即可带业往生。二种说法,都言之有据,各有经文依据。

主张第一种说法,即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者,依据的是《佛说阿弥陀经》。经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主张另一种说法,即不必一心不乱,只要信愿持名,即可往生者。依据的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经文。彼经云:“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指命终)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弥陀果佛已成,因愿必满,金口诚言,岂会有错。又:《佛说阿弥陀经》三次提到信愿往生之事,“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并在后面经文中保证说: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两经明文若此,信愿持名,决可往生。

二种说法,各有经文依据,到底应如何正确理解经文含义,从而决定相信何种说法?笔者以为应当信从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所说,以求得二种不同说法之统一。因为藕益老人证到六即佛中的名字位,大开圆解故。《弥陀要解》曾被印光大师赞誉为“纵古佛再世,重解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藕益大师在《要解》中对一心不乱的经文是如此解释的,他说:“念佛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所具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这是对事持一心与理持一心的含义界定,十分明确。大师又说:“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是从伏惑、断惑(指破无明惑而言)有异,来判定究竟属事一心,还是理一心,也十分清楚。依大师所判:“事一心者,伏除烦恼,则往生凡圣同居极乐净土。见思先尽,则往生方便有馀极乐净土。理一心者,豁破一品无明,生实报极乐净土,分证寂光极乐净土。若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则是究竟实报,究竟寂光净土。”(因寂光土是理性,依实报土而显故)

从《要解》的诠释中,我们可知事一心又有二种分别:一种是断见思惑的事一心不乱,则生方便有馀净土。一种是伏惑的事一心不乱,则生凡圣同居净土。夫断见思惑,生方便有馀土,则是通途教网所收,还属竖出三界。伏惑事一心不乱,是指行人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一句佛号,正念分明,短时间内,烦恼妄想不起,一念乃至十念,即便命终,如此情况,则生凡圣同居土,但此行人,平时须有真切信愿,才能蒙弥陀洪誓摄受,伏惑往生(或曰带业往生)。《观经》十恶之人,遇善友教,以怖苦故,拼命念佛,少时间心佛融为一体,乃至十声,即便命尽,亦预九莲末品,即属此种情况。由此可知,主张第一种说法,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是指一心不乱达到断见思惑,方可往生极乐净土,是指通途教网所摄,仗自力断惑,迳生方便有馀土的行人。主张不必一心不乱,只要信愿持名即可往生,是指主要仗弥陀洪誓摄受之力,临终短时伏惑,心不颠倒,即便命终而得往生的行人。由此可知,前面一种是仗自力通途教理说法,后面一种是主要仗佛力兼仗自力的特别法门。二种说法,皆言之有据,并不矛盾。但有一点,《要解》说得十分清楚:“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何以故?此等行人,持名念佛纵然得到一心,但未能断见思二惑,或断而未净尽,(思惑有八十一品故)既不能仗自力断惑往生方便有馀净土,又无有信愿,仗弥陀洪誓摄受,往生凡圣同居净土,进退失据,故不得往生。或者有人疑曰:诚如所言,则弥陀经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之文,又如何解释?答:关于经中“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之经文,乃指仅能一天或七天念佛一心不乱而未断见思二惑的行人,《要解》释云:“利根一日即(达到)不乱,钝根七日方(达到)不乱,中根二三四五日不定。”又:“利根能七天(保持)不乱,钝根仅(保持)一日,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是指未断见思惑的行人十分明显,这部分行人也须具足信愿才能往生,故经文接着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要解》又设问曰:“七日一心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又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往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更无起惑造业之事。”此何故也?因平时若能达到上述二种七日一心不乱境地,其善根已非小可,故我佛金口诚言,旭祖道眼答问,印可其临终必定往生也。

我们再来看《要解》五重玄义,在明宗条下,藕益大师说:“宗是修法,乃修行要径。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又说:“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则蹶。念佛之人,若信愿具足,临终少时伏惑,达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融为一体,仗弥陀洪誓摄受,亦可往生。何以故?佛力不可思议故,众生心性不可思议故。盖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竖穷横遍,本具十法界,极乐净土,弥陀果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行人正念佛时,心具之佛界,全体显现,馀九界全体化为法界矣。(因界界互融故)此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是心造。是佛,显心具。佛心,生心,各各竖穷横遍,当体无外。约佛边说,九界众生,是佛心内众生,约九界众生边说,佛是众生心内之佛。所以行人正持名时,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能念于佛。果佛、因心,互遍交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似水投水,似空合空。以念念即佛故,念一句,是一句一心不乱,念十句,是十句一心不乱,念百千万句,是百千万句一心不乱,以心外无法,更无可乱故。所以持一句佛号,纵未断惑业,亦能迳生西方,顿脱三界樊笼。《要解》说:“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以不可思议心性,持不可思议佛号,念念即是多福德、多善根。由于平时信愿真切,念佛工夫常不间断,临终之时,自然心不颠倒,一句佛号在怀,无有失落,或一念,或十念,此方报谢,八识田中净境自现,弥陀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此临终所以能伏惑(或称带业)往生之真因也。或者疑曰:若行人临终少时持名,能伏惑往生,平时何劳终日孜孜孜矻矻持名耶?答:须知临终能伏惑往生,乃平时不间歇持名所致,若无平时念兹在兹工夫,岂有临终一念十念之洒脱。《要解》说:“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所以欲决定今生往生西方者,必须在平时,往生愿望,时时挂怀,一声洪名,常不间断。临终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弥陀圣众,不来而来。行人心识,不往而往,往生极乐世界,享此伏惑一心不乱之殊胜利益。

综上所述,可见一心不乱,有断惑一心不乱,有伏惑一心不乱之分,不能混为一谈。若约断惑一心,则生方便有馀土,还同竖出三界。若约伏惑一心,有信愿,则生凡圣同居土。所以说,一心不乱往生,还是信愿持名往生,各有其理致,两者并不矛盾。

End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南怀瑾: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问题。这位法师非常客气,首先表示非常惭愧,恳切地求佛忏悔。因为当年他离开台湾的时候,在修持上仍有许多疑难没有解决,亟待澄清,内心中不尽挂

李炳南:念佛十二字诀与一心不乱

既信圣言量,持弥陀名号,然执持之功,亦有浅深,譬如今之学制,有小学、中学、大学,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层次口念耳听犹之小学,其次心念心听犹之中学,最终神念神听则犹如大学;然吾等程度,小学耳,能够口中念

一心不乱就是定

◎ 虚 云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

一心不乱即可修成正果

◎ 蕅 益【经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念头虽多不乱就好

◎ 一 诚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念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

念头多不要紧,不乱就好

一诚法师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昌臻法师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

元音老人:如何做到往生的的条件一心不乱?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佛七的目的意义和一心不乱

昌臻法师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开始了。我想在这里谈两个问题:一、 念佛七的目的及意义打念佛七,这个打字,就是举行的意思,我们平常说打普佛的打字,也是举行的意思,七就是七天的时间。打念佛七,就是举行七天专门念

吴立民:如何保证往生一心不乱

一、往生成佛要一心不乱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就是为度娑婆世界众生了生死而成佛这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示现各种教化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教人了生死以成佛。佛教的大小乘、显密教,也都是教

张秉全:《唯识三十颂》浅释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 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

张秉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学习《彻悟禅师语录》摘记彻悟禅师是净土宗第十二祖,他的著作不多,主要见于附录在《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这些开示与论述,却篇篇鞭辟入理,见地超卓。印光大师

张秉全: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

弘扬台宗,必须走台净结合之道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经中所说,开权显实,开迹显本,汇一切法,皆摩诃衍。天台智者大师,依经开创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述三大部,明三止观,纯圆独妙之宗

张秉全: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

会三力于一时,超五浊于一生。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时雨之润草木,各得生长;若春阳之照临大地,咸蒙化育。古人云,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有求皆遂。谓可以不断惑业,顿脱三

张秉全:净土十疑论讲记

净土十疑论讲记隋天台智者大师,名智顗,姓陈,颖川人。母孕。梦烟五采绕怀。及诞,光明满室,眼有重瞳。年十八,出家湘果愿寺。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诵

张秉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

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略释张秉全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乃弥陀化身,具大智慧,具大神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谓专修则万修万去,杂修则万千中只有二、三个。妙极!确极!宜谛信勿疑。大师虽疏观经,鉴于末世众生,

张秉全: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

一心不乱往生乎?信愿持名往生乎?时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很多。可是受到二种不同说法的影响,感到无所适从,以致真信无法建立,念佛不能深入。一种说法是,只有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另一种说法是,不必达到一

张秉全:永嘉禅师“一宿觉”辩

永嘉禅师“一宿觉”辩永嘉玄觉禅师,温州人,少习经论,精天台教观,因读《维摩诘经》悟明心地。闻曹溪六祖,法道大行,乃往曹溪参礼六祖求证。觉来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祖问:“大德来自何方”?觉答曰:“生死

张秉全: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 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此三般若,乃熏修之总纲,成佛之根本。行人修行,乃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最后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成佛者,亦不过彻证诸法实相而已。《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悲智双运,即菩提心彻悟禅师曰:“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一切法门,发足修行,都必须发菩提心,无一例外。什么是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上求佛道即是智,下化众生即是

张秉全:三千有门颂浅释

三千有门颂浅释三千有门颂,乃台宗著名论文。全文以偈颂形式,阐明心具十界,一念三千之理。言简意赅,理深旨备。明佛陇沙门百松真觉曾为之作略解,其义更觉显豁,惜文笔简古,初机难晓,今不辞固陋,作此浅释,以便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谛观名别体还同

谛观名别体还同佛法的纲要,是三谛与三观。三谛即真谛、俗谛、中谛。谛者,审实不虚之义。谓三谛之理,真实不虚也。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三观者,即空观、假观、中观。观真谛之理,是名空观。

张秉全:一念心性,不落断常

一念心性,不落断常一念心性,非断非常。何以非断,心性历千古而不变,前无始,后无终,故非断。心性虽不变而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有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故非常

张秉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句话,经文及历代善知识的著作中常常提及,此乃圆教道理,能透彻阐明其理,亦甚不易。近重读印祖增广文钞复马契西居士书九,(上册第280页)乃有新的体会。

张秉全: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

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浅释“心具十界,一念三千”是台宗基本教义之一。《摩诃止观》卷五中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同书又设问云:问: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

张秉全:三种回向,熏修正辙

三种回向,熏修正辙三种回向者,谓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也。所作一切功德,若不回向三处,不能圆满,总成有漏福业,不能成正觉,故必须回向也。回事向理者,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趋向于不生不灭之实相妙

张秉全:《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

《四教仪集注》与蒙润大师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证法华三昧。照了法华,若羲和之临万象。达诸法相,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

《佛顶文句》摘要 经题 玄义慕印居士 张秉全 恭录蕅益大师自序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随缘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十界一

张秉全: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坛经》:怀让禅师往参六祖惠能,祖勘问怀让所见,让答云:“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印可曰:“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此二句话,道尽佛法纲宗。夫吾人

张秉全:或有或无话授记

或有或无话授记经中常常提到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之事,譬如《法华经》,法说、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上中下根,皆得授记,并具体地说到佛号、国名、住世、及正法像法劫数等事。以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一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经题具如玄义中说。今更略提纲要。此经以人法为名。谓此大佛顶法,非因非果,一切因果无不依之。(此即真如,非因非果之正因佛性)如来果人,以此为密因。

张秉全:论“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主要理论体系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的关系。原本佛经中没有六即佛这个名相的。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首先提出六即佛之命题,他在疏中说:佛是觉义,有六种即。随即依次立理

张秉全: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

青海玉树大地震念佛回向偈青海省玉树县大地震,所在地房子尽倒,死伤之人甚多。闻之令人酸鼻,涕泗交流,全国四面八方,纷纷响应政府动员号召,奔赴灾区,奋力抢救,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抢救赞歌。生还固可庆,死

张秉全:略述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

张秉全:六即颂略解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主要理论之一,它阐明了事相修证因果与佛性理体关系。所谓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者是也。约修德说,全性起修,阶位分明,所以论六。如水有浅深,高低不同。约性德说,全修即性,其体无二,所以论即。如

张秉全:论三因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而不能成佛者,迷真逐妄,背觉合尘故也。三因佛性者,谓正因、了因、缘因也。佛者,觉也;性者,不改之义。此三因佛性,人皆本具。而佛与众生,心行受用,绝不相同,此何故也?盖由佛

张秉全:无情也有佛性吗?

无情也有佛性吗?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

张秉全:略谈《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

张秉全:略论《八关斋法》之受持

八关斋,又名八斋戒、八支戒。又称八种长养功德法。何谓八关斋?八关,谓关闭八种恶法。斋者,齐也。齐于中道之义。也就是说,关闭此八种恶,令修中道观也,又:此一斋字,另有一种解释,即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

张秉全:六度与四摄

六度。或称六波罗蜜。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修此六法,能令行人度生死烦恼河之中流,抵达涅磐彼岸。先说六度,次说四摄。一, 布施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1)内财施。

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三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壬二、明六入性二:初总徵。二别释。癸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梵云钵罗吠奢,此云入。亦云处。根境二法,俱名为入。今但指六根。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