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
2025-04-13 10:43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3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西竺雪山有草,名曰肥腻,洁净香美,白牛食之,乳汗成醍醐上味。雪山,喻一真妙境;香草,喻圆教八正道;牛喻照理真智;醍醐,喻一乘妙法。我常纳者,谓见性之士,不历渐次而修,念念与般若相应也。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性,即一真之性也。一切性,即法界性也。一法,即一心之法也。

一性圆通一切性者,即一性圆通法界性也;一心遍含一切法者,即一心遍含无尽法也。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此承上引喻以明。一月普现一切水者,如青霄一月,普现于江河池沼溪潭等处,凡有水处,皆悉现月也;一切水月一月摄者,众水所现,唯天上一月耳。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诸佛心内众生,心心作佛。互容互摄,故云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同如来合也。以诸佛亲证法身,即众生本具佛性故也。荆溪云:众生理具诸佛成。成之与具,莫不性等。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地以能生为义,一地,即初地,言初地能具足十地功德,故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也。非色非心非行业者,既一地具足十地功德,其功德不可思议,则一切色、心、行、业皆不可测度也。非色者,非窒碍之色也;非心者,非分别觉知之心也;非行者,非迁流造作之行也;非业者,所作之业,有即非有也。故云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

一弹指顷,圆满成就八万行门。刹那,一念具九十刹那,言极促之时。三祗劫,即三大阿僧祗劫。梵语阿僧祗,此云无央数。劫,具云劫波。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别,。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极长时也。今一刹那间能泯三祗劫界限,此乃念劫圆融境界。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是也。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切名言、法相、菩提、涅槃、真如、解脱、非有、非无、非凡、非圣、头数无尽,实非究竟,故云一切数句非数句。此等名数文句,皆标月指耳,非灵明觉性之第一义谛。因第一义谛是离名句相、离言说相。故云与吾灵觉何交涉也。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灵明觉性,毁既不可及,赞亦不可尽。其体若虚空,无有涯岸(边际)。故云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也。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灵明觉性,周遍法界,不离当处常湛然也。

觅则知君不可见者,谓此灵明觉性,不离行住坐卧之中,见闻觉知当处,若离现前见闻觉知。欲别觅觉性,终不可得。祖师云:将心觅心,岂非大错。故云觅则知君不可见也。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

此灵明觉性,亦即真如佛性,灵光洞彻,无所不遍,诸佛悟之而无得,众生迷之而无失。若欲取之,则不能得。欲舍之,则终日相随而不舍。故云取不得,舍不得也。然则如何而可?于不可得中,只须念念现前即得。故云不可得中恁么得也。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默时说者,即默时不异于说也。如《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时默者,如经云:始从成道夜,终至跋提河(世尊灭度处)于是中间,未曾说一字,即说时默也。

大施门开无壅塞者,诸佛出世,普令一切众生成佛。如大施主,开门遍施,故云大施门开。佛以法施一切众生,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平等而施。故云大施门开无壅塞也。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若或有人问我解何宗旨?吾当答云:摩诃般若力。梵语摩诃,此云大、多、胜。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此摩诃般若,力用无边,信解,则见等诸祖,受持,则福盖人天。故云摩诃般若力也。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般若之智,既得现前,以大悲心,入世接物利生,纵横应用,种种施为,皆为佛事。或有人说是,或有人说非,皆非常人所知。故云或是或非人不识也。

般若菩萨或示逆行,或示顺行,皆为助佛行化,亦非天道众生所能测知,况人道凡夫乎。故云逆行顺行天莫测也。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永嘉往谒曹溪六祖,得蒙印可,一宿而别。人称一宿觉。或有疑一宿觉其事者,我当报言,吾非今生一世所修,乃多劫熏习般若故耳。永嘉大师云:我依般若而说,非是等闲以言语欺诳、惑乱汝等,故云不是等闲相诳惑也。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建立法幢,树立宗旨。从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传佛心印,西土二十八祖,递相传授,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六传至曹溪惠能,彰灼可考。故云明明佛敕曹溪是也。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始自灵山会上拈华,迦叶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迦叶,是为最初传法,故云首传灯也。

二十八代西天记者,初祖迦叶传二祖阿难。递相传承,三祖商那和修,四祖优婆曲多,五祖提多迦,六祖弥遮迦。七祖婆须密,八祖佛驮难提,九祖伏驮密多,十祖胁尊者,十一祖富那夜奢,十二祖马鸣,十三祖迦毗摩罗,十四祖龙树,十五祖迦那提婆,十六祖罗侯罗多,十七祖僧迦难提,十八祖伽耶舍多,十九祖鸠摩罗多,二十祖阇夜多,二十一祖婆修盘头,二十二祖摩拏罗,二十三祖鹤勒那,二十四祖师子,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故云二十八代西天记也。

历江海,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梵语菩提达摩,此云觉法,西土为二十八祖,此土为初祖。本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遇二十七祖,祖知其密迹,发明心要,乃记之曰: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年,当往震旦,大兴佛法。师自南天竺泛海,涉三年,梁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广州,刺史萧昂表闻于朝。武帝览表,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问: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渡长江,十一月二十三日,至洛阳。魏孝明帝大和十年,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即禅宗初祖也。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可数。

大师少室栖止九年,未遇知音。时有僧神光,闻达摩住少林,乃往参谒,师端坐面壁不与语。神光自思,昔人为法忘躯,我当学之。其年十一月九日夜,天大雨雪,神光坚立不动,达旦,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发大慈悲,开示法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岂可以轻心慢心求得闻耶!光闻师诲,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求哀开示,师知法器。神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非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光于言下大悟,师传心印。是为二祖。二祖既得初祖衣钵,六传而至惠能,其道大行于世。故云六代传衣天下闻。六代:达摩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惠能,能即曹溪六祖。自后得道者不可胜数,故云后人得道何穷数也。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实际理地,一法不立,故云真不立。妄本空者,妄乃真体上所现之幻象,本来不实。故云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者,有无亦相待而立。今既双遣有无两相,若尚存一空相,则尚非究竟,亦须空却之。故云有无俱遣不空空也。

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二十空门元不著者,如来破二十种执有之见,因成二十空。二十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虽有二十空名,其体即一法也,不应执著。故云二十空门元不著也。

一性如来体自同者,真如佛性,众生与佛,其体相同。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修德迥异。若论性德,何尝不同。故云一性如来体自同也。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是镜上痕。

根以能生为义,心生则种种法生。故云心是根也。法即五根六尘之法,即十一色法。心法与色法,乃性境上之幻象,故云两种犹是镜上痕也。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痕垢,喻妄念情虑。痕垢若尽,心光始能透露毕显。故云痕垢尽除光始现也。

心法双亡性即真者,若能达到心(六识妄心)法(六尘妄境)两亡境地,自然明见佛性。故云心法双亡性即真也。

嗟未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嗟,叹辞。恶时世,指末法时世也。世尊出世,转大*轮,利益有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今正、像已过,正届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转薄少,其性刚强,弘法不易。故云众生福薄难调制也。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去圣时遥,邪见转深。魔王外道流行,正法昌明不易,反而多生怨害。故大师兴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之叹。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此二句承上去圣时遥,魔强法弱之叹而来,一闻如来说有不历渐次之顿教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恨不得把它灭除,令如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

世人所造种种恶业,皆妄心所作,故云作在心,所感苦果,由地狱、畜生、饿鬼等种种身形来承受。故云殃在身也。此乃自作自受,非他人所致。故云不须怨诉更尤人也。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

谤法之罪,最为惨重,定要招感五无间狱业报。五无间:一、趣果无间。不问男女老幼贵贱及天龙鬼神,罪业所感,悉同受之;二、受苦无间。于剑树刀山,镬汤炉炭,洋铜铁汁,备受其苦,无有间歇;三、时无间。堕此地狱,历劫受罪,无时间歇;四、命无间。堕此地狱,从初入时,至八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间;五、形无间。谓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畏无间狱报之惨,故云莫谤如来正*轮也。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

旃檀林,喻一乘妙境。无杂树,喻无小根权位之杂机。郁密,繁茂之貌。森沉,幽邃之状。

狮子住者,狮子,喻大乘菩萨。法性之境,唯大乘菩萨所住。般若法门,唯接上根,中下之机,卒难悟入。故云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沉狮子住也。

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无为大道,唯大乘菩萨所游履,诸小乘与权位之人不能涉足。狮子,喻大乘菩萨。走兽飞禽,喻人天、二乘之机。境静林闲,喻一乘妙境。唯上士所游,中下之流所不到。故云境静林闲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也。

狮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狮子儿,喻菩萨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众随后,喻声闻、缘觉小乘之众,仅能随其后也。

三岁便能大哮吼者,三岁,喻见性人圆修三法也。三法,即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云:空也者,泯一切法也。假也者,立一切法也。中也者,妙一切法也。空不定空,空处当体即假即中;假不定假,假处当体即空即中;中不定中,中处当体即空即假。此之三法,不纵横,不并别。一处常三,三处常一。所以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还同,是故能所二非一也。悟此三法,所修皆中道实相。故云三岁便能大哮吼也。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野干,喻凡夫、二乘也。狮子,乃兽之王,喻大乘菩萨也。大乘菩萨,深悟法性,从初发心,便成正觉。所说法门,悉皆称性也。二乘、权位行人,不能明见佛性,所说不明究竟实相之理,犹如百千妖怪,虚开其口,终无所益也。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圆谓圆满,顿,非渐次。教者,圣人被下之言。圆顿之教,不假渐次,直指佛境,乃了义之谈。勿,不可也。勿人情者,圆顿教人,无人情可说,对则对,错则错,不讲私情。设有疑情不决,直须通过争辩,求得真理。故云有疑不决直须争也。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山僧,永嘉自谓,岂是山僧逞人我之争,切恐未来一切众生,于修行中堕入断、常二见之陷坑。断即断灭,落于空见;常即常见,谓相常不变,堕于自然,此二见,如世陷坑,误人最深。故云修行恐落断常坑也。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

非与不非,是与不是,应须决择分明,不可错乱也。不可颟顸佛性,笼统真如,似是而非,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堕。

此举龙女成佛、善星陷堕之事以明是非之相。

龙女成佛事。昔日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宝珠,世尊受之,而为说法,悟无生忍,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号华鲜如来。故云是则龙女顿成佛也。

非则善星生陷堕者,昔有比丘,名曰善星。读诵十二部经,发得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法,遂起邪见,拨无因果。且向佛起恶心,生陷无间地狱。故云非则善星生陷堕也。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太虚大师

太 虚 大 师◎ 星 云 一个领导人固然很难,但能被人领导不仅不容易,更是一门学问。我从小在丛林生活,就有希圣希贤的观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领导者,可以让我追随,而太虚大师就是我想追随的对象。太虚大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617~686)新罗僧人,俗姓薛,儿名誓幢,法名元晓,意为使佛教散发新的光芒。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北道庆山市慈仁面北部)。他的修学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善 知 家喻户晓的唐朝玄奘大师,西元六〇二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解释不一,众说纷纭,玄奘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永嘉禅师赴曹溪求祖印证

永嘉禅师赴曹溪求祖印证◎ 禅 悦永嘉禅师从温州来到了曹溪六祖道场,他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持着锡杖,一进门便以作家的手段:振锡杖携瓶,绕祖三匝。不顾沙门的威仪礼节,直以本来面目与六祖相见。六祖见而问道:夫

慈觉大师圆仁

慈觉大师圆仁◎ 艾 宁  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幼丧父﹐九岁出家,礼大慈寺广智为师。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最澄。十余年间笃修苦行。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

印光大师法语三则

第一则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但须知无论何肉均有毒,是因生物被杀时,恨心怨气所致。人食之,虽不至实时丧命,但积之既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于生大气后,喂孩子奶,其孩每死,亦因生气而奶成毒汁之故

弘一大师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文:弘一大师他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之先驱;后半生,他勇猛精进,慈悲度世,修成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人天师范。本文所述,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萧 枫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

印光大师法语

印光大师法语◎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