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秉全: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及其受法
2025-04-12 13:42

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家男女居士所受持。 在家男女二众,欲禀受优婆塞菩萨戒,必须先受过三皈、五戒,能清净如法受持,并已发菩提心者,方堪授受。未受过三皈、五戒者,不得迳受此菩萨戒,何以故?因三皈、五戒是优波塞菩萨戒基础故。所以戒师在传授菩萨戒前,亦必重说三皈、五戒,职此故也。 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六重戒相:一、杀戒,二、盗戒,三、大妄语戒,四、邪淫戒,五、说四众过戒,六酤酒戒。 第一杀戒 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者,明破戒之失。暖法,即藏教四善根位中的暖位。暖位者,如钻木取火,未见火出,先得暖相。以喻此位行人,未见智火,先得暖相。藏教行人必须依次经历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在世第一后心,一刹那进入须陀洹位。(即藏初果)今由于破戒之故,尚不能得暖位,何况须陀洹位,及以后二果须陀含、三果阿那含。中间略二果不说,故云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下,结成破戒垢相。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谓屠者杀心炽盛,恼害众生,见者憎恶,乃伤坏善本之人也。曰垢,曰结。并是污染之相。 第二盗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虽为身命,不得偷盗,是以重况轻。即使以丧失身命相威胁,亦不肯偷盗也。乃至一钱,不得偷盗,是以轻况重,亦不肯以微物只值一钱而不与取也。馀如文可解。 第三大妄语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我得不净观,乃至阿那含,是说大妄语内容。不净观是藏教三贤位第一五停心观中的多贪众生不净观,中间省略了别相念、总相念、及后之四善根位、藏初果、二果、所以说至阿那含。举不净观至阿那含为例,是以轻况重,藏教小果诸位尚不得犯大妄语,况大乘诸果位乎! 第四邪淫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虽丧身命失相迫胁,亦不得邪淫,况其下者乎。极言邪淫之不可也。馀如前解。 第五说四众过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如文可解。 第六酤酒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酤酒者,以卖酒为业也。 明持六重戒利益 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戒如璎珞珠,能持不令毁犯,如悬璎珞,庄严其身,故名庄严。能持而不犯,身有戒香,戒香微妙,遍熏法界,能遮恶法不生。戒为善法规则,依而行之,则能生诸善法。戒是无上妙宝之藏,能积聚众德妙宝。若能持戒,得尊贵身,故名上族种姓。由戒生定,故名大寂静处。又:戒是甘露上味,服之能愈病长寿。戒是生善法地,一切善法由戒而生。直尔受持不毁,尚得如是利益,况一心受持,其功德岂可思议也哉。(六重竟) 二十八轻戒相:一、不供养父母师长戒,二、耽乐饮酒戒,三、不瞻病苦戒,四、见乞不与戒,五、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戒,六、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七、不持六斋戒,(即六日中不持八关斋戒)八、不往听法戒,九、受僧用物戒,十、饮虫水戒,十一、险难独行戒,十二、独宿尼寺戒,十三、为财打人戒,十四、残食施四众戒,十五、畜猫狸戒,十六、畜养禽兽戒,十七、不畜三衣钵杖戒,十八、作田不求净水陆处戒,十九、市易贩卖斗称不公平戒,二十、非时非处行欲戒,二十一、商贾不输官税戒,二十二、犯国制戒,二十三、得新食不供三宝戒,二十四、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二十五、在五众前行戒,(五众,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二十六、僧食不公分戒,二十七、养蚕戒,二十八、行路见病舍去戒。 第一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父兮鞠我,母兮育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家师长,传道、授业解惑;出家师长,成就我之法身慧命,于我均有造就之恩。父母、师长,岂可不供养乎。否则得失意罪。 失意罪者,梵语突吉罗,华言轻垢罪。亦名失意罪。罪较前六重为轻。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者,谓犯此失意罪,则善法不起,堕落有分。不净恶法,由此生起也。 第二耽乐饮酒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耽音乐,饮美酒,放逸甚矣,尚为八关斋法所禁,何况受优婆塞戒之人而犯之耶! 第三不瞻病苦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污恶者,嫌病人丑秽也。不能瞻视病苦者,谓不愿望病问苦也。 第四见乞不与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能多少随宜分与者,谓不肯量物之多少,适当分与乞者。空遣还者,谓令求乞之人空手而回也。 第五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先宿,谓先辈耆宿也。不起承迎,谓不起身亲承、迎接也。馀如文可知。 第六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见人破戒,我能持戒,由此横生骄慢,我胜彼,彼不如我。人我山高,胜负情重,完全是修罗心行,离菩萨道远矣。犯者得失意罪。 第七不持六斋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能六日受持八戒者,谓不能于月之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法也。五戒居士不能于月之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法,称为懒惰之业,况受菩萨戒优婆塞乎! 第八不往听法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四十里遥,不去听法,尚得失意罪。况切近有讲法处而不去听闻可乎哉! 第九受僧用物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招提,即寺院。谓居士不得受用寺院卧具、床座等僧物也。寺院之物,属十方僧众所有,非优婆塞所能享用也。 第十饮虫水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能用纱布过漉而後饮之,则无此过矣。 第十一险难独行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或逢虎狼之袭,或遇盗贼之劫。菩萨戒优婆塞肩荷弘法重任,万一祸遭不测,易受外人讥嫌,故当戒之耳。 第十二独宿尼寺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波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塞而独宿尼寺,必招外人讥议,设有非法之行,罪过弥天矣。为防微杜渐计,故制此戒耳。 第十三为财打人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为财命之故,不称己意,打骂奴仆等人,不仁之至,故结失意罪。 第十四残食施四众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以吃剩之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及清信近事男、女,亵渎甚矣,故得失意罪。 第十五畜养猫狸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畜养猫狸等宠物,玩物丧志,荒废道业。用以捕鼠,又增杀业,甚为不可也。 第十六畜养畜兽不净施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作净施未受戒者,谓不以放生名义,将象马牛等畜兽送给未受戒之人,以供人或乘骑,或驮物,或充庖厨,非优婆塞所宜为,故得失意罪。 第十七不畜三衣钵杖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伽梨,此云碎杂衣。乞食、说法时所著。此等法物乃行头陀行或法师升座说法时所需,优婆塞置备此等法物,或为临时备用故畜耳。若不畜三衣等物,得失意罪。 第十八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作田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为养身活命,须耕田种植,固优婆塞所务,但须求净水陆处耕种之,以减少伤及水陆微命,否则,得失意罪。 第十九市易贩卖斗称不平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趋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为养家糊口,优婆塞若作市场贸易,斗称卖物,要不二价,不能见买者多而抬价趋贵。斗称量物,买卖要公平,不得玩斗称上花招。否则得失意罪。 第二十非时非处行欲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塞於己妻室行房,虽属正淫,非其所限。若於非处、非时行淫,亦属邪淫,犯之得失意罪。非处,指非正常二根处交合,非时,指女妊娠期及月经时也。 第二十一商贾不输官税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经商贩卖,原是正当行业,若不纳官税,亦属偷盗行为,犯者得失意罪。 第二十二犯国制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遵纪守法,乃百工黎庶本分。受优婆塞戒者,自当循规蹈矩,岂得干犯国法。若犯国宪,按法律惩处外,并得失意罪。 第二十三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榖、果、菰、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皈依三宝居士,若得新上市的榖,果、蔬、瓜等,不能先供献三宝,而自尝鲜,已为失敬,况受持优婆塞戒者乎! 第二十四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人入三宝数,住持法道,弘扬佛法,全仗僧人。身为优婆塞只能外护、协助。岂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在僧人未许情况下,擅自当众说法、赞叹,犯者,得失意罪。 第二十五在五众前行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法七众,尊卑有序,七众座次:依次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此为出家五众,优婆塞、优婆夷,此为在家二众。行路亦复如是,在家二众应让出家五众前行, 若优婆塞不让路,走在比丘、沙弥等五众之前,犯失意罪。 第二十六僧食不公分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中赋食者,谓于僧人中分给所供养食物也。本应一视同仁,平等行施。若意存偏向,偏为己师选择好者给与或多分。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第二十七养蚕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一袭锦袍,伤却无量蚕命,方得成衣。受优婆塞戒而养蚕者,得失意罪。 第二十八行路见病舍去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行路途中,遇见受伤或患病者,优婆塞应驻足看视,替彼设救助方法,或指示医院所在,此乃佛弟子本分,若见而不顾,掉头便行,慈悲心何在。犯之,此优婆塞得失意罪。 凡欲受此优婆塞戒的近事男(优婆塞)近事女(优婆夷),应须征得父母及家中眷属同意,方可秉受。并在寺院放戒时,有三师七证,戒师问遮难後,登坛白羯磨时受之。授戒师问遮难时,求戒者必须如实回答所问内容,不得隐瞒、妄语。如是方能得戒。关于问遮难内容,略举数例。如:戒师问:汝来求受戒法,父母、妻子等听许否?若听者,答:听。问:汝曾负(欠)三宝物否?若无者,答:不负。问:汝不曾在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无,答:不作。问:汝不曾作五逆罪耶?若无,答:不作。问:汝不曾於父母、姊、妹作非法耶?若无,答:不曾。问优婆塞戒甚为得,能为沙弥十戒、比丘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则得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则于无量世中,堕三恶道,受大苦报,汝今能至心持否?若能,答:能持。 《优婆塞戒经》云: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所以已受此戒者,宜珍惜此难得因缘,至诚受持,谨遵无违云。优婆塞菩萨戒源于《优婆塞戒经》,其戒相及受法,则出于受戒品。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即是此种,它与《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同。《梵网经》菩萨戒是大乘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比丘同秉的戒法,此戒则唯是在家男女居士所受持。在家男女二众,欲禀受优婆塞菩萨戒,必须先受过三皈、五戒,能清净如法受持,并已发菩提心者,方堪授受。未受过三皈、五戒者,不得迳受此菩萨戒,何以故?因三皈、五戒是优波塞菩萨戒基础故。所以戒师在传授菩萨戒前,亦必重说三皈、五戒,职此故也。优婆塞菩萨戒的戒相,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六重戒相:一、杀戒,二、盗戒,三、大妄语戒,四、邪淫戒,五、说四众过戒,六酤酒戒。 第一杀戒 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者,明破戒之失。暖法,即藏教四善根位中的暖位。暖位者,如钻木取火,未见火出,先得暖相。以喻此位行人,未见智火,先得暖相。藏教行人必须依次经历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在世第一后心,一刹那进入须陀洹位。(即藏初果)今由于破戒之故,尚不能得暖位,何况须陀洹位,及以后二果须陀含、三果阿那含。中间略二果不说,故云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下,结成破戒垢相。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谓屠者杀心炽盛,恼害众生,见者憎恶,乃伤坏善本之人也。曰垢,曰结。并是污染之相。第二盗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虽为身命,不得偷盗,是以重况轻。即使以丧失身命相威胁,亦不肯偷盗也。乃至一钱,不得偷盗,是以轻况重,亦不肯以微物只值一钱而不与取也。馀如文可解。第三大妄语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我得不净观,乃至阿那含,是说大妄语内容。不净观是藏教三贤位第一五停心观中的多贪众生不净观,中间省略了别相念、总相念、及后之四善根位、藏初果、二果、所以说至阿那含。举不净观至阿那含为例,是以轻况重,藏教小果诸位尚不得犯大妄语,况大乘诸果位乎!第四邪淫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虽丧身命失相迫胁,亦不得邪淫,况其下者乎。极言邪淫之不可也。馀如前解。第五说四众过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如文可解。第六酤酒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酤酒者,以卖酒为业也。明持六重戒利益 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戒如璎珞珠,能持不令毁犯,如悬璎珞,庄严其身,故名庄严。能持而不犯,身有戒香,戒香微妙,遍熏法界,能遮恶法不生。戒为善法规则,依而行之,则能生诸善法。戒是无上妙宝之藏,能积聚众德妙宝。若能持戒,得尊贵身,故名上族种姓。由戒生定,故名大寂静处。又:戒是甘露上味,服之能愈病长寿。戒是生善法地,一切善法由戒而生。直尔受持不毁,尚得如是利益,况一心受持,其功德岂可思议也哉。(六重竟)二十八轻戒相:一、不供养父母师长戒,二、耽乐饮酒戒,三、不瞻病苦戒,四、见乞不与戒,五、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戒,六、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七、不持六斋戒,(即六日中不持八关斋戒)八、不往听法戒,九、受僧用物戒,十、饮虫水戒,十一、险难独行戒,十二、独宿尼寺戒,十三、为财打人戒,十四、残食施四众戒,十五、畜猫狸戒,十六、畜养禽兽戒,十七、不畜三衣钵杖戒,十八、作田不求净水陆处戒,十九、市易贩卖斗称不公平戒,二十、非时非处行欲戒,二十一、商贾不输官税戒,二十二、犯国制戒,二十三、得新食不供三宝戒,二十四、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二十五、在五众前行戒,(五众,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二十六、僧食不公分戒,二十七、养蚕戒,二十八、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一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父兮鞠我,母兮育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家师长,传道、授业解惑;出家师长,成就我之法身慧命,于我均有造就之恩。父母、师长,岂可不供养乎。否则得失意罪。失意罪者,梵语突吉罗,华言轻垢罪。亦名失意罪。罪较前六重为轻。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者,谓犯此失意罪,则善法不起,堕落有分。不净恶法,由此生起也。第二耽乐饮酒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耽音乐,饮美酒,放逸甚矣,尚为八关斋法所禁,何况受优婆塞戒之人而犯之耶!第三不瞻病苦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污恶者,嫌病人丑秽也。不能瞻视病苦者,谓不愿望病问苦也。第四见乞不与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能多少随宜分与者,谓不肯量物之多少,适当分与乞者。空遣还者,谓令求乞之人空手而回也。第五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先宿,谓先辈耆宿也。不起承迎,谓不起身亲承、迎接也。馀如文可知。第六见四众毁戒心生骄慢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见人破戒,我能持戒,由此横生骄慢,我胜彼,彼不如我。人我山高,胜负情重,完全是修罗心行,离菩萨道远矣。犯者得失意罪。第七不持六斋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能六日受持八戒者,谓不能于月之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法也。五戒居士不能于月之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法,称为懒惰之业,况受菩萨戒优婆塞乎!第八不往听法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四十里遥,不去听法,尚得失意罪。况切近有讲法处而不去听闻可乎哉!第九受僧用物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招提,即寺院。谓居士不得受用寺院卧具、床座等僧物也。寺院之物,属十方僧众所有,非优婆塞所能享用也。第十饮虫水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能用纱布过漉而後饮之,则无此过矣。第十一险难独行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或逢虎狼之袭,或遇盗贼之劫。菩萨戒优婆塞肩荷弘法重任,万一祸遭不测,易受外人讥嫌,故当戒之耳。第十二独宿尼寺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波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塞而独宿尼寺,必招外人讥议,设有非法之行,罪过弥天矣。为防微杜渐计,故制此戒耳。第十三为财打人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为财命之故,不称己意,打骂奴仆等人,不仁之至,故结失意罪。第十四残食施四众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以吃剩之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及清信近事男、女,亵渎甚矣,故得失意罪。第十五畜养猫狸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畜养猫狸等宠物,玩物丧志,荒废道业。用以捕鼠,又增杀业,甚为不可也。第十六畜养畜兽不净施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不作净施未受戒者,谓不以放生名义,将象马牛等畜兽送给未受戒之人,以供人或乘骑,或驮物,或充庖厨,非优婆塞所宜为,故得失意罪。第十七不畜三衣钵杖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伽梨,此云碎杂衣。乞食、说法时所著。此等法物乃行头陀行或法师升座说法时所需,优婆塞置备此等法物,或为临时备用故畜耳。若不畜三衣等物,得失意罪。第十八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作田者,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为养身活命,须耕田种植,固优婆塞所务,但须求净水陆处耕种之,以减少伤及水陆微命,否则,得失意罪。第十九市易贩卖斗称不平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於身命,若作市易,斗称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趋贵。斗称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为养家糊口,优婆塞若作市场贸易,斗称卖物,要不二价,不能见买者多而抬价趋贵。斗称量物,买卖要公平,不得玩斗称上花招。否则得失意罪。第二十非时非处行欲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优婆塞於己妻室行房,虽属正淫,非其所限。若於非处、非时行淫,亦属邪淫,犯之得失意罪。非处,指非正常二根处交合,非时,指女妊娠期及月经时也。第二十一商贾不输官税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经商贩卖,原是正当行业,若不纳官税,亦属偷盗行为,犯者得失意罪。第二十二犯国制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遵纪守法,乃百工黎庶本分。受优婆塞戒者,自当循规蹈矩,岂得干犯国法。若犯国宪,按法律惩处外,并得失意罪。第二十三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榖、果、菰、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皈依三宝居士,若得新上市的榖,果、蔬、瓜等,不能先供献三宝,而自尝鲜,已为失敬,况受持优婆塞戒者乎!第二十四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人入三宝数,住持法道,弘扬佛法,全仗僧人。身为优婆塞只能外护、协助。岂可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在僧人未许情况下,擅自当众说法、赞叹,犯者,得失意罪。第二十五在五众前行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法七众,尊卑有序,七众座次:依次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此为出家五众,优婆塞、优婆夷,此为在家二众。行路亦复如是,在家二众应让出家五众前行,若优婆塞不让路,走在比丘、沙弥等五众之前,犯失意罪。第二十六僧食不公分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僧中赋食者,谓于僧人中分给所供养食物也。本应一视同仁,平等行施。若意存偏向,偏为己师选择好者给与或多分。是优婆塞得失意罪。第二十七养蚕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一袭锦袍,伤却无量蚕命,方得成衣。受优婆塞戒而养蚕者,得失意罪。第二十八行路见病舍去戒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行路途中,遇见受伤或患病者,优婆塞应驻足看视,替彼设救助方法,或指示医院所在,此乃佛弟子本分,若见而不顾,掉头便行,慈悲心何在。犯之,此优婆塞得失意罪。凡欲受此优婆塞戒的近事男(优婆塞)近事女(优婆夷),应须征得父母及家中眷属同意,方可秉受。并在寺院放戒时,有三师七证,戒师问遮难後,登坛白羯磨时受之。授戒师问遮难时,求戒者必须如实回答所问内容,不得隐瞒、妄语。如是方能得戒。关于问遮难内容,略举数例。如:戒师问:汝来求受戒法,父母、妻子等听许否?若听者,答:听。问:汝曾负(欠)三宝物否?若无者,答:不负。问:汝不曾在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若无,答:不作。问:汝不曾作五逆罪耶?若无,答:不作。问:汝不曾於父母、姊、妹作非法耶?若无,答:不曾。问优婆塞戒甚为得,能为沙弥十戒、比丘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则得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则于无量世中,堕三恶道,受大苦报,汝今能至心持否?若能,答:能持。《优婆塞戒经》云: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所以已受此戒者,宜珍惜此难得因缘,至诚受持,谨遵无违云。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菩萨悉知悉见

菩 萨 悉 知 悉 见◎ 宣 化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 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