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慈田:巧把尘劳作佛事
2025-03-03 12:11

巧把尘劳作佛事

张慈田

世事多忙、茫、盲,佛事多闲、明、慧,若能把事佛的心情奉事世间,那么处世就能多一点闲逸,少一点急着、赶着;多一点平和、安静,少一点烦躁、不安;多一点慧思的时空,少一点盲目行为;若能够这样转变真是太好了。

世人多迷茫颠倒,世人认为好的,佛子却认为不好的,世人认为不好的,佛子却认为好的,世间与出世间的价值观常有天渊之别。佛子因为多一点醒觉的心,较能看清世间本来面目。「找女人重要,还是找心重要?」佛陀这么一问,立刻唤醒迷罔者的心。「失去亲属、钱财不可悲,失去智慧才可悲!」这是要点化那些有伤感、失落感者。又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争是非曲直,而失却更重要的平静心或观照的智慧?能够这样往较高心灵品质的方向反省思惟,大有助益醒觉及转化颠倒心。

在多欲、多苦的世间偶然能即刻醒悟,但要时时保持醒觉、清明、观照、敏锐的心是不容易的,要了知世间无常、苦、缘生缘灭的实相更不容易,这是要透过不断地努力、用功才能达到。若能在任何时地经常醒觉、提正念,那么就会呈现初步的成绩,如较有耐心、不易烦躁、内心平静安稳。若能进一步了知染爱生必然有苦生,了知味着必然有痛苦、过患,离染、离缠才能寂灭痛苦,若能善巧由溺苦而知苦而后离苦是值得庆幸的事,就像把世间贪瞋痴熊熊火焰,化成清凉的莲花。(《嘉义新雨杂志》第9期)

End

巧把尘劳做佛事

巧把尘劳做佛事宏圆法师究竟涅槃。涅槃又叫做圆寂,涅是不生,槃是不灭,具备众德为圆,除一切障为寂。涅槃、圆寂具有不生不灭,圆满清净的意思,究竟涅槃是最圆满、最无上的涅槃。涅槃有四种,我们来讲讲,第一,自

生活本身就是佛事

◎ 能 海凡是佛弟子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弟子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诀窍,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诀窍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

在生活当中处处觉悟,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

在生活当中处处觉悟,就是巧把尘劳做佛事宏圆法师究竟涅槃。涅槃又叫做圆寂,涅是不生,槃是不灭,具备众德为圆,除一切障为寂。涅槃、圆寂具有不生不灭,圆满清净的意思,究竟涅槃是最圆满、最无上的涅槃。涅槃有四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张慈田:吃饭的正念

吃饭的正念张慈田编吃饭的正念,是念念分明于整个吃饭的见、嗅、嚼、尝、触的过程,而威仪也是正念的内容,今从比丘戒列出二十条,也可做为在家人修学的部分参考。1.正意受食应当学。(信徒供食时,要专心接受食物

张慈田:悲心的修习

悲心的修习张慈田悲心是悲悯、同情、救苦救难之心。悲心通常是由眼睛见到痛苦情境或耳朵听闻到痛苦的声音而引起的心情,由心意的拟想也能发动悲心。若自己陷苦难时,不当过于自责、懊恼或自暴自弃,当正观此刻正在苦

张慈田:婆希求道记

婆希求道记张慈田有一位名叫婆希的树皮衣修行者,他住在印度的苏波罗迦海岸边(Supparaka, 今孟买之北),他很受尊敬奉事,也得到很多的衣服、饮食、医药、坐卧具等的供养。有一日,他在静坐的时候,苦思

张慈田:当下解脱

当下解脱张慈田解脱就是解放、放下、松绑、脱离、随它去,随着解脱而来的感觉是轻松、喜悦、自在、不主宰、如释重担。我们的社会文化习俗,在时代变迁中,经常存留着思想及行为的绊脚石,所以各时代都有清扫思想垃圾

张慈田:缅甸内观禅修道场简介

前言缅甸为中南半岛最大的国家,面积是台湾的18.8倍,它是一个佛教国家,人口为4千万人(1990),约有90%是佛教徒,人民生活与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甚至有一普遍的说法:「要做缅甸人,就要做佛教徒。」

张慈田:慈心的修习

慈心的修习张慈田「嗨」「你好」「谢谢」「对不起」当你用心讲一句打招呼的话,或简单的表达谢意或歉意,就有慈心在里头了。当然有时只给微笑、关心的眼神、拍拍人的肩膀、拉拉人的手,也能表达无限的慈爱。慈爱心可

张慈田:观心

观心张慈田观心就是观察起心动念,观察心念的实况、本质。观察心的目的在于善于了解自己原原本本的心,使杂染不易遁形而蒙蔽心眼,使心念清楚、明白、无染,不受苦折磨。愈观察心就会愈明白心,清净心、杂染心都能渐

张慈田:止贪禅

止贪禅张慈田欲贪与苦是如影随形,亦即有一个苦因,就有一个苦果紧跟紧随,所以,经典说:「有一百个爱着,就有一百个苦,乃至有一个爱着,就有一个苦。」因此想要解脱苦,就必须要从止欲灭贪下手,不可能又要欲望,

张慈田:当下的法

当下的法张慈田当下的法就是应付当下的身心之苦,使用最直接、最恰当、最契机的法。它有对症下药、、一针见血的特质,我们若能虚心、诚心地接受自己发觉或他人点化的当下的法,则能即刻解除身心之苦,获得清凉自在。

张慈田:修行人的婚姻观

一、在家或出家在修行历程中,一个人可能选择出家,也可能维持在家形象。佛教是赞叹出家修行的,出家有它的优越性:1.难舍能舍。舍的内容包括:家庭、妻子、财货及世间五欲之乐。舍了之后,牵绊减少,生活朴素,易

张慈田:七种断烦恼法

七种断烦恼法张慈田一、见断:由正知见的建立来断烦恼。遇到善友,听闻正法,思惟实践正法,如实知苦果、苦因、苦灭、苦灭的道法,而断除、我见、疑佛法僧三宝、受持不能达到解脱的戒律与道法,也除去常见(恒常不变

张慈田:巧把尘劳作佛事

巧把尘劳作佛事张慈田世事多忙、茫、盲,佛事多闲、明、慧,若能把事佛的心情奉事世间,那么处世就能多一点闲逸,少一点急着、赶着;多一点平和、安静,少一点烦躁、不安;多一点慧思的时空,少一点盲目行为;若能够

张慈田:走路禅

走路禅张慈田在一天之内,有很多时候走路,若能在走路时勤于觉知走路的轻重、快慢、样子、感觉,必能经常保持警觉、安详。「在走路时,须要明明白白走路。」这是佛陀的教示。走路时,注意每一步脚的动作,及与地的接

张慈田:正确的行脚

正确的行脚张慈田 译一位行者问说:「请问这位具足广大智慧、已达彼岸、完全灭绝烦恼、沉稳的仙人:一位已经出家、抽离感官欲乐的行者,怎样才算是正确的行脚。」佛陀回答说:「行者必须要祛除吉兆、凶兆、梦兆、手

张慈田:忏悔

忏悔乃是悔过罪愆,请求谅解 忏为忏摩之略称 原义是安忍 请求他人忍罪 悔有自说罪状(说罪)之义 即犯了过失在个人或大众面前告白道歉 以达灭罪之目的。在原始佛教教团中,为了维持清净和乐的僧团生活,佛陀及

张慈田:略谈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影响最大及最富生机的一个宗派。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世纪中叶,从南印度来的初祖菩提达摩。至于衔接世尊在灵山会上对迦叶拈花微笑(伪造的),而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地传了西天二十八祖,有捏造传承来

张慈田:呼吸禅

呼吸禅张慈田以鼻息出入作为觉知对象的禅修法,称作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入出息念),也可以称作呼吸禅(观)。每个人一出生就开始呼吸,直到停止呼吸死亡为止。呼吸是本能的,可以觉知地呼吸,也可以不觉知地呼吸

张慈田:行脚八大觉知

行脚八大觉知张慈田按:此八大觉知是为行脚者有具体觉知的目标 而撰写,可作为行脚者自我提醒或团体行脚念诵、讲解之用。第一觉知:为自己行脚,非为他人。鞭策自己,调伏自己;养成独立自主,好养好活。第二觉知:

张慈田:亲近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张慈田善知识的提携、教导,在人生旅途中占很重要的份量。当我们是孩童时,父母是我们的善知识;上学校老师是善知识;婚姻生活太太?(或先生)可能就是善知识(《杂阿含经》1000经说:「贞祥贤良妻,

张慈田:佛教各教派的共同信条

佛教各教派的共同信条张慈田佛陀在菩提树下成正等正觉,并将所悟之真理教示众生,他的教法在人世间流布,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宗教。佛教经过时空的演变,在各地都有它的特殊风貌与地方色彩,但是无论它的外观多么不

张慈田:无常观

无常(anicca),是变动不居,没有恒常、不变化、不坏灭的意思。在阿含经中,经常出现鼓励观察自身五蕴无常,由观察而实现解脱的经文,如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

张慈田:龙树法师之死

(1987年)4月14曰,近中午时分,座落在加州?洛杉矶Azusa市的报恩寺,四十岁华裔法师?龙树和他的舅舅各各身中数枪死亡。这个消息引起洛杉矶地区佛教界的震惊、哀痛与反省。多日来,血案一直没有进一步

范古农答:一切佛般涅槃后。再作佛事否。

问:一切佛般涅槃后。再作佛事否。范古农答:佛般涅槃。就是佛事。所谓应以涅槃身得度者。即现涅槃身而度之。须善领会。后须知之。佛本无生。因众生机感故。非生而现生。佛本无灭。因众生机尽故。非灭而示灭。生灭皆

张慈田:生起烦恼的原点

生起烦恼的原点张慈田:苦、集、灭、道,在教理上我们可以分项了解,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上连结起来使用,有时候还需要费时地思考。最近我用一个事情来比喻:一个人原本好好走路,一不小心跌倒了,跌倒了就要爬起来,

张慈田:放下人情包袱

放下人情包袱洪文树:上周要来上课时,刚好有一位很熟的朋友来访,谈了十分钟左右结束,他走了之后,又来了一位,早不来晚不来,虽有点不愉快,还是一直谈下去,所以没来上课。过去,我要做一件事情就很坚持去做,但

张慈田:认识原始佛教

认识原始佛教张慈田「原始佛教」(early buddhism)也称作初期佛教、早期佛教,是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它的范围是指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弘扬正法开始,至释尊入灭后一两百年间,尚未分

张慈田:咒愿不能扭转善恶趣

咒愿不能扭转善恶趣张慈田有一日,耆那教的聪慧弟子刀师氏村长来到那烂陀拜访佛陀。刀师氏恭敬问讯佛陀后,问说:「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罗门拿着水瓶,佩带着百合花环,以水净身,以火祭祀,他们宣称做这样的宗教祭拜

张慈田:布萨

布萨张慈田布萨(Uposatha)意译为长养、净住、共住、说戒等,即同住的比丘(比丘尼)每半个月一次(阴历十四或十五以及二十九或三十日)共聚一处,读诵戒本,逐条反省过去半个月内的行为是否有违犯,若有犯

张慈田:快乐的不得了

快乐的不得了张慈田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的跋提梨迦比丘,无论在森林,或在树下、空屋,常常自言自语地说:「快乐的不得了!快乐的不得了!」多位比丘担心跋提梨迦比丘还沈溺在过去王位的快乐记忆中,于是将这件事情向佛

张慈田:怎样写修行日记

怎样写修行日记张慈田写修行日记是为了让自己清楚自己的修行历程,若有老师批阅指导,则更能掌握修行要领及正确的方向。或许我们有一个疑问,以为自己内心已清清楚楚,何必再记下,增加负担?其实对新学来说,自以为

张慈田:人间佛陀

人间佛陀张慈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句在《六祖坛经》的偈颂,广为佛教徒所爱好及传诵。它透露了佛法不应离开世间的事实及意义来理解,否则佛法就会玄学化、空洞化。我们对于释迦

张慈田:你轻易迷信吗?

你轻易迷信吗?张慈田我们之中,有很多人宣称不迷信,可是什么是不迷信呢?由巴利文《增支部》的《迦摩罗经》(A.3.65),佛陀对迦摩罗人开示十项不迷信的守则,可以供给你我检视是否迷信,也可当做戒惕之用。

张慈田:有爱必有苦

有爱必有苦张慈田鹿母毗舍佉伤心所疼爱的孙女死亡,她在浴洗之后,衣服、头发都还湿湿的,于不适当的中午时分,来到她所布施供养有一千间僧房的「鹿母讲堂」晋见佛陀。佛陀问毗舍佉:为什么衣发濡湿在不适当的时刻来

张慈田:什么是正念?

什么是正念?张慈田正念(Samma-sati)意谓着警觉、注意、记住、紧系、不忘失。正念是成就任何事物最有效率的工具,不管是应用在观察身体的、精神的或是任何行动,可以防止散乱与出错,有助于清晰明了事物

张慈田:苦,真实是苦

苦,真实是苦张慈田台湾社会连续发生多起重大杀人、强暴、诈欺案,以及多起政要贪渎、犯罪,使这片土地有知觉的人,心头为之震动,感受苦、不安全乃至哀伤。社会人心败坏的趋向是由于社会的物质文明进步大大快过道德

张慈田:四善根

四善根张慈田在《阿含经》中没有说到证入初果前的阶位问题,在后来的论书中就提出四善根(或顺决择分),便修习解脱道的证入次第更加明确化,可以参考。四善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它们都是持续修习四念处,并在

法会和佛事有区别吗?

什么是佛事?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类名目甚多。

什么叫做佛事?

圣严法师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

过世,为什么要做佛事?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

请出家人做佛事有什么用处?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扬佛法的人;是职业的修行者,也是职业的弘法者。因他们做的佛事有功于人也有德于己,你供给他们生活的所需,使得他们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间接地有了功德

请人做佛事的利益

佛事即信佛、求佛、成佛。你带着这三种念头去做的事就叫做佛事。除了这些之外,一些佛教活动也算佛事,例如烧香念佛,诵经礼佛等等。例如有些人偶尔就会请出家人去做佛事活动,那么这到底有什么利益呢?下面就来一

如何做佛事

所谓佛事是学佛之事,弘扬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课诵、闻法、讲经、布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罗蜜,都是佛事。但是在中国一般的民间生活中,并没有做佛事的观念。通常只是在亲友或眷属亡故之后,才想要为

寺院做佛事真的有用吗?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些人一遇到麻烦、遇到苦恼,就想着要到庙里做佛事,有做超度的,做解冤孽的等等佛事。一遇到问题、一遇到麻烦,不知道通过反省、反思,找到产生问题、麻烦的根源,而是随便找个借口、找个

为什么要做佛事

为什么要做佛事,有什么意义!你不知道的几件事……无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无论是佛在世!和灭度!佛事都是佛弟子利行的一件事情!但这里面博大甚深的道理不知你晓得几分!接下来!为道友略而说之……

做佛事真的能消灾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佛店门前,打着做佛事求福的旗号,一般会说,让你给父母供一盏灯,父母就会健康长寿,还有各种类似的宣传,只要做一些佛事,求啥得啥,甚至让人怀疑,做佛事可得福,还要努力,还要因果干什么

做佛事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要做佛事?一、前言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做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