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2024-12-15 12:19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一三二二、本经叙一优婆夷之子受持八支斋而犯戒,为鬼所持,其母求鬼放人,鬼乃以持戒告诫。后其子感悟而出家,不久却又回来。其母悲而劝诫之,其子乃还去勤修,终证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优婆夷的儿子,受持八关斋戒,可是不久就犯了戒,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当时,优婆夷就诵偈说: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通瑞应月,应善能正确受持八关斋戒。

由于受持斋戒的缘故,就不会被鬼神所迷惑控制。

我往昔曾多次请教世尊,世尊都是这样说。」

那时,那位鬼神就诵偈说:

「在每月的十四日、十五日,以及每月的初八日,

或者在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神通瑞应月,应正确受持修习八关斋戒。

由于斋戒肃敬,保持清净,善能守护戒德的缘故,

就不会被鬼神扰乱戏弄,真好啊!你能从佛陀处听闻到如此的教言。

如你说应放回你的孩子,我当会放回你的孩子。

众生如偷懒不精进,或以染污心修行苦行,

梵行不清净的话,终究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执太松缓,就会伤到手;

沙门如果行作恶触,当会堕入地狱中。

譬如拔取菅草,急紧捉取,就不会伤到手;

沙门如果善于摄持,就能证得般涅槃。」

这时,那位鬼神就放回了优婆夷的儿子。那时,优婆夷就诵偈告诫儿子说:

「儿子啊!你现在听我来讲说那位鬼神的说法:

如果有人偷懒不精进,以秽污的心去修习苦行,

梵行不清净的话,他是不能得到大果报的!

譬如拔取菅草,把执太松缓,就会伤到手;

沙门如果行作恶触,当会堕入地狱中。

如能急紧把执菅草,就不会伤到手;

沙门能善于摄护,就能证得般涅槃。」

当时,那位优婆夷的儿子如此觉悟后,就剔除了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可是心里却不能得到安乐,便又回到自己俗家。母亲遥见儿子回来了,就诵偈说:

「你已迈步跨出世俗而出家去了,为什么还回到聚落来呢?

房子着火时,急着搬出财物来了,那里会把它还投入火中去烧的呢?」

她那当了比丘的儿子就诵偈答说:

「我只因想到母亲如果命终了,那么存亡便不能再相见,

所以才回来探视您,为什么您看见了儿子却不欢喜呢?」

这时,这位优婆夷母亲就诵偈答说:

「既已舍弃爱欲而出家,却还想享受这爱欲;

所以我才感到忧悲,担心你会随顺魔王的自在使唤了。」

当时,优婆夷如此这样地开导他的儿子;因此,他的儿子就又回到空闲僻静处,精勤禅思,终于断除一切的烦恼结缚,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二二经注释:

1、优婆夷:译作近事女、清信女,七众弟子之一,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之在家女子。

2、八支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戒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二不与取,三不非梵行、不行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八不非时食。

3、「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佛陀时代,印度一般宗教都有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佛陀也因应此一宗教活动而成立布萨制。

4、神通瑞应月:又称神变月、神足月,为正、五、九月等三个长斋月之异名,在此三个月中,诸天以神足巡行天下,故得名。

5、诸有慢缓业:别译杂阿舍经卷十五第二七经此处作「诸有迟缓业」。

6、葌:为一种香草名。葌,丽本作「菅」,菅草叶细长,叶缘锐利,把握不紧,容易伤人,其花穗晒干,可为扫帚。

一三二三、本经叙说佛陀夜宿阿臈鬼住处,为鬼讲说种种法,鬼皈依佛陀后,常随侍闻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夜里到阿臈鬼的住处歇宿。

那时,阿臈鬼外出与众鬼神集会。当时,有位竭昙鬼看见世尊在阿臈鬼的住处夜宿。看见后,就去到阿臈鬼处,告诉阿臈鬼说:「聚落主啊!你将要获得大利益了,因为如来就住宿在你的住处。」

阿臈鬼说:「有陌生人今天在我家歇宿吗?我现在应当了解一下,看他真的是如来呢?或者不是如来呢?」

这时,阿臈鬼和众鬼神聚会结束,便回到自己家里,告诉世尊说:「出去!沙门!」

那时,世尊因为知道这是该鬼之家的缘故,就依令走出房子。

阿臈鬼又说:「沙门!进来!」佛就听令而又进入,那是因为佛陀已断灭了我慢的缘故。就这样地再三命令佛陀出入。

这时,阿臈鬼又第四次告诉世尊说:「沙门!出去!」

那时,世尊告诉阿臈鬼说:「聚落主啊!你已经三次邀请我,我现在决定不再出去了。」

阿臈鬼说:「我现在要问沙门你,你就回答我,如果能使我感到欢喜就好,要是不能使我欢喜的话,我将会破坏你的心,撕裂你的胸口,使你的热血从颜面流出来,然后抓着你的两手,把你丢到恒河的对岸去!」

世尊告诉他说:「聚落主啊!我还不曾看见诸天界、魔界、梵界,和这沙门、婆罗门,天神与世人之中,有人能破坏我心,撕裂我胸口,令我热血从颜面流出,还又抓着我双手,然后把我丢到恒河对岸去的。然而,聚落主啊!你现在只管问,我将会为你解说,使你内心欢喜。」

当时,阿臈鬼就诵偈问佛陀说:

「你说什么是世人最为宝贵的事物呢?

遵行什么法,可得到安乐的果报呢?

什么味儿最美?什么是最殊胜的寿命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清净的信仰是世人最为宝贵的事物;

遵行正法,可得安乐的果报;解脱的味儿最美;

智慧能除去老死的烦恼,是最殊胜的寿命。」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说:

「怎样才能得到如上所诵偈的名称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持戒才能使名称流布,就如上面所诵偈一样。」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说: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与那些法相顺和合呢?

世间取受那些法呢?有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那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世间是由六内处一同生起的,与六内处相顺和合,

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

阿臈鬼又诵偈问佛陀说:

「谁能度过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努力呢?

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什么人却能不沉没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具正念而内心能思惟过患,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爱乐色声等五欲,也超越过对色(物质)的贪爱,

这样的人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但是却能不沉没。」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佛陀说:

「要用什么法去渡过河流呢?用什么法去渡越大海呢?

用什么法去舍离苦恼呢?用什么法去得到清净呢?」

那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用信仰去渡过河流,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进能去除苦恼,以智慧去得到清净。

你应当更去请问其余沙门、梵志的法门,

他们的法门是不会有超过诚实、布施、调伏等法的。」

当时,阿臈鬼又诵偈问佛陀说:

「为什么还要麻烦更去请问其余沙门、梵志的法门呢?

你就是所谓最殊胜的贤士,用以显扬大法炬。

对于竭昙摩,我应当常报答您的恩惠,

我要告诉您这位等正觉,无上的导师、调御的大师:

我从即日起当随行云游,从这村落到那一村落,

亲自服侍等正觉,听受您所说的教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阿臈鬼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三二三经注释:

1、阿臈鬼:又译阿咤婆拘鬼,及旷野夜叉。

2、取受:卷四十六第一二二一经作「取爱」。

3、真谛施调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实语、调御、舍、忍辱」。可见真谛乃指实语、诚实而言;施,即布施、施舍;调伏,即调御、自制之意。

4、竭昙摩:乔达摩的异译,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姓,简称瞿昙。

一三二四、本经叙说王舍城受人恭敬的叔迦罗比丘尼,因吉星日人民欢集大会而断供,时有一鬼神乃挨家诵偈劝人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叔迦罗比丘尼住在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她被王舍城人民恭敬供养,有如阿罗汉一样。

有一次,王舍城人民在于吉星日欢集大会,就在于那一天,没有人去供养她。有一位鬼神,由于平时很敬重那位比丘尼的缘故,就到王舍城的里巷中,挨家诵偈说: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不知勤供养那位叔迦罗比丘尼。

由于她善于修持诸根的缘故,所以名叫叔迦罗(白净);

她善于演说远离尘垢的法门,使人证入涅槃清凉处。

随顺听她的说法,终日就能安乐不厌烦,

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就像四处经商的商人,需依附于有力的马王一样。」

当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叔迦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食物来供养她。

这时,那位鬼神就诵偈说:

「有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丰富的福利,

那是因为布施衣服给叔迦罗比丘尼,得以远离一切烦恼的缘故。

有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丰富的福利,

那是因为布施食物给叔迦罗比丘尼,得以远离一切积聚的缘故。」

当时,那位鬼神诵完这首偈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二四经注释:

1、吉星日:别译杂阿含经作「俱蜜头星会」。为古印度的一种节日庆典活动,节庆期间,人民七日七夜欢娱聚集,热闹异常。

2、「善说离垢法,涅槃清凉处」: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十经此处作「比丘尼善定,永离于尘垢,寂灭到涅槃」。

一三二五、本经叙王舍城人民因吉星日欢集聚会,无人供养毗罗比丘尼,时有一鬼神乃到各处里巷道头诵偈劝人供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毗罗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因为王舍城人民于吉星日都在欢集大会,就在于这一天,毗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当时,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毗罗比丘尼,就进入王舍城中,到各处里巷四衢道头唱诵诗偈说: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毗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毗罗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诸根,

善于演说远离尘垢,证入涅槃清凉的法门。

如果大家都能随顺听她说法,就能终日安乐不厌烦,

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那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毗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饭食去供养她。

这时,那位鬼神就又诵偈说:

「智慧的优婆塞,将可获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为你以衣服布施给已断除一切结缚烦恼的毗罗比丘尼之故。

智慧的优婆塞,你现在将获得很多的福利,

那是因为你以饭食布施给已远离各种和合的毗罗比丘尼之故。」

当时,那位鬼神诵偈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二六、本经叙说娑多耆利与醯魔波低二位天神共诣佛所问法,听法后俱欢喜皈依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娑多耆利天神与醯魔波低天神共作誓约说:「如果自己的宫中有宝物出现的话,一定要告诉对方;如果不告诉对方的话,就犯违约罪。」

当时,醯魔波低天神的宫中有未曾有的宝物││波昙摩花(红莲花)出现,这花瓣有千片,大如车轮,为金色的宝茎。

这时,醯魔波低天神就派人告诉娑多耆利说:「聚落主啊!现在我宫中忽然生出未曾有的宝物││波昙摩花,这华瓣有千片,大如车轮,金色宝茎,可来观看!」

娑多耆利天神就派人到醯魔波低宫中,告诉他说:「聚落主啊!你有这百千的波昙摩花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宫中也有未曾有的宝物││大波昙摩出现,那就是所谓的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便可以来我这儿奉事供养他!」

当时,醯魔波低天神就和五百个眷属前往娑多耆利天神宫中,诵偈问说:

「在此十五日的良辰,天上的夜晚,我们彼此会面欢聚,

应当说要受持什么斋戒呢?又应随从那位阿罗汉受戒呢?」

那时,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今天佛世尊正在摩竭提国,

就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演说微妙的佛法,能灭除众生的苦恼;

所谓人世是苦及苦生起原因的真理,灭尽苦而自己能作证的真理,

还有那出离苦的八圣道,能使人安稳地趋向涅槃。

我们应当施设供养,前往供养我阿罗汉世尊!」

醯魔波低天神诵偈问说:

「那位尊者是否具有妙心,而愿乐慈济众生呢?

那位尊者对于受与不受,心想是否平等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有微妙愿乐的慈心,能济度一切众生。

对于一切的受与不受,他的心想常保持平等。」

当时,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具足明达一切法,已经成就正行了呢?

他的一切烦恼都已永远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已完善地具足明达一切法,也已成就一切正行。

他的一切烦恼都已永远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

醯魔波低天神又诵偈问说:

「这位牟尼(寂静圣者)的意业,以及身业、口业都已修行圆满了吗?

对于三明与正行他都已具足,能够以法而赞叹他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这位牟尼的心业,以及身业、口业都已具足圆满,

对于三明与正行也都已具足,能以法而赞叹他!」

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已远离杀害众生,别人没给与的,他就不会妄取呢?

是否已远离放荡,而不离于禅思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能常不害众生,别人没给与的,他就不会妄取;

已远离放荡,日夜都常在禅思里。」

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能不喜乐色声等五欲,内心不会浊乱了呢?

是否已具有清净的法眼,灭尽愚痴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的心常不喜乐于色声等五欲,也不会有浊乱的心。

具有佛陀清净的法眼,愚痴已灭尽无余。」

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极为诚实不妄语,不说粗恶的话了呢?

是否不说挑拨离间的话,也没有不诚实的绮语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极为诚实不说妄语,也不会说粗恶的话。

不会挑拨离间别人的亲厚情谊,常说如法的言语。」

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是否受持清净戒,以正念而得到寂灭了呢?

是否已具足了平等解脱,得到如来大智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已具足一切净戒,以正念而常得寂静。

成就了平等解脱,得到如来的大智。」

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他已具足明达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净,

所有一切烦恼都灭尽,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已具足明达一切法,正行也已清净,

所有一切烦恼都灭尽,不会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了。」

醯魔波低天神又诵偈问说:

「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业,以及善身、口业,

三明与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赞叹他的道法吗?」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这位牟尼已具足善心业,以及善身、口业,

三明与正行也都已成就,所以才赞叹他的道法。」

醯魔波低天神又诵偈说:

「有如伊尼延鹿王纤圆美好的大腿,这是仙人的胜相,

他少食而舍弃身心的贪欲,这位牟尼在于林中修禅。

你现在应该跟我同行,一起去礼敬那位得道的瞿昙。」

这时,有百千个鬼神眷属围绕着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他们很快地来到佛陀面前礼拜供养,整理好衣服,偏裸着右肩,合掌敬礼,然后诵偈说:

「有如伊尼延鹿王纤圆美好的大腿,这是仙人的胜相,

少食而没有贪爱,您这位牟尼喜乐于林中修禅。

所以我们今天来到这里,要请问瞿昙您。

您有如狮子能独自自在地四处游走,又如大象不会有恐畏,

所以我们今天来请问,希望您这位牟尼能解决我们的疑问。

究竟要怎样,才能出离苦恼?要怎样苦恼才能得到解脱?

希望您为我们讲说解脱法,苦恼将于何处息灭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对于世间色、声等五欲,以及所说第六个心意,

如果对这六欲都没有贪欲的话,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

如此才能从苦恼出离,如此才能解脱苦恼。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苦恼就从此而息灭了。」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说:

「泉水要从何处转还呢?在何处恶道就不会再辗转了呢?

世间的一切苦乐,要于何处才能灭尽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如果眼、耳、鼻、舌、身,以及意入处,

对那名(精神)及色(物质),都已永远灭尽无余。

泉水就从那里转还;在那里,恶道也不再辗转;

在那里,世间的一切苦乐,就能灭尽无余。」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世间是由那些法生起的呢?世间与那些法和合呢?

世间取受那些法呢?那些法会使世间损减而生苦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世间是由六内处生起,世间与六内处和合,

世间取受六内处法,六内处会使世间损减生苦。」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怎样才能渡过生死的激流,日夜精勤努力,

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然而却不会沉溺于深渊中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

如理思惟众过患,系心正念,这样就能渡过深渊。

不喜乐各种爱欲之想,也超越过色(物质)的一切结缚,

如此虽没有攀援也没有依住处,还是不会沉溺于深渊中。」

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又诵偈问佛陀说:

「什么法能渡过河流呢?用什么去渡越大海呢?

怎样才能舍离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正信能渡过河流,以不放逸去渡越大海,

精进能断除苦恼,智慧能使人得到清净。」

这时,世尊又诵偈说:

「你们可以再去询问其他沙门、梵志的法门;

除了这真实(诚实)、布施、调伏(自制)等法外,是不会再有它法的。」

醯魔波低又诵偈说:

「何须再去询问其他沙门、梵志的法门呢?

您这位大精进的圣者,今天已具足开导的善巧。

我现在应当报答这位娑多耆利的恩德,

因为他能把您这位无上的导御师告诉我们。

我将追随佛陀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家到另一家,

承事礼敬供养您,随从佛陀听闻正法。

这百千位鬼神,全都合掌恭敬,

一切都愿皈依于佛陀,您这位牟尼大师。

您获得无上的名声,一定已彻见真实的义理,

成就大智慧,对于各种爱欲都不染着。

有智慧的人应当观察,能救护这世间,

得到贤圣的道路(法门),就是这位大仙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娑多耆利和醯魔波低,以及众眷属五百名鬼神,听闻佛陀的说法,都感到很欢喜,随喜礼佛后离去。

第一三二六经注释:

1、波昙摩华:即红莲花。

2、十五日良时:古印度宗教习俗,十五日为斋戒布萨日。

3、「彼妙心愿乐……心想平等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普于群生类,若有慈等心,于爱不爱觉,为得自在不?」

4、明行悉具足:指具足一切三明与正行。明行足,为世尊十号之一。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正行,即身、口、意净行;或指戒、定、慧等。

5、伊尼延鹿 :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伊尼延,为鹿王之名。 ,一般作 ,股肉之意,此作大腿解。此句喻佛陀大腿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腿,纤好第一。

6、大龙:即大龙象,高大雄壮的象。

7、「泉从何转还……于何而灭尽」: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云何池流回?何处无安立?苦乐于何处,灭尽无有余?」

8、「眼耳鼻舌身……得无余灭尽」: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眼耳鼻舌身,意根为第六,此处池流回,此无安立处,名色不起转,此处得尽灭。」

一三二七、本经叙说舍利弗具大德大力,遭鬼击头而不苦痛,佛陀诵偈赞叹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舍利弗尊者刚剃除了须发。那时,有伽咤鬼及优波伽咤鬼。那位优波伽咤鬼看见舍利弗尊者刚剃除须发,就告诉伽咤鬼说:「我现在将去击打那位沙门的头。」

伽咤鬼说:「优波伽咤啊!你不要这样说。这位沙门具有大德大力,你不可因此而长夜得到极不利益的苦恼!」如此地再三劝说。

当时,优波伽咤鬼再三地不听伽咤鬼的劝告,就出手去击打舍利弗尊者的头。打了头后,不久自己就叫喊着说:「烧烫着我啊!伽咤!滚煮着我啊!伽咤!」再三呼叫后,就陷入地下,堕于阿毗(无间)地狱中。

大目揵连尊者听到舍利弗尊者被鬼所打的声音后,就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问候舍利弗尊者说:「怎样呢?尊者啊!你的苦痛尚可忍受吗?」

舍利弗尊者答说:「大目揵连尊者啊!虽然还会苦痛,但我心里尚能忍受,不至于太苦。」

大目揵连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说:「真奇妙!舍利弗尊者啊!你真是有大德大力,那个鬼要是出手击打耆阇崛山的话,也能打破此山,使它碎如糠糟,更何况是打着人的头,竟然会不苦痛呢?」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大目揵连尊者说:「我真的不会感到很苦痛。」

这时,舍利弗尊者和大目揵连尊者便相慰劳着。

当时,世尊就以他的天耳听到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听到后,就诵偈说:

「他的心如刚硬的石块,坚固屹立不动摇,

已经远离了染着心,也不会还报瞋恚的众生;

像他如此的修养其心,如何会有苦痛的烦忧呢?」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三二七经注释:

1、糠糟:糠是谷皮;糟是酒渣。比喻其碎细。

一三二八、本经叙说众比丘于一林中结夏安居竟,即将离去,林中有一天神因而愁忧苦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住在一树林中结夏安居。那树林中住有天神,知道到了十五日,众比丘受岁增一戒腊后,就将分散离去,所以内心极为忧伤。

其他的天神就告诉那位天神说:「你为什么突然生起愁忧苦恼呢?你应当欢喜众比丘持戒清净,今天受岁后就增一戒腊了。」

林中天神答说:「我也知道比丘们今天受岁增一戒腊,不同于那些没有羞耻的外道受岁;可是这些精进修行的比丘受岁后,明天就将拿着衣钵,走到其它地方去,这树林就会变的空虚了。」

等比丘离去后,林中天神就诵偈说:

「现在我心里很不安乐,只看见空虚的林树;

这些能以清净心说法,多闻的众比丘们,

都是瞿昙的弟子,现在他们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时,有一位天子就诵偈答说:

「他们有的去摩伽陀国,有的去拘萨罗国,

也有到达金刚地这地方的,他们在各处修习远离之法;

有如旷野的禽兽那样,随心所乐而游行。」

第一三二八经注释:

1、受岁:于夏安居竟时增一戒腊。

一三二九、本经叙说有一比丘贪着睡眠,天神乃诵偈醒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居住在一树林中。他于白昼进入正受(禅定),可是身体极为疲惫,到了夜晚就在那里睡觉。

当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在这空旷林中白天入于正受,夜晚却贪着睡眠。我现在应当前往觉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去到比丘前诵偈说:

「比丘啊!你快起来吧!为什么贪着于睡眠呢?

睡眠有什么利益?生病时为什么睡不着呢?

当被利刺刺到身体时,如何能安眠呢?

比丘你原本舍俗家,不执着于家,出家学道是你的欲愿,

那么就应该依照你本来的愿望,日夜求增进才对,

不可贪着于睡眠,而使心灵不能得到自在。

无常而不恒久的欲,会迷醉着愚夫,

其他的人都被它所系缚,而你现在已解脱了这个系缚,

正信佛法而出家了,为什么还贪着于睡眠呢?

你已调伏了贪欲,内心解脱了贪欲,

为了具足胜妙的智慧而出家,为什么还贪着于睡眠呢?

你应该要勤勉精进,安住正受,常修习坚固之力,

专心求得般涅槃,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想要生起智明,断除无明,灭尽一切的烦恼,

调伏那最后边身体的人,为什么还贪着睡眠呢?」

当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时,那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就专心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二九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三经此处作「昼日睡眠」。

一三三○、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却心起不善觉,依于恶贪,林中天神乃诵偈开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住在拘萨罗国的树林中,进入白昼的正受(禅定),心里却生起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心生不善的觉想,依止于恶的贪欲。我现在应当前往开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你的心想要远离尘劳,才止住于空闲的林中,

可是你却放纵此心随逐外缘,纷乱的思绪到处奔驰。

要调伏喜乐尘世的心,常乐于心灵的解脱,

就应当舍弃不乐的心,执受此远离之法而保持安乐。

不可思非正念,不可执着有我与我所有的邪见,

就如用尘土染污头一样,这种执着是很难遣除的,

不可使自己深染乐着,被欲心所浊乱。

如国君所释放奔驰的大象,要奋迅除去尘秽一样,

比丘对于自身,也应以正念除去尘垢。

所谓尘垢,就是贪欲,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所谓尘垢,就是瞋恚,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了悟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所谓尘垢,就是愚痴,不是指世间的尘土,

聪慧明智的人,应当舍弃那些尘垢,

对于如来的正法、戒律,摄持此心不放逸!」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后,那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心,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O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2、「如释君驰象……正念除尘垢」: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四经此处作「如鸟为尘坌,奋翮证尘秽,比丘亦如是,禅思去尘劳」。

一三三一、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却起不正思惟,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却生起不正的思惟。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居住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然而却生起不正的思惟。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运用方便好好地觉悟他。

这时,那位天神就诵偈说:

「你为什么不正思惟,觉察观照自己的睡卧、饮食呢?

你应当舍弃不正的心念,专心修习正受(禅定),

尊崇佛、法、僧三宝,并且自己能摄持净戒,

常生随喜的心,使喜乐更为增进,

因为内心欢喜的缘故,就能很快地脱离苦恼的边际!」

当时,那位天神唱诵这首诗偈劝告启发他后,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灭尽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一经注释:

1、入昼正受: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五经此处作「昼入房坐」。

一三三二、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入昼正受,日中时,心生不乐,林中天神乃诵偈觉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入于白昼的正受。当时,那位比丘到了日中时分,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使我心生恐怖!」

那时,居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在这日中时分,众鸟都很静默,

空野忽然响起声音,当然你会生起不乐之心。

然而你应该舍弃内心的不乐,专心乐于修习正受。」

当时,这位天子诵偈觉悟那位比丘后,这时,那位比丘便专心思惟,终于舍除了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二经注释:

1、「于此日中时……令我心恐怖」: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六经此偈作「日中既盛热,林木甚郁蒸;众禽以热故,各自停不飞;布谷厉其声,我闻生惊惧。」

一三三三、本经叙说阇邻尼天神以三十三天的欲乐引诱阿那律陀,但彼不为所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阿那律陀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

当时,有位天神名叫阇邻尼,是阿那律陀尊者前世的善知识。他前往阿那律陀尊者住处,到了阿那律陀住处后,就诵偈说:

「你现在可以发愿,愿还生于前世的生处││

三十三天上。那里五欲的妙乐都齐备,

有各种的音乐,常可提供自己作欢娱;

每到睡眠时,又有音乐来唤醒,

诸天的玉女众,日夜都常侍候于左右。」

阿那律陀尊者诵偈答说:

「诸天的玉女众,这些都是大苦的结聚,

因为他们有颠倒的幻想,系着于有身的邪见之故;

而那些想求生到那个地方的人,这也都是大苦的结聚。

阇邻尼你应当知道:我是不愿往生那儿的,

因为我生死已永尽,不再受未来生死果报的缘故!」

阿那律陀尊者唱诵这首诗偈时,阇邻尼天子听闻阿那律陀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三经注释:

1、阇邻尼:三十三天之天神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七经作「阿那律天上本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尊者阿那律俗家之妻,为三十三天天神之阇利仁」。可见阇邻尼乃阿那律的前生妻子。

一三三四、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精勤诵习,证得阿罗汉后,不再诵习,唯静默行道。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树林中。他勤于诵经,勤于讲说,精勤思惟,终于证得阿罗汉果。证果后,他就不再精勤诵经讲说了。

当时,有位住于那座树林的天神,就诵偈说:

「比丘你先前日夜勤于诵习佛法,

经常为众比丘,和他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

可是你现在对于法句,却寂然地不予讲说,

也不和众比丘们一同讨论,决定法义了。」

那时,那位比丘诵偈答说:

「我本来还未能与离欲相应时,心里常喜乐于法句,

现在我既然与离欲相应了,那么诵经讲说之事便已完毕。

首先要知晓的道都已具备了,还须见道、闻道做什么?

世间的各种闻见,不如全部把他放舍掉。」

当时,那位天神听闻比丘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四经注释:

1、法句:佛陀所说法的法义文句。

一三三五、本经叙说有一比丘因患眼疾,受其师教导而至池边闻花香。天神责其不求不舍而取,是为盗香,谓求清净远离者,虽小恶亦不可轻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就住在一树林中。当时,那位比丘患有眼疾,受他老师的教导,教他应去闻嗅钵昙摩花(红莲花)。这时,那位比丘接受老师的教导后,就去到钵昙摩花池边,就在池岸边,迎风坐下,随着吹来的风而闻嗅花香。

那时,有位主掌这池塘的天神告诉比丘说:「你为什么来盗花呢?你现在便是一个盗香贼了!」

当时,比丘诵偈答说:

「我没有去破坏,也没有去夺取花,我只在远处随风而闻嗅它的香气罢了。

你现在为什么说,我是一位盗香贼呢?」

那时,天神又诵偈说:

「没有向主人求取,主人也没有说要施舍与你,世间就叫他为盗贼。

现在他人并没说要给你,而你自己却向它闻取,

这样就叫做世间真实的盗香贼。」

这时,有一个人去拿取那藕根,很重地背负着离去。

当时,比丘就向那位天神诵偈说:

「像现在那个人,砍断了分陀利花(白莲花),

拔取藕根很重地背着离去,这便是个奸狡之徒,

你为什么不去遮止他,却反而说我是偷盗花香呢?」

那时,那位天神就诵偈答说:

「那狂乱奸狡的人,就如乳母喂儿时所穿的黑衣沾满污渍,

何必再跟他多费唇舌,况且他哪里能跟你相提并论呢?

袈裟沾污看不见,黑衣沾墨不觉污,

奸狡凶恶的人,世人也不愿跟他说话。

就像苍蝇的脚污染了白丝绸一样, 贤明的人即使是小小的过错,也会显现;

又如同墨汁点染白色的珂贝,即使很小也都会被发现。

应常从那些道理中去寻求清净,没有结使而远离烦恼;

否则如同毛发一样的小过错,别人也会看得像泰山一样的重!」

当时,那位比丘又诵偈说:

「真好啊!说得真好!你用义理来安慰我;

你可常为我,而频频唱诵这首偈!」

这时,那位天神又诵偈说:

「我不是你所买来的奴仆,也不是送给你的人,

为什么要常随着你,频频用这些话告诉你呢?

你现在自己应当知道,那每一件有利益的事。」

当时,那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这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五经注释:

1、不求而不舍: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二九经此处作「不问其主取,檀越不施与」。

2、乳母衣: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乳儿母,而着于黑衣。」乳母衣,因乳母喂食婴儿,恐易着污渍,故常着黑衣。此乳母衣,即指黑色之衣服。

3、「蝇脚污素帛,明者小过现」: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鲜白上有点,犹如蝇脚等,世人皆共见;设诸贤智人,有少微细过,其谕亦如是。」

一三三六、本经叙说十力迦叶尊者为猎师说法,猎师却不能悟解。天神乃告其为少智无德者说法无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十力迦叶尊者住在王舍城的仙人窟中。当时,有位猎师名叫尺只,他于距十力迦叶不远的地方张网捕鹿。那时,十力迦叶哀悯那位猎师而为他说法。当时,那位猎师并不了解他所说的法义。此时,十力迦叶就运用神通力,使指端燃起火来,然而那位猎师还是不能觉悟。

那时,住在仙人窟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深山中的这位猎师,缺少智慧有如没有眼睛的盲人,

为何要为他非时而说法呢?他德薄又没有辨别的智慧,

听闻了也不能了解,就是处于光明中他也是无所见。

对于各种善胜之法,愚痴而不能了解,

即使燃烧了十只手指头,他也是不能见到真谛的。」

当时,那位天神诵完这首诗偈后,十力迦叶尊者就静默不语了。

一三三七、本经叙说金刚子尊者闻世间大会而生不乐心,天中天神乃诵偈劝慰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蓝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金刚子尊者,住在巴连弗邑的一处树林中。当时,巴连弗邑的人民于夏季四个月过后,就会举行憍牟尼(终夜祭)大会。

这时,金刚子尊者听到世间在举办大会,心生不乐,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夏季四个月已满,世间的人快乐地庄严大会祭典,

遍观一切世间,没有人会比我更痛苦!」

那时住在林中的天神就诵偈说:

「独自一人住在空林中,犹如被弃置的枯木,

这是三十三天的天神心中所愿乐的事,

就像地狱中痛苦的众生,仰望着转生为人道一样!」

当时,金刚子尊者被那位天神所劝慰后,便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七经注释:

1、憍牟尼:即迦底迦月(阴历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满月日。该日终夜行祭。

一三三八、本经叙说有一比丘住林中,只乐持戒,而不能追求更殊胜功德,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比丘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他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

当时,住在那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只喜好持戒为足,而不能向上追求更殊胜的功德。现在我应当运用方法去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并不是一向只持戒,及修习多闻,

或独自于静处禅思三昧,闲居而修习远离;

比丘如果只偏于身心轻安的话,终究不能灭尽烦恼。

平等正觉的安乐,是远离凡夫之法!」

当时,那位比丘被天神劝进后,就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第一三三八经注释:

1、「唯好乐持戒,不能增长上进功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六第三十二经此处作「修持禁戒,已为满足,更不求胜」。

2、「非一向持戒……远非凡夫辈」: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不应以持戒,多闻及禅定,住于空静处,未尽诸漏结。不应作是事,用智自损减。远离凡夫法,逮得菩提乐。」

一三三九、本经叙说那迦达多尊者住林中,却常与在家、出家常相亲近,林中天神乃诵偈启悟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那迦达多尊者在拘萨罗国人间,住在一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

当时,那居住在树林中的天神这样想着:这样并不合于比丘之法││住在树林中,却经常和在家众、出家众应酬亲近。我现在应当去到他那儿,方便启悟他,于是就诵偈说:

「比丘一大早外出,到了傍晚才回到树林来,

学道之人和俗人相习近,苦乐就一定会同享,

恐怕就会生起居家之念,放逸于修行,而随顺魔王的自在役使了!」

当时,那迦达多比丘被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觉后,他也如此这样地专心思惟,终于断除一切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四○、本经叙说有众多比丘住林中,却言语嬉戏,不摄威仪,林中天神乃诵偈劝谕他们。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End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二八、本经叙说佛告波斯匿王,布施予远离五支,成就五支,建立福田之沙门、婆罗门,将可得到大福利、大果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卷一一六二、本经叙说婆四咤婆罗门尼因六子相续命终而发狂,后闻佛说法,欢喜而去。其后虽丧其第七子亦不悲伤,其夫问明所以,亦诣佛所闻法后出家,家中御者等亦跟随出家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四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郁多罗,供养父母必得福报。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位年轻的婆罗门名叫郁多罗,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一二O六、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唱诵诗偈赞叹诸上座比丘,也赞叹佛陀的功德。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这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三六、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赞说处天宫中才能得快乐,佛陀告诉他诸行无常,寂灭乃为真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一八二、本经叙说阿臈毗比丘尼不为恶魔所诱惑。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位名叫阿臈毗的比丘尼,住在舍卫国的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当时,阿臈毗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一三二二、本经叙一优婆夷之子受持八支斋而犯戒,为鬼所持,其母求鬼放人,鬼乃以持戒告诫。后其子感悟而出家,不久却又回来。其母悲而劝诫之,其子乃还去勤修,终证得阿罗汉。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六一九、本经叙说有四念处。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念处法。是那四法呢?就是观察色身的身念处,以及观察感受、心念、诸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八○九、本经详说沙门法及沙门果。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沙门之法及沙门之果。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五五八、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初禅乃至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者,则于存在的现象(有法),虽有想也不会生起觉知;若于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者,则已无想于存在现象而更不会生起觉知。我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二十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三六、本经叙说阿那律尊者告诉舍利弗尊者,多修习四念处可得大德神力。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和阿那律尊者就住在舍卫国的手成浴池河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二九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