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赵朴初答:除前面所讲的几点之外,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从事佛典的翻译弘传,还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2025-04-22 09:49

赵朴初答:中国汉语系佛教翻译事业持续了十个世纪(二至十一世纪),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三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国和外国来的译师不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诸人之外,如印度的昙无谶、佛驮跋陀罗、菩提流支,巴基斯坦的?那崛多和施护,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罗仙和僧伽婆罗,以及斯里兰卡的弘传密教的不空三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过这样多的人持久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系统的学说都介绍到中国来,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1954年中国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会议上,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在他的报告中说:我国的翻译事业,是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我们的先辈在翻译佛经方面所树立严谨的科学翻译方法,及其所达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以为典 范。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翻译事业,给灿烂的汉民族文化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是无可匹敌的。它是我们足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但是,我们还必须指出常常容易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兄弟民族在创造全民族的文化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出色的成绩,在佛教方面尤其如此。西藏在吐番王朝时期,由于文成和金城两公主的下嫁,引进了盛唐文化和佛教的信仰,并创制了通用至今的文字。到持松德赞时期,迎请了印度当时最著名的显教学者寂护、莲花戒和密宗大师莲华生等建寺立僧,从事系统的翻译;同时又由沙州和向唐朝请去汉僧传授禅宗,讲经说法;到赤热巴中(即巴黎可足或彝泰赞普,在位)时,又迎请印度大德多人和西藏学者一起厘定译名,校正旧有译文,补译大量经论。公元十世纪以后西藏开始了佛教后弘期。直到1203年印度超岩寺及各大寺被入侵军破坏,三四百年间印度和西藏两地传法求法的大德往来不断。举其最著名者,如出生于孟加拉的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当时学德最高的大师,于1042年应请至藏,创立迦当派。其学说为后来宗喀巴大师()所继承,创立了格鲁派(即黄教),遍传藏、汉、蒙广大地区。又西藏的玛尔巴曾三度赴印学法,创立了迦举派(即白教),此派在明代曾长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权。世界知名的西藏圣人弥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师。其余译经传法的大德难以备举。自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中叶五百年间,西藏译出的三藏经籍就已收入甘珠、丹珠两藏计算,部数五千九百余种,分量约合三百万颂,约当汉译一万卷。在藏译藏经中重译甚少,故实际内容大大超过汉译藏经。其中尤以空有两宗的论典以及因明、医方、声明的著作和印度晚期流行的密教经论,数量庞大,为汉译所未有。由于藏文翻译照顾到梵语语法的词尾变化和句法结构,因而极易还原为梵语原文,所以受到现代佛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清代曾进行满文大藏经的翻译。近代还发现西夏文大藏经以及回鹘文佛经的残卷。还有,我国的傣族文化一向不为人所知,解放后才发现傣族有非常丰富的傣文著作,其中即包含有南传巴利三藏的傣文译本。由此可见,我国各族文字的大藏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极为罕有的巍峨丰碑,其中凝聚了多少世代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伟大气魄,这是我们可引以自豪的无价的精神宝藏。现在我国决定校勘出版《大藏经》作为整理古籍的重要项目之一。这是我们佛教界值得引以为庆的大喜事,也是国际文化学术界所衷心仰望、企盼已久的大喜事。

End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佛典汉译之经验

我国古代佛典汉译九百年 ,翻译家们不断总结翻译 经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翻译理论。魏晋以前中国人谈翻译 ,只有译字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 同,达其志,通其欲,北方曰译。 (《札 记王 制》

佛典之翻译

◎ 梁启超佛典翻译,可略分为三期。自东汉至西晋,则第一期也。僧徒记述译事,每推本于摄摩腾、竺法兰,谓今所传《四十二章经》实中国最古之佛典。据其所说,则腾等于汉明帝永平十年,随汉使至洛阳,腾在白马寺中译

中古佛典序跋

中古佛典序跋◎ 赵纪彬佛教以佛典为载体,欲在中土广泛传播,佛典的汉译与整理必不可少。中古佛典序跋客观记录了其中的每个环节,真实地还原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过程。中古佛典序跋记载了佛典汉译及整理的时间、地点

元音老人:略述修行途中常见的几点误解

在修行途中除了神通以求外,还有许多常见的误解,今择其要略述于后:一、重奇特玄妙不重正知见时人学佛往往只循颠倒见,不重正知见,所以成就者少。大慧杲禅师云:学人如问:如何是佛?答他:即心即佛。却以为寻常,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佛典汉译与诠释研究》管见◎ 李子捷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问世,其中有数篇论文都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关。不久有幸受程老师邀请参加该新著的座谈

佛典中的“黑”与“白”

佛典中的黑与白◎ 季羡林1948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我在里面讲到朱子教人用白豆黑豆来系念,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起一恶念,则投黑豆。我认为,这个办法来自印度佛

吃饭做到这几点 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癌症

编者按:俗话说癌从口入,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细微、简单的生活习惯也许发挥着防癌或致癌的作用。今天衷心提醒各位,谨记饮食防癌四个字:粗、淡、烂、素,防止癌从口入。一、吃粗粮不妨做到以下几点:1、最好安排在

云谷禅师:信佛需了解的几点常识

如果你信佛,经常拜佛,就要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这五个佛教常识,一定要早点知道。第一、为什么要对着佛像礼拜?佛像并不是佛,但我们却要把佛像当成佛一样去拜,这其实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

陈士东:谈与往生有关的几点问题

末法时期,净土宗流传较广,也很应机,得度者甚众。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弘法及学法过程中,亦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如不加以解决,那将会使今后的弘法事业出现大障碍。例如《无量寿经》持康译本与持会集本之争,已展开了

佛典七种讲解—金刚经讲解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佛书的,佛书也叫作佛典。而《金刚经》也是佛典中的一种,《金刚经》是中国汉传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全文约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经典《道德经》(《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称为“五千言”。佛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禅诗与大乘佛典

禅宗五家七宗都重视教外别传,同时对佛教经典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从法眼宗的禅修实践来看,法眼宗对经典最为看重,并擅于熔铸经典义理而形成自己的宗风特色。五家七宗中,其他诸宗多是以开创者弘法之地来作为该宗的

禅宗五家:法眼宗:法眼宗三大代表人物

文益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出家,后来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兼探究儒家的典籍。既而改习宗乘,到福州,参谒雪峰义存的法嗣长庆慧棱,住了不久,即为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