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 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虚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钟茂森博士“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吃饭,特别是在孩子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能够挑食。挑食,一个是可能营养不能够均衡,第二个,会养成自己傲慢浮华的态度,对身体不利
佛教中过午不食暗含的10个养生作用大愿法师编者按:过午不食是佛教八关斋戒中的一项内容。过午不食其实是一项非常科学的养生方法,其中蕴含有非常大的生命科学智慧。不过佛医堂也提醒各位师兄,如果对于气血虚弱,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 孙英刚 长安佛教寺院的饮食是完全区隔于一般物质史或经济史的做法。围绕着长安城中偷盗僧食和破戒饮酒现象,笔者试图从佛教戒律、寺院生活、宗教想象、灵验感通故事等出发,探讨寺院饮食问题,进而在隋唐长安城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我们每天吃的各种食物很多,如果要细分的话,可将其归纳为五大类。即:第一类为五谷杂粮,也就是所谓的主食;第二类为动物类食品;第三类为豆类及其制品;第四类为各种果品蔬菜;第五类为纯热能
秋季,秋风细雨,气候凉爽,是秋冬养阴的开始,去旧更新,有利于调养生机,是人体进行食补的好季节,更是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进行滋补食疗的大好时节。在饮食养生方面,要坚持滋阴润肺、益中补气、养胃生津、甘
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长寿老人到底吃了什么不老药让他们年过耄耋仍然手脚麻利,耳目清晰?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我们误解了长寿秘诀这么多年。△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各国长寿地区的人种、气候、
高血压吃什么好?高血压吃什么好呢?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中可以试试药粥和茶叶来调理,这对控制血压会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药粥和茶叶是如何控制血压的吧。高血压吃药粥的好处高血压的患者也可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
证悟菩萨果或有修有证者,其中阴身系方便说,此乃欲救度中阴众生而示现,形貌为一壮年,身量高大。因智慧高超,身形圆满,绽放光明。菩萨欲入胎时,光明照耀百千俱胝之四大部洲,为智慧愿力身,不同于凡夫之无明业力
持斋(diet-keeping),佛教修行制度之一。佛戒遵守斋法不违犯,叫持斋。“斋”有二义:①过中午不食为斋,即八斋戒中的一斋:不食非时食,如过午再食,便是非时食。《释氏要览》卷上:“佛教以过中午不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这个“午”,按现在时间来说,就是中午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通常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时分。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能再开始吃饭了
赵朴初居士思想的当代启示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今年是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为中国佛教事业做出卓越功勋的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诞辰
问:什么叫五时?赵朴初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
赵朴初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
赵朴初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
【中文版】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赵朴初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
赵朴初答: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
赵朴初答:佛教史上一件关系极为重大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便是阿育王大弘佛法。在阿育王之前佛教的传播只局限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由于阿育王的努力,佛教不仅传遍五印度(东、西、南、北、中印度),而且传到亚
赵朴初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x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轮,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
赵朴初答: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对象,以戒 (Sīla)、定 (Samqdhi)、慧 (Pa``q)三学为
赵朴初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
赵朴初答: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 P. Kozfa``a)?,跋堤(Bhadrika, P. Bhaddya),跋
赵朴初答: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下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许多比丘,以跋波(Vappa最初五比丘之一)为上首,在窟外不远的地方另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
赵朴初答: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
赵朴初答:无着是北印度人,原来是有部的僧人。传说,他因为对有部教理感到不满足,乃上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天上),向弥勒菩萨请问大乘空义(一说弥勒下降为他说法),于是大得悟解。他传出了弥勒的五大部论
赵朴初答:戒律中对于这些都有详细的规定,这许多规定南方国家的僧众保持得比较完整。北方佛教僧侣,由于气候、风土等等的差别以及历史的变迁,生活上有了许多改变,这里不能详细列举。请你提出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
赵朴初答: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
赵朴初答:是的,佛初转法轮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gad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
赵朴初答:关于当时南方佛教情况,缺乏资料。可以知道的是:由于阿育王派到南印度去传教的是大众部僧众,所以大众部学说在南方盛行而为兴起于南方的达罗维荼民族所接受。达罗维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在公元前28年灭了
赵朴初答:笈多王朝在印度史上是与孔雀王朝媲美的一个王朝。它是公元320年左右在中印度兴建起来的,月护王是这个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代海护王统一了五印度,国势大盛。第三代月护二世王更向西方扩展,并发展了海外
赵朴初答:诚然,佛没有教他们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反抗统治者。佛主要教导人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解脱。同时又说现世止恶行善的因,会获得来世安乐的果,在这方面可以说,佛对现实生活问题,是抱着容忍的态度的。但是
赵朴初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
赵朴初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三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他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
赵朴初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
赵朴初答:比丘戒中除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四根本戒外,其余戒条平时应当"遮护",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开"(菩萨戒,一切服从"饶益有情戒",在家菩萨为饶益有情故,四根本戒也可以开)。"开"与"遮"是戒律上的
赵朴初答:此宗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
赵朴初答: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
赵朴初答: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
赵朴初答:佛教内部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甚至后来瑜伽系的学者也有删去第七、第八识而只谈六识的。但主张阿赖耶缘起论的人认为阿赖耶不是一个常住不灭的东西,而是永远在迁流变化着的,这与一般灵魂的意义不同。好像
赵朴初答:真言陀罗尼就是密咒。根据密宗的说法,密咒是佛内证的智慧的语言,是能够显示诸法实相的真实语言,所以叫做真言。陀罗尼(dhqraz])的意义是"总持"。密咒的一字一声,总含着无量教法义理,持有着
赵朴初答: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
赵朴初答:关于佛涅槃的年代,东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国都举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纪念。我国关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公认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与南
赵朴初答:大约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雅利安(Qrya)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并且吸收了他们的文明,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好些国家,因此长期成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
赵朴初答:龙树主张的是"诸法实相论"。前面说过,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有部认为一切法的自体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龙树则与此相反,认为一切有为法只是因缘和合所生的现象,没有常
赵朴初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
赵朴初答: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
赵朴初答:按照佛制,比丘午后不吃食物。原因有两个:1、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2、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这个制度,今天南方国家仍普遍实行。最严格的只喝
赵朴初答: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罗门教义,同时也反对非婆罗门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渊源,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而根据"缘起"和"业"的理论,予以另一种解释。如"三世因果"(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