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赵朴初答: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汉英对照)
2025-04-18 12:17

【中文版】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赵朴初答:

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

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这话尚待查考。

【英文版】

Q:

What about the practice of tonsure for Buddhist monks?

A:

According to Buddhist regulations, a shaved head, dyed garments, and ordination are the prerequisites for gaining the monkhood. The purpose of the tonsure and dyeing of garments is to signify giving up beautification and leading a frugal and austere life. The monks generally do not wear beards, excepting some monks in China who shave their beards upon ordination, but believe that beards can be kept afterwards. No monks in southern countries grow beards. Regarding burning dot-scars on the top of head at the time of ordination, the monastics of other nationalities do not have such regulations, it is only the Han monks who do. This tradition may be related with Brahmajdla SuttaBodhisatta Sila which mentions burning ones own body (or parts of body) in dedication to the Buddha.

In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as already a custom of scarring the top of the head with moxa cone. This was said to have become common practice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when the alien rulers tried to distinguish the false monastics from the genuine ones in an attempt to prevent the law-breaking people from fleeing into the Sangha. This explanation remains to be verified.

End

僧人一行的贡献

僧 一 行 的 贡 献◎ 薛克翘 一行,俗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科学家,但同时又是一名高僧。据《宋高僧传》卷五《一行传》,他早年拜普寂禅师为师,出家为僧。后曾拜印僧不空金刚学密法,又与印僧善无畏译密宗经典

僧人姓“释”的由来

杨民仆苻坚进攻襄阳,既为公也为私。从公事而言,是想和朱序掰掰手腕,试探实力;从私事而言,苻坚想得到一个半人,都是天王巨星级的偶像人物。先来说一个人,他叫道安。他一天能背上万字。道安法师出生在312年(

自豪的出家僧人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

僧人的威仪与形象也是度众方式

济群法师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僧人也应该有僧格。作为三宝之一的僧宝,每个僧人都代表了佛教在世间的形象。社会上的人怎样了解佛教呢?是不是先到藏经楼去研究佛经呢?不是的,大多数人是通过直接与出家人接触来了解

赵朴初谈古代佛经翻译家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长见识了!原来这些名茶都是僧人发明的

编者按:你喝过铁观音吗?喝的时候是否想过茶为何要以观音命名?佛教与饮茶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与渊源?其实,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

智慧法语:靠这4种途径得来的食物 佛说僧人不能吃

比丘清净自活【经典原文】无学成具我赞赏,胜等善友应亲近,不得受用有罪食,应如犀牛任独行。--《经集》【白话解】证得无学位,修学圆满的阿罗汉的圣者,成就梵行,我赞叹他们所具足的无量功德。对于这样殊胜的善

刘先和:都市一僧人

都市一僧人刘先和在人群熙攘的都市大街上走着一位僧人,他那一身淡蓝色的长衫,在那袒胸露背、敞腰亮脐的都市人群中,在那五光十色、如花似锦的都市人装束群中显得那么醒目、那么清淡平素、那么爽心悦目、那么自然纯

一髻佛母--一位西藏僧人和一只小老鼠的故事

这里给大家讲述一位西藏僧人和一个小老鼠的故事,梗概如下:很久以前,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脚下,有一位西藏僧人在那里过着平静地修行生活。有一天,当这位僧人出门的时候,忽然发现门口躺着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于是就

三尊佛--一心念佛的神奇僧人

无名僧,居住在湖广黄州,专门持念阿弥陀佛,昼夜从不停止。无论见到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明思宗崇祯十六年(西元一六四三年),黄州总兵黄鼎,守护黄州城,无名僧大声念佛扰乱黄鼎带兵,因此命令人把他捉起来。正好

僧人的十八物指哪些

十八物则指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梵网经》说:“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是哪十八物呢?具体如下——一、杨枝:又叫齿木,是用来清除口内臭气的木片。二、澡豆:指

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禅七作为集中、统一的修行方法,一直受到禅宗寺院的重视。现代许多禅宗寺院,仍然遵行冬天打禅七的传统。僧人与禅修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坐禅

阿秘特尊者详解供养僧人的福报

供养僧人,可以从四事供养。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因僧侣在修行的前期需要摒除一切外缘,所以就无法自谋生活必需品,需要信众的布施。布施这样的僧侣是有功德的,帮助他人修行就是助人成就,如能如此发心布施,

禅宗文化:走进禅宗僧人的禅七生活

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坐禅。以打坐来修习禅定的方法,略称打坐。关于坐禅的方法,《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指出,应该四时随时坐禅,有能够舒适的床

赵朴初答:什么叫五时?

问:什么叫五时?赵朴初答: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

赵朴初答: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赵朴初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

赵朴初答: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赵朴初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

赵朴初答: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汉英对照)

【中文版】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赵朴初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