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不是从外在找寻,而是不断观照内心才有可能获得的结果。一天,一位基督徒来见我,他因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所说: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于是质问我: 佛陀所说的话,怎么如此狂妄!我告诉他是误会了其中的意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所以我说什么叫真学佛,什么叫假学佛,我给你们说几个标准,你衡量衡量。第一个,你学佛学到现在,你是愈学烦恼愈少,快乐愈多,还是学到现在烦恼还是那么多,没有品尝到学佛的快乐?这是一个很根本的衡量标准。如果
◎ 永 明问:唯心妙旨,一切无名者。若众生之号,乃假施为。诸佛之名,岂虚建立?答:因凡立圣,圣本无名,从俗显真。真元不立,并依世俗文字,对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无寄。若是上机大士,胡假名相发扬?对境而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自性中的梅香林清玄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
◎ 善 言问:历史上象玄奘法师这类人物,可否再介绍一、二? 答:再举法显和义净法师。前面提到法显法师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岁高龄发迹长安,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问:什么叫观自在?元音老人答: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这个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灵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灵知。
恒河大手印和禅宗一模一样,它也不讲用什么法修,而是讲无修无得无证,直指人心成佛。但无修无得无证这是真如本性的自然智,我们要证到这种境地,才谈得上无修无得无证,而不是空口说白话的。如果仅懂得一些义理,而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
圆满之心照出自性灵光,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广钦老和尚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
修行人要牢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所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除了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自性外,其它都是识心分别而森罗万象的妄想。同时要牢记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教导:眼睛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陈兵心性(梵citta-prak?ti,cittada),语义为心的本性、实性、自性、自体、本来、本然,意为心识本然如是、真实不变者,可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或心未被主观认
戒有戒体戒相二种,相属威仪,何可废也。然无体则近于伪矣,戒体属心,然心虽无相,尚有一无相在,仍属有相,必至净空无我,无能作,无所作,无能戒,无所戒,斯真具足大戒。然劣慧者不知也,愚人或误为打破戒律,奔
慧思(515-577)大师,是南北朝末中国佛学成熟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德,他解行俱圆,《续僧传》称他自言证得圆教铁轮十信位,时以事验,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大概要算中国佛教有史以来证量最
什么叫养生,扎一针一天有效的叫做激素;几天见效的叫做药;坚持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没有任何副作用才叫养生。治病花钱,钱是费纸!养生花钱,产生价值!现在养生与不养生的人10年以后比,别人老去了10岁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第六章 细说五法三自性本章有三节一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则生妄想 二 正智者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三 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第一节 愚痴凡夫随名相流 则生妄想经文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斋是斋心,就是清净心的意思。斋与素食没有关系。斋是过中不食,不能讲过午不食,因为午时指十一点至一点,斋是过了日中不能再吃。在家同修守八关斋戒,着重在斋,斋是修清净心。人要保养身体,身体好才能精进修行。
第八章三种自性二无我本章有二节一 三种自性 二 人无我法无我第一节三种自性经文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白话解佛接着说:修习菩萨行的修行者,要熟识了解三
慈诚罗珠堪布:接下来我们就讲佛教里面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修行、修法。什么叫做大乘佛教,什么叫做小乘佛教,大和小的区别是什么呢?小乘佛教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的问题而学习修行,所以叫做小乘佛教。只是
一,色。就是指物质。是一切有形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就叫色蕴。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色蕴又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相当于我们
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光明如来
第二章 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第六节 无自性、自性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无自性、自性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无自性现有轮回涅槃之诸法,虽现而无自性,如阳焰。中品般若经云:“善现
无明之人指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一)贪欲。贪什么?贪,不是单单是个“贪”,是贪欲。这
"分别"是指虚妄分别,简单来说,即执著名(名称名字)言(语言文字)概念来看世间,离名言概念,则无分别。如果了彻空性,心无分别,则为无分别智。分别很难称之为智的。分别,是指的我们众生迷惑颠倒而起的分别心
佛教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
我们都知道听闻佛法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而且我们若是修行佛法的话也是有极大的功德的。我们其实每天都可以去念诵一遍佛经,这个对我们的心灵是有精华作用的,让我们以后生活能够更加的幸福。娑婆世界一切都在无情的变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
在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里,常常供有三身佛。三身佛常常合供于佛寺主殿中,中央为法身佛,法身佛的左边为报身佛,右边为化身佛。大乘佛教认为佛身有三种,即法身、报身、化身(应身)。禅宗认为,三身佛不在外界,而是
一体自性三身佛,是指人人本具佛性,只要真心修行,都可以当下见性,即心是佛。这里的自性三身,是修习唯识实性可以获得的“解脱身”。《坛经》中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
一、示寂示寂,佛教指佛、菩萨或高僧死去。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会用圆寂,但也不是特别的恰当,只是一种称赞也敬意在里面。只有佛才能称得上圆寂二字。二
很多人都是知道四大皆空的,虽然有的人知道四大皆空,但是却是不了解四大皆空。很多人可能会脱口而出的说:“不就是酒、色、财、气吗!”其实这跟佛教讲的四大皆空,完全是两码事。因为佛教讲的四大,指的是“地、水
佛告阿难:是诸有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这一段的重点就是八个字:“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种佛法,只是有人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只念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什么叫「受持」?每天念一遍就叫受持?不是这个意思。两个字的意思都错会了,「受」是把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这叫受持;经上讲的道理、方法,不能落实在自己日常生
“三乘五性皆醒悟”,过去四匹马拉一辆车子叫乘,按照佛教来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但佛陀曾说:我讲的法只有一乘──佛乘,也就是自性法门、大解脱法门。不过一般人达不到佛的这种智慧解脱,怎么办呢?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地藏王菩萨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
【论文】二?一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疏翼】第二破小乘不相应有二中,第二别破异计。其中第一破本萨婆多等十四不相应者有六,第四已破二无心定及无想异熟,自下第五破四相。于中又四︰一、问
一、前言在自然界的变化中,我们发现有种种的规律,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转、潮汐的涨落、四季的变迁,甚至朝代的兴衰、经济的起伏,隐隐约约都有秩序存在着。另外,道德上的伦理律以及美学上的原理,也遵守某种规律。本
净业三福,佛学术语,净宗修学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净业三福分别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采取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的内容,就是在家做一个孝顺
所以,佛教自古以来是真正的共产民主,财物是共产,怎么样来行动是民主。不能说一个人说算数,住持方丈不可以,住持方丈要提出来,让大家表决。这好制度,世俗里头,社会要推动这种制度,好!大公无私。这真正是积德
问: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范古农答:此乃九种大禅之名。菩萨依此等禅,乃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一曰自性禅,二曰一切禅,三曰难禅,四曰一切门禅,五曰善人禅,六曰一切行禅,七曰除烦恼禅,八曰此世他世禅,九曰清
荷泽神会禅师初参六祖惠能大师时,惠能大师问道:“你从远处来,路途遥远,太辛苦了,自性禅心带来了吗?可看见本体的法性是什么吗?”神会禅师道:“报告老师:“‘我’有来去,‘自性’没有来去,本体法性,普遍法
圣严法师你们是为了慎终追远,报答亲恩,或是为了超度眷属,纪念故友,或是为了植福延寿,消灾免难等等的因缘,来作一番庄严而隆重的佛事;你们花费了很多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来成就此一善举,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