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2025-01-28 11:37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俗谛主要是讲世间法,但也不纯是世间法,否则就和儒家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真谛、俗谛是分不开的。在撇开真谛的情况下,是没有俗谛可言的,因为俗谛一定是从真谛里流出来的,没有真谛就谈不上俗谛。在彻彻底底出世之前,总还有一个躯壳,在娑婆世界总要生活,总要和人交往,每天待人接物该如何去做,这部分内容就叫作“俗谛”。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真谛是形而上的,俗谛是形而下的。

打一个比喻。真谛就像苹果肉,俗谛就像苹果的香味,这两者是分不开的,有苹果肉,才会有香气。假如没有真谛的内容,念佛人抛去念佛往生,那这十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真俗二谛不可强分,但是也不可强同,没法把它强同。怎么叫“强同”呢?就是真俗不分。你跟他说俗谛,他跟你讲真谛的事;你给他讲真谛,他跟你说俗谛的事。

在有些事的判断上,真谛、俗谛确实会有两个方向。世间叫“颠倒梦想”,颠倒的想法、颠倒的概念、颠倒的世界;真谛其实是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的。所以,有时候看问题完全是两个方向。你和他讲真谛,他和你讲俗谛;你给他讲俗谛,他给你讲真谛,这就不太好交流。

圣道门所讲的真谛,是指真如本体,“本来面目”,很高妙;净土法门的真谛没那么玄妙、高深,很简单,就是念佛往生。

“二谛圆融”,就是真谛、俗谛圆融。在圣道门,真俗二谛圆融不是容易的事,等于是理事圆融,理上证得几分,在事上不断接近理体。净土法门的真俗二谛圆融,相对容易一点,就是师父(净宗法师)经常讲的那句话,“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过凡夫的日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比如“六亲眷属,敬爱和睦”这句话,从真谛来讲,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在轮回?是因为三界往返爱为基,情欲为基柱。善导大师讲,“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如果从绝对真谛的角度来讲,我们最亲的人,对我们解脱来说,反而是最有障碍的缘。

那为什么在俗谛上,上人还要讲“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理让”呢?从真谛来讲,这不是仇人吗?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么理解就不圆融。圆融的理解是:虽然我的父母妻儿“非是菩提增上缘”,但是如果真的把他们当成仇人,就会天天打架了,念佛都很难保证,很难做到一向专念。因为处理不好和最亲的人的关系的时候,整个身心就是混乱的,生活也是混乱的。所以,在俗谛上还是得敬爱和睦。这不是要加固我们这种情执,而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一向专念。这么理解就能圆融,这叫二谛圆融。

圣道门和净土门就问题的理解上,确实是有一些界限的。印光大师讲“离则双美,合则两伤”。净土、圣道两种体系的思想合到一起,对双方都有害;如果能分开,对双方都有利益。

有一个小孩跟着妈妈来听课,这个小孩还没上学,但是小小年纪就开始读“四书”了。他看到《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就说:“这不就是一部《弟子规》吗?”这不是《弟子规》。

《弟子规》和《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有什么差别呢?《弟子规》只是儒家的,它作为一种民间化的启蒙教育,作为启蒙小孩的通俗教育读本,是可以的,仅此而已。因为它的思想来自于《论语》。作者李毓秀只是清末的一个秀才,文章也算不上了不起,甚至《千字文》的境界都比《弟子规》要高很多。《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写的,梁武帝让他一晚上用一千个字不重复地写成一篇文章,他就真的写出来了,“天地玄皇,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写完之后头发全白了,这篇文就成了千古奇文。因为他不止是把文字罗列出来,形成逻辑比较密切的一篇文,而且有很高深的思想蕴含在里面。过去都是把《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并提,但其实《弟子规》是没法和前面两篇文章并提的。

清朝的文化已经衰落很多,从宋朝以后,真正的儒者就不多了。所以,即便《弟子规》是很成功的儒家启蒙模板,也没法与《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相提并论。为什么没法相提并论呢?因为《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有很强烈的出世思想,是由出世所引发出来的念佛人独有的品德。

据说有寺院都把《弟子规》当成早晚课了。三皈依文里说,“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把外道的典籍当成每天奉持的经典,这就是皈依外道典籍了。我们都觉得三皈依是学佛得第一步,好像很容易,其实真的不容易。

有人会问:“既然不皈依外道典籍,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读这些呢?”同样是读,但读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去读,只是一种参考,不是以归命的心态去读,更不会放在早晚课里,当成信受奉行的典籍。比如我们编辑部,外道的书很多,但这只是我们编书要参考的,因为要接引不同的人,但是不会把它当成终生奉持的、一辈子钻研的书籍。

(三)宗风与戒律的关系

上人在列这十条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用戒律中常用的词,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反而用了很多有点倾向儒家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最大的特色,就是绕开戒定慧这条路线。但凡圣道门,不管方法是怎么样,都离不开戒定慧:摄心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圣道门的起点,腿一迈开,第一步就往戒律的方向去。如果净土宗也用这些词,有的人就会把它当成戒律。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所以上人尽量不用戒律的词汇,就怕我们开始这一步一迈,就迈到戒定慧那条路上去了。

有些人就提倡,“应该把五戒、十善加到宗风俗谛里来”。上人很肯定地回答:“不能加。”其中第一条原因,就是容易混淆,圣净不分。圣道门和净土门,离则双美,合则两伤。本来圣、净分清楚就不太容易,如果因为这几条俗谛,又把它们混淆了,就划不来了。

圣道门的戒定慧是出世法,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慢心,“我能持某某戒,我是持戒比丘,我是持戒优婆塞、优婆夷”,好像有另外一种身份,比不能持戒的人高,内心自然就区别开了。“你看我能持,你不能持”,慢慢就产生一种恃戒而凌人的状况,以示自己能持戒,然后凌驾于众人之上。经典上说,这样的人反而是破戒人。

另外,不用戒的字眼、词汇,其实也是尊重戒。一句话说出来之后,大家都做不到;有些人做不到,可是他自认为能做到,比如有的人自称持戒很好,但其实没有做到,世间人看到了,认为“持戒原来就是这样”,这不就拉低了戒本身的含义吗?“原来佛教的戒也不过如此,就是这副样子”,这不就亵渎了吗?

印光大师讲戒律时讲到“粗持重戒”,就是比较粗地、不是很严苛地去探讨,只要大体上吻合就算可以了。印光大师讲得最多的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也是儒家的字眼,而不用佛教戒律的字眼,我觉得也有这样的用意。

End

刘素云: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下面我想再说说悟真谛的问题,昨天那个大题目不有悟真谛吗?大家都知道,佛法有两谛,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什么是真谛?真谛就是佛亲证的境界,佛亲证的境界就叫做真谛,它是一佛乘。什么叫一佛乘?一佛乘就是叫人一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不信是真谛

不 信 是 真 谛◎ 星 云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去悟道,去感受道法自然的真谛!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星云大师】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

静波法师:透视方向,感受佛法真谛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

准提佛母和准提观音有什么区别?

准提观音在我们生活中很是熟悉了,这个菩萨主要是以救助众人为主的,这个菩萨的感应是非常的灵验的,有着很大智慧,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去学习它们。那你知道准提佛母和准提观音有什么区别?吉祥金刚阿阇梨:从

助念和超度有什么区别

助念与超度,区别有四:一、对象不同。助念的对象主要是临终、新亡之人,超度的对象为地狱、饿鬼道众生。二、目的不同。助念的目的是令亡人往生极乐。超度的目的主要在脱离地狱、饿鬼道。三、方法不同。欲求超生净土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降魔杵和金刚杵有什么区别

降魔杵,又名普巴杵,一端为金刚杵,另一端为铁制三棱杵,中段有三佛像,一作笑状、一作怒状,一作骂状。此法器通常为修降伏法所用,用以降伏魔怨。这种杵代表:可消除自身一切罪障,使三昧耶过悉皆清净,使胜共悉地

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有什么区别

1、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指的三圣不同: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娑婆三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2、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界定不同:西方三圣属于另外一个银河

小乘佛法的真谛是什么?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观音送子和送子观音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明显,观音送子是说明了怀孕之人认百为自己的孩子是观音菩萨送的这件事,送子观音则是单指观音菩萨的一个化身。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大慈大悲,能以种种方便满足众生的需求,随机示现种种形象。民间很

十一面观音和千手观音有什么区别?

十一面观音主救济阿修罗道,千手观音主救济饿鬼道,他们是观音菩萨众多身相之二种。天台宗《摩诃止观》立六观音,与六道相对应。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大光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缘起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

佛教徒除了俗谛之外还得有真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

没有俗谛,就没有真谛

《华严经•世间净眼品》中说:“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道场在摩竭提国,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那个地方,有金刚宝座清净庄严

什么是真谛、俗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

【真谛】是什么意思?胜义谛和俗谛的区别

真谛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第一义谛、胜义谛。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世俗谛重在讲一切的现象是因缘和合

娑婆三圣与西方三圣有什么区别

1、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指的三圣不同: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娑婆三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萨与观世音菩萨。2、西方三圣和娑婆三圣界定不同:西方三圣属于另外一个银河

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么区别?

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根据佛教的说法,世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这个世界的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三千大世界

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之间有什么区别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佛教的示寂和圆寂有什么区别

只有出家师父往生才这样称呼,而且不是一般的师父。示寂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圆寂的证量是比较高的,一般人达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会用圆寂,但也不是特别的恰当,只是一种称赞也敬意在里面。只有佛才能称得上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