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心正行正,「能令无量众生,亦称法界」,也能跟法界相应,法界是自性,真如法界。纵然不能直接的相应,间接的相应,很不可思议。所以他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先说正觉,三菩提心,梵语三菩提,翻成中国就是正觉。世间人有没有觉悟的?不能说没有觉悟,佛说他虽有觉悟,他的觉悟不正。佛这个「正」字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得搞清楚,佛这个正的标准是放下烦恼。第一个阶段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所讲的执着,执着就是见思烦恼,你能够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统统放下,这个觉叫正觉。
世间有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很多,但是他确实没有把见思烦恼放下,也就是说他没有把执着放下,他还执着这个身是我,他还执着有真有假、有善有恶、有利有害、有是有非,还执着这些,这些就不是正觉。为什么?有这些执着,心不清淨。这些执着放下了得清淨心,那是什么人?那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确确实实把见思烦恼断掉,清淨心恢复,这叫三菩提心。清淨心是真心,不是妄心。
再向上提升,三藐三菩提。三藐是正等,正等等于佛,当然还没有成佛,等于佛,菩萨。菩萨不但是执着没有了,分别也没有了,换句话说,阿罗汉、辟支佛还有分别,没执着,菩萨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都不会起了。《金刚经》后半部就是讲的菩萨,前面讲的是阿罗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破了。《金刚经》后半部讲破四见,「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什么?念头。念头都没有了,比阿罗汉高。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得清淨心是阿罗汉,得平等心是菩萨,有分别就不平等,分别没有了是真平等。
再往上提升,那就加阿耨多罗,阿耨多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谁证的?这是如来证的,佛所证得的,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发这样的心,决定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警觉,我为什么没放下?我应该放下,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事照干,心上痕迹都不着。天天有悟处,小悟;年年有悟处,大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大彻大悟。世间人不了解这桩事情,真正了解、真正明白,世间所有一切法带不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带得去的。这就是经教裡面的道理,经教裡面的方法,经教裡面的受用,经教裡面的经验,你能带得去,只有这是真的。这个心跟真如本心就相应了。
End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修行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检验?就是看你的身心气质,是不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咱们有时候不爱说么,这个人气质挺好,气质!挺好!那个气是什么?气是外面外在的,大家能看出,那个质呢是内在的东西,但是人可以感觉出
◎ 净 慧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
念佛是正因,作善是助缘,这好比鸟有两翅,才能高飞。但是善恶的界线,普通人还弄不清楚,往往善事不知是善,分明恶事不知是恶。现在根据十善业道经,举出一个标准来。能戒住不犯就是善,若是犯了就是恶。请看下表:
西汉时,在四川成都,有一个隐士严遵,他每天挣到一百钱就关上店铺,开始读书。当地有一个富人罗冲,见严遵生活清贫,就要接济他,给严遵送来钱粮。严遵谢绝了,他对罗冲说:我富足,而你贫乏,怎么可以让贫乏的你来
忠是基本道德标准◎ 印 光 文钞原文:忠之一字,义贯万行。人若存心以忠,必能孝亲敬兄,睦族信友,矜孤恤寡,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矣。何也,以忠则不欺,不欺则尽分。尽分则属己分中事,自必务乎实行
◎ 太 虚然于佛法,各人当有理解与行为之简明标准,庶可无所歧疑而自度度他。修学佛法有二:一、理解,二、行为。以理解贯入行为之中,则能行解一致;以行为履践理解之实,则能行解相应。先言理解,即是无我缘成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
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的人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洒土,地永远也扫不干净。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
编者按:现在很多人游玩的时候都喜欢上古寺,一是欣赏美景散散心,二是上香拜拜佛表达对佛陀的尊敬,那么上香可不是简单的点上香插在香炉上就可以的,还有就是在拜佛时也不是简单的一跪一拜就好了的,今天小编就为大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佛教古籍定级标准佛教传入我国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和道教为羽翼的局面。与此相适应,古代儒、释、道3家的图书也分别庋藏、独立编目、各有特点、自成体系。佛教古籍是中国古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觉的意思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证到阿罗汉果;‘阿罗汉’,‘菩萨’实质上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学位名称相同,例如大学毕业,授给您一个学士学位,在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因为您已经真正证
觉者,知者,是发现自己真实而美好、充实而适合人性发展的真正的生活者那个人,他不畏惧任何人生的难题,也不害怕任何人生的困境,为了找到真理,不退缩,不回避人们遇到的一切问题。终于,他抛弃了所有的城市中人们
正觉的意思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梵语samyak-sam!bodhi,巴利语。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五下)
菩萨心正行正,「能令无量众生,亦称法界」,也能跟法界相应,法界是自性,真如法界。纵然不能直接的相应,间接的相应,很不可思议。所以他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即是真如本心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证到阿罗汉果;‘阿罗汉’,‘菩萨’实质上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学位名称相同,例如大学毕业,授给您一个学士学位,在佛陀教育里面的学位就叫做‘阿罗汉’,‘阿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因为您已经真正证
正觉,即正确的觉悟。正觉为佛教修为的最高境界,被佛教诸多经典著作中广泛提及,在佛教典籍中被描述为“无上正等正觉”,寓意是宇宙中的所有生命体,在通过不断的修为,诸如学习、生活、思考、锻炼等过程中,领悟或
无上正等正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刚经》,含义是“彻悟一切宇宙奥妙圆融圆通无滞无碍之觉,”佛学和佛教大德高僧们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本
正等,就是万般事物,一切所见,都归为虚空幻花,如是而看,如是而见,是为正等;正觉,将一切所知所见,都归为故事,置于一边,而觉知在另一边,永不被污染,只是知道,这就是正觉。正等正觉,是一位修行者基本的知
不断由小觉小悟进入大觉大悟,或者说,透彻明白生命真相,这叫“觉”。每个当下都在觉,就进入“正觉”,正觉是在每个当下,你的心不会被境界所转。不然我们的心都常常被境界所转,什么境界来了,马上就起了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