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面对苦
2024-11-04 10:13
◎ 乐根
(1)调整看待苦的心态
面对苦,人们习惯的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但是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调整看待苦的心态。第一,要勇于面对现实,如果问题还有解决和处理的方法,就根本不必生气;但如果问题已经无法解决,也没有必要生气,因为生气也无济于事。第二,联系实际,进一步思维:生气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更复杂。第三,学会忍耐,提高对苦的承受力。人的忍耐力是可以培养的和强化的,人对痛苦的承受力与人的心态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人太娇弱,很小的苦都难以忍受,忍耐力就会慢慢降低乃至丧失;相反,如果对苦的忍耐力很强,即使是很大的痛苦也能从容面对。
(2)思维苦的积极意义
《入菩萨行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偈颂,告诉我们如何思维苦的积极意义: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意思是说,痛苦其实是有很大功德的:引发出离心,降服傲慢心,激发慈悲心,生起惭愧心。这就是苦的对于生命的积极意义。我经常将这个道理应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事实证明这对于那些觉得自己非常痛苦来访者效果非常好。当一个人能够深刻认识到痛苦还有如此重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的价值时,痛苦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转化,痛苦也就不再是问题了,相反,痛苦能够成为一个人心灵成长和修行解脱的强大动力。
(3)认识苦的虚幻本质
苦是缘起法,是因缘所生的,它本质是虚幻不实的,不要把它看得太实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有一个偈颂,就是要我们认识到苦的虚幻性:妄执实有起忧恼,诸苦犹如梦子死,故与违缘会遇时,观为虚妄佛子行。所以对于受苦的众生,我们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提得起是慈悲,放得下是智慧。
(4)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苦
我们遭受的痛苦通常包括两大类,一种是已经发生的痛苦事件,第二种苦是在这个痛苦事件上进一步引发的各种心理上的痛苦。我们在生命中所经历的很多痛苦其实都是第二种苦,比如说由于身体不舒服(身苦),进一步就引发各种烦恼和不良心理(心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伤痛本身与自我折磨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人经历过某种伤痛之后,但内心还是不断的纠结,纠缠不休,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这就是自我折磨,结果痛苦就变得越来越强烈。这些自我折磨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各种错误的态度与不良的惯性反应,尤其是各种负面情绪:抗拒,抱怨,焦虑,恐惧、不安全感等等。佛陀将这第二种苦称为中了第二支箭,那么你中了几支箭?
摘自《心灵的八种陷阱》
End
◎ 明 一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佛陀也在各种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我们精进,比如在《大方广宝箧经》中说:菩萨所有善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办。等等。而在《离睡经》中更是教导我们要
贵在正确认识自己◎ 胡桂勤 近来读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基罗传》,深深地被其中的一个故事所吸引。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采掘到一块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发心正确不怕没回报达真堪布我们经常说,发心重要,发心正确就行了。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我们上班工作的时候也是,发一个好心,跟周围的人结个善缘,自己尽心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一般我们称呼
肾虚的人要想身体快速恢复健康,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正确的睡姿,在最高效的睡眠时间段入睡。因为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补是天补,是第一大补药,比吃
想赚钱要有正确的发心达真堪布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但都只是在嘴上这么说说。没有看破没有放下的时候,真正要做到很难。如果你完全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的事业,这样你在精神上不会有压力
◎ 乐 根(1)调整看待苦的心态面对苦,人们习惯的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但是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调整看待苦的心态。第一,要勇于面对现实,如果问题还有解决和处理的方法,就根本不必生气;但如果问题已
◎ 楼宇烈现在有很多人想了解佛教,特别是想了解禅宗。其实对于禅宗大家常常觉得把握不定,因为关于禅宗的许多公案大家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禅宗应该怎么样来修证,怎么样才能了脱生死,怎么样才能明心见性
◎ 印 光至于阅读经文,如果想作法师,为众人宣扬佛法,应当先阅读经文,再看注疏。如果不是精神充足,见解过人,没有不是徒劳心力,虚丧岁月的。如果想要随分亲得实际利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者先端坐片
信愿念佛,资粮具足,唯说弥陀本愿海。师父在修行上经历了许多转折,而这些转折与磨练也更坚定了她的信愿。师父初出家时,拼命念佛,她说:那时候在拼昼夜二十四小时念佛,一直拼的时候,因为我病已经这么严重了,死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心地法门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
◎ 济 群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一偈颂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破坏大自然,和大自然对立,无疑会使人类自取灭亡。千百年来,人类依赖自然的给予生活,与此同时,对大自然的探索也始终
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