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真人”和“仙人”差别有多大,让神仙来告诉你!
2024-12-03 12:25

真人始出于庄子,在《庄子大宗师》内有详细地描述,是庄子塑造的重要的理想人格。仙人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要以葛洪 的《抱朴子内篇》来阐述仙人形象呢?

因为在葛洪以前,道教神仙长生思想虽然已经发生,但缺乏理论性,两汉道教哲学对此没有系统看论证。葛洪在道教哲学史上第一个对神仙存在和成仙的可能性作了系统证明,首次建立起神仙学体系,其《抱朴子内篇》即是道教中第一部把神仙学建筑在理论体系上的著作。在此书中专门有一论仙篇来论证成仙的可能性以及描述仙人的特征。而且据现有资料文献 ,可以明确得知,葛洪神仙学体系的建构或道教信仰系统的哲学化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基本哲学理念及其生活态度为其信仰体系的内在支撑系统的。因此不仅因为葛洪在道教史上的深远影响,更是因为葛洪神仙学体系与老庄的密切联系,才将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仙人形象来与庄子的真人形象作对比。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在厘清真人和仙人的形象之后,再来对二者进行比较。那就首先来看看庄子的真人和葛洪的仙人有何特征。

真人和仙人形象之初观

一、何谓真人?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真人这一形象做了专题研究 ,但他们都将真人与庄子笔下的天人、至人、神人 等同为一。当然,在道的层面上它们肯定是齐等无差别的,但这也相应地扩大了真人的范围。因此,我只就真人来论真人,虽然缩小了范围,但保证了真人形象的明晰性和确定性。而在《庄子》全书中,真人使用19次,有10次集中于《大宗师》篇中,并且只有在此篇中才有对真人的大段描写。因此真人这一形象就可以在《大宗师》篇中有比较全面地把握。试将庄子对真人的描述分段摘录如下:

1.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2.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机浅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3.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蓨然而往,蓨然而来而已矣。

4.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邱;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5.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由1可知,真人不欺凌寡少,不自满于成功,不凭借小聪明耍小把戏,纵然有过失也无追悔,行事得当也不自以为得意,登高不怕下坠,入水不怕溺毙,蹈火不怕烧死,在得失安慰之际,能够坦然相处。这表明真人是心态平和,不计较荣辱得失,能够去掉心知偏执,有着大智慧的人。

由2可知,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愁,没有口腹耳目之欲;呼吸深沉,直达丹田,直通脚跟。真人与俗人的区别在于:俗人生命气息短浅,呼吸仅及咽喉。这表明真人迥异于俗人,他能化解情欲心智的缠结。

由3可知,真人不执著生,不厌恶死,一切听其自然,视生死为一来一往,来时不欣喜,去时不抗拒。这是因为真人深知生命的源头,故不忘其所自来;又能听任死的归结,故不求其所终极。因此,真人能看淡生死,破除死生之惑。

由4可知,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他的喜怒与四时相通。因此,真人自然无为,其生命感受是与自然相通的。

由5可知,真人超越于好与不好之上,摆脱了人间心智的相对分别。既忘怀于美恶,又派遣于爱憎,冥合天道,纯一不二。真人守真抱朴,与天为徒;同时又随俗而行,与人为徒;既不背离天理,又不脱离人事。为此,天与人不相排斥,不相争胜而冥同合一,达到物我、主客、天人同一境界的人,才是真人。

因此,真人是神态安宁,心态平和,看淡生死,精神逍遥,自然无为的人。

二、何谓仙人?

葛洪认为,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仙人能长生不老,这是仙人的本质特征。仙人正是因为知晓长生之道,能龟寿筵年,松柏长青,才能成为修道者的信仰对象和追求目标。而仙人的长生不老也将其与普通人隔绝开来,成为特殊之物。可以说仙人是人世间异于常人的存在。而仙人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世间既有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 的普遍性,也有谓始必终,而天地无穷焉;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 的特殊性。万殊之类,不可以一概断之。 况且,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待认识的事物是无限的,不能因为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就否定仙人的存在。正如葛洪所说: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又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为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常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手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仙人这一特殊的存在物肯定是与常人迥异的,甚至与常人的好恶是相反的。何况仙人,殊趣异路,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污秽,以厚玩为尘壤,以声誉为朝露 ,俗人汲汲于名利,贪图荣华富贵,仙人则恬愉淡泊,视名利为虚物,视高位为重累。而且求长生,修至道,决在于志,不在于富贵 ,因此仙人必定具有坚毅的心志,才能在漫漫求仙之道上克服困难,抵制诱惑,坚持到底。由于五声八音,清商流徵,损聪者也。鲜华艳采,彧丽炳烂,伤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 ,色彩鲜艳的外部世界会损害人的性命,因而仙人是嗜欲淡薄之人,他不会沉迷于耳目口腹之欲;仙人是静寂无为之人,不会追求世俗的名利。

仙人不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 而且能登虚蹑景,云举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芒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 。他轻灵飘渺,不食人间烟火;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所不能。更能牛哀成虎,楚妪为鼋,枝离为柳,秦女为石,死而更生,男女易形 ,自由变换身形,不受外在形体的限制和束缚。因此,仙人是一个形神上都很逍遥的人。

观此真人和仙人的形象,可知真人和仙人都是迥于常人、飘逸绝俗、心志淡泊的人,他们都是理想中的完满人格。但是真人和仙人在形态和神态上仍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庄子的真人并不能与道教的仙人等量齐观或在内涵上全然同一。然而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道:岂况古之真人,宁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诳误将来,何所索乎!,在此处葛洪将真人和仙人相提并论,可见庄子的真人形象对葛洪的仙人形象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对此,董平先生曾从道家的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这一角度分析了真人和仙人之间的关系:庄子之所谓真人或神人实质上乃是道本身之存在实性的拟人化喻像,是庄子之理想人格而道教中的神仙,则实质上乃表现为一种根本的信仰对象。喻象在宗教的信仰与行为体系中被实在化了,而成为长生久视、不死不生的实在的生命形态然而作为信仰形态的神仙的形象来源,无疑即为庄子之真人、神人的喻象。 董平先生认为,真人和仙人之间存在着一种从生命之喻象向其实在的转变关系。那么真人作为仙人的形象来源,在实现这一转变成为仙人后,与其原初形象有何具体差别呢?以下将试从生死观、境界形态等方面来对真人和仙人的形象进行具体比较。

真人和仙人形象之比较

一、生死观之比较

真人不执著于生,也不厌恶死,他认为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是处在一种不断的自然更替之中的,因此人要安心接受死生的安排。正所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人的死生存亡是一体的,不应该喜此而恶彼。

《大宗师》中的子祀、子与、子犁、子来和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两则寓言故事即向我们展示了真人的生死观:子与生了重病,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 ,但他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并赞叹造物者的伟大神奇将他变成了这副样子。这并不是子与的乐观自嘲,而是他明白顺应自然的变化就能摈弃世俗的人情哀乐,从而不受外物的干扰以便保持内心的平静。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孟子反,子琴张二人和琴而歌,为子桑户已返归本真而高兴。因为他们认为死亡只是形体的消亡,生命之精神实质却已返归于道。因此,真人不会顾及生死优劣的存在,他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没有生死的忧患。

但《大宗师》中南伯子葵,女禹这个寓言小故事则会让人觉得得道之人也就是真人能保持肉身不老。南伯子葵问乎女禹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闻道之人可以在年老的时候仍保持童颜,但保持童颜并不是闻道的目的,只是闻道后的一个外表显现而已。闻道之人经过外天下(遗弃世故)----外物(心不为物役)----外生(忘我)----朝彻(物我双忘,则慧照豁然,如朝阳初起)----见独(体验独立无对的道本体)这几个步骤后,就会进入无古今、无生死的宁静境界。真人的这种超脱生死的境界直接激发了人们的生存企慕,人类想超越人的生命必然走向死亡的忧虑与恐惧,道教长生不老的神仙信仰正是这一欲望诉求的观念表达。

仙人长生不老,拥有永恒的生命。他摈弃死亡,留恋生命。但庄子认为生生者不生 ,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因此在肉体生命的价值取向上真人与仙人是迥然不同的。

葛洪为了支持仙人长生不老的生死观,对庄子的生死观进行了批判。《抱朴子内篇释滞》抨击说: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砠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又《勤求》批评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喻,尹复竞其张齐死生之论,并认为庄周贵于摇尾途中,不为被网之鱼,被绣之牛,饿而求粟于河候,以此知其不能齐死生也。激烈攻讦庄子的齐死生说,认为其与神仙长生大相径庭。

葛洪对庄子的生死观的猛烈攻击也正暴露出仙人与真人的根本区别与对立即在生死观上。长生不老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核心基点,而追求长生不老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如此就将生与死的对立凸显出来。并且还要摆脱天命对生死的安排,通过金丹的服食来延益寿命,从而达到肉身不死的状态。真人则淡化生死问题,顺从地接受生老病死的安排,将生死看做是无差别之事,生死也只是气之聚散而已,不管是聚的状态还是散的状态的,气都会存在。这样就消解了对生死的忧患恐惧。但不管是齐生死还是求长生,都表达了对生命的重视。因为庄子赞成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人能掌控的是活着的生命,对于死后的状态是不得而知的,因此善待生命也就是善待死亡。这就是庄子的生命哲学,是真人的生死观。它虽然与仙人的生死观有很大的冲突,但二者都洋溢着对生命的重视和对此在生存价值的肯定。

二、境界形态之比较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相胜即相互克服,相互战胜,含有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一面。此句话就是说真人能够达到天与人不相排斥、不相对立的境界。但天与人不相排斥有三种情形:(1)天优先于人而人顺从于天(2)人优先于天而天服从于人(3)天与人没有主客物我之分,二者融而为一。那么真人之境中的天人关系是何种情形呢?

杨国荣先生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一书中谈及庄子的天人关系时,认为天与人有明显的区别,天对于人有其优先性和主导性。杨先生主要是以《庄子在宥》篇中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这一段论述来论证天人之行本乎天 这一观点。但此篇此段是否乃庄子之笔,古之大家皆有非言。如王夫之 曰:此篇言有条理,意亦与内篇相近,而间杂老子之说;滞而不圆,犹未得乎象外之旨,亦非庄子之书也 ,宣颖 亦曰:此段意肤文杂,与本篇意不甚切,不似庄子着笔 。可见这个论据就失其准效性了,因此这个观点也就难以站住脚跟了。

在庄子眼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是充满价值的,人不是要去征服自然来体现人类的价值,而是要效法天地所呈现的伟大价值。因此,人对于天没有优先性。天地正因为充满价值而与能实现价值的人,没有本质的差异。并且真人的喜怒通四时 ,他能与天地相感通。在这些条件下,真人必然走向物我、主客、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葛洪认为,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 ,仙人能够与天完全相合。这不是在 价值与情感上的相合,而是在两者外在的相合,就像同一类别的事物能归纳在一起一样。这说明仙人拥有天的自然属性,仙人在存在意义上实现了天地与我并生 的状态。仙人的与天相毕并没有消融二者的对立,反而突出了二者的差别。因为与天相毕的主语是人,是人经过服食丹药,收敛心神后能够与天相合。这突出了人的主动性,也表明了人与天是有差距的,但人能通过自己的修炼,缩短与天的差距,最后完全与天同一。天地是无始无终的,人能在生命形态上效仿天地,也能拥有无限的生命。然而与天相毕是站在仙人能拥有天的属性与功能上来讲的,仙人能像天一样超越时间的限制,也能像天一样拥有行云施雨的奇幻力量。但并不是说仙人与天就像两条同等粗细长短的绳子一样,拥有同等的形态。仙人是生命形态,天是自然之物,二者绝不可雷同。

由此可见,真人与仙人虽然都能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但两者的内涵完全不同。真人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在精神世界、价值世界上与天合而为一,而仙人则在属性和功能上与天完全相同,从而能与天同而为一。

End

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山里有一座小寺,寺里只有禅师与小沙弥师徒二人。有一天,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大山吧。

佛告诉你,如何让你庄严美丽

一、心念的力量  一个人的外貌与他的内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数是内心思想的外在显现。一个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厌恶。若一个人起慈悲心、柔软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欢喜。有位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波尔尼仙人

波尔尼仙人佛陀涅槃后的五百年,有位阿罗汉从迦湿弥罗国来到犍陀罗国婆罗城,看见一位梵志正在捶打教训一名孩童,就上前问为什么要打骂这孩儿?梵志回答:我教他勤奋学习声明,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他却不肯好好用功。

女真人的佛教信仰

◎ 崔广彬南北朝时期佛教通过中原地区传入东北,高句丽时期佛教即已很盛。当时高句丽人居依山谷,以草茨屋,惟王宫、官府、佛庐以瓦,佛教的地位与王宫、官府同,高丽人对佛教的信仰可见一斑。公元七世纪,由女真人

告诉你什么是佛缘

很多刚接触佛教的人,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高人说我有佛缘,你看我是不是佛缘很深?今天就来告诉你,什么是佛缘。一、心中有佛是佛缘佛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

陈柏达:神仙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一日禅|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就能走多远

父母对文化知识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求知欲;父母的道德品质,决定孩子的品德高度;父母的坚强意志,决定孩子克服重重阻力的能力。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父母有多大的格局,多高的水准,孩子

“真人”和“仙人”差别有多大,让神仙来告诉你!

真人始出于庄子,在《庄子大宗师》内有详细地描述,是庄子塑造的重要的理想人格。仙人则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要以葛洪 的《抱朴子内篇》来阐述仙人形象呢?因为在葛洪以前,道教神仙长生思想虽然已经

李时珍告诉你怎么不得病!放在手机上别丢了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

最全修道入门,老道长万字长文告诉你!

道长简介:刘培中,清光绪九年(西元1883年)十月十九日吉时生於山东省临沂县,单名「鑫」,字培中,後以字行,师生而灵慧,五月能言,有神童之目,先祖世世封侯,为鲁之巨族。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母吴氏。

喝茶的讲究里,竟有仙人的心思

清明将至,又到了一年中春茶最美好的时节,所以聊聊茶。不过要聊的是修道对茶行业发展的意义。历史上修道、乃至道教对茶的发展起过作用么?从后来者的角度看,显然是起过。比如传说中茶叶的发现者神农氏,再比如被奉

仙人掌的作用 吃仙人掌可以降血糖

仙人掌的作用 吃仙人掌可以降血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仙人掌,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耐旱。很多人对于仙人掌的定义就是观赏性植物,其实不是的,仙人掌的作用还是很多的。那么,有人知道仙人掌的功效有哪些吗?

真能“心想事成”吗?佛告诉你真相

【经典原文】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楞严经》【

告诉你为啥喝茶要分季节

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而根据不同茶叶的性质和品种,在不同的季节会喝不同的茶,这到底为何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若少壮胃健之人,

智慧法语:死后还能投生为人的条件是啥?佛告诉你

【经典原文】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楞严经》【经文解释】如果你九想一情,就会往上升;如果九情一想,就一定堕地狱去。现在,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有五分的情、五分的

一碗“神仙粥”,粥到病除!家家必学的神方

一碗神仙粥,粥到病除!家家必学的神方我国民间流传的神仙粥歌诀是: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对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此粥专治由风寒引起的头痛、浑身酸懒、乏力、发热等症,特别是患病3天内服用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文偃禅师的影响力有多大

文偃禅师的出尘很早,《禅林僧宝传》卷二说他“少依兜率院得度”,而《五灯会元》卷十五说他“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宋人慧洪所作的《禅林僧宝传》中,载文偃“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

世自在王佛--奇花与仙人掌

智缘师父喜欢养花,他在佛堂前摆放了一个花架子,把自己种的花草放在上面,来来往往香客听故事之余,也喜欢在这里赏花。花草的品种很多,有普通的月季、兰花、仙人掌,也有些奇异的花草,戒嗔连名字也叫不出来。听故

随喜赞叹有多大的功德

其实“随喜赞叹”这四个字最初出自于《杂阿含经》的“示教利喜,随喜赞叹”,后来大乘佛教中的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也有说“随喜功德”,按照普贤菩萨的说法,真心赞美随喜别人的功德,即行善,赞叹的人也

石屋清珙禅师的影响有多大

石屋清珙禅师作为曹洞宗一代宗师,在中国禅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日本学者称其为“僧中之仙”,其师及庵禅师称他“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他的禅学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宏富,主要包括:心如境如的真如思想;佛心即凡心

佛陀告诉你如何修宿命通

【原文】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四十二章经》【注释】沙门出家人问佛,是因为什么因缘,人可以得知自己的前世,能够达

娑婆世界有多大呢

"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罪孽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此界众生安于十恶

少康大师的影响力有多大

少康大师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净宗祖师。毕生之中自行化他,都是以净土教法为主,自行可谓是志高行苦者,化他可谓是不遗余力者。为弘阐净土法门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师崇高的思想品德与权巧化导众生、随机设教的行业是后

卢志丹: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

佛告诉你:为何要报国土恩?摘自 卢志丹《佛度有心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经中强调:国王恩者,福德最胜。为什么?因为国王肩负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

卢志丹: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

佛告诉你:人身有多么难得!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杂阿含经》中,佛陀说:崄恶恐怖,于世卒起,众生运尽。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各种凶险恐怖,在世间猝然而

卢志丹: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

佛陀告诉你饮酒的若干过失节选自 卢志丹《佛法就是活法》佛陀说法在《善生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

善根的力量有多大?

文:达真堪布我们的寿命就像一桶水,有些人桶里的水是满的,有些人只剩半桶水,有些人桶里只剩下一点点水——因为桶是漏的,里面的水一直不停地向外流——我们的寿命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减少。死魔随时都在你的身

菩提迦耶的影响有多大

菩提迦耶(Bodhgaya)位于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距印度东部最大城市加尔各答607公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也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

南岳怀让的影响力有多大

自六祖大师于曹溪广弘禅法,得法者不计其数;禅宗自此开枝散叶,法筵蔚然而兴。其得法弟子中,青原行思禅师以下之法脉称为“青原下”,由此发展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而南岳怀让禅师所发展的法系便称为“南岳下”

鸟窠道林禅师的影响有多大

唐元和年间,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与韬光法师常相往来。他听韬光法师提起鸟窠禅师的怪癖,于是前往拜访,果真看到他端坐树上,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鸟窠禅师笑着答道:“太守,其

迦叶对佛教有多大贡献

大迦叶出生于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当时在摩竭陀国王舍城边的摩诃娑罗陀村中,住着一位婆罗门族的大富长者,名叫尼拘卢陀竭波,他的财产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要富有,这就是大迦叶的父亲。因为尊者出生时有

迦毗摩罗开示:常念阿弥陀佛的威力有多大

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

承远大师的影响有多大

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证的论点表现得完美无瑕。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自身的修持,证实净土法门的念佛往生净土之真实不虚,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苦修实证来摄受广大众生,同修净土法门,共赴莲池海会。这在净宗历史上的影响

法照大师的影响有多大

净土五会念佛,是法照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主要法门,也可以说是大师佛学思想的中枢。五会念佛之法是以《佛说无量寿经》为理论基础,《无量寿经》经文中佛所描述的极乐国土,“或有宝树,砗磲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