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支遁——袈裟下的名士
2024-10-03 10:03

孙昌武

中观教理是鉴于大乘般若思想主张我、法两空,荡相遣执太过,修证失去依据,提出有、无双遣的中观教理。《中论》里有两个偈。一个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另一个说:诸世间可说,皆是假非真;离世俗名言,乃是真非假。即是说,因缘性空是真谛,但名言施设作为假谛也不可否定;真、俗二谛乃诸法实相,并为佛慧。这就挽救了般若空观的偏失,肯定了佛法对于现实世界的意义。元康说支遁蹑影龙树,是与本无、心无义相比较,支遁的即色义最为接近大乘般若教理的真意。

具有更重要意义的是,支遁的即色义在观念上和实践上又能够积极地与本土老庄思想相调和。汤用彤指出:

此宗由即色而谈本无。即色所空,但空色性。而空者、无者,亦无心忘怀,逍遥至足,如支氏所写之至人之心也。

在支遁的《释迦文佛像赞》里,至人本是对佛陀的称呼。他在《大小品对比要抄序》里,又描写至人形象说:

夫至人也,揽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建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或因变以求通,事济而化息;适任以全分,分足则教废。故理非乎变,变非乎理;教非乎体,体非乎教。故千变万化,莫非理外。

这样的至人深通玄理,感通无方,但又能够因变求通,适性任事,千变万化而莫非理外。在这种至人观念里,支遁把大乘佛法与现实人生追求结合起来,把证悟佛法与逍遥止足的生活融通起来。这是即色观在实践中的运用,也是支遁主张的修道目标、理想人格。

支遁有一篇赞佛文字《释迦文佛像赞》,是写印度悉多达太子如何成佛并对之加以礼赞的。这篇文章一开始就说:

夫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有本,道德之谓也。

这是用儒家概念表佛说,接着讲道:

昔姬周之末,有大圣号佛,天竺释王白净之太子也。

他把佛放在周朝(这是古代关于佛教输入中土时间的一个说法),而且等同于圣人,以下他描述了这位圣人的形象:他是拟翮区外栖迟幽闲无待以轻举时行而时止的至人。这显然与道家思想相通了。这样,支遁将儒、道与佛教观念相调和,提出一种新的佛陀观,也即圣人观。这位佛陀或圣人不是超然世表、追求灰心灭智的寂灭的,也不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文化中的三皇五帝那样超然的存在,他刻苦求道,是每个人心中显现的圣人。这一方面把佛与圣人降低到每个平凡人可及的水平之上,是通过修习可以达到的目标;另一方面这种新的圣人仿佛是东晋玄学名士玄虚淡泊、与道逍遥、娱心黄老的理想人格。魏晋以后的思想界,在绝对的天赋神圣的精神统治动摇以后,人性的觉悟随之发展起来。玄学中才性等问题的讨论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潮流。支遁所发扬的大乘的佛陀观,显然是支持这一潮流的。

《世说新语文学》注引述他的《逍遥论》说: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烝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向、郭之《注》所未尽。

郭象《庄子注》中《逍遥游》的题注谓: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这种泯灭对待的逍遥观应当更适合庄子的本意。而支遁讲究至人之心,追求不失适于体外,又不矜伐于心内的遥然不我得、逍然靡不适的逍遥,正如《逍遥游》描绘的那种超然物外、悠游世间、无视利欲、无所羁束的心态和作风。这样的圣人正是当时风流名士的理想人格。汤用彤先生说:

夫轻忽人事,逍遥至足,晋代名士与名僧之心胸,本属同气。贵无贱有,反本归真,则晋代佛学与玄学之根本义,殊无区别。

在此基础上,支遁又着力宣扬《维摩经》的居士思想。《维摩经》是著名的大乘经典之一,据考是大乘佛教形成早期由在家居士阶层结集起来的。其中宣扬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强调在现世修道的意义;又主张直心是菩萨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注重主观修养对于实现成佛理想的决定作用。其中所描写的维摩诘,是一位富有资财德望,过着豁达圆通的居士生活的长者、在家信徒。他乃是名士们在家修道的样板。到支遁生活的东晋前期,《维摩经》已经有三种汉文译本。支遁宣传、普及《维摩经》用了很大力量。他写过《维摩诘赞》,又写诗歌唱维摩诘。《世说新语》上生动记载了他讲《维摩经》的盛况: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忭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会稽王即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许掾指名士许询。这里记述的应是众多讲经法会中的一次。这种讲经,受到众人的欢迎,可见佛法在名士间的流行,亦可见支遁宣扬佛法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名士中已出现许询那样的人物,可以配合支遁为都讲,他对经文的理解显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相对于许询,还有更多的人不辩其理之所在。这后一部分人更欣赏论辩的技术,这也开了后代文人从《维摩经》中学习文字技巧的端倪。这样,支遁宣扬《维摩经》,不仅为文人名士们接受佛教提供了课本,而且为在家信徒进一步接近佛说扫清了伦理的与戒律上的障碍。支遁以《维摩经》指导文人名士们的佛教生活。

这样,支遁作为有影响的般若学者,对于大乘般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他把佛教般若思想与本土老庄思想相调和,推进佛教在名士间的传播,又推动佛法与本土传统思想的融合。

摘自《僧诗与诗僧》

End

支遁——袈裟下的名士

◎ 孙昌武中观教理是鉴于大乘般若思想主张我、法两空,荡相遣执太过,修证失去依据,提出有、无双遣的中观教理。《中论》里有两个偈。一个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另一个说:诸世间可

那袈裟飞起像浪花

林青霞我应该很专心的跪下磕头再站起来,跪下磕头再站起来,就这样连续做二十分钟,心里要想着该忏悔的事和该感恩的事。开头我并不很专心,眼睛往旁边一瞥,见到一双轻盈的脚步从我身边走过。那袈裟飞起,就像浪花。

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如瑞法师袈裟是梵语,华言有坏色衣、不正色等义。依律所说,袈裟有青、黑、木兰三种颜色。青色是指染成类似青铜的颜色;黑色不是正黑色,而是用一种黑泥染成的灰色;木兰色是用木兰树皮染成的赤黑色。这些颜色不是通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袈裟下千年的承诺

袈裟下千年的承诺,九朝天子命,十世状元才,今生遇正法,披得福田衣选择了一条清净无悔的路,是宿世因缘,也许是对佛陀的许诺,是对自己的负责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修行是一种心境体验,

袈裟之功德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袈裟背后的艰辛

袈裟背后的艰辛◎心即佛 一位法师到外地弘法,一路上电话不断,于是法师感叹事务繁忙,应酬太多。旁边一个人突然说到:法师啊,还是做一个小和尚(清众)清静些。法师却说:万万不可。现在小和尚也不好当的,出了家

在家人披袈裟的果报

◎ 善 言在佛门里,袈裟是代表佛陀的传承,袈裟所代表的就是佛法的正传。所以没有受过戒,是不能披袈裟的。尤其是在家人没有受过出家戒,不能随便乱披袈裟。有一些在赶经忏的在家众,他穿着出家人的袈裟,既没有佛

为什么和尚圆寂后不能穿着袈裟火化?

别解脱戒,命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比丘命终不能穿着袈裟火化,只能穿缦衣,因为命终之后不是比丘了。世间上有些人着相,本来是居士,他命终了,还要求给他现个出家相,头一剃,甚至于穿袈裟,这个是不行的。戒律要

袈裟的具体介绍是什么

颜色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

不同颜色的袈裟代表什么含义

不同的袈裟颜色并不代表什么特殊的意义。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

袈裟有什么等级划分

袈裟之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说,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复举青、黄、赤、白、黑五方正色与绯、红、紫

袈裟的含义是什么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

袈裟是什么意思

袈裟一词,本身就不是衣服的意思。袈裟是梵语,是不正、染、浊、杂的意思。所以只要是不正的、杂乱的、染坏的都叫做袈裟。很多东西都可以叫袈裟:出家人托钵乞食,那个饭就叫袈裟饭,因为那个饭是很多人供养,夹杂在

袈裟之间有什么不同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

袈裟的款式和颜色有什么要求

古代丛林,僧众出外云游参访,必须具备衣单和戒牒才能到寺院挂单。因此,《敕修百丈清规》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道具即衣单僧物,是资生办道之具,包括三衣一钵等头陀十八物。其中三衣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

袈裟的正确披法是什么

袈裟的披法: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于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时,披通肩法。1、一般情况,裸露右肩,表“清净”。古印度,以漏右肩为清净,所以,流传至今,

为什么袈裟的颜色不一样

1。佛法传入中国近两千年,佛教僧侣的衣服,根据佛的制度,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是安陀会、郁多罗和僧伽黎。安陀会是五条布缝成的衷衣,郁多罗是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僧伽黎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五衣是于

什么是袈裟

袈裟乃圣贤的标帜,自古为佛教教团所尊重。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