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智慧地生活
2024-10-07 12:49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

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二: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将丧失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眼光和说法生活。就像寓言中那个邯郸学步的人一样,这种人将丧失自我、个性及其所能带来的一切。本色最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三:嗜欲深者天机浅

玩物往往丧志,贪欲难免败身。古今以嗜好和贪欲身辱家丧的事太多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四:骄傲如满月,日渐亏缺;谦虚如新月,日渐圆明

骄傲的人,总以为自己有学识、有能力,然而骄傲的真正原因是无知。请记住列夫托尔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比作分数值,那么他的自我评价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就越小。

五: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战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念佛,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参与竞争,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六:缺乏自制力的人,百无一成

你敢戴起镣铐跳舞吗?闻一多先生把诗比做戴着镣铐的舞蹈,是耐人寻味的。不能设想没有规则的游戏,也不能设想没有控制的言行。只有在规则和规矩的控制下,一切才会美好。

七:不能超越自己,便无法超越别人

人对了,世界就错不了。一个人能否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一席之地,决定于能否战胜自己;而比之于战胜他人,战胜自己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八:交友是人生重中之重,关乎一生成败

友谊对于人生的意义,大概怎样夸张也不过分。有太多的人因为朋友而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是这一点,使择友、交友的话题万古常新。

九: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种刺的人身边满是荆棘

这是一个怎样待人更有利于自己的问题,答案非常简单,善待他人,最终有利于自己,而与人为恶,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的人生道路是铺满鲜花还是荆棘,决定于你自己。

十:没有足够的器量,便没有做大事的规模

勿求理解,只要宽容。与其斤斤计较,不如一笑置之,尤其不要试图改变他人。网开一面,也许会四方来归;披荆斩棘,不如绕过去。何乐而不为?

十一:善于把握人性,才能赢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即天命所归。要想赢得人心,必须善于把握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弱点。人性如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十二:语言的力量,足以倾倒世人

前此历史上的一切群众运动,都是由于语言的力量。这种说法虽然令人难以苟同,但是说出了一个事实,这就是语言那呼风唤雨般的作用。它启示我们,语言就是力量,它足以征服人心乃至一切。

十三:独立独行难用世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数主宰的世界上,权力是多数赋予的,明星是多数捧红的,富翁是多数养肥的。而多数的实质却是平凡。在多数可以否决一切的情况下,还是和光与尘一样,与大家打成一片吧!

十四:反复无常的人,众叛而亲离

身处变幻无常的现代社会,改变追随对象或合作伙伴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中国人特重忠义,那些跳槽者往往会被看做叛徒,脚踩两条船也会被看做反复无常的人。忠义并不等于抱残守缺,怎么办呢?

十五:积极万事可为,消极一事无成

天下事无非三种情况,不可能成,不可能不成,可能成可能不成。绝大多数情况属于第三种。因此积极或消极成为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成事在天,那么你的心态就是老天的旨意。

十六:躺在床上上不了路

计划可以在实施中完善,条件可以靠创造去成熟,等待万事俱备,只能使计划胎死腹中。要远航就不可能没有风险。也许最大的风险是等待,最稳妥的办法是干起来。

十七:善于借助外力,事业才有支点

还记得阿基米德的话吗?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借助外力。人的天性虽然有自私的一面,但也乐于相助,只要你有一幅美丽的蓝图,他是最好的摇钱树。

十八:钢琴不容第三只手

弹钢琴虽然必须十个指头都动起来,但是绝对不允许有第三只手的介入。同样,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主。对掣肘败事的第三只手,一要小心预防,二要严正警告,如果还不缩回,就果断地斩断它!

十九:工作专注与事业之成功成正比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是一条铁律,专心工作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越能专心,成功就越大。正如荀子所说: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膳之穴而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十:致命的失败,决定于微弱的劣势

光荣的成功者与可悲的失败者之间,其实只差一点点。一个球的比分是以输掉一场球赛,百分之一的次品足以毁掉一个名牌。所以决不能忽视微弱的劣势,而要力争那决定性的优势。

二十一:被失败击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每个人都要经历失败,或迟或早。这不是不详的预言,上帝的学校是不允许缺课的。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屡败屡战是走向成功的惟一途径。所以真正的成功者只能是那些历经失败而精神不倒的人。

二十二:成功的秘诀在于更智慧,而不是更辛苦

人们总是强调吃苦耐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一定要吃苦?为什么不试图以一二分的耕耘,去赢得十分的收获?知识经济时代,即智慧经济时代,与辛苦劳作相比,智慧更有含金量。

二十三:一条路走到头的人前景黑暗

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没有一条永远正确的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知调整方向的人,前进越快,离成功越远。最好是一面前进一面探索,发现错误,坚决纠正,决不在错误的道路上多走一步。

二十四:做大事不可拘小节

远行的人不能让蔓藤缠住双脚,做大事的人不能因小节而停步。拘于小节,必坏大事。当整体与局部、利益与道德、理智与情感发生冲突时,不仅要识大体,明主次,还要有壮士断腕那样的果断和坚韧。

二十五:决胜利器,不可示人

战士的剑只有在血光中才能看得见,决胜的利器一旦暴露,你将在剑拔出来之前倒下去,永远倒在悔恨的血泊里。

二十六:善战者,必求之于势

聪明人做事注意用势,而愚蠢的人却只知用力。用势可以四两拨动千斤,用力却如与千斤之力相抗衡,难上加难。所谓英雄造时势,只有在善于用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所以《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二十七:挑战极限,当心物极必反

极限是可以挑战的吗?否!从来没有人突破过真正的极限。那些成功的挑战者突破的不过是一些较大的障碍而已,真正的极限是不可逾越的。挑战极限的冲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还是适可而止吧。

二十八:智者不舞双刃剑

大凡致胜的利器都有伤己的危险,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有人却舍不得离开这种双刃剑,于是脚下忽深忽浅,心头时明时暗,前途变得扑朔迷离。智者从来不舞双刃剑。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了解到,《群书治要》是集我们几千年老祖宗,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智慧到晋朝,总共几千年的智慧的经、史、子,这样的经典的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且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诸位伙伴,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听到这么多伙伴的分享,其实他们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真谛是什么呢?日本江本胜博士他有一本书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water会知道生命的答案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住寂静处深思得智慧

正果法师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弘 一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才是最圆满的忏悔!下面说明事理相资。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皂,垢腻难除。就像洗东西的时候,虽然使手干净来自于清水的洗涤,但若不加肥

智慧与爱的陪伴

智慧与爱的陪伴证严法师今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济成立四十三周年庆。一路走来,时间开拓空间,人间菩萨也日益浩荡长。岁月催人老,生命过一天少一天;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分分秒秒累积成生命历史。我们能平安地

所有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楼宇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文殊菩萨给你的智慧和吉祥

我们在世间都希望我的善愿能满,希望这样好、那样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首先要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什么用呢?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烦恼的问题。如果烦恼不解决,是不是就会痛苦?痛苦有很多很多种,但归纳

智慧100

智慧100圣 严智者多闻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法句经卷上多闻品》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会牢记不忘,且能条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我的“智慧宝库”

我的智慧宝库◎ 稻盛和夫 佛教里有善恶有报的说法。所谓善恶也叫梵(Karman,佛教羯磨之意),是善恶报应的依据。亦即意念为因,其结果就表现为现实。这说明思考的内容很重要,意念中不得混杂邪念。论述了积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

道德经:迂回,做人首要智慧;后退,成事第一哲学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