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智慧法语:佛陀揭秘为啥馋时会流口水 痛时会流泪
2024-12-17 11:03

【经典原文】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楞严经》

【经文解释】阿难哪!一切众生实本真净:一切众生本来是清净的。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为依真起妄,就生了一种无明、一种妄见。有这种妄的见分,于是就有妄的这种习气生出来了。因此分开内分、外分:因为有妄的习气,所以就分出来两种:有身外边妄的习气,又有身里边妄的习气。

阿难!什么叫做内分呢?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内分就是众生的身内,这个身内有什么呢?有一切的爱欲,又有一切的染污法;因为这一种爱欲和染污,又发生一种妄的情。情积不休:这个情,今生积到来生,来生再来生,日积月累,积累多了不休息,总有这种爱的情。能生爱水:这个情,就会生出一种爱水的。

是故众生:怎么说众生会有一种爱染,这爱染就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久而久之不休息,就生一种爱水。因为这个,所以这一切的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里想吃好东西,这一想吃好东西,口里就馋欲流涎,就流口水了。为什么有口水出呢?就馋了。

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心里想以前的这个人,以前的什么人呢?亲戚、朋友,或者六亲眷属等和你最有缘的人,他死了,你想起来,眼睛里就会有眼泪。或者他和你好得最好了,那么他死了,你生一种恨心,恨什么呢?啊,这个天地呀!怎么叫他死得这么快呢?我和他这么好,怎么他死了?心里有一种怨恨。或者怜惜他,也会有眼泪出;或者恨到极点,也会有眼泪在眼睛里边。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贪心若重的人,心里头想发财的,做梦都想要发财,心里有一种爱涎。这涎在心里头,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润泽;光润,就很美丽的。

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啊,看见一个很美丽的人,心里就生一种淫欲的心!在这个时候,男女这两种的根自然就有这个精液流出来。你说奇怪不奇怪?

阿难哪!诸爱虽别:虽然有种种的爱不同。

可是流结是同:他这种流转的结积是一样的,凝结是一样的。润湿不升,自然从坠:那么润湿,就不会往上升,因这个情,自然就会堕落的。

此名内分:这个叫内分。(度轮法师解)

【经典介绍】《楞严经》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大经,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也是一部著名的破魔宝典,祖师盛赞为开悟的楞严。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刘素云老师法语摘录

刘素云老师是学佛人的好榜样,是真正的佛弟子,她“老实、听话、真干,”十年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两死一生”。身患绝症死路一条;死心塌地一心念佛,战胜顽疾十年成就,念佛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印光大师法语三则

第一则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但须知无论何肉均有毒,是因生物被杀时,恨心怨气所致。人食之,虽不至实时丧命,但积之既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于生大气后,喂孩子奶,其孩每死,亦因生气而奶成毒汁之故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法语择要

◎ 弘 一 目中有人助缘多,心中有德福报多, 耳中清静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 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 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印光大师法语

印光大师法语◎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彻悟大师法语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本绝百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了解到,《群书治要》是集我们几千年老祖宗,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智慧到晋朝,总共几千年的智慧的经、史、子,这样的经典的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