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恶)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的大悲心,都是夹了烦恼的悲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这样子的悲心,这个也是不究竟的,不能利人的。所以说第一个下功夫要断德。那么你假使三业能清净,正命也清净的话,断德就全部在里边了,成大全,全部的断德都包含在这两个项目里边。那么这样子呢,就是断德这一科讲了,下边要讲学持的功德,这个明天讲。
我们又讲一个正命、邪命的问题。海公上师很微细地给我们举个例,那个时候我们是在清凉桥,是五台山,细粮是很少的,一个人配的粮几乎都是粗粮,偶尔就是碰到过年过节是给点细粮。海公上师就打个比喻,假使说你配点细粮,是大米,我是只有五斤的,配我们五斤,那么我们买五斤,而那个搞帐的人搞错了,配了你六斤,还沾沾自喜,这个也是邪命。这个不要说我出了钱买的,我是以细粮的钱买的,但是邪命,不该你得的,你却得到了。虽然错误是这个算帐的人他搞错了,但是你知道你是一个月五斤的,怎么拿六斤呢?你该还给他了。那么你没有还过来,你沾沾自喜了,这个就是邪命了,这也属于邪命的一项,这地方就是很微细了,这个,海公上师是举了一个例。我们自己在生活上赚便宜的,自己不知不觉,还觉得很高明,赚了好便宜了,实际上邪命已经犯掉了。
那么能够自己经常观察自己的话,把这些微小的事情都能搞得清清楚楚,断德就是说已经是,虽然我们还不是阿罗汉,没有完全,至少是已经上路了,方向有了,不会走大的错误,不会犯了。否则的话,断德是什么叫断德还搞不清楚,粗的断,断烦恼,不要贪,不要瞋,这个或者懂一点,细的还不知道,那么你这个断德的断就不完全的、不全面的,那还不知道该断什么哩。那么这些都是很微细的,但是你要是得定,这些微细事情不注意的话,定是来不了的,因缘不具,不能得定,这个话一定要记住。(节选自《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
【法师简介】智敏上师,浙江上虞多宝讲寺住持,生于1927年。15岁阅佛经后当即吃素。1948年至1951年,师从法相大家范古农老居士研习玄奘大师的法相唯识之学。1954年上五台山,同年秋天由清定上师剃度,在清凉桥吉祥律院跟随能海上师刻苦学修十余年,在任藏主期间,深入《俱舍》法义。八十年代,敏公上师先后展转执教于南普陀佛教养正院、福建佛学院、宝光佛学院等汉地多所佛学院,辛勤培育了大量僧才,为汉传佛教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上师一生坚持不做经忏佛事,实行持午,不设晚餐,并坚持要使正法住世,必需先培养如法比丘的理念,至今培养僧才不倦。凤凰佛教《般若讲堂》栏目今日刊登上师开示如上。
End
对于任何想走灵性道路的人来说,上师或者老师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讲法就算在世俗的生活也是这样,譬如你想学骑自行车、学游泳,如果有老师教,你会学得比较快。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读书,或看视频来学,但是我们每个
二十、徐恒志上师读书笔记选录弟子许洪亮 编录徐恒志上师的读书笔记,是恩师生平的修学记录,摘录重要佛教文献,并把佛法修证的关键问题总结成图表文字说明,内容广涉禅、净、密、禅宗与大圆满、天台教观、巴利语佛
8、追忆恒公阿阇梨上师与心密些许事张玄祥一、契子数日前9月26日大陆上海陈老师(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来电,言及我们的师叔─也同是我的心中心法灌顶法传法师恒公阿阇梨导师,最近期间其舍利子要进塔安厝,问我要
问:一个朋友认识了一个上师,道理讲得非常令人尊重,后来又发现这个上师还有神通,她就皈依这个上师。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并要求她做她不愿意的事情,她应该怎么办?答:选择上师这件事情,在密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恶)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
上师有传法上师和金刚上师的不同。传法上师具有一定的修证,可以传法,但没有灌顶的资格。金刚上师必须具备相当的证量,并经过大成就者或传承的认定,不是“自封”的。只有金刚上师才具备灌顶、传法、引导的资格。藏
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胜、最圆满、最上层的教育,所以称他为上师,或最无上的引导者。西藏佛
上师两个字在汉语或汉地学佛群里真是个令人好奇、敏感、敬畏、带有强烈佛学色彩的词汇,很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佛说:“谁想到我,我就在谁的面前。”现实中,想到佛的人很多,但见到佛的人却极少,是佛没有守约吗?有一个故事永远具有深刻的启示---创立唯识学的那位尊者无著,曾入山闭关十二年,专修弥勒菩萨观想法,期望见
上师和根本上师的区别:我们皈依的师父、传一些佛和菩萨心咒的师父、传教显宗佛法的师父、讲一些佛法的师父、一般密法灌顶的师父,都可以叫作“上师”。上师不是上师宝,也不是根本上师,你拜了一位上师之后,还可以
“上师”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上师是指佛学的老师,是在寺院教育或佛学教育当中最权威、直接、无上的导师。因为他的慈悲高尚、智慧无上,因为他对佛弟子所传授的心法乃是最殊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称尊长,勿呼名”:我们在日常行为中,
上师两字在佛门中占有重要位置,影响也非常大,而且想要修行变得顺利也是离不开上师指引的。因为上师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也能为修行指引方向,所以有的人就想知道上师是佛吗?关于这个问题来看看以下的回答吧!显宗里
所谓的具德上师,一定要具备如下的功德:第一、相续清净从未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相续中无比清净,这甚为殊胜。第二、博学广闻长时间清净地闻思修佛法,对经律论三藏的学习系统、细致、全面、深
对善业、善事向往、进取的心就是精进。精进是对善业、善事进取的心,对不好不坏或者恶的事情向往的心,不叫精进。比如,有些人在世间事业上很用心,只能叫勤奋,不能称为精进。精进分为三种: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
简单地说,让身心都定下来了就叫禅定。成就禅定后,会得到很多神奇的能力和功德。禅定可以分为身心轻安定、功德呈现定、利益众生定。(一)身心轻安定身心轻安,是成就禅定后的一种功德。如果修成了身轻安的定,身体
禅定分三种:1、凡夫行禅定;2、义分别禅定;3、缘真如禅定。1、凡夫行禅定:耽着明乐无分别的觉受。耽着:耽搁,执着。明乐无分别: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境界。沉迷执着在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妙味里面而观修,称为凡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是修行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修法。佛法里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从禅定中产生的。若是没有禅定功夫,无法开悟证悟,无法产生般若智慧,
戒律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戒律的本质是断恶的心。如果没有断恶的意识,即使不做恶事,也不算持戒。持戒波罗蜜多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利益众生戒。(一)摄律仪戒能调伏身、口、意,使其不造恶业,就是摄律
修道位的一地到十地菩萨出定之后就叫修道后得道。这时要修的是八圣道,八圣道的作用是:未得道令能得,已得道能圆满。八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正见 对四谛等的正确见解。正思
成佛的时候,布施波罗蜜已经是圆满了的。要圆满布施波罗蜜,不是在外境上修,而是修这颗心。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要达到圆满,这是不可能的。比如,财布施就要遣除三界一切众生的贫困,那么往昔的诸佛,包括我们
“般若波罗蜜多”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将到达彼岸,一个是已到达彼岸。将到达彼岸,是道般若波罗蜜多;已到达彼岸,是果般若波罗蜜多,与一切种相智是一体的。般若包括自性般若、经般若、道般若、果般若等。真正的、究
阿企佛母全名阿企秋吉卓玛,她是藏传直贡噶举派(Drikung Kagyu)不共护法。直贡噶举认为她是佛陀教法的大护法,她是金刚瑜珈女,亦即诸佛智能和事业的化现。她是诸佛之圣母,五方佛部空行们的慈悲身显